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是國際大都市,風景好,空氣好,環境好,治安好,福利好,香港人長壽,平均壽命全球第一,能定居到香港是一種幸福。有沒有發現,香港有很多越南人的後裔,他們擁有香港戶籍,並且認爲自己是香港人。
據說目前香港越南後裔大約在30萬人左右,爲什麽香港會有這麽多越南後裔?這要從曆史說起。
1975年,當時越南大約有150萬華僑、越籍華人,其中約120萬人在南越,大多聚集在西貢市(南越首都)。1975年4月21日,在北越占領西貢市的9天之前,南越總統的阮文紹宣布辭去總統職務,逃出南越。
(注,在1975年4月30日前,越南分爲南越和北越。現在很多對曆史不感興趣的人都不知道南越這個國家。南越存在于1955年—1975年4月30日,第一任總統是吳庭豔,又稱吳庭琰。)
南越百姓十分惶恐,尤其是富人、知識分子、華人,他們決定變賣資産逃離南越,因此出現了“西貢大逃亡”。
在4月29日之前,南越百姓都是買飛機票走的。4月29日,南越很多設施已經被北越炸毀,飛機是不能起飛了。所以美國派直升機接走南越百姓。
但是想逃走的百姓太多了,美國直升機接不完的。能被接走的人真的幸運。走不成的人只能坐船了。
4月30日,北越攻占西貢,南越滅亡,從此只有一個越南了。5月4日,一艘丹麥貨輪將3000多名越南難民運往香港。
看看這越民船上的標語,真是接地氣啊,全是中文啊,祈求香港收留他們,其用詞真的是淒慘。無家可歸的越南人,走投無路的越南人,希望香港垂憐,讓他們能得到一條生路。
越南華僑和越南華人從小說廣東話,寫中國字,當然喜歡香港,而且從越南到香港船程不到10天,所以來香港就成爲了難民尋求活路的最佳中轉點。
(越南華僑和越南華人的分別就是前者沒有越南國籍,後者有越南國籍。)
越南難民沒有能在4月30日前坐上美國的飛機和直升機,只能走另一條路,坐船到香港。
(關于西貢大逃亡,我的前一篇文章《西貢大逃亡,逃出來的人過上幸福生活,還在美國建立了越南城》已經有詳細說明,這裏不再冗述。)
按理說,1975年4月30日後,西貢大逃亡也應該結束了,留在南越的百姓應該安居樂業,不要想外逃了。可是事實上,他們還是拼命逃跑,還有越南難民源源不斷地來到香港,這是爲什麽?
1978年3月,越南當局強行剝奪在越南的華人財産,並且打擊傷害華人華僑,進行排華運動,把華人遷往貧困的新經濟區。
(關于越南黎筍集團如何進行排華運動,我的前一篇文章《北越打敗南越,如何對待南越百姓?有錢人都倒黴了,華人最爲可憐》已經有詳細說明,這裏不再贅述。)
財産也沒有了,命也可能快沒了,越籍華人和華僑又開始了逃亡。當初他們選擇留在越南,是對越南黎筍集團充滿了信心,願意留下來建設越南。可是越南黎筍集團卻充滿冷酷,沒收了他們的財産,還想要他們的命。
那他們爲了活命,只能坐船偷渡了,據說上船一人要掏一根黃金,當然這只是傳說,不足爲憑。可是當時海上風浪大,船翻了,不少人葬身大海,實在是可憐。
1978年到達香港的越南難民中大約有60%—70%是越南華人。1979年,華人難民的比例已接近80%。這說明,不但越南華人逃到香港,還有越南本國人也逃到香港,不想在越南生活了。
越南在五代之前是屬于中國的。五代時期,越南趁中原王朝大亂,無暇管他們,就趁機分家另過,成爲一個國家了。此後越南一直是中國的藩屬國,直到越南成爲法國的殖民地。
所以越南一直用的是漢字,直到1945年北越的胡志明廢除漢字。而南越卻一直用的是漢字,直到南越滅亡。所以就算不是華人,南越人也會寫漢字。他們來香港還是比去別的國家更適應,最少不用學文字了。
1979年7月,英國當局簽署了一份國際公約,把香港列爲“第一收容港”。在越戰期間,香港接收超過20萬越南難民,這些難民有的只是在香港中轉,然後去了歐美國家,但也有一些留在了香港。
不知爲什麽,英國當局把照顧難民起居的責任推給香港,使香港當局的負擔加重。收容一名越南難民,香港當局每年大約需要花費1萬2千港元。
至1998年爲止,聯合國難民專員公署欠下香港11.62億港元的債項,好像直到現在仍未歸還。
這世間辦什麽事都需要錢,尤其是救人、收留人,人要解決衣食住行,都需要錢。香港爲救越南難民真的花錢不少。做善事靠的是錢,不是空話。所以很多國家都不願意收容難民,誰都不想自己花錢。錢不是萬能的,沒錢卻是萬萬不能的。
其它成爲第一收容港的還有泰國、馬來西亞、印尼、菲律賓和新加坡,但他們就比較精刮了,他們都公開拒絕難民登岸,只是讓難民中轉而已。
香港非常仁慈,對越南難民一直實行來者不拒,因爲成爲越南難民最佳歸宿。直到1998年的1月,香港才宣布取消第一收容港的政策。
2000年6月1日,香港最後一個越南難民營關閉了。但最後一批滯留在香港的還有1400多名越南人。沒有其它國家願意再收留越南難民,越南也不要他們,仁慈的香港又給了他們香港居留權,香港最後成了他們的家。
自1975年至2005年,香港一共接收了23萬多名越南難民和船民,安排14多萬名越南難民移居海外,遣返6.7萬多名越南船民,並永久安置了將近1.6萬名越南難民。
當然這些數據和香港有30萬越南後裔有些矛盾,1.6萬越南難民再努力生育,也不會在30年生出20多萬人。是不會香港有30萬越南後裔只是傳言,被誇大事實,以訛傳訛了?
