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全球變暖問題的加劇,城市降溫正成爲應對氣候變化和城市可持續發展領域的熱門新理念。記者9月21日從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獲悉,廣州成爲世界銀行“中國可持續發展城市降溫項目”首個試點城市。
目前,廣州已組建由政府部門、技術和科研機構等組成的工作團隊,正密切與世界銀行專家團隊保持在線聯動,穩步推進示範項目實施及相應技術研發等工作,近期也將繼續開展以“酷城”爲主題的系列宣傳和公衆參與活動。預計于2021年完成試點工作報告,通過世界銀行平台向全球發布,力爭爲全球應對氣候變化與綠色發展貢獻“廣州智慧”!
俯拍海珠湖和遠處的新中軸線。廣州日報全媒體攝影記者 駱昌威 攝
什麽是城市降溫?
減輕熱島效應 提高城市宜居性
城市降溫
是指通過自然調節或人工幹預減少城市建成環境內熱量吸收、排放和積蓄,達到降低城市環境溫度控制和減輕城市熱島效應,提高城市氣溫舒適度和宜居性的活動。
隨著全球變暖的災害效應加劇,城市降溫正成爲應對氣候變化和城市可持續發展領域的新理念、新議題。世界銀行近年來將可持續降溫(Sustainable Cooling)作爲應對氣候變化和城市可持續發展領域的新的著力方向之一。
近日,世界氣象組織發布,過去五年是有記錄以來最熱的五年,2020年成爲史上最炎熱一年的可能性高達74.67%。目前,新加坡、巴黎等先鋒城市正在開展可持續城市降溫的相關研究與行動。在新加坡國家研究基金會支持下,新加坡政府與學界正在聯合推動“冷卻新加坡”(Cooling Singapore Project),探索城市降溫的新策略,減緩城市熱島效應(UHI),提升室外熱舒適性(OTC)。巴黎正在推進城市綠洲計劃,使用遮陽設施、綠化、滲透性表面和反射性鋪裝等措施將校園轉化爲城市綠洲,並在課外時間向公衆開放,作爲社區的納涼避暑場所,該計劃預計在2040年全面完成對800余個校園的改造。
廣州市通風廊道規劃圖。
世行爲何選擇廣州?
生態保護、綠色發展方面表現優異
世界銀行城市發展和災害管理局于2019年正式啓動可持續城市降溫工作,旨在爲廣大發展中國家提供可持續、可負擔的降溫解決方案。今年2月,世界銀行致函廣州市政府,正式選定廣州作爲“中國可持續發展城市降溫項目”的首個試點城市,開展爲期約一年半的試點工作,力爭成爲全球氣候治理“領先城市”,爲其他城市和地區提供學習範本。
世界銀行爲何選擇廣州?經過多次考察調研,世界銀行認爲廣州在生態保護、綠色發展、人居環境建設等可持續發展方面表現優異,具備開展城市降溫工作的良好基礎。
廣州市通風廊道效果圖。
在生態空間保護方面
長期以來,廣州一直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發展,在城市發展戰略中貫徹生態文明思想,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優先保護山水林田湖海多要素自然生態本底,有效地將現狀市域國土空間開發強度控制在24%以內,森林覆蓋率保持在42.3%,保護維育了大量生態空間。在近年開展的《廣州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18-2035年)》中,進一步劃定了生態保護紅線、永久基本農田和城鎮開發邊界三條控制線,統籌生態、農業和城鎮空間,優化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格局。
