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一直很火的話題“碳中和”,未來近四十年投資超百萬億的産業,其中蘊含著巨大機遇。那麽“碳中和“到底是什麽?以及其産生的背景,如何實現?我們又如何參與其中?請往下看!
一、什麽是“碳達峰”“碳中和”?
全球變暖的事實
自1951年以來,中國年平均氣溫每10年上升0.24℃,是20世紀初以來最暖的時期;2020年,全球平均氣溫比工業化前高出約1.2℃;早些時候,聯合國的一份報告描述了地球溫度每升高1℃的影響:全球溫度每升高1℃,海平面可能上升2米,這將導致巴厘島和馬爾代夫等一些低海拔島嶼的面積逐漸減少甚至消失。到2050年,如果氣溫上升1.8℃,大約20%到30%的物種將瀕臨滅絕;
如果全球氣溫上升2℃,99%的珊瑚礁可能消失,墨西哥附近的凍土將永久解凍,水資源將極度緊張;如果全球氣溫上升5℃,水資源將極度緊張,地球環境將被徹底破壞,甚至可能導致滅絕。
如果人類不加以控制,碳排放將不會停止,而是會繼續增加。在不到80年的時間裏,人類可能會被大自然抛棄。因此,碳中和不是未來的問題,而是目前最緊迫的生存問題。
碳中和的概念
今天,地球上的人們每年排放約400億噸溫室氣體。如果保持目前的排放速度,地球將在10年內上升1.5攝氏度。那時哈爾濱夏天的氣溫將與今天的廣州一樣,廣州可能無法生存。因此,近幾十年的地球氣溫變化,而碳排放的監測和控制與我們每個人都密切相關。
爲了共同面對氣候變化的嚴重後果,近200個締約方在2015年通過了《巴黎協定》。該協議的主要目的是將21世紀的全球溫度控制在比工業化前高2℃以內。
這裏有兩個概念。只有在達到碳的峰值後才能實現碳中和。碳達峰:指在某一時間點,二氧化碳排放達到峰值後不會增加,然後逐漸減少;碳中和:指一個組織或國家在特定時間內産生的溫室氣體總量,通過植樹造林/節能減排來抵消自身的碳排放,從而實現“零排放”。
那麽,如何實現這兩個概念呢?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節能減排,采用零排放甚至負排放技術,二是增加抵消,通過植樹造林或購買碳排放物來抵消自己的排放
二、世界各國如何應對氣候變化
人類對氣候變化的反應從未停止過
自1992年以來,國際社會已開始在聯合國框架內就應對氣候變化的國際體制安排進行談判,締結了《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1997年的《京都議定書》和2015年的《巴黎協定》已成爲各國共同應對氣候變化的基礎共識。
迄今爲止,全世界已有30多個國家或地區提出了淨零排放或碳中和的目標。這些國家實施的主要措施包括:第一,加快技術創新。英國、法國和其他國家通過立法支持和鼓勵技術創新,以進一步提高能源效率;第二,大力發展可再生能源。奧地利、愛爾蘭和其他國家通過增加資金和減少可再生能源稅支持可再生能源的發展,以提高可再生能源在能源結構中的比例;第三:減少對化石能源的依賴。丹麥、匈牙利等國通過立法,加快退出燃煤發電廠,減少燃料汽車的使用,從而進一步減少化石能源的使用;第四,通過立法支持低碳産業的發展。斐濟、韓國、日本等國已通過立法,加大發展清潔、低碳、節能減排相關産業。
建立碳交易市場
碳排放交易是指將碳排放作爲商品,允許企業在一定排放總量的前提下買賣相應的配額。經濟原則是,商品越貴,使用就越少。碳定價機制在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增加清潔能源投資、鼓勵低碳産品和服務的開發和銷售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
歐盟于2005年啓動了全球最大的碳交易市場。共有31個國家參與,約11000個國家被納入排放控制設施,年配額約爲18億噸。
韓國碳市場于2015年啓動,涵蓋約6億噸排放量,約占韓國排放量的70%。它是世界第二大碳市場。
加州碳市場于2013年啓動,加拿大魁北克省于2014年加入,安大略省于2018年短暫加入。它在幾個月後退出,覆蓋了約4億噸的排放量。
在2011年的“十二五”規劃綱要中,中國提議逐步建立碳交易市場。2021年7月16日,全國碳排放交易市場正式啓動網上交易,首日成交額21023萬元,交易量410.4萬噸。
征收碳稅
