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態城的建設中,沒有甲方、乙方,只有合作方;
生態城采用“微細胞”式城市管理模式;
生態城通過“3個ID”建立城市標識體系。
從天津市中心出發,一路聽從導航,約45公裏,過永定河入海口的彩虹大橋,看到數個白色風力發電“大風車”,即進入中新天津生態城。
有存在感的智慧城市
中新天津生態城。顧名思義,由中國和新加坡兩國合作建立。其身上有很多標簽,例如全球第一座國家間合作開發建設的生態城;一座建設在鹽堿地上的脈動城市;一座叠代升級且標准的新型智慧城市。再例如,“微細胞”式城市管理模式、“3個ID”的城市標識體系,以及沒有“甲方乙方”的,IT服務與城市服務深度融合的運營模式。甚至可說,在諸多新型智慧城市還停留在藍圖設計時,天津生態城已經將規劃落地于實際服務。
當然,上述標簽均可感知,沿生態城中新大道,一路向東北方向行駛。智慧公交體系已經投入使用,市民可通過站點的電子屏幕實時查看公交運行狀態以及線路、換乘信息。同時,還可搜索周邊景點,並進行門票預訂。此外,市民乘客還可在公交站借閱電子書、購物,享受綠色出行的智慧體驗。
稍加留意,智慧路燈和智慧垃圾桶也已經投入使用,它們既是市政基礎設施,又是城市物聯網的末端感知節點。智慧路燈除具備光源色溫控制、單燈亮度調節等基礎照明功能外,還提供顯示屏信息發布、交通路況監控、安防監控、語音報警求助、無線熱點發射,空氣質量監測、電動車充電、公共廣播播報、城市噪聲監測、道路積水監測等10項智慧功能。而智慧垃圾桶除可進行垃圾分類處理,還已成爲Wi-Fi熱點、共享式手機充電熱點。
借鑒新加坡經驗
這就是對中新天津生態城的第一感觀,一座存在感、感知度十足的新型智慧城市。追溯其由來,可回到11年前。2007年,中國和新加坡兩國簽署戰略合作協議,共同建設一座“生態城”,一座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和諧型的城市。
爲什麽選擇與新加坡合作?在全球智慧城市領域,新加坡都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2018年,研究機構Juniper Research發布的智慧城市全球排名中,新加坡力壓紐約、倫敦等城市,位居榜首。
早期,新加坡已提出“智慧國”概念,並于2006年公布“智能城市2015”計劃。隨著該計劃提前完成,新加坡又升級制定公布了“智慧國家2025”的10年規劃。其中,在生活服務和公共安全等方面的諸多思路,正代表了智慧城市的全新發展理念。
從“脈動城市”到新型智慧城市
最終生態城選址落地于天津濱海新區東北部的一片鹽堿地,這本是一片面積約30平方公裏,土地鹽漬、植被稀少、生態脆弱且水質型缺水的地區。此後即是改變,10年間,生態城的交通、教育、醫療等城市基礎公共設施已初步完善,約10萬居民已經入住。國家動漫園、方特歡樂世界、環保産業園、信息産業園也建成,並逐步投入使用。
當然,生態城又是在同步建設的兩座城市,鏡像到數字世界,初期規劃也相應提出“脈動城市”規劃。“脈動城市”以感知城市體征、完善信息通聯、洞察環境變遷、提升生活體驗爲建設目標。此規劃至今看起來仍具有前瞻性。
上圖:中新天津生態城太極智慧中心
言歸正傳。“2016年,太極開始參與生態城建設。”太極股份智慧城市基礎設施業務集團創新服務事業部總經理李存國說。此時,“脈動城市”規劃已經初具模樣,城市數據中心、智能視覺數據中心、數據彙聚平台均已經建成,各委辦局也相應地建設了業務應用系統。“但任何智慧城市都是叠代升級發展的,生態城管委會在全球範圍內招標,希望承接此前的“脈動城市”繼續在技術應用、服務模式等方面進行創新,尤其希望引入運營服務商,而非傳統的IT服務商,共同探索全新的合作運營模式。”
完整閉環的頂層設計
其實,在此次全新的規劃中,生態城的定位已經有所變化升級。從國際合作示範區、國家綠色發展示範區、産城融合示範區,升級成爲繁榮宜居的智慧新城;京津冀一體化發展戰略下的“智港”,並通過新型智慧城市建設,形成“生態城模式”。
基于上述定位和目標,太極以新型智慧城市爲標准,重新完成生態城頂層設計,制定了《中新天津生態城新型智慧城市規劃(2018—2023)》以及智慧小鎮、物聯網通用平台、數據資源等三個專項規劃。
“規劃涉及底層物聯網數據感知和采集,中間層的數據彙集和分析,以及以數據驅動城市頂層的業務系統和産業發展。各環節之間相互協同聯動,並形成完整閉環。”李存國說:“當然,太極對生態城的規劃不僅立足于系統建設,更著眼于後期城市運營服務。最終生態城將成爲城市智能治理標杆、智能産業生態標杆、智慧城市技術創新的實驗室。真正提升生態城新型智慧城市的GDP(city Governance,economic Development,People experience)。”
