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2月3日晚,最高人民法院司法案例研究院和複旦大學、湖南大學、對外經濟貿易大學第二期聯合培養法治人才項目實習生工作經驗交流會在國家法官學院行政樓702會議室舉行。會議以“法治時代,我們在路上”爲主題,來自三所高校的7位同學分別就近三個月來的收獲和成長進行了總結與分享。交流會由實習生班長賈停主持。
打開大數據之門
來自湖南大學的袁思雨以彙報在中國司法大數據研究院實習的感悟開場。她說:“在信息化、數字化時代,綜合運用大數據的思維與方式,能夠快速在浩瀚的數據海洋中檢索到具有高度契合性的司法案例,高效且便利。”她親曆了大數據檢索的過程,嘗試了通過大樣本數據在宏觀與微觀不同層面分析和預測司法運行態勢,對爭議焦點和裁判規則進行類型化。同時,她也發現了大數據檢索方法的限制,比如對關鍵詞檢索的依賴性強,會因檢索口徑過大而檢索到過于寬泛的樣本;同時受限于裁判文書的文字表達,程序化的檢索會得到缺失內容的無效數據。她提到,在檢索數據時,將信息進行統一化與規格化,使檢索口徑精細化且窮盡化,可以適應技術程序性的思維,有利于得到准確有效的司法數據。
找到案例分析之方
湖南大學的杜思媛同學以撰寫擔保制度司法解釋第十三條的相關司法案例分析爲例,介紹了法律規範學習和案例分析的方法。她說:“正確理解、精准適用法律規範,必須以正確理解相關的法律概念爲基礎。”分析司法案例的路徑之一,是通過對比一審、二審還有再審的裁判文書,找出其中的差異,再從這些差異中去探究其中的裁判思路、法律適用的論證乃至法理情的融合,從中提煉能夠豐富法律概念和規範內涵的裁判規則,運用理論支撐闡釋裁判規則的要義和適用要點,這樣的案例分析會更有應用價值。同時,與學術論文不同,案例寫作一定要考慮政治效果、社會效果和法律效果的有機統一,要站在讀者和法官的角度去思考,這些都是課堂和書本之外的收獲。
領會田野調查之要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的周麗華同學分享了自己前往江蘇進行宅基地“三權分置”改革試點實地調研的感悟。她表示,進行實地調研應當細化方案、帶著思考、做好記錄、寫好報告。事前應當明確調研目的和要研究的問題,擬定好調研大綱,並對調研地的風土人情、有關政策背景等做足功課;調研中要做好記錄,有的擇其重點,有的原汁原味;要注意保存相關人員的聯系方式,以便于後續回訪;事後要及時撰寫調研報告,避免信息和思考隨時間流逝而減損。通過田野調研,感覺自己研究的問題更真了,研究思路離實踐更近了,將學術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不再是口號,爲農村法治理論的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也不僅僅是夢想。
感悟“執行得了”之谛
湖南大學賈停同學的所思所悟來自最高人民法院大法庭門前台階上的那棵百年皂角樹的曆史、執行局大廳的那幅“執行得了”書法作品、兩個月來參與執行信訪工作的點點滴滴。她對執行的“強制”有了新的認識,認爲執行處處透著人間煙火氣,每天可以從信件中“遇見”不同的當事人,喜怒哀愁、悲歡離合盡皆于此。她感歎于執行法官們始終飽含司法爲民的情懷,他們不知停歇,熬夜加班是常態,卻樂此不疲。如今的她已對執行的全過程有了初步的認知,並在其中發現了執行法領域的若幹真問題,感受到執行常常沒有標准答案,永遠是以善意文明的理念、通過利益衡量找出最優解,考驗的是執行人員情理和法理相融合的能力。
享受團體協作之樂
複旦大學的俞麗娜同學就首期”中國-新加坡司法案例大講壇”的成果,交流了“內容、方法與心得”。她簡要介紹了研討實錄、新聞稿、研討綜述三類成果的區別和難點,認爲難的是任務量集中、專業信息密集、雙語要求高。方法是在“忠于”之中升華,要忠于立場、忠于講授者、忠于現場,但是新聞稿和綜述要追求精准的表達,挖掘成果的全方位價值。她分別就”可預期”與”不可預期”兩種工作情形總結了應對經驗。針對可預期情形,研討會議前期、中期、後期都應該做好多方准備,例如提前檢索發言人的學術觀點、熟悉與會人員信息、妥善分工協作,在提煉重點信息時活用”IRAC”思維法則;針對不可預期情形,例如錄音技術障礙、同傳通訊中斷,應及時上報請求多渠道援助,盡可能減少信息損失。她說,工作無大小,看似簡單也應預測各種意外、做最充分的准備。良好的團隊協作需要彼此尊重、有協商有集中,根據隊員的特點妥善分工、用其能盡其才,這就會忙也快樂、累也幸福。
領會“大者”之意
複旦大學的劉宇星同學就司法案例研究院公衆號的日常運營以及《司法案例研究信息》撰寫的感悟進行分享。她首先介紹了公衆號推文的選稿、編輯、審核流程。從發布內容看,公衆號文章分爲原創和轉載兩部分。在這個過程中,她樹立了以案例服務司法審判、爲群衆辦實事的理念,學會了如何把握“國之大者”和讀者的需求;她感到最大的挑戰是時間緊任務重,一審一校的編輯需要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文章篩選和編輯工作,對法律基礎、法律檢索能力和文字能力都有較高要求。她認爲《司法案例研究信息》作爲內部案例研究的載體,其撰寫不同于論文寫作,要從盡可能多的樣本案例中尋找實務中法律適用難點、空白點、分歧點,對此進行深入研究,要以案例反應的裁判規則爲基礎,提出更明確、更具體的解決思路和方案。
掌握有效溝通之技
複旦大學的宋志鵬同學在參與環資教材編寫過程過程中,深刻體會到充分溝通的重要性。他說,環資教材編寫按章分工,但是各章的內容又有內在的聯系,如何既要凸顯不同審判業務、不同區域間環資審判的不同特征,又避免各章之間內容的沖突或重複,需要我們多思、多想、多交流。總體而言,在學校我們學習的是專業理論知識,在實際工作中如何能把這些知識高效、准確地運用,需要一定的工作技能。溝通就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種,很多時候我們的工作以團隊展開,需要和團隊內外的同事配合,及時有效溝通可以幫助我們啓發靈感,減少無用功,提高工作的質量與效率。這是我們在學校裏學習不到的技能。
同學們談的是收獲,不忘的是感恩,每位同學都真切地表達了對法官學院、司法案例研究院全體教職工的謝意。最後,同學們規劃了接下來的工作,都希望以加倍的努力迎接更加充實的未來一個月的實習時光,以更加堅定的步伐前行在法治的道路上!
文/張禮娜 賈停
圖/羅丁仁
編輯:朱 琳
排版:王 俏
審核:劉 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