作爲國際城市,中國香港特區的人流交往頻繁,猴痘的輸入被認爲是在所難免,但時間卻比亞洲其他國家或地區晚了近兩個月左右,這部分與其一直采取較爲嚴格的防疫措施有關
文 | 《財經》特派香港記者 焦建
編輯 | 蘇琦
9月6日,中國香港特區政府衛生署衛生防護中心宣布:爲應對當地首次出現猴痘輸入病例,政府已啓動此前准備的相關應變計劃至戒備級別。
按照衛生署衛生防護中心公布的初步調查顯示:當地首個病例爲男性患者,其曾于8月2日至9月2日期間到訪美國和加拿大,其後轉往菲律賓並搭乘班機抵港。在抵港後,該患者曾入住酒店接受檢疫,並出現喉嚨痛、吞咽困難等症狀。經核酸檢測證實感染猴痘。
爲加速經濟複蘇,當地亦有相關人士近日在討論能否采取 “0+7”甚至更爲寬松的防疫措施。因此,在當地新冠肺炎疫情傳播近日處于確診感染者日均近萬人的態勢之際,此案例是否會進一步影響檢疫期長短的調整,隨即成爲全城多方關注的焦點所在。不少人擔心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一旦出現“雙疫”夾擊,香港的經濟複蘇形勢或會再受影響。
截至目前,雖中國香港特區政府已啓動猴痘准備及應變計劃下的戒備級別,但衛生防護中心則評估稱:該患者在海外期間曾進行高危活動,抵港後未進入社區,亦無密切接觸者。
患者未進社區
猴痘是一種由猴痘病毒引起的人畜共患病,首次發現的時間是1958年。科學家在隨後的研究中證實針對同屬痘科天花病毒的原有疫苗,對其有可達85%的預防率。
從傳播途徑來看,猴痘主要通過與患者有緊密接觸,如性接觸、體液和皮膚接觸傳播等。當人與受感染的動物、受感染的人或受汙染的物件接觸,便可能受感染。其具有潛伏期長的特點,先是出現局部感染症狀,包括咽喉、口腔等,經一周至兩周後才會出現系統性感染症狀。
猴痘過去主要在中非及西非出現,鮮有在其他地方傳播。直至今年春末夏初,歐洲出現猴痘病例後,病毒開始蔓延。前述這一特性使得爲預防其傳播所需的檢疫期延長,對社會的潛在影響亦相當大。
據8月31日世界衛生組織(世衛組織)發布的相關疫情統計:全球累計50496宗確診,125個國家或地區呈報發現病例。
按照中國香港衛生署衛生防護中心公布的初步調查顯示:當地首個病例爲男性患者,其曾于8月2日至9月2日期間到訪美國和加拿大,其後轉往菲律賓並搭乘菲律賓航空PR300班機抵港。他于8月30日已出現皮疹,9月2日淋巴腫脹。
在抵港後,該病例曾入住西環華美達海景酒店接受檢疫,出現喉嚨痛、吞咽困難等症狀。致電求助後被送往醫院檢查,經皮膚水泡樣本的核酸檢測證實感染猴痘。
該中心透露的相關信息顯示:該患者曾有“高風險活動”,但基于保護隱私等原因並未透露其活動詳情。而只是引述世衛組織資料稱:九成八猴痘患者都是男性,年齡中位數爲36歲,九成半曾有男男性接觸。
在此之前,猴痘病例大多發生在歐美地區。在亞洲範圍內,韓國、新加坡、日本、菲律賓等國家或地區目前的確診病例總數從個位數到十位數不等。與之相比,中國香港作爲國際城市,人流交往頻繁,猴痘的輸入被認爲是在所難免,但時間卻晚了近兩個月左右。
這部分與中國香港一直采取比前述國家或地區更爲嚴格的防疫措施有關。直至7月,中國香港才取消航班熔斷機制,並于8月放寬了入境人士酒店檢疫期,由7天改爲“3+4”(即3天酒店檢疫另加4天家居醫學監測),入境旅客人次自此開始逐漸上升。
截至9月7日下午《財經》記者發稿時:該患者就醫于香港瑪麗醫院,病情相對穩定。而特區政府亦已著手開始進行流行病調查。
據衛生署衛生防護中心總監徐樂堅的初步分析:不排除會有更多病例的出現。他指出:猴痘與新冠病毒不同,透過緊密接觸、包括性及皮膚接觸傳播,病征並不明顯,須靠市民自願呈報。
此外,因猴痘病毒有較長基因組及結構,使其能在有利病毒的環境中生存約15日。出于審慎考慮等原因,前述衛生防護中心傳染病處主任張竹君表示:該患者入境香港後由機場至酒店屬于全程密封式,所乘航班屬短途機,他期間全程身穿長袖衫褲,沒有和別人接觸。
