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深圳特區40周年的時候,深圳作爲我們國家改革開放的高地,又一次“喊出”了新的口號:學習新加坡住房模式!消息一出,各路媒體競相報道,不少朋友都催我抓緊時間點評一下子。是不是樓市要大變天了?我覺得這個用膝蓋想想就知道,顯然不是。
所謂住房的新加坡模式,與香港模式是相對應的。因爲我當年留學的時候,跟不少立志于將來在新加坡發展的博士以及青年教師混的還算比較熟,所以對新加坡模式還算比較了解。
香港模式,我相信不需要多解釋了,就是我們現在的高地價、高房價、地産開發商、房屋預售等等制度。相比之下,新加坡模式看起來簡直不要太美:政府提供住房市場總量中80%甚至90%的廉價房屋(在那邊叫組屋,類似于我們的保障型住房),普通人工作個3-5年就能買得起,就算買不起也有大量的廉租房隨便租,花在房子上的支出非常少,不用當一輩子房奴。至于願意花錢的少部分富人,他們也可以買昂貴的商品房(大約占整個房地産的10%左右),同時也需要給政府交不少稅。
並且,交易政府提供的廉價房産,價格是需要經過政府“指導”的。這是啥意思大家都懂。其結果就是,通過買賣保障型住房賺錢的可能性基本上等于零。不像國內這種按照價差抽成的模式,名義上是抑制房價,實際上是國家和搖上號先來買的人“收割”後上車的人。
新加坡模式如此之好,所以大家對深圳的表態都充滿了很高的期待,希望深圳能夠一炮打響,成爲中國房地産市場上的轉折點。畢竟深圳有的是錢,財政收入對于土地依賴的程度在大城市裏排在非常後面。並且基礎設施也已經很有基礎了,不像杭州、福州過去需要賣地才有錢去修建地鐵,補上之前基礎設施的欠債,進而導致土地財政的依賴度很高。
不過詳細看看深圳具體怎麽來搞“新加坡模式”,那就有點讓人失望了。我原本以爲,搞新加坡模式,就是全面推行新加坡模式。但是實際情況,只是說未來深圳擴張的部分,按照保障型住房、商品房“六四開”的方法,提供更多的保障型住房,壓縮商品房的供給。
且不說這“六四開”,與新加坡模式的“九一開”有多麽大的差距,那深圳之前這些商品房怎麽辦?這些昂貴的商品房可都在核心區,享受著最好的教育和醫療資源。在核心區周圍建一堆保障型住房,充其量只是分流而已,跟新加坡模式的差距可不是一星半點。
不過話又說回來,要讓深圳市政府把市場上存量商品房按照市場價收回來,全部改成保障型房屋,這需要的錢可就多了去了。所以如果不往存量房的方向使勁,那實際效果也真的是大打折扣。
再仔細看一看,好像這些措施在幾個月之前,與深圳公布的控制房價以及規劃方案的具體措施相比,並沒有什麽新東西啊!連比例都還是“六四開”,也沒有提出啥新的措施,該怎麽幹還是怎麽幹。果然是“新瓶裝舊酒”,北京以及其他的大城市也在大搞保障型住房,只是口號沒這麽響而已。
從另一個角度來看,現在這種模式,已經是深圳最大的誠意了。真要全面的搞成新加坡模式,擺在深圳面前的難度實在太大了,除了前面說的存量商品房的問題,其他問題依然很突出。
首先,深圳的土地供應會非常吃緊。新加坡模式之所以能這麽厲害,一方面是啓動的早,沒有曆史包袱。另一方面是政府控制了90%以上的土地用來建設住宅。其結果就是,新加坡農業用地僅是全國土地的1%,本土糧食自給率不及10%,糧食嚴重依賴進口。對應到咱們國家,深圳不僅土地成本飙升,而且保障糧食安全、耕地面積紅線的要求,也不允許深圳大面積地擴大住房供給。
其次,戶籍、房價和人口規模管控的矛盾更加突出。雖然深圳這幾年人口持續流入的很快,戶籍人口也增長的很快,但是深圳人口規模也是有紅線的。深圳這種規模的城市,人口過快增長也不符合現在的導向。所以,一旦深圳的房價變得異常親民,勢必有大量的人口湧向深圳,推高房價和保障型住房的壓力,屆時矛盾會更加突出。
第三,公平的問題會更難處理。就拿現在大家關注的學區房來說吧,哪怕是新加坡也有學區房,而且咱們國家入學“潛規則”大多都是新加坡入學的“明”規則。教師子女、校董會子女一律優先錄取,這個還好。如果能捐很多錢拿到什麽福建商會、晉江商會開的推薦信,同樣能夠優先錄取。同樣的規則拿到深圳試試?我相信這個比新加坡模式更容易上熱搜。
言而總之,采取什麽模式不是最重要的,我們老百姓最終看的是實實在在的措施和效果。從這個意義上來說,與其高喊新加坡模式,不如踏實學好長沙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