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4月3日電 (邢翀 李京澤)應中國國務委員兼外長王毅邀請,新加坡外長維文、馬來西亞外長希沙慕丁、印尼外長蕾特諾和菲律賓外長洛欽3月31日至4月2日對中國進行訪問。這是今年初王毅新年首訪到訪緬甸、印尼、文萊和菲律賓之後,中國與東盟國家之間的又一次面對面外交互動。
從共建“一帶一路”到抗疫合作,從簽訂《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系協定》到推進“南海行爲准則”磋商,合作邁入“而立之年”的中國和東盟國家“常來常往、越走越親”。觀察家認爲,在世紀疫情與百年變局疊加激蕩的當下,中國與東盟頻頻互動難能可貴,將助力後疫情時期合作提質增效。
“親”在何處?從接待地說起
中國與東盟國家陸海相連、習俗相似、文化相通。千百年來相互交往,雙方在人文經貿等各領域深度融合。此次接待地福建是“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也是“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核心區。回溯曆史抑或著眼當下,福建都與東盟國家有著親近的關聯。
比如,到訪的新加坡外長維文,其母親就是福建興化人,這是他在疫情以來首次訪問非東盟國家。與福建淵源頗深的維文甫一抵達就當起“茶葉推銷員”,在社交媒體發文介紹武夷山茶葉,尤其提到“大紅袍”。
疫情之下守望相助則讓中國與東盟國家“親上加親”:從醫療物資到診療技術,從疫苗供應到疫苗技術,從綠色通道到快捷通道,中國與東盟國家抗疫合作走在地區國家合作的前列。
“我們都是一家人”,馬來西亞外長希沙慕丁用中文親切地稱王毅爲“大哥”,王毅則回應說“我們是兄弟”。此訪期間,中馬外長共見記者時的這個溫情活動,現場暖意融融的氣氛,更讓人感受到中馬間的友好和熱烈,是中國和東盟國家親近關系的生動寫照。
中國社會科學院亞太與全球戰略研究院研究員、東南亞研究中心主任許利平將中國與東盟國家合作稱爲“原生性合作”:走親戚式的頻繁互動源于雙方深厚的曆史文化根基,體現出中國與周邊國家合作的“內生性動力”。
2020年東盟首次以4.74萬億元人民幣進出口額,成爲中國第一大貿易夥伴,也是雙方首次互爲第一大貿易夥伴。觀察認爲,在疫情沖擊全球經濟的背景下,中國東盟貿易額逆勢增長,更加體現出內生動力之“堅”。
“立”向何方?著眼提質升級
今年是中國與東盟建立對話關系30周年,雙方合作邁入“而立之年”。觀察家認爲,中國與東盟30年合作實踐表明,“危機驅動型”是雙方合作的重要特征,越是面對共同挑戰,合作動力就越足。“雙方在政治穩定、經濟發展、社會進步等領域都存在共同利益,往往能將現實的挑戰轉變爲合作的機遇。”外交學院副院長高飛表示。
下一個30年“立”向何方?此次會談給出清晰的答複:“把中國東盟關系提升到新水平”,“打造更高水平戰略夥伴關系”。
具體而言,應對疫情長期化挑戰,要加強疫苗領域合作,惠及更多東盟國家人民;探討開展健康碼互認,實現範圍更廣、效率更高的人員流動;推進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加強數字經濟、大數據、雲計算、5G、智慧城市建設合作。
外界尤其注意到,《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系協定》(RCEP)是會談的關鍵詞。無論是新加坡外長提及“雙方積極推動簽署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系協定”,還是印尼外長稱“願同中方協商全面經貿合作安排並實現早期收獲”以及中馬達成“釋放區域自貿和經濟一體化紅利”的共識,反映出後疫情時期中國和東盟爲合作做加法的決心。
會談中就全面落實《南海各方行爲宣言》、加快推進“南海行爲准則”磋商達成的共識,則可解讀爲戰略互信層面的“提質升級”。“達成一個具有約束力的‘准則’符合各方期待,當前需要各方排除外部勢力幹擾,聚焦涉及本地區利益的‘准則’談判,真正把南海變成和平之海、友誼之海、合作之海。”許利平說。
疫情再次證明世界各國休戚與共,中國與東盟國家合作的提質升級,是中國睦鄰友好、務實合作的周邊外交政策宗旨所在,亦是對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堅實踐行。
“中國強調的多邊主義始終是基于國際法、面向合作的多邊主義,構建相互尊重、公平正義、合作共贏的國際關系符合世界發展潮流,對其他國家都有啓示意義。”高飛表示,中國加強與周邊國家關系絕非“拉幫結派”,早已超越傳統地緣政治的零和博弈,對完善全球治理是有益的促進。(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