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立女性夠多的了,可是“獨立男性”在哪兒呢?
01
前段時間,我獨自帶逗號短途出遊了一天。先是讓她體驗了皮劃艇,接著再把她帶去水上樂園遊玩。回到家裏,我累到渾身散了架。
有很多次,我帶娃出去玩,都是一個人(有些旅行是跟團)。一個人開車,一個人安排好衣食住行,一個人安頓好娃兒的吃喝拉撒睡………當然,也包括賺夠帶娃出遊的錢。
逗號今年八歲,我已經帶她打卡過帕勞、巴厘島、尼泊爾、日本、台灣、新加坡、馬來西亞、泰國、港澳、烏魯木齊、喀納斯、呼倫貝爾、大興安嶺、哈爾濱、北京、桂林、荔波、重慶、成都、樂山、宜賓等地,像北京、貴陽、深圳、茂名、汕尾、珠海、江門、惠州、昆明、大理、麗江(我老家)等地則帶她去過不止一次。今年本想挑戰西班牙,但遇上了疫情。逗號聽說坐飛機時間太久,也不大想去。
帶娃出行其實是很累的,特別是一個人帶她去。娃兒一會兒說渴了,一會兒說餓了,一會兒說想尿了,能折騰得你團團轉。
像去香港迪士尼那次,她還小,我全程背著背包、單手抱著她冒著烈日排隊。
去廣州、珠海的長隆,我基本上又當司機又要負責打點好一切。
我有個朋友,孩子已經有五歲了吧,她從來沒有獨立帶孩子出過門,就連去一趟家附近的白雲山,也要拉上老公做司機、拉上婆婆做後勤。每次看我獨立帶娃出去玩,她總是表示佩服。
我說,這有啥啊,孩子滿兩歲就可以帶出去的了。她說她不敢挑戰,怕搞不定孩子自己先崩潰。我說,那也是你命好,我這不是沒辦法嘛。
想當年,我拿到了駕照幾年了都不敢開車。我在微博寫過我拿駕照的痛苦經曆,那是我人生中最懷疑自己智商的一段日子。對開車,我確實沒啥天賦,也不喜歡開。
前夫(那會兒還沒離婚)耐著性子教了我一陣子,看我還是不敢,就放棄了。離婚之後,孩子有出行需求,而我不是時時刻刻能打到車(那會兒滴滴車還沒興起),很是沮喪。
有一次,我帶著娃在烈日炎炎下等了半個多小時也沒等到一輛出租車,後來抱著娃兒走了大概兩公裏,才坐上了地鐵。上地鐵時我渾身被汗浸濕,娃兒腦門上的頭發也濕成一绺绺的了。當天我回家後,就咬牙切齒地說:“老娘一定要買車,並且把它開好!”
很快,我買了車,剛開始確實不大敢開,也不大會停車。兩個月不到,新車到處是剮蹭。前夫一開始看我笨拙的模樣,也笑話我“你不適合開車”,我馬上怼了回去:“你還不適合結婚呢”。新車剮蹭了好幾回、鬧了幾回笑話以後,慢慢也就開順手了。
我最近一直想學換汽車輪胎,但暫時還沒找到時間去學,只是先在網上找來視頻看了下。
我覺得,人吧,其實沒啥是學不會的,只是需要逼自己一把。不過,如果有些事情,你不學,也有人能幫你做好,那不學也沒關系。“能者多勞但不多酬”的定律,有時候在家裏也通用的。
02
帶娃出遊的過程中,我也算是看到了一些衆生相。
在俄羅斯、柬埔寨、澳洲、日本等地,我時常看到很多金發碧眼的父親們獨立帶娃出遊或承擔旅途中照顧孩子的角色,可能他們相比東亞男性,在帶娃方面天賦異禀吧(反諷)。
我一直有這樣一種感覺:網絡上老在討論中國女性獨不獨立的問題,其實我看到的大多數女性都挺獨立的。
比如,在各大景區,獨立帶娃的多是母親,就沒見過幾個男的能獨立帶娃出遊的(別說出遊了,帶孩子去小區廣場上玩的,也大多數是母親)。
就拿我孩子爸爸來說,他從來沒有獨立帶娃出過遠門,生怕搞不定。哪個周末,他要是把娃接走,但娃的爺爺奶奶那個周末可能不在家,他就直接把娃兒帶去朋友家,找朋友的老媽、老婆幫著照顧,說是“怕自己一個人搞不定”。
生活中,很多家庭“帶娃出遊”的分工是這樣的:爸爸開車,媽媽負責剩下的。爸爸出錢,媽媽負責剩下的。人們默認,爸爸的開車和賺旅遊錢是“核心貢獻”;媽媽負責其他的,是“邊緣貢獻”。爸爸做完該做的,就可以閑著了,剩下的媽媽來。
