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霍安治
電影《八佰》火熱上映,把國民的記憶帶回到1937年夏季的上海戰地。八百壯士是國史傳奇,但蔣介石留下一營孤軍死守四行倉庫的原因,說來十分憋屈。他在命令中明確指出,八百壯士必須死,只是爲了在九國公約開會之際,“喚起友邦同情”。
就外交論外交,爭取外國同情的效用並不大。當時在布魯賽爾開會的中國代表團,多次警告蔣介石,“友邦同情”是完全不可靠的。國際聯盟與九國公約會議無力制裁侵略者,歐美列強更不願意爲了援助中國而開罪日本,但蔣介石仍堅持留下孤軍送死。四行倉庫之戰,被視爲一場成效不大的國際宣傳大秀。
罕有人知的是,若沒有八百壯士這場宣傳戰,對日作戰可能撐不過1937年。四行倉庫保衛戰雖然飽受批評,卻是中國能持久抗戰的主因之一。“中國不會亡,中國不會亡,你看那八百壯士孤軍奮守東戰場。”誕生于1937年底的《歌八百壯士》(又名《中國不會亡》),無意唱出了其中奧妙。
錯過合金鋼的時代:中國無法自制步槍子彈
“喚起友邦同情”聽來卑怯,卻是抗戰的成敗關鍵,因爲抗日軍隊的兵器幾乎全部倚靠外國供應。即使是號稱“自制”的國産武器,也得使用外國原材料。毫不誇張地說,若外國停止供應原材料,中國連顆象樣的步槍子彈都造不出來。
清末自強運動建立了完整的兵工業,小至步槍子彈,大到鐵甲軍艦,都能獨力自制。但歐美鋼鐵業于20世紀初出現革命性進步,兵器材料由碳素鋼進化到合金鋼。以傳統碳素鋼打造的75山炮,最大射程3000米,改用合金鋼後飙增到8000米。清代慘淡經營半世紀的兵工業,就這樣一夕落伍。
歐美兵器大步躍進,中國卻打了20年內戰。國家越打越窮,不但無力興建合金鋼廠,就連采礦冶金、化工與機械等根本工業,也全面崩落。國內的各大兵工廠,淪爲來料加工的組裝廠,自制率慘不忍睹。
1930年代,關內規模第一的鞏縣兵工廠,是中國生産中正式步槍與子彈的主要基地。但號稱“國産”的中正式步槍與7.92毫米步槍彈,都依靠歐美進口的原材料。中正式步槍的槍管與槍件,以德、奧與英國鋼鐵廠的合金鋼材制造;老式圓頭步槍彈的彈殼與彈芯,使用來自美國和加拿大的黃銅、白鉛與銻;無煙火藥則來自德國。新式sS重尖彈的自制率更低。重尖彈的彈頭內包鋼芯,超出國內技術能力,只好向德國鋼廠進口彈頭毛胚(鋼盂),回廠沖壓成形。
若沒有歐美進口的原材料與半成品,鞏縣兵工廠連顆子彈都做不出來。因此,1930年代准備對日作戰的第一急務,是建立自給自足的國防工業。然而,南京政府籌不出重建國防工業的巨款。僅是一個合金鋼廠,建廠經費初估即達到8000萬大洋,相當于1931年全國總支出的10%,全年軍費的27%。直到1936年中德簽訂哈步樓協定,得到1億馬克易貨貸款,中國才有錢辦國防。
1億馬克巨款在手,南京政府有兩個選擇:一是直接買現成的德國軍火,二是建立自制軍火的工廠。日本侵略腳步日急,買現成軍火固然可以救眼前危難,但要持久抗戰,必須毅然建立自己的國防工業。當然,日本人不會坐視中國從容建廠。對日作戰一開打,日軍必然封鎖海路,機台運不進內地,整個建軍大業就要打水漂。
蔣介石決定賭一把,利用哈步樓貸款火速訂購十余個工廠的全套機台設備,由槍廠、炮廠、機器廠、車輛廠到飛機制造廠,陸空軍武器裝備一應俱全。即使是昂貴的合金鋼廠,也斥資5800萬馬克向克虜伯公司搶購全廠設備,慷慨上馬。國防工業各廠預定趕在1939年之前完工,若能順利投産,中國將能完全自制各種槍炮、車輛與作戰飛機。
然而,蔣介石賭輸了,抗戰爆發比預期早了兩年。日軍封鎖海口,國防工業夢打了水漂。
國防工業建廠失敗,中國于抗戰爆發之際就陷入武器彈藥短缺危機。1937年8月1日,兵工署署長俞大維向蔣介石提出緊急報告,國內現存彈藥只能撐3個月。面對即將發動的淞滬會戰,他建議將彈藥補給量減半,以一個月的彈藥打兩個月仗。