碳稅分爲廣義碳稅和狹義碳稅。狹義碳稅是指對二氧化碳排放或化石燃料按其碳含量征收的稅收。廣義碳稅還包括能源使用稅,主要是能源消費稅。
根據世界銀行今年發布的《2021年碳定價發展現狀及未來趨勢報告》,截至5月,全球實施的碳定價機制中有35個是碳稅制度,芬蘭、挪威、瑞典、丹麥和其他北歐國家在20世紀90年代初開始征收碳稅,涉及全球27個國家。他們是世界上最早征收碳稅的國家。進入21世紀,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瑞士、列支敦士登等歐洲國家也相繼征收了碳稅。2010年後,越來越多的國家,如冰島、愛爾蘭、烏克蘭、日本、法國、墨西哥、西班牙、葡萄牙、智利、哥倫比亞、阿根廷、新加坡和南非,加入了碳稅國家的行列。
報告介紹了過去一年各國和地區碳稅的最新進展。冰島碳稅率在2020年提高10%後,今年繼續提高,達到34.83美元/噸二氧化碳當量。愛爾蘭汽油和柴油的碳稅率將從30.54美元/噸二氧化碳當量提高到2020年10月的39.35美元/噸二氧化碳當量。到今年5月,稅率增長將擴大到其他需要征收碳稅的燃料。此外,愛爾蘭政府計劃在2030年將碳稅率進一步提高到117.46美元/噸二氧化碳當量;拉脫維亞今年將碳稅率提高到每噸二氧化碳當量14.1美元;盧森堡于今年1月1日開始征收碳稅。汽油稅率爲37.07美元/噸二氧化碳當量,柴油稅率爲40.12美元/噸二氧化碳當量,除電力外的所有其他能源産品稅率爲23.49美元/噸二氧化碳當量。爲了實現盧森堡政府承諾的氣候目標,其他能源産品的稅率將在2022年提高到25歐元,2023年將達到30歐元。
爲防止“碳泄漏”(歐盟生産轉移到監管寬松的非歐盟國家),2021年3月10日,歐盟議會通過決議,提議建立“碳邊界調整機制(CBAM)”這意味著從2023年起,將對從歐盟進口的一些商品征收碳關稅。
三、中國的碳排放和排放控制措施
衆所周知,歐美國家由于發展較早,提前100年汙染了地球,而中國是一個發展中國家開始追求節能、綠色、保護地球,我們仍處于快速發展階段,生産力並未得到釋放。
因此,在霧霾最嚴重的年代,甚至達到了“遛狗不見狗”的程度“,我們仍然要反對美國人公布的數據,因爲這是一個國家發展的權利和公平。正因爲歐洲和美國提前進入了環境保護階段,我們不應該要求中國不要發展和保持落後和貧困。
如前所述,地球上的人們每年排放400多億噸溫室氣體,而中國在400億噸碳排放量中排名第一,每年占世界二氧化碳排放量的30%。排在後面的美國、歐盟和印度的碳排放量與中國大致相同。當然,中國是一個人口大國,其碳排放量排名世界第一是正常的。如果我們看人均碳排放量,它與美國仍然相去甚遠。
按行業劃分,2018年,中國發電和供熱行業占全國二氧化碳排放總量的51%,碳排放量遠高于其他行業。這主要是由于中國“富煤、貧油、少氣”的資源特點,決定了目前發電和供熱行業仍以燃煤爲主。工業行業二氧化碳排放量占28%,是第二大碳排放行業。由于對化石能源的高度依賴,鋼鐵、水泥、化工等行業的生産過程産生的碳排放量相對較多。此外,交通運輸業和建築業的碳排放量分別占10%和6%。可以看出,許多行業的能源結構仍與節能環保要求不相適應,而行業低碳、零碳轉型迫在眉睫。
實現碳中和的難點是什麽
經濟發展與節能減排的矛盾。歐美等發達國家的碳高峰伴隨著經濟發展的自然過程。從碳峰值到碳中和通常需要50-70年的時間。然而,我們只有30年的時間。在如此短的時間內,在一個擁有14億人口的大國實現能源轉型是一項史無前例的壯舉。
能源轉型技術面臨挑戰。未來,許多行業將面臨節能技術升級的需求。要實現這些變化並不容易。實現能源結構的轉變,需要不斷的科技創新。由于中國起步較晚,碳中性技術鏈的水平還存在較大差距,尚未達到大規模商業化運作的水平,還需要加強創新和研發,
社會觀念的轉變。隨著社會觀念的轉變,可再生能源的發展是一場認知革命。需要一個從認識、理解到落實的過程,各行業需要不斷投入大量資金進行減排技術研發,犧牲企業的短期利益。整個産業鏈將承擔低碳的額外成本。
碳中和之路
碳中和意味著一段時間內産生的溫室氣體排放將被植樹造林、節能減排所抵消。也就是說,碳排放=碳消除。因此,減少碳排放的必要性在于采用各種方法來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具體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
