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FIC導讀
◆浦東開發的實踐,是開發者堅持實事求是、解放思想的路線,創造性地實施國家戰略的結果,開放、創新是其最爲鮮明的特色。而這從一個側面也彰顯了上海這座城市的獨特品格。
中國金融信息中心金偉良 攝
浦東開發的實踐,是開發者堅持實事求是、解放思想的路線,創造性地實施國家戰略的結果,開放、創新是其最爲鮮明的特色。而這從一個側面也彰顯了上海這座城市的獨特品格。
浦東開發開放仍在進行中,尚未完成,但從其已走過的三十年中取得的成就來看,完全可以這麽說,這是中國城市建設史、改造史上的壯麗史詩,是中國改革開放史上的輝煌篇章。浦東開發開放對于上海,對于長三角,乃至對于全國來說,其意義都十分重大而深遠。隨著時間的推移,隨著中國改革開放事業向縱深推進,其意義會越來越凸顯出來,其內涵也會越來越吸引人們去探究。
浦東開發開放,開發是行爲,開放是狀態,簡約而言,就是浦東開發。之所以強調“開放”,是爲了突出其面向長三角、面向長江流域、面向全國、面向世界的宏闊胸襟。
浦東三種不同類型的開發
近代以來,浦東有過三種不同類型的開發,開發主體、開發程度、開發理念各不一樣,社會影響也大不相同。
第一種開發,指“浦東人”開發浦東。浦東與浦西在近代以前,在經濟文化發展程度上,並無太大差別。近代開埠以後,浦西城市化提速,品質提升,市區擴大,人口增多,浦東日漸落伍。浦東與浦西的區別,成爲鄉村與城市、落後與先進的區別。一批活躍在浦西、具有現代意識的浦東人,諸如李平書、楊斯盛、穆藕初、黃炎培等,見賢思齊,自發進行開發浦東的努力。他們在浦東發展公共交通,修建輕軌鐵路,修築海塘,興辦新式學校,創辦新型醫院,還創辦了毛巾廠、營造廠、花卉種植業、奶牛飼養業等新式企業。一部浦東同鄉會的曆史,半部與浦東開發有關。這是一種地方人出于對本鄉本土的熱愛而自發進行的城市化、現代化努力,與張謇開發南通、榮宗敬榮德生經營無錫同類。
第二種開發,指“上海人”開發浦東。這在不同時期都出現過。1927年,上海特別市設立以後,制訂“大上海計劃”,內容便涉及浦東開發。在此計劃中,浦東的洋泾、塘橋、陸行、高行、楊思與高橋鄉,被劃入上海特別市。1930年,上海特別市改名上海市,浦東這六個鄉被撤並爲三個區,即高橋區、洋泾區與楊思區。按照規劃,上海本有建造跨江大橋或越江隧道以貫通浦江兩岸的設想,但受財力所限,特別是由于日本侵略上海戰爭的爆發,這一計劃擱淺,僅建成一條南北向的浦東路(今浦東大道的一段)。1958年以後,浦東的川沙、南彙等縣劃歸上海市管轄,上海爲了開發、帶動浦東,將一部分市屬企業設在浦東,如毛巾廠、色織廠、化纖廠、棉紡廠、服裝廠、繡衣廠、皮鞋廠、縫紉機廠等,又于1984年將洋泾鎮全部和洋泾、嚴橋、六裏、楊思、張橋等五鄉的部分地區,分別劃給黃浦區、南市區和楊浦區管轄。黃浦、南市和楊浦三區的管轄範圍,有一段時間均橫跨浦江兩岸。這樣的産業布局與制度安排,意在以浦西帶動浦東,以浦東補充浦西,是上海市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內自發地開發浦東。1971年,上海第一個越江工程打浦路隧道建成通車,結束了浦江兩岸長期懸隔不通的狀況,這也是上海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內開發浦東的實踐。民國時期與計劃經濟時代這兩次對浦東的開發,內容有所不同,但就開發境界而言,則無二致,都是在上海市的層面上考慮,開發的區域也主要限于浦東沿江一帶,而非浦東全境。