有很多家庭出遊時,爸爸去到目的地,把車一停、把錢一付,就當起了甩手掌櫃,要麽跑去抽煙,要麽跑去吹牛,要麽跑去玩手機,甚至連背包都懶得幫妻兒提一下的。
可我告訴你,開車、賺那點旅遊錢的累,比起帶娃的累,算個屁。不管男的女的,都能形成這樣一個共識:帶娃比開車累,帶娃比工作累。
現實生活中,男人們大多把不那麽累的活兒都搶了。女的若是不會開車、賺不來出遊花費的那點錢,總想當然地認爲男人開車累了、賺錢累了,在帶娃這件事上就可以甩甩手了。
我看真正“不獨立”、有依賴心理的的才是他們啊。
03
“爸爸把賺的錢帶回家,就不需要再管孩子的事了”,可是農耕時代殘留到現在的價值觀。
農耕時代,男的耕種一天回家就可以休息,抽個旱煙袋,拉個二胡,喝點小酒,唱點小曲啥的。
女的呢?同樣去地裏幹采集工作一天,回到家裏得做飯、洗衣服、打掃屋子、餵養家畜家禽、弄孩子,好像她們白天在地裏幹一天活,回到家裏不會累似的。
農耕時代,農婦根本沒有休息的資格。
怪不得那時候的女性,甯肯給土豪劣紳做妾,也不願意做貧農的正妻。當正妻有啥好啊,又沒有萬貫家財可以掌管,孩子也沒有皇位繼承。
社會發展到今天,我們絕大多數人都不需要耕種土地了,但這種農耕時代殘留下來的分工模式卻難以改變。在很多家庭內部,男人還是只負責出去幹點能掙個三五鬥米的活兒,回到家裏就當甩手掌櫃。
就拿之前來我家幹活的保姆阿姨來說,她幫兩家人做家政,一個月掙一萬多,她老公當保安,每個月掙不到四千,兩個人把錢攢起來回老家蓋房子、給兒子娶媳婦。她每周就休息一天,但就那天回到家裏,還得洗衣、做飯、拖地,她老公都不會搭把手的。關鍵是,他們都習以爲常。
越是掙錢不多的男性,越容易對妻子提出“既要賺錢養家,又要做家庭保姆”的要求,他們占的就是男權社會遺留紅利以及“一夫一妻制”的便利。若不是我國嚴格實行“一夫一妻制”,給這撥男的當正妻,真的不如給有錢男人當妾啊。
04
從古代流傳到現在的娛樂方式,比如鬥雞、鬥蛐蛐、釣魚、蹴鞠(足球)等等,玩它們的主角都是男性。
女性在幹嘛呢?浣溪(去溪水邊洗衣服)、刺繡(做衣服、鞋子)、炊米(做飯)。
偶爾有一個兩個跳舞、彈琴的,也不是搞娛樂活動,而是愉悅男人。
若是在青樓裏做這些,那就是在“工作”,也不是娛樂。
自古以來,女人都沒資格休閑啊。
哪怕是退休了,(大概率上)女人也比男人辛苦許多。男人們的退休生活,是看看報紙、釣釣魚、下下象棋、寫寫書法、看看影視劇。女人呢?要做家務、要帶孫子,至多傍晚能出去跳一下廣場舞。
沒人探討過女人的休閑問題,大家都覺得女人應該勤快、爲家庭做貢獻。
有些調查數據,我們對比著來看,會更容易發現問題:中國女性平均做家務時間爲2小時6分鍾,男性爲45分鍾,女性比男性多81分鍾。
結婚後的男女,男性休閑時間也比女性多得多(整體而言)。一些已婚男人呼朋喚友出去玩的時候,他們的老婆在家帶孩子。
我發現,很多已婚育的職業女性真的是挺慘的。白天職場拼殺,回到家把時間全部貢獻給了家庭,基本沒有休閑時間。老公掙的也不多,就不說了。
在家庭事務上,他們還理直氣壯地當個“甩手掌櫃”。一般能培養出這種兒子的父母,也不是省油的燈,時不時要給兒媳婦添個堵。
我一個這種處境的女性朋友說:“羊羊,我現在已經懶得抱怨了。工作和生活已經透支了我所有,我真是沒時間沒精力再跟TA們一般見識。”
孩子生病、受傷、捅婁子的幾率是大人的至少十倍,你都得去兜底。小孩可能半夜嘔吐、拉稀,可能摔壞玻璃杯,各種狀況頻出……別的不說,光給ta洗頭一項就花去很多時間、精力。
媽媽們把時間、精力花到了”做保姆”方面,提升自我的時間就少了,更別說是休閑了。
05
曾經看過這樣一個數據:離婚時,6個爸爸中只有1個選擇要孩子。而且,這一個把孩子帶走的單親爸爸,大概率上也不是自己親自帶孩子,而是扔給孩子的奶奶帶。人群中,既能把工作搞好又能把孩子帶好的單親爸爸,也是很少的。而這樣的單親媽媽,卻有很多(把相同數量的單親媽媽和單親爸爸做比較)。