在低碳發展與韌性城市建設方面。
爲促進城市通風,結合河流、綠地、道路和各類開敞空間構建“六主多級”的風廊體系,開發應用了重點地區風廊評估技術,爲城市降溫提供了重要支撐。大力推廣綠色建築和建築節能,在新建建築中全面實施綠色建築和建築節能標准,在城市新區規劃建設中融入綠色生態城區理念,2019年全市新竣工民用建築項目中綠色建築比例達到70%以上。
雲道(資料圖)
在人居環境建設和生態修複方面
成功實施多個相關項目。如積極推進白雲山“還綠于民”。以“低幹擾輕介入”設計手法,對白雲山、麓湖、越秀山及周邊地區通過拆除違建及環境整治進行生態修複,完成複綠面積10.76萬平方米,新增和改造綠化面積17萬平方米。建成開放全長6.2公裏的可賞可遊可玩的“雲道”,新建或改造遊覽步道18.5公裏,建成白雲山周邊緩跑徑2.6公裏,實現10公裏綠色路徑的全線貫通。
雲道(資料圖)
“雲道”試驗段主體工程已經完成,市民可以從傳統城市中心的紀念堂、越秀公園步行暢達“綠肺”白雲山。今年“五一”期間接待遊客達14萬人次,成爲最新網紅打卡地,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同時,緊密結合城市更新九項重點工作,2019年至今,全市通過拆違新增綠化面積 584.23萬平方米,不斷拓優城市發展空間,提升城市環境品質。
雲道(資料圖)
此外,廣州作爲全球亞熱帶地區人口與經濟活動最集中、規模最大的城市之一,城市發展面臨的氣候挑戰與治理途徑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探索形成可實施、可推廣的城市降溫措施,對全球城市降溫這一重要議題和戰略行動具有探索性和示範性意義。
如何爲城市降溫?
永慶坊二期、中新知識城、海珠湖開展示範項目
那麽,廣州如何利用本次試點機會,探索爲城市降溫的新路徑呢?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總體規劃處處長廖绮晶透露,本次試點是側重于政策咨詢、知識合作類的“軟項目”,按照世界銀行聯絡組織、國際專家參與、我方實施項目的方式開展,並通過世界銀行網絡幫助廣州與國內外城市分享經驗和知識。
粵劇藝術博物館,園林式布局營造舒適微氣候。
目前,廣州正按照“展示廣州範、實現國際化、體現專業化、確保廣泛性、提升附加值”的原則,與世界銀行共同緊密推進試點工作。開展廣州“酷城行動” (Guangzhou Cool City Action)
所謂 “酷城”指環境舒適、氣溫清爽的城市。將通過風廊劃定、生態低碳城區、海綿城市、生態基礎設施等城市規劃實踐,推進改善城市下墊面與表面熱性能、應用節能措施等技術研究與應用實踐,爲城市可持續發展提供真正綜合、系統的解決方案。
有市民會關心,通過本次試點、通過上述城市規劃實踐,廣州的氣溫能下降多少呢?廣州市規劃協會副會長黃鼎曦解釋說,試點主要是通過增加城市“冷源”來緩解熱島效應,但因爲全球變暖的趨勢仍在加劇,究竟能降低多少度,項目並沒有制定明確的指標,“更重要的是減少全球變暖對人們健康、生活帶來的不利影響。”
嶺南建築注重通風降溫,天井必不可少。
此外,廣州正在推進示範項目的實施:
在永慶坊二期開展舊城更新提升示範項目,針對街區與建築尺度,在舊城高密度地區傳承和創新嶺南建築降溫降濕技術,並爲市場開發型項目可行性進行示範;
永慶坊。廣州日報全媒體圖片記者 莫偉濃攝
在中新知識城開展綠色生態低碳新區建設示範項目,針對城市組團尺度,探索中高強度開發新區規劃設計中的城市降溫策略和措施,以及從規劃到建設的可持續降溫管理路徑;