增加清潔能源的使用。化石能源占中國能源結構的85%。中國碳減排的目標是,到2030年,非化石能源將占一次能源消費的25%左右,風能和太陽能總裝機容量將達到12億千瓦以上,到2050年,非石化能源將占總發電量的90%。因此,清潔能源被用來取代傳統的石化,如水、光能和風能,從而減少“碳”的應用。在工業減排方面,中美之間的電力消費結構有很大不同。美國居民的用電量占38%,而中國居民的用電量僅占14%。美國工業用電量占26%,中國第二産業用電量占68%。換句話說,中國最大的電力需求是工業生産。2050年,工業碳排放量需要比2020年減少60%,因此,工業減排是碳中和的首要任務。特別是鋼鐵、化工、建材、交通、建築等行業的減排空間更大。
建立碳交易市場,加快碳捕獲技術建設,實現碳中和,除了從碳排放的源頭上解決問題外,還需要從碳排放的捕獲上實現。CCUs(碳捕獲、儲存和利用)技術是指在生産過程中淨化二氧化碳,利用二氧化碳或通過管道、公路等運輸方式將其注入地下的技術。該技術在碳中和目標中不可或缺。碳交易市場正在建設中。總之,碳交易市場是一個企業的碳排放。如果碳排放量超過配額,則需要通過交易所購買碳排放權。同樣,如果碳排放量低于配額,也可以通過交易所出售。建立碳交易市場可以促進企業節能減排管理。
加強綠化,形成循環。地球上最大的兩個碳庫是岩石圈和化石燃料,碳含量約占地球總碳的99.9%。因此,可以利用化學和生物手段吸收大氣中的二氧化碳,使這部分二氧化碳發揮作用。例如,加強綠化,通過植物光合作用吸收和固定植被和土壤中的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減少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濃度,實現森林碳彙席席。堅持綠色發展,合理選擇零碳路徑,積極履行碳中和承諾,突出中國對全球可持續發展的責任和責任。
四、未來幾年碳中和的巨大機遇
碳中和的目標將成爲地方和企業發展的指揮棒,這將極大地影響決策、産業結構、能源形式、投資,甚至我們的生活方式。爲了實現碳中和,中國未來40年的低碳投資將超過100萬美元,這可能是建國以來最大的基礎設施投資,除了投資規模外,還將完成中國能源的交叉升級,其中蘊含著巨大的機遇。
自2011年全國碳市場試點以來,到2020年11月,累計配額交易量約爲4.3億噸,累計交易額近100億元。與中國超過100萬億的GDP總量相比,這是一個非常小的規模,未來的可持續增長非常巨大。在交易政策方面,個人或公司可以參與碳交易市場,這無疑是一個新的投資渠道。
新能源汽車的滲透率將進一步提高。中國提出,到2025年,新能源汽車的銷量將達到總銷量的20%左右,而到2020年,新能源汽車的銷量將占總銷量的5.5%左右。五年來新能源汽車的複合增長率有望達到35%左右。
幸運的是,中國在光伏和風力發電領域奠定了良好的基礎。2019年,中國光伏産業占世界份額的70%,逆變器占世界份額的80%,風力發電機械制造産量占世界份額的41%。因此,中國未來新能源的基石可能是上述三大産業的結合。
中國的區域經濟格局也將發生變化。衆所周知,我國區域發展極不平衡,能源供給與能源消費根本不匹配。東海岸5.2%的陸地面積貢獻了該國40%的GDP,但可開發能源僅占該國的0.4%。在中國,76%的煤炭、80%的風能和90%的太陽能分布在西北部,80%的水電分布在西南部。未來,特高壓將成爲中國能源運輸的“主幹道”,西部地區將成爲中國最重要的能源出口地之一。清潔能源將成爲西部開發的杠杆,直接影響整個地區的經濟發展。
最後也是最重要的是,中國將擺脫對能源進口的依賴,所謂的海上能源安全渠道將不再那麽重要,而中國的地理環境也將發生變化,如馬六甲困境和能源運輸瓶頸將不再存在。
能源轉型和産業機構升級將不可避免地影響每個人的生活,特別是個人職業發展的方向。例如,如果一個十年前大學畢業的年輕人第一份工作是房地産企業,那麽他可能會在中年時面臨職業轉型;選擇光伏、風能的人將在10年內享受巨額紅利。所有這些變化都將在30年內完成,這對國家、企業和個人來說既是機遇,也是挑戰。從時代曆史的角度來看,過去,18世紀的蒸汽機和煤炭時代造就了日不落的帝國,後來的石油時代造就了美國。這個碳中和的新能源時代會成爲另一個大國嗎?碳中和不僅是一個挑戰,也是一個戰略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