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貓哥
來源| 大貓財經
前段時間,彙豐發布了一份預測報告,說是到了2030年的時候,新加坡將超過澳大利亞,成爲亞太地區百萬富豪占成年人口比例最高的地方。
聽起來很誇張是吧?一點也不,因爲帶資入籍的人太多了,主要的來源地,比如中國。
比如在2019年,海底撈的張勇就取代了黃志祥、黃志達兄弟,憑借著138億美元的身價一躍成了新加坡首富。你說一個在中國開火鍋店的四川人,怎麽就混成了新加坡首富呢?那當然是靠移民了。
張勇之後,號稱“東南亞騰訊”的冬海集團創始人李小冬也成了新加坡首富。
前段時間,彭蕾移民新加坡震動非常大,她在阿裏已經工作超20年,不僅是“十八羅漢”之一,還被稱爲“支付寶女王”,雖然入籍新加坡跟她未來的工作重心有關,但這個舉動還是被視爲一種新迹象。
其實早在2015年彭蕾就花了3 億在當地購買了豪宅。據新加坡《聯合早報》報道,這一套豪華頂層公寓,配有空中花園、專用電梯和泳池,創下了當時新加坡頂層公寓的最貴紀錄。
新加坡的最新首富也是一個中國人,這人的名字叫李西廷,他的公司綽號“醫療華爲”。
李西廷歲數不小,1951年他出生在安徽砀山縣的一個普通家庭。
李西廷早年的人生經曆跟華爲任正非頗有相似之處。同樣是成績優異、青年時期參軍入伍,同樣在深山老林裏當過工程兵、也都接受過理工科的科研訓練。
也許正是因爲這個原因,他才于1982年被外派到法國的科研機構深造,等到三年後學成歸國,又被安排到了深圳的安科當起了辦公室主任。
借著在這裏工作的機會,李西廷得以了解到醫療器械這個行業的全貌。
當時國內正醞釀著一場醫療市場化的巨大變革,因此各大醫院都開始補充醫療器械的短板,國內能造的就買國內的,國內買不到的就進口。
眼看著這行賺錢這麽“容易”,李西廷決定自己幹。
1991年,已經40歲的李西廷離開了安科,拉上了六位同事一起創辦了邁瑞醫療。一開始的時候,他們只能做外國公司的進口代理商,利潤微薄不說、渠道也不占優勢,所以一直沒能賺到大錢。
好在那時候市場空間廣闊,改開橋頭堡深圳又很照顧幹實事的企業,因此及時轉型自主研發的邁瑞醫療先後拿到了595萬元的無息貸款,成功熬過了最難的一段時間。
1992年,他們研發出了國內第一台血氧飽和度監護儀,轉過年來,他們又研發出了國內第一台多參數監護儀,一舉跨過了技術産品的高門檻。
有了技術,資金就該循迹而至了。
一開始,來自華爾街的華登基金以200萬美元入股邁瑞醫療,後來包括日本軟銀在內的海外風投也先後對他抛出了橄榄枝。
正是在他們的鼎力支持下,邁瑞醫療開始于2000年左右進軍西歐市場,短短6年之後就成功登陸紐交所,募集資金約2.7億美元,成爲中國首家醫療設備企業海外上市公司。
光看業務的話,那似乎是邁瑞醫療輝煌的起點。
2008年,通過收購美國知名醫療器械公司Datascope,邁瑞醫療在全球監護行業所占的市場份額達到10%,成爲僅次于飛利浦和通用電氣的全球第三大廠商。
等到了2013年,通過收購美國高端超聲診斷系統排名第五的Zonare公司,邁瑞醫療又殺進了高端超聲市場。同時,他們還在國內完成對了深科醫療、蘇州惠生的並購,進一步豐富了産品門類。
不過由于互聯網産業“珠玉在前”,那時得資本市場對這種“新興醫療公司”並不太熱衷。
整整十年間,邁瑞醫療總體保持著平均20%以上的營收增速,但市盈率卻在波動下滑,股價也是跌跌不休,美國人的錢也不好拿,于是在2016年,李西廷幹脆以33億美元完成私有化,邁瑞醫療從美股退市了。
不過自從他們退市後,日子反倒過得更加滋潤了。
主要是國內市場太給力了,公司的監護儀在國內市占率排名第一,在海外市場份額位列第三。
除顫儀、麻醉機、生化分析類産品、血液細胞分析類産品以及超聲産品的市占率,也都在國內排名前3,覆蓋了國內近11萬家醫療機構和99%以上的三甲醫院。