在海珠濕地開展綠色基礎設施降溫效益評估示範,針對城市和片區尺度,進行城市降溫、固碳、健康、遊憩、生物多樣性等綜合生態服務功能的定量評估和效益核算,爲綠色基礎設施規劃設計與品質提升提供支撐。
廣州海珠國家濕地公園。廣州日報全媒體圖片記者邱偉榮 攝
在實施示範項目的基礎上,開發與應用具備“走出去”實力的廣州品牌氣候友好型技術。
廣州市城市規劃勘測設計研究院規劃研究中心副主任李曉晖介紹,目前示範項目正在推進過程中。例如,永慶坊二期是典型的高密度老城區,利用城市更新微改造的契機,對阻礙通風的建築進行改造,采用遮陽、通風、隔熱等措施,“我們也根據世行專家的意見,在一些建設屋頂和外牆采用反射性塗料,降低輻射等。目前,氣象部門也在永慶坊二期設置了監測點,記錄相關措施的降溫效果。”
李曉晖還表示,從整個城市的尺度看廣州近十年來確實處于升溫的趨勢中,但城市中更小尺度的不同地區溫度變化也並不完全一樣,“我們在南沙做過研究,同樣開發強度的兩個小區,采用的降溫措施不同,溫度的區別在0.5℃到0.8℃之間。”此外,以海珠濕地爲例,可收納約200萬立方米雨水,調節周邊城區內澇50平方公裏;濕地周邊去年的PM2.5平均濃度爲25微克/立方米,比廣州全市平均水平低20%左右;濕地周邊平均氣溫降低0.5℃~1℃。
廣州海珠國家濕地公園。廣州日報全媒體攝影記者 陳憂子 攝
◆大咖點評◆
Francis Ghesquiere&XuemanWang
世界銀行東亞地區項目經理和世界銀行高級城市專家,廣州城市降溫項目負責人
對中國城市來說,解決城市熱島問題既是機遇,也是挑戰。事實上,采取真正綜合系統的可持續城市降溫解決方案將促使城市向高質量增長和低碳經濟成功轉型,從而響應可持續發展目標的這兩個核心要素。
我們在廣州的試點工作將在緩解熱島效應和提高人民生活質量之間實現雙贏,並爲其他地區提供寶貴經驗與良好範本。我們將通過世界銀行的平台,將廣州的經驗廣泛分享給中國和世界各地的其他城市。
何鏡堂
中國工程院院士,華南理工大學建築設計研究院董事長、首席總建築師
傳統嶺南建築順應氣候特點,發展出通透開敞的建築布局、輕慢簡潔的建築造型以及靈活實用建築細部,如“梳式布局”、冷巷、趟栊門等是傳承至今、極具嶺南地域特色的被動式建築通風降溫智慧。城市降溫理念也與嶺南現代建築的創作理念高度契合,我的導師嶺南建築的先行者夏昌世先生就很注重將建築與嶺南地域的氣候特點結合起來,從遮陽、通風、防潮、隔熱等建築的基本技術問題入手,創作具有嶺南地域特色的現代建築作品,對後來的嶺南現代建築的探索和發展産生了重要的影響。
城市降溫理念著眼于提高宜居性,其最終目標是改善城市居民的健康,與嶺南傳統建築“崇尚自然、天人合一”的文化價值取向相契合,在廣州推行可持續城市降溫試點,體現當代廣州地域性、文化性與時代性,是增添廣州城市特色,提升城市品質的重要舉措。
Nicholas You(遊建華)
廣州獎國際顧問,聯合國人居署世界城市運動創始人和指導委員會榮譽主席
可持續城市降溫試點工作將向世界證明,廣州願以高標准要求自己,爲其他城市和地區做好榜樣。該試點工作將會成爲世界範圍內廣州第一次成爲全球議程領導者的重要契機。
過去10年間,廣州采取了一些措施,爲城市降溫做出了一定貢獻。但挑戰在于,這些措施之間相互獨立,沒有統一起來。本次“可持續發展城市降溫”試點工作可以爲城市可持續發展提供一個真正綜合與系統的框架——也許是當今世界上爲數不多的此類方案之一。
文:廣州日報全媒體文字記者:杜娟通訊員穗規資宣
圖:廣州日報全媒體圖片記者:杜娟、陳憂子、邱偉榮、駱昌威、莫偉濃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