“由于病毒無流入社區,相信傳播風險極低,目前無發現密切接觸者,包括同一航班的機組人員及約80名乘客、機場及酒店工作人員,須留意自身身體狀況,一旦出現病征,應盡快求醫。”張竹君稱。
此外,亦有流行病學專家表示:目前港人普遍具備較強防疫意識,外出時戴上口罩,並經常用搓手液清潔雙手,亦避免與人有肢體接觸,一般市民在日常生活中感染猴痘的風險較低。
隨著各項防疫措施逐步放寬,中國香港特區正逐漸恢複舉辦一系列商貿會議、展覽等大型活動。猴痘病例的出現是否會成爲影響入境檢疫期長短的新型因素,目前尚無法定論。圖爲2022年8月在香港科學館舉辦的一次恐龍展覽吸引大量市民前往參觀。《 財經》記者 焦建/攝
避免“雙疫”夾擊
猴痘患者通常會自行痊愈,嚴重病例多見于兒童。其發病症狀包括發燒、劇烈頭痛、肌肉痛和淋巴結腫大。並且與病毒暴露程度、患者健康狀況和並發症的性質有關。猴痘曆來在一般人口中的病死率介乎0至11%,而在幼兒的比率較高。
在整體應對層面,爲防範猴痘的輸入風險,中國香港特區政府早在6月時已將其列爲須呈報的傳染病,並制定好應變方案。
按照9月初公布的《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猴痘准備及應變計劃 (2022)》,目前中國香港的應對計劃分爲三個應變級別,即戒備、嚴重及緊急。這些應變級別根據對可能影響香港的猴痘所進行的風險評估,以及其對社會造成的健康影響而劃分。
一個值得提及的特點是:因在20世紀80年代香港已停止天花疫苗接種計劃,所以40多歲或以上人士接種過天花疫苗,可以得到八成以上的交叉保護。與之相比,年輕人士則沒有相關抵抗力。
爲此,中國香港特區政府目前正籌備引入相關疫苗,並計劃在本月內運抵香港後開始爲高風險群組人士進行自願接種。例如醫護人員、化驗室人員以及有高危行爲等高危群組等。
據相關知情人士對《財經》記者透露:目前中國香港購入的是經改良的牛痘病毒疫苗(Modified Vaccinia Ankara),屬于高度減活疫苗(Highly Live Attenuated Vaccine),利用弱化、不會繁殖的活性病毒誘發接種者免疫力。與初代和第二代天花疫苗相比,其相對安全,副作用亦較少;相關者需相隔4周接種兩針,每針皮下注射0.5毫升,曾接種天花疫苗者則只須打一針。
爲預防猴痘在香港出現出現人傳人的感染情況,並阻截任何本地暴發。相關機構則表示將一直密切監察懷疑猴痘個案,並爲應對可能出現的暴發准備就緒。此外,中國香港特區政府醫院管理局的感染控制專家亦表示:目前已檢視公立醫院應對猴痘病人的准備工作,包括各公立醫院的隔離病床、藥物及治療方案等不同應變措施。
隨著猴痘疫情在全球範圍內出現放緩現象,亦有當地的感染及傳染病醫學專家指出:在中國香港發現首宗猴痘輸入個案後,就算放寬旅遊限制,出現猴痘大型暴發的機會亦不大。
從感染者人數來看:雖然世衛組織目前只把新冠、猴痘和小兒麻痹評爲“國際關注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但全球已逾6億人感染新冠,至少650萬人病疫,而猴痘今年起只在多地感染約5萬人。
但亦有相對審慎的聲音則指出:猴痘並非只可通過性接觸傳播,此前歐洲亦出現孕婦、小童等少數與性接觸無關的感染病例。猴痘在香港暴發潛力有多大,與其在非緊密接觸的過程中傳播能力有多高有關,目前未有定論。目前香港放寬了入境檢疫安排,如繼續有患者帶病毒抵港,會影響到什麽群組人士,有很多不確定性因素。
截至目前,中國香港特區在考慮入境檢疫期限制時的主要因素仍是應對新冠疫情。面對可能出現的兩種疫情並存現象,徐樂堅則公開申明:猴痘個案與入境檢疫日數,不會有任何直接關連,因爲要防範由海外輸入的傳染病絕不僅猴痘一種,更重要的是入境者主動呈報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