“國內現存彈藥(庫存數暨部隊現有數),約敷六十個師三至四個月作戰之用……原擬補充一個月作戰之用,茲擬改爲至少二個月。如此勉強可供部隊六個月作戰之用。”俞大維提議。
彈藥供應減半,勉強能撐半年,但半年之後就沒有子彈可打仗了。俞署長指出,若對日作戰要持久打下去,只能依靠外國輸入的武器彈藥作戰。“六個月後,即需賴各兵工廠出品或海外輸入之械彈。惟兵工廠産量有限……在戰時自仍以海外輸入爲主。似應即行向歐美訂購。”
禍不單行,就在這國家存亡系于外國軍火的關鍵時刻,歐美各國軍火商不約而同推掉了中國政府搶購軍火的大訂單。
老外只關注北上廣:鏡頭前的抗戰才算抗戰
在全球大蕭條年代,中國的軍火訂單原本是炙手可熱的。但抗戰爆發後,歐洲列強態度驟變,因爲北平保衛戰打得實在太糟糕了。
中國人談美國地理,只知道紐約洛杉矶,十有八九分不清楚南北達科他。同理,外國人看中國,也分不清河南湖南,只知北上廣。因此,外國人看對日抗戰,只從北上廣看起,但北平打得十分窩囊。
當時的中國駐法大使顧維鈞,憶起他在抗戰第一個月看到北平失守的國際頭條新聞時,也是心灰意冷,“我感到沒臉見人,中國將成爲笑柄”。
華北抗日其實是非常努力的。南口、忻口、平型關、娘子關,點點血戰,積屍草木腥。但全球記者都在北平城,顧維鈞看的巴黎《費加羅報》,頭條只有北平失守的屈辱慘狀。中國軍隊的浴血抵抗,只是遙遠而難以證實的傳聞而已。歐美政府的國際關系專家們,自然預估中國的勝算不大。此時若放任軍火商接下中國政府的大單,必然得罪日本。
歐洲列強中最沒底氣的法國,率先封了中國的軍火生意。1937年8月,中國政府向法國火炮名廠施耐德公司提出急單,要購買120門75毫米野炮。施耐德公司對南京政府推銷火炮多年,只是價格太高,蔣介石猶豫五年一直下不了手。抗戰爆發後,中國政府才發出總金額估計超過1000萬大洋的急單,可以讓施耐德一氣賺飽一年份的營業指標,理應獲得最熱烈的歡迎。
施耐德公司卻沒有回簽訂單。南京政府急切催促,代理軍火商急得跳腳,但法國政府硬是將中國的軍火訂單擋下。因爲中國勝算不高,一旦日本勝利,清算起法國賣軍火舊賬,必然對法屬安南殖民地下手。
只有恢複歐美列強對中國的信心,中國才能買到武器。1937年8月13日,蔣介石發動淞滬會戰,這是非常特殊的一戰。自甲午戰爭大敗起,中國長期對日避戰,而淞滬會戰的第一仗卻是中國主動擴大戰事,出動中央軍精銳部隊強襲日本租界。上海是國際觀瞻焦點,中央軍攻打日租界,就是在全球主流媒體的鏡頭前宣誓開戰,有效提振起中國的國際聲望。
春江水暖鴨先知,當時奔波于巴黎與日內瓦國際聯盟會場的顧維鈞,感覺到歐美列強對華態度的微妙變化。
抗戰軍興,顧維鈞准備向國際聯盟提出控告。然而,法國外交部長、美國駐法大使與英國外相,都委婉說明無法以實際行動支持中國。在國聯之外,另有9個國家共同保障中國主權領土完整的《九國公約》,但各國看中日戰爭,只看北上廣。北平迅速失守,各國全部縮手。
蘇聯駐法大使私下向顧維鈞泄露了英美法的底牌,參加《九國公約》的三大強國一致向日本示弱:“蘇聯大使告訴我,倫敦、巴黎、華盛頓都向東京遞交了聲明,可是措詞委婉……他們害怕采取明確的立場,僅僅勸說應該明智與克制。他們在致東京的聲明裏,甚至連《九國公約》的任何約束都不提。”
即使是蔣介石本人,對國際調處也沒有任何期待。在北平淪陷的黑暗一日,蔣介石電告顧維鈞,大戰已經開始,政府准備對日宣戰。蔣介石對歐洲唯一的期盼,是盼望英國政府將駐防于新加坡的空軍機隊借給中國。
英國政府自然不肯借飛機,國聯更是處處示弱。然而,在國際媒體鏡頭前開打的淞滬會戰,使歐美列強對中日戰爭觀感一新。淞滬會戰打到第二個月,原本對中日戰爭最冷淡的美國突然向日本開炮。1937年10月5日,美國總統羅斯福在芝加哥演說,劍指日本,呼籲國際社會“隔離侵略國家”,史稱“隔離演說”(Quarantine Speech)。
