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日本《讀賣新聞》8月26日報道,國際油價處于不穩定狀態。今年2月俄羅斯和烏克蘭發生沖突,導致油價飙升,之後雖有所回落,但依然高企。受到西方國家經濟制裁的俄羅斯並沒有大幅減産石油,專家對今後油價動向看法不一。
報道稱,3月,美國西得克薩斯中間基原油價格一度升至每桶130多美元,是2008年7月以來的最高值。自6月以來,石油價格有所回落,一度降至每桶85美元左右。
在此期間,圍繞屈指可數的産油國俄羅斯的石油供應能力,市場看法出現很大動搖。國際能源署估算,俄烏沖突發生後,美歐日等西方國家對俄實施經濟制裁,有人估算每天約300萬桶的俄羅斯石油供應將停滯。這相當于俄羅斯石油總體日産量的三成左右。
但這種預估不符合實際。主要因素是,沒有對俄實施制裁的印度等國家增加進口俄羅斯石油。國際能源署8月的石油市場報告顯示,7月俄羅斯對印度的石油日出口量達100萬桶,是2月的10倍。印度煉油廠精煉出利潤較多的石油産品,以向歐洲等出口輕油或通過新加坡將汽油運往亞洲各國。在西方國家中,對俄羅斯石油依賴程度較低的美國決定實施禁運措施,而依賴程度較高的歐盟7月從俄羅斯的石油進口量僅比2月減少了三成。俄羅斯日出口量僅減少7.5%(約60萬桶),供應能力並未大幅減弱。其結果是,石油價格下跌。
報道指出,盡管如此,隨著世界經濟逐漸從疫情中複蘇,全球石油需求比俄烏沖突發生前有所增加。一度下跌的油價逐漸上漲,目前保持在每桶95美元左右的水平。汽油價格等上漲,成爲導致全球通脹的主要原因。
“前所未有的煉油廠盈利率減弱了美國政府采取的對俄行動效果,提高了消費者成本。”據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報道,美國總統拜登6月14日向七家主要石油公司發送書信,要求增加生産石油産品。11月中期選舉在即,物價急速上升導致其支持率低迷,這是背景因素。
對此,雪佛龍公司6月時解釋說,在美國南部二疊紀盆地生産的油氣日産量(換算成石油)接近75萬桶,比前一年增加15%以上。二疊紀盆地是美國國內有名的頁岩氣産地。
實際上,立即大幅增産石油在技術上很難。以前就有的石油巨頭頁岩氣增産計劃在俄烏沖突發生後取得進展,這是實情。8月中旬,美國石油日産量比2月中旬增加50萬桶,有人指出增産余力有限。
報道稱,沙特等中東産油國並沒有決定大幅增産石油。拜登7月訪問沙特之際,表達了對石油增産的期待,但沙特等國所在的石油輸出國組織(歐佩克)和俄羅斯等國組成的“歐佩克+”,8月僅決定小幅增加日供應量10萬桶。這是因爲它們警惕油價崩潰。
拜登政府也開始對生産余力不大的拉美國家進行動員。巴西有深海油田,阿根廷也被期待增産頁岩氣,但都需要時間。
掌握著今後石油供求和價格動向關鍵的是,烏克蘭危機的走向和世界經濟動向。
日本石油、天然氣和金屬礦物資源機構首席經濟學家野神隆之預測說:“俄羅斯向歐洲出口的石油今後將減少,但歐洲以外國家今後進口俄羅斯石油的動向將持續。目前供求(趨于)均衡化,但另一方面,由于世界經濟增速放緩,需求或將下行。”
對此,美國高盛公司負責人在7月的調查報告中指出:“石油庫存處于曆史最低水平,歐佩克和美國的石油供應量增加有限。石油市場供求緊張。”報告預測石油價格高企。
天然氣價格飙升之勢超過石油,歐洲天然氣價格3月一度達到相當于石油每桶400多美元的水平。世界範圍內對液化天然氣需求激增,現貨價格飙升。如果將天然氣需求的一部分置換爲石油,則會成爲導致油價上漲的主要因素。
來源:參考消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