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節,我國重要的傳統節日,與春節、端午節、中秋節並列爲我國四大傳統節日。
其實,這個世界,不僅中國人過清明節,在一些其他的國家和地區,也同樣過清明節,比如韓國、新加坡和越南等也過清明節。
不過,在中國,人們似乎更加重視清明節。如2006年,清明節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由此可見,清明節的重要性。
那麽,清明節爲何如此受到重視呢?具體來說,和很多方面原因有關。
一、清明節,過的不是節,而是一種精神追憶
嚴格來說,清明節不是節,不是我們傳統意義上所過的節。衆所周知,清明節主要是祭祀祖輩、追憶過去。中國人認爲,有國才有家,有祖才有輩,才有後世。爲此,應時刻銘記要追憶祖先,緬懷先輩,不忘根,不忘本。
一如,每年大量的中國人口,從千裏迢迢的異地趕回家鄉,給祖先們掃墓,燒香挂紙,磕頭祭拜一樣,這表達的正是子孫後代對遠故親人、對先人的追憶與悼念。《論語》曰:“慎終追遠,民德歸後矣”,其表達的內涵蘊意也不過如此。
時光冉冉,歲月匆匆,曆經千年之後,追憶先祖、敬祖報本、弘揚孝道親情、喚醒家族、民族的共同記憶,已成爲中華民族固有的傳統習俗和文化。
二、清明起源,源遠流長,中國人過清明節,是一種曆史習俗的傳承
清明節,也稱爲“寒食節”,而這一節日的由來,大約始于周代,距今已經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曆史。
清明節的由來,和一段感人的曆史故事有關。相傳,春秋戰國時代,晉公子重耳,在流亡逃難期間,吃盡了無數的苦,受盡了無數的恥辱。因爲條件艱苦,手中無權,跟他一塊同行的隨從,幾乎都一個個離他遠去,最後僅剩介子推和其余幾人,還忠心聽從于他。
一次,在逃亡中,重耳因爲饑餓,體力不支,而昏倒在地上。爲了救重耳,介子推便在自己身上割下了一塊肉,烤給重耳吃,救了重耳一命。
19年後,重耳當上了國君,即春秋五霸之一的晉文公。
當皇稱帝,自是要對曾經立下汗馬功勞的兄弟們進行封官加爵。遺憾的是,晉文公對所有的曾與他同甘共苦,共進退的臣子都進行了嘉賞,唯獨忘了當年割肉救他的恩人介子推。
某天,晉文公突然想了起來,心中萬分愧疚,便多次派人去請介子推出來做官。
結果,沒能請來。晉文公見狀,只好親自去請。而介子推並不貪慕榮華,也並不想當官從政,因此早早地背起自己的老母親躲進了深山老林過日子。
爲了尋找介子推,晉文公派了不少兵力去搜山,最終一無所獲。這時,有人想到了一個法子,放火燒山,逼介子推自己走出來。
不過,火燒了三天三夜,依舊沒有看到介子推走出山。當人們再次進山時,發現介子推母子倆抱在一顆被燒焦的大柳樹下,人也早已被燒死。
士兵將兩人擡出來時,發現被介子推身體擋住的樹洞裏有東西。掏出一看,是一份血書,上面寫著:
割肉奉君盡丹心,但願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終不見,強似伴君作谏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憶我之時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無愧,勤政清明複清明。
從文中可見,介子推是甯被燒死,也不出山;且臨終前還替晉文公著想,還替蒼天百姓著想,這是何等的偉大和無私?
爲了表達對介子推的悼念,晉文公下令將綿山改成了“介山”,同時規定放火燒山的這一天爲“寒食節”。而民間百姓爲了紀念如此舍生取義的英雄,也紛紛響應,主動吃寒食,不燒煙火,以表達對介子推的緬懷。自此,往後每年的這一天,漸漸形成了全國禁煙火,只吃寒食的習俗。
三、清明,寄寓了中國人“天人合一”、“循時而動”的哲學思想
中國人認爲,人無論生與死,都是大自然的一部分,俗話說“落葉歸根”、“化土爲泥”。而清明節正是萬物複蘇,吐故納新的時節,此爲天時地利人和的合一。
另外,在道家文化中,這表達的是一種理想的生存境界。老子認爲,當人處在“清明”的狀態時,可以更好地感受和體驗大自然與生命本我的和諧統一,這時候人的思想也將會被提到另一個高度境界,即所謂的“循時而動”。
評價
總而言之,清明不是節,而是一種追憶和反思。
有句話說:“死亡不是生命的終點,遺忘才是”,想必,這是對中國人清明祭祀的最好總結。
中國人向來重視親情,重視孝道,儒家強調“尊祖敬宗”,每年清明,追憶祖先,祭拜親人,表達的正是此意。
墨西哥作家奧克塔維奧•帕斯曾說:
“死亡其實是生命的回照。死亡才顯示出生命的最高意義;是生的反面,也是生的補充。”
這段文字,其實也同樣是中國人的哲學思想表達。
清明時節,人們向已經遠去的先祖、親友進行祭祀,這既是對親人思念的表達,也是對死亡的敬畏和反思,對生命的憧憬與祝福。
圖片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若侵權請聯系刪除。
點贊是一種美德,喜歡就點個贊、轉發分享吧~更多優質內容,請持續關注@讀書文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