是因爲媽媽們更能幹麽?顯然不是。只是她們更有責任感,更有奉獻精神而已。帶孩子,又特麽的不是力氣活,但你得舍得花耐心、花時間、花精力。
男人離婚或喪偶後,再婚率也比女性高。而女性離婚或喪偶後,可以獨居、守寡很多年。
這幾乎是一個世界級的現象了。
不知道爲啥,我總感覺男人們都不大獨立的樣子。若是錢不夠多,離了親娘、婆娘,生活就幾乎沒辦法運轉。
你要是去農村看看,更是感覺很明顯:寡婦的家裏幹淨整潔,院子裏欣欣向榮,蔬菜、瓜果、花草生機盎然;鳏夫家裏呢,大多髒得沒法落腳。
偏偏小說、影視劇裏最喜歡塑造單親爸爸的偉大形象、單身老男人的智者形象了。比如,黃藥師、《搭錯車》裏的父親、《海洋天堂》和《銀河補習班》裏的父親,《笑傲江湖》裏的風清揚以及《三十而已》裏給王漫妮灌雞湯的、單身到老的男理發師。
明明很多單身男人連自己都拾掇得不幹淨啊,還有余力去渡化別人?
文藝作品這麽塑造,是……物……以稀爲貴?
我真的好想對著那些“家庭大老爺們兒”呼籲:請你們向影視劇裏那些偉大的爸爸們學習!你們也可以很獨立的!可以獨立帶娃出遊!可以獨立地當好一個左手搬家、右手抱娃的單親爸爸!可以過好獨居生活!
最後,再次祭出好友侯虹斌說的這一席話吧!
一點碎碎念
掙比較多錢且其妻子覺得“男主外,女主內”的分工自己並不虧的男性,以及尊重女性家務和育兒勞動價值的男性,不在本文批評之列。但,歡迎對號入座,好讓我們知道你就是本文批評的那種人。
之前我說“很多家庭的出遊活動中,男性是甩手掌櫃”。
某些網友:“你就是因爲離婚了,才老關注不好的一面,看不到這世界上也有好男人。”
看到這種評論,真的很炸毛。我只想拉黑,一秒都不願忍。倒不是容不得不同意見,而是忍受不了這種單細胞思維。
一個婚姻幸福的女人評述這種現象,她會注意到人家到底在表達什麽。我評論,就揣度我是因爲離婚了,才變得“看不到好的一面”。你咋不說老娘是高考狀元、女老板,所以分析起事情頭頭是道?
看不懂“很多”(很多不等于全部)的意思也就罷了,還不願意承認肉眼可見的現實。
我是從中國社會最底層一步步爬上來的。如果說我現在所處的階層是第60階,那我看過從第1層到第60層的衆生態。
我敢說“很多”“大多”,就是因爲社會金字塔結構中,越是在底層,越是“人口基數龐大”,他們的所作所爲就是代表了極大多數。
也許你從一出生就位于第50階,你能看到的就是49階、51階的風景,你身邊的男人大多非常懂得尊重女性,但這個“大多”是否能代表全社會的“大多”?
還動不動就居高臨下說我“就是因爲離婚了,看不到好的一面”,這人在這方面優越感很強啊。
對方看我,只看得到“離婚”這個標簽,看不到我這個“人”。我以“人”的身份發表看法、表達喜好,對方根本聽不到,人家滿腦子只有一句“她離婚的”。
這種話,邏輯上也存在硬傷。我評述一個社會現象,跟我離婚了有啥關系?再者,離婚人士批評一個不合理的社會現象,就是“看不到好的一面”?這都哪兒跟哪兒?兩個論點之間,完全不存在因果聯系,甚至連關聯關系都沒有啊。
ps:謝謝你的時間,我們相約明天見。
–END–
作者:晏淩羊,80後,情感專欄作者,新女性主義作者,中國作協會員。著有暢銷書《那些讓你痛苦的,終有一天你會笑著說出來》《願你放得下過往,配得起將來》《願你有征途,也有退路》《我離婚了》《有你的江湖不寂寞——金庸武俠小說的另類解讀》以及兒童繪本《媽媽家,爸爸家》。擁有13年金融從業(管理)經驗,現爲廣州某文化信息咨詢公司創始人、某文化傳媒公司聯合創始人。出生于雲南麗江,現居廣州。歡迎關注微信公衆號:晏淩羊 微博:晏淩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