羅斯福的登高一呼,是十分突兀的。二戰前的美國嚴格奉行“孤立主義”,就在“隔離演說”的15天前,美國駐華大使屈從日本警告,降旗撤離南京,嚴重打擊了中國的國際威信。突如其來的“隔離演說”,更遭到美國國內輿論的嚴厲抨擊。
然而,歐洲外交圈激蕩起支持中國的熱潮。最終,國聯決議遣責日本“犯有違反它的條約義務的罪行”。法國代表更提議召開九國公約會議。而南京政府最急切的需求,也寫進決議之中:“國聯成員國應避免削弱中國,避免給中國增加困難,並分別考慮對中國能作出多大程度的支持。”
開完了國聯大會,顧維鈞趕回巴黎,與法國政府協商開放滇越鐵路讓中國輸入軍火。“避免削弱中國”的國聯決議,有效增強了顧維鈞的交涉底氣,成功保住了外國軍火運入中國的國際交通線。
下一步,就要放手大買軍火了。就在這個關鍵時刻,于國際鏡頭前激戰兩個月的上海保衛戰突然失利。
保住閘北唯一據點:八百壯士鞏固國際信心
1937年10月下旬,日軍突破大場防線,上海守軍退守南翔第二線。打仗原本就是攻防追退,轉進再戰乃兵家常事。但是大場一撤,原本在閘北市區激烈巷戰的第88師側翼暴露,88師也得跟著撤,這是足以動搖抗戰全局的戰略性失敗。
閘北市區南端是蘇州河,過了河是歐美控制的公共租界。全球媒體記者、情報員與外交官,都在蘇州河畔觀戰。全世界的報紙讀者,都緊盯著閘北大戰的最新進展。如果放棄閘北,外國人就看不到中國的抗日戰爭了。
戰爭是很現實的。側翼一旦暴露,閘北只能放棄。但蔣介石必須給觀戰的外國人一個交待,才能繼續買外國軍火。于是,他決定讓第88師守閘北,要求全師在國際媒體鏡頭前戰死,以感動洋人。
第三戰區副司令長官顧祝同,對前來受領命令的第88師參謀長張柏亭,直率說明蔣要求第88師全師送死的考慮:“國際聯盟十一月初要在日內瓦開會,會中接受我國控訴,將討論如何制止日軍侵略行爲。所以,委員長有意要貴師留在閘北作戰……喚起友邦同情。”
第88師師長孫元良討價還價,才將死守閘北的部隊由1個師減爲1個營。謝晉元率八百壯士守四行倉庫,唯一的目標就是壯烈犧牲給外國人看。八百孤軍大多是湖北人。一位幸存老兵回憶道,謝團長臨陣訓話,廣東國語聽不懂,但一個關鍵的“死”字,弟兄們都聽懂了。
八百壯士守四行倉庫的真實戰鬥,遠不如電影精彩。謝團附率領的第88師第524團第1營,老兵已在兩個月的激戰裏傷亡殆盡,新補充的士兵是由湖北調來的鄉村警察,根本不能上戰場。八百壯士只好進入四行倉庫,以免新兵驚嚇潰散而丟醜。
幸好,進攻四行倉庫的日軍上海特別陸戰隊第10大隊也是損失慘重,士兵大多是新兵,戰鬥表現拙劣。在全球鏡頭前開打的四行倉庫保衛戰,才能有聲有色連打四天。諸如陳樹生舍身炸敵、謝晉元一槍擊斃200米開外日兵,以及那昂然飄揚在四行倉庫上空的國旗,經由全球媒體渲染,打造成中國堅毅不屈的抗戰精典形象。
其實,四行倉庫之戰不算激烈,日軍陸戰隊戰報自稱只有中隊長以下27人輕重傷。
淞滬會戰最終全線潰敗,首都南京慘遭屠殺。然而,八百壯士的英雄形象已經深深烙進歐美媒體心底。執全球媒體之牛耳的倫敦《泰晤士報》報導上海敗退,竟以樂觀筆觸將巨大敗仗描繪成中國終將勝利的鐵證:“雖中國軍人大部分,現猶訓練不足,裝備未齊備。然日軍所認爲華軍不能支持之陣地,竟至十周之久,始行退卻。吾人于此,將見上海華軍之抵抗,將在中國各處發生精神上之影響。不但是今日,將來亦是如此。”
負責戰時國際宣傳的國民黨中央宣傳部,以八百壯士爲主題,將宣傳戰繼續打下去。送旗女童軍楊惠敏以參加“世界青年和平大會”名義出國宣傳,在美國,紐約州長與紐約市長率團到碼頭迎接,車隊盛大遊行長達兩個小時。
