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清明節落在4月5號。凡有華人處,都多少保留著清明節的習慣。新加坡是怎樣過清明節的呢?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這是晚唐詩人杜牧對清明節的描繪,即看見路上行人悼念親人的悲思愁緒,亦看見春意枝頭,酒旗飄揚的愉悅場景。
清明是天氣轉入暖和的時候,大地萬物欣欣向榮,人們把祭祖掃墓和郊遊踏青結合起來,即追思先人,又健康身心,北宋的清明上河圖所呈現的就是這樣的開心繁華景觀。
現在距離唐宋已經千年以上,新加坡地方小,許多傳統華人墳場都消失了。先人讓出土地,讓後人好好地生活下去之後,結合祭祖掃墓和郊遊踏青是不可能的。不過,許多華人家庭照舊一家大小,到墳場或骨灰亭拜祭,清明已經成爲除夕團圓飯以外相聚的節日。
骨灰亭有指定的焚燒爐。攝影:李嘉媛
愚公移山
上世紀70年代,湯申路(Thomson Road)還可見到占地324英畝的連綿山巒,面積差不多等于一百八十多個足球場。這裏每一座廣惠肇碧山亭的墳山,都埋葬著先民離鄉背井,到頭來不是落地生根,就是有家歸不得的辛酸血淚。
經曆了上世紀80年代愚公移山的大變化後,時代巨輪輾破了入土爲安的觀念,先人紛紛被請“出土”,再進行火化。新加坡華人從土葬盛行的年代進入火葬的新紀元。新加坡華人也有少數選擇海葬,樹葬則過于前衛,還沒流行起來。
紅塵大廈千年計,白骨荒山土一丘。碧山的變遷是人類生命延續的縮影,十萬座墓碑林立的大墳山就這樣發展爲今日的碧山組屋區,他們過去長眠之地興建起高樓廠房。碧山偌大的墳場,只活在過來人的記憶中。
碧山亭墳山格局 攝于廣惠肇碧山亭
碧山亭墳山的開啓(1870年)跟許多其他義山相似,代表著華社在異地自力更生,保留傳統價值觀的可貴精神,成爲新加坡曆史上不可磨滅的足迹。
碧山亭墳山的結局也跟許多其他消失的義塚相似,潮州人的後港廣義山和烏節路泰山亭、客家人的荷蘭路雙龍山毓山亭、海南人的瓊州玉山亭、福建人的雙口鼎芳林山和恒山亭、中峇魯的福建人“新墳”、廣惠肇人士的青山亭、廣惠肇嘉豐永大七屬的綠野亭等,都經曆了“生人霸死地”,舊墳一再搬遷的命運。
掃墓的意義
每當路過碧山,都會勾起我略帶遺憾的回憶。上世紀60年代阿嫲在碧山亭下葬,十多年後清山時爲她“執骨”,肉體已經完全腐化,只剩一堆骨骸,沉重的棺木徐徐落葬的那一刻竟然曆曆在目。當時喃呒佬(道士)搖鈴念經後,將一只活生雞(公雞)擲過墓穴的另一頭,由我這個長孫將生雞接過,象征在先人的庇蔭下,一家生機勃勃,生生不息。接著黃土將棺木蓋過,同時掩沒了桑梓深情。祖母生前無法完成回鄉的心願,只能寄望往生後魂魄能夠回到故鄉。
此後行青,清除了前土和後土(土地神)的野草後,由我在墓碑上補漆,否則日曬雨淋,明年來掃墓,墓碑上的字迹就會變得跟過去的日子一樣,浮光掠影般,模模糊糊的,難以辨認了。
爲了確保後代福澤綿綿,我們會用一塊小石子,將“山紙”(也叫“溪錢”)壓在墓碑上。除了在後土和正墳點蠟燭上香外,也會“宴請”四周的“左鄰右裏”。
山紙,也叫溪錢