每個“細胞”都智慧的城市
以智能治理爲例,太極參考新加坡“三級社區”體系理念,將城市運行管理依次細分爲:城市片區建設、社區建設、小區建設三級體系。
可以如此理解,居民小區(約400平方米)均爲生態城中最基礎的“微細胞”。若幹小區組成社區,社區也可對應理解爲國內通行的街道委員會一級體制,以社區爲單位配套建設教育、醫療、健身等基本設施。
同時,若幹社區又組成片區。例如天津的海光寺、西南角等地名,都屬于片區概念。以此三級聯動的“微細胞”架構,組成了城市基本運行管理體系。城市運行管理、社會服務、應急安全,都依托“微細胞”式建設體系進行架構。
生態城中的“三個ID”
當然,“微細胞”還不是生態城的最小的智慧顆粒。推動新型智慧城市建設也必須有抓手,生態城的抓手即是:市民ID、企業ID、城市空間ID。
市民ID以市民服務爲載體,其並不是一張實體的“市民卡”。此前經驗,增發一張“市民卡”,看上去可以成爲市民服務的入口,但實際推進落地難度極大。而生態城的市民ID可以理解爲一組號碼,只要出示身份證、社保卡等,後台系統均可統一關聯到市民ID中,所有醫療、教育、市政等服務,也都由市民ID支撐。
與市民ID類似,企業ID可視爲生態城企業的唯一“虛擬身份證”。企業ID以智慧園區爲載體,企業從注冊、招聘,到享受稅收減免政策、申請高新技術政策補貼、進行項目申報,都是基于企業ID進行識別。
而城市空間ID,則以“鏡像城市”爲載體,其應用範圍又不止于覆蓋地上、地下的GIS系統。生態城中的所有硬件基礎設施,均由城市空間ID一一標識,未來生態城的所有“規、建、管”,也是基于城市空間ID。
“市民ID、企業ID、城市空間ID是一種建設模式創新,共同構建了生態城的標識體系,並分別成爲推動市民服務、城市運行、産業經濟的三個“抓手”。以‘三個ID構建生態城城市標識體系,以三個抓手推進生態城新型智慧城市的建設和服務。”李存國說。
“城市大腦”不是擺設
生態城綜合運營管理中心即“城市大腦”更是本次頂層設計的一大亮點。“城市大腦”位于天津中新生態城信息大廈的11層和12層。與諸多只具備展示功能,不具備實際意義的“僞大腦”不同,生態城中的數千項指標數據,將全部實時接入“城市大腦”。
城市中的每一次細微變化都將在“大腦”中實時體現,其既是跨部門、跨領域、跨管理的城市運營指揮中心,又是應對突發事件的應急指揮中心。實現城市治理的綜合協調、統一調度、快速反應。
從“甲方乙方”到“合夥人”
由此可見,就如城市的“水、電、氣、熱”等基礎設施一樣,智慧城市也應有其標配的基礎設施。太極將其定義爲“經、腦、骨、脈”。經,即城市互聯網和城市物聯網;腦,即城市綜合智慧應用中心,城市運行中的各項體征指標,都將彙集到“城市大腦”中;骨,即城市數據中心,以及各類ICT硬件基礎設施;脈,即通過“三個ID”的標識體系,構建城市數據大動脈。
隨著智能時代的到來,信息技術、大數據與行業發展、城市運行實現了充分的融合,作爲城市治理的政府部門,需要的不僅是過去的IT服務,而是將IT融入到城市治理之中的智能化數字服務,需要的是共創面向市民的城市服務。由此,我們與政府原有的合作模式就從甲乙方項目合作發展爲共建共創共發展的“合夥人”模式。太極已經不是單一的IT服務商,而是參與城市規劃與運營,變成城市運營服務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太極戰略發展中心總經理孫國鋒介紹。
“我們希望以全新的模式參與到智慧城市運營中,用戶也希望IT産業鏈的後台和中台更緊密融合,傳統的甲乙雙方以創新的‘合夥人’關系,共同服務市民。”
未來的生態城
2013年 ,領導親臨視察,對生態城建設取得的成績表示肯定,他指出,生態城要兼顧好先進性、高端化和能複制、可推廣兩個方面,在體現人與人、人與經濟活動、人與環境和諧共存等方面作出有說服力的回答,爲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提供示範。這一重要指示爲生態城的發展指明了方向。
中新天津生態城是一座特別強調創新的新城,太極股份是以開展城市運營的全新思路開展生態城的規劃及建設。隨著雙方合作項目的不斷落地和城市運營的全新實踐,必將全面激活生態城的智慧基因,將生態城打造成爲一座真正的新型智慧城市。雙方將借助生態城“智港”標杆建設,將生態城建設成爲國內領先、國際一流的宜居生活體驗城、智能經濟能量體和智慧社會先行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