第三種開發浦東的情況,已爲我們所熟知。1990年4月18日,黨中央、國務院宣布開發開放浦東。這不僅是在上海,更是在國家層面上開發。正如鄧小平同志所指出:“深圳是面對香港的,珠海是面對澳門的,廈門是面對台灣的,浦東就不一樣了,浦東面對的是太平洋,是歐美,是全世界” 。人們通常所說的“浦東開發”,主要指這第三種開發。
上述三種開發,從開發主體、開發理念、動力機制到開發境界各不一樣。前兩種分別是浦東範圍內、上海範圍內自發地開發浦東,著眼點是浦東或上海。第三種則是在國家層面自覺地開發,其著眼點已越出浦東,越出上海。“開發浦東,振興上海,服務全國,面向世界”,這十六字,是1990年上海確定的戰略定位。立意高遠,動力強勁,持續亦久,氣象也就與前兩種開發不可同日而語。這次開發,國家將此前給予深圳等特區、經濟開發區的所有政策全部給了上海,而且還給了另外一些政策。所以,浦東稱“新區”而不是特區,用時任上海市市長朱镕基的話說,這個新區較之特區,“不特而特,特中有特,比特區還特”。稱“新區”而不是“特區”,還有一層意思,即新區功能有別于其他特區。誠如上海市社聯主席王戰所說:“新區和經濟特區不同,經濟特區有強大的資源吸入功能,就像核聚變,而浦東是核裂變,要釋放能量。” 不搞特區,意味著浦東開發不倚重國家給予的特殊政策,而是依靠自主改革、自費改革。鑒于當時國情、市情,靠國家注入巨額經費進行開發絕無可能,脫離浦西而獨立建區、獨立開發,也絕無可能。
點石成金的十六字開發戰略
衆所周知,無論在牌局中,還是在戰場上,王牌往往能起反敗爲勝、扭轉乾坤的決定性作用。上海不負衆望,浦東開發成效卓著。浦東開發,三十而立。今日之浦東,面積占整個上海市的1/5,常住人口占全市1/4,而GDP占全市1/3,進出口總額占全市2/3。今日之浦東,早已與浦西比翼齊飛,難分軒轾!那句“甯要浦西一張床,不要浦東一間房”,所有上海人都耳熟能詳的諺語,早成曆史詞彙。這一切,是黨中央英明領導的結果,是全國各地傾力相助的結果,更是包括上海領導層、知識分子與廣大人民共同努力的結果。
浦東開發伊始,上海便提出“金融先行,貿易興市,基礎鋪路,工業聯動”這十六字開發戰略。這是一個全局在胸、循序漸進、超常睿智的開發戰略。之所以要“金融先行”,因爲金融是現代經濟的中心,沒有金融,何來資金?沒有資金,何從開發?浦東開發需要資金數以萬億計,從何而來?于是,開發者創榛辟莽,筚路藍縷,創辦了證券交易所,創造了“土地空轉、批租實轉、成片規劃、滾動開發”的嶄新開發模式,使“金融先行”落到實處,也邁出了上海金融中心建設的第一步。“貿易興市”是上海傳統,是上海發揮襟江帶海禀賦優勢的關鍵所在,也是上海服務長三角、服務長江流域的重要內容。“貿易興市”是個系統工程,港口、機場、道路、橋梁、隧道等必須相應跟上,所以,第三句是“基礎鋪路”。工業是現代城市競爭力的核心要素,一個世界卓越城市離不開現代制造業,于是有“工業聯動”。這十六字開發戰略落到實處,便是陸家嘴金融貿易區、外高橋保稅區、金橋出口加工區,還有那麽多的道路、橋梁、隧道。
這十六字開發戰略,是個點石成金的戰略。這一戰略之所以能夠運行成功,其實質是開發者敏銳地看到了、成功地激活了上海城市綜合文化資本。這個城市綜合文化資本,包括上海卓越的禀賦資源、豐厚的文化底蘊、完整的工業門類、充沛的人力資源,也包括上海人在國內國際廣泛享有的難以量化而又極其重要的文化影響力,這就是鄧小平所說上海的王牌、素質、品格等文化因素。試想,“土地空轉、批租實轉”,如果不是在上海,而是在荒涼冷僻的山溝溝裏,那土地能空轉得起來嗎?上海能夠成功地將自身綜合文化資本激活,將無形資本化爲有形財富,這是上海之所以爲上海的奧秘所在。