著名香港導演許鞍華曾在1978-1982年間連續拍攝三部有關越南戰爭題材的電影:《獅子山下》之《來客》,《胡越的故事》、《投奔怒海》,統稱“越南三部曲”,都是反映越戰結束後越南民衆的苦難命運。
注意,《投奔怒海》影片講述的是越南難民的故事,但無法在越南拍攝。因爲海南和越南的風景很相似,就在中國海南取景,影片拍攝得到了海南方面的大力支持。拍攝的日期是在1982年,大家明白。
《投奔怒海》是由金庸起名, 夏夢監制,林子祥、劉德華、馬斯晨 、缪骞人等主演,主要講述了日本記者芥川的故事。
這部電影的大致內容是這樣的:1975年,北越統一越南後,日本記者芥川在岘港現場采訪當時情況。三年後芥川又來越南,認識了15歲的少女琴娘,因此看到了越南百姓的苦難生活,後來芥川爲了幫琴娘和琴娘弟弟逃離越南,犧牲了自己的生命。
該片一播放就廣受觀衆好評熱捧,並獲得1500多萬港元的票房,可見香港人是同情越南人的。
話轉正題,直到1998年,到香港的越南難民實在是太多了,香港當局在經濟上無力承受。
早期來香港的越南難民大多爲越南華僑、越南華人,他們會講廣東話,會寫中文字,有文化,有技術,身上也有些錢,所以他們很容易找到工作,融入香港生活,不給香港添負擔。
而後來逃到香港的越南人素質卻不如以前,也未必是華人,真的是負擔啊。
咱們可以講講道理,上世紀70年代越南人爲了逃命到香港還有情可緣,而80年代和80年代之後,越南難民再來香港,還有理由嗎?
1986年,黎筍這老哥們就挂了,越南也不打仗了,集中精力搞經濟,不再打擊華人和富人、知識分子,你越南人好好的待在越南建設越南就行了,你跑香港幹什麽?
于是在1988年6月16日,香港政府宣布實施“難民甄別”政策,此日期之後抵港的越南人不再直接獲得難民資格,被統稱爲“船民”。船民要先進入羁留中心,等待進行身份甄別。
甄別的根據十分公道,是根據聯合國難民署的相關國際公約和協定,經甄別取得難民資格的越南人比例非常低。一萬多人有時只有幾十人才通過甄別,成爲難民,留在香港。
那些沒有獲得難民身份的越南人,一律被視爲非法入境者,面臨被遣返回國的命運。
而後香港就有了三種難民營:第一種是開放式難民營,這是1982年7月以前抵達香港的越南難民;第二種是禁閉式難民營,這是是1982年7月至1988年6月之間抵達香港的越南難民;第三種是船民羁留營,這是是1988年6月16日以後抵達香港等待甄別,或者已經被甄別爲非難民的船民。
可是就算是非難民的船民不能返回越南,也不被外國接受,所以仁慈的香港允許他們申請居港權,成爲香港的永久居民。
2005年,留在香港的1400多名越南人領取了香港身份證,獲得香港合法居留身份。在這些越南人搬離難民營時,香港政府還給了搬遷津貼,數額由3950港元至11000多港元,香港政府爲此支出310萬港元。
可惜這1400多人大多沒有文化和技術,估計他們不會說廣東話,也不會寫中文字,找工作真的不容易,只有三分之一人找到了工作,剩下的人也許只能住香港籠屋了。不過對于他們來說,留在香港,就有了希望,總比待在越南好。
平心而論,1986年後來到香港的越南人未必是華人,也未必是逃命的,他們可能只是看到香港的繁華,想移居香港。看看前些年越南窮成啥樣,“越南新娘”都成爲一個名詞了。
越南的黎筍集團發動戰爭並開展“排華運動”,給南越百姓帶來無窮苦難,香港卻無私接受了這些越南難民,實在是人道主義,值得贊揚。
這些越南難民已經成爲香港人,他們不會再認爲自己是越南人!誰給他們溫暖,誰在他們最困難的時候收留他們,給了他們第二次生命,他們應該清楚。
這就是爲什麽香港會有那麽多越南後裔的原因了。現在越南搞活經濟,百廢待興,太需要錢了。越南希望在外國的越南僑民用經濟能力回饋越南。
但這可能嗎?就如那句古詩所言:“昨日朱門逃生死,又爲朱門織衣裳?”越南想讓在外國的越南僑民出錢,這簡直是做夢啊,反正居住在香港的越南人已經成爲香港人了。
全劇終,撒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