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給全球經濟發展和社會生活帶來了巨大沖擊,同時也催生了很多新業態、新模式。實現綠色低碳和可持續發展已成爲國際社會普遍共識。目前,全球已有130多個國家和地區提出了碳中和目標。在日前舉行的博鳌亞洲論壇2022年會上,“綠色轉型”成爲關鍵詞。本屆年會的旗艦報告之一《可持續發展的亞洲與世界——綠色轉型亞洲在行動》(以下簡稱《報告》),倡議亞洲國家和地區加快實現綠色轉型。世界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認識到了實現綠色複蘇和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性。
原文 :《探尋綠色轉型的亞洲路徑》
作者 | 本報記者 田川
圖片 | 網絡
實現綠色轉型勢在必行
疫情蔓延和極端氣候事件頻發,迫切要求所有國家進行綠色轉型。在2021年11月格拉斯哥舉行的第26屆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上,很多亞洲國家做出碳中和承諾,並提交或更新其國家自主貢獻目標,承諾將加強努力,提升應對氣候變化的能力,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包括逐步減少煤電使用及對化石燃料的低效補貼。
據MSCI淨零跟蹤報告的數據,淨零排放目標現已覆蓋全球88%的溫室氣體排放、90%的經濟體量和85%的人口。截至2021年底,47個亞洲國家中已有25個做出了碳中和承諾。亞洲最大的7個經濟體中,日本和韓國已將實現碳中和的時間目標定爲2050年,土耳其爲2053年,中國、印度尼西亞、沙特阿拉伯爲2060年,印度爲2070年。
全球對氣候變化和行動形成共識,世界經濟已無空間和時間停留在原有方式的“舒適區”。博鳌亞洲論壇理事長潘基文表示,明天的市場競爭主要圍繞産品、服務和經濟的精益、清潔和綠色程度。總有一天,人們要面臨“不綠色,則破産”的艱難選擇。正如博鳌亞洲論壇秘書長李保東所言,亞洲在全球碳中和的進程中扮演著重要角色,亞洲以購買力平價衡量的國內生産總值接近世界一半,碳排放總量略超世界總量的一半,亞洲對全球經濟實現穩步增長、綠色複蘇和公正轉型意義重大。
在春日的博鳌小鎮上,從各類服務保障中便能感受到綠色能源的發展,接待用車中300輛左右爲新能源汽車,首次搭建綠色電力交易系統,核心酒店場館100%綠電保障……近年來,新疆巴州8000兆瓦風光水火儲一體化項目、榆林“風光熱儲”多能互補一體化綠電示範項目等相繼落地;1000米以上高空風能發電、300兆瓦壓縮空氣儲能電站等重大能源新技術不斷取得突破。中國能建能源融合發展的路徑愈加清晰。
中國在實現碳中和目標過程中,要尋找最優路徑,並且每個時點都有最優激勵機制。中國金融學會會長周小川認爲,能否實現碳中和最優激勵機制,在于國家制定的任務目標能否合理分解到每個地方、部門、行業。各地方、各行業可以自行制定一些任務來契合國家目標,也可以設置一些機制來分解任務。
綠色轉型的成功依賴于一整套“全方位綠色治理體系”,即政府和准政府機構爲實現碳中和目標建立整套計劃、措施和組織架構。縱觀亞洲綠色治理實踐,一些國家,如中國、韓國、尼泊爾、新加坡和泰國,已經成立了“高級別領導小組”或委員會,監督國家淨零排放戰略的制定和實施。中國、韓國、日本和哈薩克斯坦已經建立了碳排放交易系統。
綠色轉型的主要驅動力
實現綠色轉型有綠色金融與綠色技術助力至關重要。根據氣候政策倡議組織的最新估計,2020年,亞洲的氣候融資占全球總額的50%左右,西歐爲17%,美國和加拿大爲13%。亞太地區的綠色債券發行量排全球第二,占2021年全球發行總量的22.6%,歐洲占比爲46.8%,北美爲21.6%。然而,亞洲低收入國家仍然面臨著諸多挑戰,比如金融市場欠發達、技術能力欠缺,以及缺少可支持綠色與可持續金融發展的宏觀環境。
有必要采取全球行動,確保合理地運用資金和技術,從而降低碳排放。有發達金融市場的有效投資和資金流合理配置,才能更好實現綠色和公平轉型。世界銀行承諾今後將繼續部署35%的資金。2021年至2030年亞太地區氣候融資需求估計爲13.6萬億美元。綠色經濟轉型要求利用金融和技術實現經濟脫碳,同時進一步將氣候適應性融入發展。
“中國綠色信貸的余額到去年年底是16萬億,這是全球最大的數字,我們有全球最大的信貸市場。過去六年,綠色債券累計發行量大概是2萬億,中國的綠色金融發展水平在全球領先。”中國金融學會綠色金融專業委員會主任馬駿向本報指出,要做好轉型金融的體系,明確對轉型活動的界定標准和披露要求。要有金融工具來支持轉型的金融活動,需要一些政策來激勵金融機構提供更多的金融融資。
“應盡快建立形成碳價格的發現機制,通過綠色債券、綠色信貸等金融産品和金融市場將現有的碳交易體系納入企業的成本考慮中。”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院長劉俏告訴本報,實現碳中和的最優激勵機制在于各國制定的任務目標能否合理分解落實。此外,企業在産品服務中,以低碳的理念滿足未來消費者的需求變化,也是碳中和行動的關鍵一環。