這十六字開發戰略的制訂,體現了開發者超乎尋常的全球意識、現代意識,集中體現在當年的浦東開發規劃上。這一規劃視域廣闊、理念超前,涉及産業結構演變、人口增長、市域擴大、土地利用和開發、交通及市政建設、浦東與浦西聯系、上海與長三角聯系等多方面因素。在規劃中,不光何處是金融區、何處是保稅區、何處是出口加工區,標識得一清二楚,而且連何處是高樓、一共有幾幢摩天大樓、何處是公園、何時是環線、何處是中央大道,均設想周全,巨細無遺。上海領導對浦東新區定位,是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外向型、多功能、現代化新區,是一個布局合理、環境宜人、交通便利、基礎設施完善的新城區。更值得城市研究者由衷贊賞的是,開發者對于規劃的制訂極其認真,對于規劃的執行極其嚴格,一張藍圖管到底,一代接著一代幹,絕無換一代領導換一通規劃的弊端。這也是浦東開發日新月異、漸臻佳境的原因所在。
開放、創新是最爲鮮明的特色
浦東開發的實踐,是開發者堅持實事求是、解放思想的路線,創造性地實施國家戰略的結果,開放、創新是其最爲鮮明的特色。而這從一個側面也彰顯了上海這座城市的獨特品格。
開放,貫穿浦東開發全過程。這突出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一是開發思路的開放。對于浦東如何開發,市領導曾多方征求意見,包括征求海外專家的意見。還在1987年,上海就設立了“開發浦東聯合咨詢研究小組”,聘請美籍華人林同炎院士爲高級顧問,成員包括T.Y.L國際工程咨詢公司顧問陳乃東先生、邁克爾·梅耶和梅爾·萊恩斯、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教授艾伯特·阿克爾、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城建規劃系主任阿倫·維格布斯、新加坡OCBC銀行執董、房地産、金融和建設部門經理黃延康等。國外顧問研究小組的聯絡地點便設在美國加州。上海市領導多次聽取這些專家的意見。1989年,上海又建立了“上海市長國際企業家咨詢會議”制度,邀請來自美國、意大利、英國、瑞士、法國、日本、荷蘭等7個國家12家大公司的董事長、總裁,作爲市長咨詢會議的成員,就上海經濟發展中的突出問題進行討論,每年一次。到第十年,咨詢會議參加者已增至12個國家、33家公司的董事長、總裁。1995年後,又增設了僅由市長和成員參加的內部會議,就市長一年來的經濟發展中遇到的難點問題進行討論。從1990年至1999年的十年間,這一會議所討論的議題有:上海如何成爲金融中心,上海工業部門如何取得高附加值;上海如何成爲貿易和物流中心;上海如何創立中小企業和如何搞活國有企業;上海電信與航空運輸業發展;上海城市規劃和開發人才資源;上海金融業發展回顧;如何把上海建成國際商貿中心和下崗待業人員就業培訓;上海如何面向21世紀;金融風險管理問題。這些議題,幾乎無一不與浦東有關。這一會議,借用外腦,集思廣益,圍繞上海創建國際經濟、金融、貿易中心的議題,圍繞上海改革開放中的諸多議題,進行了熱烈的討論,提供了許多具有前瞻性的建議,對于浦東開發起了相當積極的作用。上海也因此確立了良好的國際形象。
