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人類社會的不斷發展,未來城市將承載越來越多的人口
全球各國的“城市病”問題日益嚴峻
如何解決城市發展難題,實現城市可持續發展?
智慧城市是目前在探索的一條路徑
1993年以來,智慧城市理念即在世界範圍內悄然興起,許多發達國家開始關注智慧城市建設,將城市中的水、電、油、氣、交通等公共服務資源信息通過互聯網有機連接起來。
2008年11月,恰逢2007年-2012年環球金融危機伊始,IBM在美國紐約發布的《智慧地球:下一代領導人議程》主題報告所提出的“智慧地球”,即把新一代信息技術充分運用在各行各業之中。隨後,智慧城市概念開始在全球範圍火爆起來。
21世紀初紐約市提出了旨在促進城市信息基礎設施建設、提高公共服務水平的“智慧城市”計劃,並于2009年啓動“城市互聯”行動。同年,迪比克市與IBM合作,建立美國第一個智慧城市,利用物聯網技術,在一個有六萬居民的社區裏將各種城市公用資源(水、電、油、氣、交通、公共服務等等)連接起來,監測、分析和整合各種數據以做出智能化的響應,更好的服務市民。2006年,新加坡啓動“智慧國2015”計劃;2009年,日本推出了“I-Japan智慧日本戰略2015”;韓國以網絡爲基礎,打造綠色、數字化、無縫移動連接的生態、智慧型城市。這10年來,中國也在不斷發展打造智慧城市建設。
2010年,IBM正式提出了“智慧的城市”願景,認爲城市由關系到城市主要功能的不同類型的網絡、基礎設施和環境六個核心系統組成:組織(人)、業務/政務、交通、通訊、水和能源。這些系統不是零散的,而是以一種協作的方式相互銜接。而城市本身,則是由這些系統所組成的宏觀系統。
說了這麽多,智慧城市到底是什麽?
智慧城市就是運用信息和通信技術手段感測、分析、整合城市運行核心系統的各項關鍵信息,從而對包括民生、環保、公共安全、城市服務、工商業活動在內的各種需求做出智能響應。實質是利用先進的信息技術,實現城市智慧式管理和運行,進而爲城市中的人創造更美好的生活,促進城市的和諧、可持續成長。
所以,智慧城市實際上涵蓋了城市管理的方方面面。維也納理工大學區域科學中心提出了體現城市智慧的六個維度:增長的經濟、便捷的移動、舒適的環境、智慧的民衆、安全的生活、公正的治理。它的功能體系包括社會治理、市民服務和産業經濟三大類別,市政、能源、政務、交通、衛健、制造和物流等多個智慧應用。
在全球範圍內,2020年中國智慧城市市場規模占全球比重爲22.7%,僅次于美國與西歐地區。
我國也早已著手准備推進智慧城市建設。2012年,我國公布首批90個國家智慧城市試點名單。2013年,公布20個國家“智慧城市”技術和標准試點城市。2014年8月29日,發改委、工信部、科技部、公安部、財政部、國土部、住建部、交通部等八部委印發《關于促進智慧城市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指明到2020年要建成一批特色鮮明的智慧城市,聚集和輻射帶動作用大幅增強,綜合競爭優勢明顯提高,在保障和改善民生服務、創新社會管理、維護網絡安全等方面取得顯著成效。截至2017年底,我國超過500個城市均已明確提出或正在建設智慧城市。中國不斷出台新政指導智慧城市建設。
“智慧城市”本身也是一個不斷發展變化的概念。早期的智慧城市建設與參與者,以IT(以IBM爲代表)和ICT(通信技術企業)企業爲主,集中于基礎設施建設。通過以移動技術爲代表的物聯網、雲計算等新一代信息技術應用實現全面感知、泛在互聯、普適計算與融合應用。新興技術是推動智慧城市發展的核心驅動力。探討如何利用大數據和信息技術能夠更好地管理城市資産,如公共交通、汙水系統、道路等問題。
隨著智慧城市建設的不斷深入,人們逐漸發現以技術主導的智慧城市建設,與城市的實際需求漸行漸遠,導致不少智慧城市項目建成後城市居民無感知、無體驗。因而,如今的智慧城市建設開始從“技術主義”向“人本主義”(關注市民對于智慧城市的感知和體驗)轉變。即使用“用戶參與、以人爲本”的創新2.0理念及其方法,充分利用技術激發市民的智慧,來推動城市規劃,通過發揮“群體智慧”來加強創新基層社會治理,建設人人有責、人人盡責、人人享有的社會治理共同體。並實現智慧技術高度集成、智慧産業高端發展、智慧服務高效便民、以人爲本持續創新,完成從數字城市向智慧城市的躍升。
部分內容來源:巴禹 智慧城市的人間煙火、智慧城市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