至于拜祭的供品,有三碗白飯、煮熟的整只白雞、三層肉、水煮蛋、竹蔗、燒肉、白糖糕、松糕、水果、三杯白酒和咖啡等。拜祭時必須奠酒,向先人禀報,祈求保佑。燒過包袱元寶金銀紙之後,大家就可以享用受到先人祝福的祭品了。
一般上會館還會使用燒豬,過後回到會所,就會有“太公分燒肉”,象征福澤綿綿
近年來在順德倫教吃了倫教糕,才知道白糖糕在順德叫做倫教糕,兩者的食味大致相同。祖母原籍順德,想必喜歡。
以傳統習俗而言,我們的拜祭活動是典型的中國南方的多元宗教信仰,由民間信仰、祖先敬拜、儒教、道教和佛教結合而成。這些信仰通過祖先帶到南洋,爲我們提供了理解人往生後的物質與精神世界的框架。隨著習俗的逐漸演變以及吸收了近在咫尺的其他籍貫人士的做法,已經組構成本地獨特的殡葬與追思的文化。不過無論如何改變,尊崇祖先源自儒教的“孝道”,也是清明祭祖的重要內涵。祖先在另一個世界過著與人間沒太大分別的生活,仍然有金錢與物質的需要,因此通過焚燒冥幣、金紙、銀紙、服裝等來滿足祖先的需要。
元寶冥幣是陰間的物質需要
金銀紙和香燭都是普遍的祭品
紙紮祭品的潮流
過去本地有許多紙紮行,制作了大型的豪華別墅、真人般大小的家傭、豪華馬賽地等,讓祖先好好享用,如今這些大型的紙紮品都少見了。近年來曾經流行百寶箱,幾乎有取代“包袱”的趨勢。百寶箱燒起來濃煙多不環保,光明山的化寶爐禁止燃燒這類大型的祭品,廣惠肇碧山亭則從明年開始實行禁令。今年看到的小包袱顯然又多了起來。所謂紅男綠女,包袱有分男女,並且必須在封條上寫下收件“人”和陽居寄贈人的名字,先人才收得到。不過金銀紙和數目越來越大的冥幣則免此例。
包袱有紅男綠女之分
這些年來還流行焚燒其他現代化産品給先人,例如信用卡、電腦、ipad、手機、麻將桌、名牌包包、盆菜美食、藥油套裝等,當然這些風潮都是肯動腦筋的商家變出來的。香燭店的老板Jane告訴我,貨源主要來自中國廣東和福建。這些地方還有燒祭品的習俗,本地進口這些貨品,算是搭上順風車。
燒些藥油、班納杜、保濟丸等給先人,讓他們在另一個世界也能過人間的生活
燒得太多祭品也會帶來後遺症,據說有些人一片孝心,送了多層樓公寓給先人住在一起。先人則報夢說彼此間有太多摩擦,吵得雞犬不甯,要求分家。
有些人送了ipad之後,先人竟然托夢問後人怎麽使用,嚇得冒出一身冷汗,以後不再燒這些高科技祭品了。
也有些先人臨死前入教,成爲基督徒。後人卻夢到先人說陰間天寒地凍,需要衣物暖身。說來奇怪,燒了衣服包袱後,先人還會穿著新衣回來托夢,千謝萬謝後才離去。
基督教徒與清明
現在的新加坡華人有越來越多信奉基督教的傾向,基督徒相信人死後會得到永生,在上帝身邊快樂地生活,因此有些教徒不參與清明節的祭祖活動。當然也有些基督徒照舊跟著家人一起去掃墓。
我有一位親屬,一家子都接受基督教的洗禮,不過清明節依然跟著我們一起去拜祭祖先,只是不燒香膜拜。就此事我們互相交流過:上香是對祖先的尊重與思念的方式,我去過一些基督教墳場和教堂,同樣會通過蠟燭鮮花來追思,因此上香點蠟燭跟宗教應該沒有抵觸。這位親屬則認爲清明節的拜祭儀式受到傳統的寺廟文化的影響,實在難以相提並論。的確,隨著時代的演變,我們能夠一起行青聚會,已經是祖先留下的福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