二是項目設計的開放,吸收境外專家、機構參與浦東具體項目設計。陸家嘴金融區的設計,金茂大廈、環球金融中心大廈、上海中心大廈的設計,世紀大道、世紀公園等幾乎所有地標建築的設計,均廣邀天下賢才參與其事,在全球公開招標。各個項目設計單位的最後確定,並不在乎這個單位是中國的還是外國的,而主要聽專家評審委員會的意見,而專家委員會成員的遴選,主要看其學術水平與業內地位。金茂大廈設計競標單位有十多家,都是世界著名設計公司,最後中標的美國SOM公司,獲得三分之二的票數,可謂衆望所歸。陸家嘴地區的綜合設計,是經過國際招標,由英國、法國、意大利、日本和我國的五個世界著名設計事務所共同參加設計,分別形成五個方案,最後各取所長,綜合成一個方案。
三是面向全國各地的開放。開發浦東的一項重要功能,就是帶動長三角,帶動長江流域,因此,面向內地開放是開發浦東的題中應有之義。爲此,浦東在開發之初,便以成本價批給兄弟省市和中央部委一些土地,讓他們打下在浦東發展的基礎。于是,裕安大廈(安徽)、江蘇大廈、嘉興大廈(浙江)、齊魯大廈和石油、化工、電信、煤炭等一批省部樓宇拔地而起。而廣受贊譽的金茂大廈,便是由國家外經貿部牽頭、多家央企出資興建的,故取名金茂(“經貿”諧音)。
創新是上海城市品格的靈魂,貫穿于浦東開發的始終,也體現于浦東諸多項目實施與法規制訂。從大處看,上面所述的開放大多同時是創新,是制度創新。上世紀90年代初,出于國家安全考慮,城市規劃設計需要嚴格保密,但陸家嘴規劃卻率先打破慣例,向全世界征求方案,搞國際方案招標,這是石破天驚的舉動,更是重要的制度創新。邀請外國專家參加上海市長國際咨詢會議,將上海經濟社會發展過程中遇到的難題拿出來請大家討論,這也是重要的制度創新。浦東的開發戰略就是創新戰略,浦東的規劃就是創新規劃。從技術創新層面看,更是難計其數,金茂大廈、環球金融中心大廈、上海中心大廈等地標性建築,每一座都是衆多創新的集成,金茂大廈在超高層建築施工技術方面,環球金融中心大廈的結構施工所采用的整體提升鋼平台模板體系,上海中心大廈在主樓塔冠阻尼器使用方面,都有衆多技術專利,富含創新成分。
創新方面,就其難度與對全局影響而言,莫過于證券交易所的設立。證券交易是通過市場籌集資金的重要途徑,在近代上海早已有之。證券交易向來被稱爲資本主義“皇冠上的寶石”,其本身就是資本運作的一種手段,並不具有資本主義或社會主義的性質。但是,在計劃經濟時代,在特定的意識形態語境下,證券交易被視爲萬惡資本主義的標志。對于籌建證券交易所一事,人們普遍心有余悸,擔心犯政治錯誤。擘畫其事的朱镕基躊躇再三,當面請示鄧小平,鄧表示:“你們辦吧,辦了再看。辦了不好,我們再改嘛!”有此尚方寶劍,上海證券交易所才得以在1990年12月破冰開業。
浦東開發三十年所體現的精神境界,可以歸納爲四句話:“無分中西,不別社資,民祉爲鹄,美善所是。”在爲何開發、如何開發方面,廣泛汲取全人類的精神財富,不管其源自中國還是西方,也不去爭論其姓社還是姓資,最終衡量的標准就是“真善美”,也就是鄧小平所說的三個是否有利于,即是否有利于發展社會主義社會的生産力、是否有利于增強社會主義國家的綜合國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歸根到底,“民祉爲鹄”,以滿足廣大人民日益增長的對于美好生活的需求爲根本宗旨。這是一種高度自覺的境界,一種充滿自信的境界,也是體現共産黨人立黨初心的無私境界。
中國金融信息中心金偉良 攝
本文作者:熊月之
本文來源:上觀新聞
微信編輯:沈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