她回憶:“讓我接受紐約市民的歡呼。沿途並有一輛小汽車跟隨在我們的隊伍後面,高聲地廣播著我的獻旗故事,他們簡直把我當做征戰經年一旦凱旋歸來的沙場老將。”在荷蘭,個性堅毅的威廉明娜女王對八百壯士惺惺相惜,召見楊惠敏並親切問候。在印度,聖雄甘地熱烈暢談他對八百壯士的景仰。在德國,希特勒也是八百壯士的“影迷”,他接見楊惠敏並大加稱贊:“你很英勇,希望你好好努力,爲了你的國家。”
成功的宣傳戰,帶來了中國急需的軍火。一些與日本沒有直接利益沖突的歐洲國家,首先伸出援手。比利時火速出售大批79步槍與輕機槍,全部現貨交運;奧地利出售一批迫擊炮;丹麥政府則放行丹麥步槍集團公司(DRS)的軍火大訂單,包括320門麥德森20毫米小炮、一批麥德森機槍,以及一個麥德森機槍廠的全套機台設備。
中國以“捷克造”作爲制式輕機槍,但捷克人做生意很精明,總是不願出售輕機槍圖紙,硬要中國年年重金買槍。但在八百壯士風靡全球後,捷克總統貝納斯親自指示對中國提供5000萬元軍火貸款,要求捷克陸軍緊急撥讓大批現成的步槍與輕重機槍。他更是親自將中國渴求已久的捷克造輕機槍全套圖紙,無償送給中國代表傅秉常。
只是外交官不識貨,鬧了個小笑話。傅秉常回憶道,“彼贈我以全套機關槍制造設計之藍圖,我等分文未付。初尚不以爲意,後始探悉,美國花二千萬美元方購得此套藍圖。”
更大規模的軍售案隨之而來。蘇聯于淞滬會戰爆發後提供1億法幣貸款,供應大批軍火。淞滬會戰慘烈失利,蘇聯對中國依然保持信心。在四行倉庫戰鬥的兩周之後,斯大林接見中國代表,稱頌中國“抗戰甚力,且有良好成績”。更大規模的軍售案隨之啓動。
最不願開罪日本的美國、英國、德國與法國,也送來秋波。美國出售戰機,英國幫中國打貨幣戰,法國開放滇越鐵路。德國則不理睬日本抗議,維持哈步樓易貨貸款,大量供應軍火。
得到國外軍火,是死守四行倉庫的真正目標。至于《九國公約》,蔣介石不抱期望。1937年10月24日,即八百壯士進駐四行倉庫的兩天之前,蔣介石訓令布魯賽爾九國公約會議的中國代表團,開宗明義指出“會議無成功希望,此層我方需認識清楚”。
然而,“友邦同情”還是勢在必爭的,因爲當時日本也積極爭取“友邦同情”。波蘭公然爲日本吹噓侵略有理的謬論,意大利也傳出支持日本風聲。若九國公約會議認同日本侵略,中國購買軍火之途將應聲中斷。
因此,蔣介石必須下令八百壯士送死,爭取“友邦同情”,才能繼續購買軍火,並防止日本利用《九國公約》興風作浪。
持久抗戰的第88師:南京保衛戰全軍覆沒後迅速重建
撤出閘北的第88師,于南京保衛戰中再次全軍覆沒。殘余官兵7000余人,在南京犧牲了5000余人,三員旅長戰死兩員,六員團長戰死三員,更損失了大多數武器。然而,八百壯士的壯烈宣傳戰,卻使第88師迅速重建成軍。
南京失陷後,第88師于洛陽接收新兵重建,武器迅速補齊。塗滿黃油越洋而來的新槍,正是現貨搶購的比利時軍火。第88師排長葉遯如回憶道,新裝備的輕機槍是比利時FN國家兵工廠的比造D式布朗甯輕機槍。排長黃紹傑,則對第88師的比造24式79步槍印象深刻。
再加上國內兵工廠趕造的馬克沁重機槍、金陵造82迫炮與27式擲彈筒,第88師于1938年春初裝備齊整,火速成軍,只花費四個月就再上戰場。這個師5月血戰蘭封城,9月于富金山重擊日軍第13師團,殘部縮爲一個團,再戰沙窩集。該師1939年開春渡黃河,鞏固晉東南太行山遊擊區,戰績輝煌。
1939年,葉遯如到中央軍校深造,全面見證了八百壯士帶來的萬國牌武器:丹麥的麥特森20小炮、捷克造ZB-37重機槍、蘇聯造“圓盤式”DP輕機槍、法國哈其開斯式輕機槍……軍中兵器品種過于複雜,是軍官的噩夢。他回憶:“對這些兵器,如不了解,會令士兵贻笑。”軍校只好特別開班,教會軍官使用每一種兵器。
但正是這些萬國牌兵器,重建起中國持久抗戰的力量。
可以說,八百壯士死守四行倉庫,是抗日戰史上扭轉乾坤的關鍵一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