外來的和尚好不好念經不知道,但咱們的資本市場對老鄉肯定十分照顧。
2018年10月,邁瑞醫療成功登陸A股創業板,募集資金59.34億元,爲創業板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一筆IPO。短短三天之後,邁瑞醫療總市值就輕松突破了千億、是其在美股退市時的5倍之多。
接下來,更刺激的來了。
疫情一來,光是在2020年上半年,邁瑞醫療就向全球市場交付了將近40萬台醫療設備,其中不僅有監護儀、便攜式彩超,還有最最最關鍵的——呼吸機。
一邊是國內大型醫院擴容、醫療新基建逐步展開,一邊是國際訂單激增、疫情反複爆發,邁瑞醫療的市值在最高時曾突破6000億大關,連李西廷本人的身價也跟著暴漲到了230億美元。
只不過由于此時的他已是新加坡公民,所以才沒在中國的富豪榜上現身。
在邁瑞醫療回歸A股時,《證券日報》當時引用李西廷的一句話說:
“邁瑞的成功上市是一個嶄新的起點,成績只能說明過去,現在,全體邁瑞人又站在了新的起跑線上。作爲中國企業的代表,我們要爲中國人爭光,爲我們這個民族爭光。”
言猶在耳,老板卻已換了國籍。
原因是啥呢?李西廷沒公開回應過,不過新加坡確實有一些國內不具備的優勢。
比如爲了獲得融資便利,通行做法是先在開曼群島這樣的地方搞個離岸公司,然後再用這家離岸公司作爲境外上市的主體公司。這樣不僅能省去不少稅費,還能享受到島上的各種金融便利。
最後再到新加坡給這家離岸公司注冊一個“特別目的公司”(也就是所謂的SPV),便可用于直接向境外機構進行債務融資、籌措資金,假如公司法人能擁有新加坡國籍,那一切操作就會更爲便利。
當然更重要的是,相比歐美及部分亞洲國家,新加坡有著難以比擬的低稅率優勢。
就拿咱們最熟悉的個稅來說吧,一般爲了實現再分配,很多國家都會對高收入人群課以重稅,甚至逼得很多富豪都不敢給自己開工資。可在新加坡,個稅率最高也不過22%,相比之下很有優勢。
不僅如此,新加坡還是比較少見的采取屬地征稅原則單一征收的國家。
啥意思呢?簡單來說就是稅種少、稅收層級也比較簡單。假如你在當地搞了個公司,那之後賺的營業利潤就只收一次稅,交過稅後再向股東支付股息等紅利的時候,就不需要再繳納任何稅費了。
更誇張的是,新加坡還在此基礎上取消了資本利得稅、遺産稅,並跟七十多個國家簽訂了豁免雙重征稅協定,進一步提高了對跨國公司高管和全球化富豪的吸引力。
像遺産稅這種,普通人基本不關心,因爲沒啥遺産,但對富豪及其子女來說可能極其重要,三星長公主現在是韓國女首富,可爲了繼承遺産,她得借錢去繳納遺産稅,新加坡根本沒這事,你說省多少錢吧?
如今各個地方都在把土豪當“韭菜”噶,冷不丁碰到一個搞懷柔的鄰居,你會怎麽選?
當然了,新加坡的吸引力絕不僅限于特立獨行的稅收政策,更在于其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
馬六甲海峽的貨物進出量是蘇伊士運河的3倍、是巴拿馬運河的5倍,每年有超過10萬艘船只經此而過,這支撐起了新加坡世界級航運中心的地位。
更重要的是,這裏的政策環境也賦予了金融資本自由流動的充裕空間。
從世界時區上看,倫敦和紐約分別代表零時區和西八區,全球金融要維持不間斷的交易,因此需要有一個東八區的世界金融中心來支撐,而新加坡恰好滿足這個條件。
這樣的環境對跨國公司來說,自然意味著更多的便利。
作爲一個從殖民地廢墟中誕生、被1億馬來印尼人趕出聯邦的孤獨“城邦”,如今新加坡俨然已經成了各路中産和富豪的天空之城,這背後的原因是什麽?
也許我們能從李光耀先生的話中找到答案:
“就新加坡而言,我們的成功故事取決于三大特性:確保這是個讓人們生活與工作的最安全國家、平等對待每一個公民、確保每一代新加坡人能持續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