自然禀賦和傳統技術帶來的對煤炭的依賴使亞洲的能源轉型更加複雜。英國石油公司2021年《世界能源統計回顧》顯示,亞洲約42%的能源依賴煤炭,非洲使用煤炭的比例約爲22%,北美洲爲9%,中南美洲爲6%,歐洲爲12%。東亞和南亞嚴重依賴煤炭作爲主要能源,約占其區域能源結構的一半。從國家來看,中國(57%)、印度(55%),對煤炭依賴程度高。
碳中和的實現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能源效率和清潔能源利用方面的技術突破。未來,太陽能光伏、風能、綠氫、生物燃料、節能建築技術和電動汽車等領域的綠色技術創新,將有力地推動能源轉型。2020年全球光伏裝機已達768吉瓦,亞洲裝機容量占比23%,繼續保持全球第一。中國、越南國內裝機容量進入前五。
要多措並舉推進能源轉型和能源融合。“從技術層面來講,要發揮傳統能源和新能源各自的禀賦和優勢,使其融合成一個能夠支撐生活和生産發展的穩定、可靠、安全的能源。”中國工程院院士劉吉臻告訴記者,要通過市場價格、技術創新來促進供給端和需求端緊密聯動。充分運用現代信息化技術,使得能源流、信息流、價值流等多流融合。
碳捕獲技術在實現全球氣候目標方面發揮出關鍵作用。在碳捕獲和利用方面,SABIC在沙特建造了當時世界上最大的二氧化碳捕獲和處理工廠,以實現“負碳排”。在太陽能光伏方面,天合光能在中國農村提供了“全縣域解決方案”,建設“光伏村”,促進中國實現雙碳目標和鄉村振興;印度正在Omkareshwar 大壩建造最大的單體水上漂浮式太陽能項目。
以積極行動落實綠色轉型理念
許多亞洲國家正在發展中積極促進綠色轉型,但在轉型中實現更大發展的任務艱巨,亞洲國家實現碳中和與綠色轉型,需要和平安定的國際環境、穩定的産業鏈供應鏈保障、發達國家對發展中國家的氣候援助資金加快補齊落地、得到更多的綠色技術支持與資金投入。
隨著亞洲各國和地區先後宣布了碳中和目標,政府、企業以及社會力量都在積極地采取行動。究竟如何能夠更快更好地實現綠色轉型?《報告》提出了九大行動建議,包括建立綠色增長模式、制定更具雄心的2030國家自主貢獻以及時間表和路線圖、形成全面的綠色治理、逐步減少煤炭使用、擴大可再生能源規模和交通電氣化、形成碳定價、發展綠色金融、加大氣候融資和綠色技術轉移,以及加入國際氣候變化倡議和平台。
能源企業是實現可再生能源轉型的核心。亞洲的能源企業通過引入新能源和技術創新來減少化石燃料消耗。中國石化的氫氣産量占中國氫氣總産量的14%,並計劃在2025年前建成1000座加氫站。沙特阿美采用循環碳經濟框架來減少其碳足迹,用低碳能源替代化石燃料,捕獲相關流程排放的二氧化碳,並將其用于生産化肥或水泥,從而實現二氧化碳的回收。
“亞洲是21世紀全球經濟發展的主要引擎,也是能源需求增長的主要來源。”中國南方電網有限責任公司黨組書記孟振平指出,未來要加強國際技術合作,在可再生能源、節能減排、綠色經濟、綠色交通、綠色建築等領域進行技術共同開發和轉讓,提升亞洲發展中國家的技術可及性。要落實資金支持,爲亞洲發展中國家提供切實的綠色轉型資金來源。
近期,我國出台了《“十四五”現代能源體系規劃》《“十四五”能源領域科技創新規劃》等政策文件,對中長期能源發展作出系統部署。國家能源局總工程師向海平談到,要發展可再生能源,配套推進科技創新,逐步提高非化石能源比重。能源行業內部要提高能源轉化效率,與生態治理協同發展。能源行業要支撐服務用能行業低碳轉型發展,供給側和消費側要雙向發力。
國際合作的重要性在“雙碳”轉型進程中逐漸顯現。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副總裁李波向記者表示,要實現既定的減碳目標,最好的辦法是碳定價,碳交易只是碳定價的一種方法,另外一種辦法是碳稅,各國可以根據自身情況來選擇。建議參考各國發展水平、政策支持力度、實施減碳政策的空間,在少數主要排放國之間達成國際碳價的下限協議。
除了國際社會的支持,亞洲發展中國家也需要基于自身的區位和資源優勢,尋找可持續的綠色轉型路徑。通過合理規劃目標、加強源網荷協同,形成綠色能源和綠色産業相互促進的良性循環發展。充分利用資源(清潔能源、農業、制造業等)優勢,進一步優化區域經貿規則,推動各産業的高效流通和互補。推動以發展中國家爲主的清潔技術和産業標准的互認,提升自身在全球氣候治理中的話語權。
文章爲社會科學報“思想工坊”融媒體原創出品,原載于《社會科學報》第1803期第1版,未經允許禁止轉載,文中內容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報立場。
拓展閱讀
綠色消費,如何行穩致遠?| 社會科學報
聯合國全球環境展望:尋找綠色公平的城市解決方案 | 社會科學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