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上並堅持一項運動,會使人終身受益,幸福一生!——題記
你一拍我一拍,小小銀球動起來;飛過來飛過去,“飛出”歡樂和友誼……
2019年6月,我正式辦理了退休手續,有更多的時間可以自由安排了。煙台市老幹部乒協的領導聞訊後向我發出邀約。自此,我每周都會安排時間到老幹部乒協活動室鍛煉。乒乓、乒乓的悅耳聲,充滿懸念的友誼賽,球友間的噓寒問暖,令人快樂,心情舒暢,這一切都讓我沒有退休之後的“不適應症”,仿佛開啓了第二人生。夫人開玩笑地說:你要好好感謝小小銀球這位特殊的“伴侶”。
我從小學開始就與乒乓球結緣,迄今已有50多年了。小小銀球,魅力無窮,它就像人生的催化劑,助我事業不斷攀上一座座高峰,不僅使我難以忘懷天真可愛、充滿陽光的童年時代,也常常讓我想起曾經激情燃燒、不同尋常的奮鬥歲月,更讓我充滿了對未來美好生活的憧憬和向往……
“三換球拍”,孩提時代迷上乒乓球
上世紀六七年代,農村辦學條件普遍都很艱苦。我1968年讀小學,至今記得體育課上學習打乒乓球時,老師是在用磚頭壘成、外塗水泥的室外“土台子”上教學,每個球台的成本大約七八元錢。球台中間擺放著一行磚頭當作“球網”,全校壘有這樣的“土台子”10多個,堅固耐用,成爲那個年代農村學校的一大“傑作”。不足的是,“土台子”在室外受天氣因素的影響較大,遇到刮大風時,在下風口的選手往往連球也發不過去。雨後更是地面泥濘,踩在上面,鞋都拔不出來,只能光著腳丫子……就是在這種艱苦的條件下,同學們打球的熱情依然十分高漲。由于球台少,下課的鈴聲剛一敲響,同學們就沖出教室,奔向“土台子”,排著隊等候打球,這就是我們當時最大的快樂了。
“轉來轉去,變成陀螺;滾來滾去,就像湯圓。”我被這神秘的小小銀球一下子“粘”上了,回家就嚷嚷著要父親買球拍,但當時家裏經濟窘迫,父親就挑選了一塊薄木板,然後找村裏的木匠“照葫蘆畫瓢”,加工了一副純木制球板,姐姐又用自己紮辮子的塑料頭繩,將不規則的球拍手柄精心纏好。雖然看上去很粗糙,也不好控球,但畢竟它是屬于我的第一個“球拍”,所以很珍惜,每天上學必帶上它,在“土台子”上與同伴你推我擋,打得不亦樂乎。回到家裏,又在房子的石灰牆面上揮拍練習推球、拉球,口中還數著一、二、三、四……練得汗流浃背,也不知疲倦。那時,世界冠軍莊則棟、徐寅生和梁戈亮等著名國手就是我的心中偶像,他們爲國爭光的拼搏精神,時時刻刻激勵著我。
功夫不負有心人。不到半年,我就從班級中脫穎而出,被小學體育老師發現,對我悉心指導,重點培養。這時候,母親看我打球不斷長進,就用賣雞蛋換回的錢,托在縣城工作的鄰居花了四角八分錢,爲我買了一副底板上貼有一層薄薄海綿的球拍。當我接過這副嶄新的青島“流星”牌球拍時,眼淚情不自禁地奪眶而出,練球的勁頭也更足了,很快我就成爲校隊的主力隊員。一次,爲迎接公社小學段乒乒球聯賽,老師單獨領我們到學校唯一的一張木制球台上訓練。抽、拉、搓、推,撇、挑、彈、扣,各種技能充分運用,與在室外“土台子”上打球的感受完全不一樣,那一刻我從內心深處真正體驗到了打乒乓球的那種高級享受,至今讓我難以忘懷。
更換了新式“武器”,又在室內“高檔”球台上訓練,使我的球藝有了新的提高。在此次比賽中我們校隊取得了較好成績,爲學校爭得了榮譽。隨後,我經常代表學校參加公社組織的各類乒乓球比賽,進一步開闊了眼界。看到許多高手的球拍大都是上海或天津産的名牌,控球好,旋轉力強,那時的我很羨慕和渴望有一副更好的球拍。
長兄如父,喜從天降。那是1970年的夏夜,我大哥鄧兆吉剛從上海出差回來,他先神秘地告訴我給我帶回了一件“寶貝”,然後從他行李包的底層翻出一副粘有紅色膠皮、球柄光滑的“紅雙喜”球拍。我簡直不敢相信,自己夢寐以求的“寶貝”終于盼來了。哥哥叮囑道:“這個球拍是花了兩元六角錢買的,一定要好好保護,多拿好成績”。我一邊撫摸著球拍,一邊使勁點著頭。當晚,我怕丟了似的,在被窩裏緊緊摟著心愛的球拍進入了幸福的夢鄉……
短暫的小學時光,因愛上乒乓球運動而令我刻骨銘心,其樂無窮。從擁有“土造”的純木制球拍到初級的薄海綿“流星”牌球拍,再到高一級的海綿+膠皮的“紅雙喜”牌球拍,伴隨著手上“武器”的不斷“升級換代”,我不僅學會了這門國球技能,錘煉了吃苦耐勞的意志品質,更重要的是從小培養了我對乒乓球這項運動的濃厚興趣和深厚感情。因此,不管在初中還是高中階段,我都始終活躍在乒乓球運動場上。同時,乒乓球也帶動我愛上了籃球、短跑、跳遠、跳高等其他體育運動項目,讓我成爲名副其實的體育尖子生,連年被評爲“五好學生”。
作者曾用過的“流星”“紅雙喜”和“蝴蝶王”球拍
美妙而難忘的童趣時代,讓我深切地體會到:童年是基石,從小培養一項運動技能和愛好,養成終身參與體育鍛練的習慣,對兒童青少年一生的全面發展至關重要。現在部分家長過多地追求孩子的學業,而忽視了孩子的身心健康和快樂成長,往往得不償失。
舒緩壓力,快樂乒乓助力事業爬坡過坎
我于1978年1月參加工作,先後任職萊州市商業局、萊州市委宣傳部、煙台電視台和膠東在線等多個部門。這期間,在繁重的工作之余,總有念想打打乒乓球放松調整一下,但由于各種條件所限,這一願望直到1994年調來煙台之後才得以實現。乒乓球運動有力地陪伴我在事業的轉折點上順利度過了一次次難關,並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績。
人生似賽場,處處充滿挑戰。26年前,一紙調令,長期在縣域工作的我被組織部門任命爲煙台電視台副台長,主管全台新聞宣傳工作。當時電視台面臨節目改革和對上宣傳兩項重要任務,尤其是向央視《新聞聯播》發稿是“硬核”任務,“兩會”“黨代會”期間必須確保煙台新聞“亮相”。面對全新的環境和絲毫不能閃失的政治任務,我背負著巨大的心理壓力,晚上常常失眠,休息不好,導致血壓不穩,精神疲憊……夫人看在眼裏,急在心上,悄悄地勸導我:“要勞逸結合啊,可以多運動運動,換換大腦”。
妻子的提醒正合我意,第二天傍晚下班回來,我們匆匆吃了幾口飯,就一起到坐落在白石村的“大世界乒乓球館”。這裏雖然球台不多,但環境很溫馨。我上場一會,就找到了那種久違的打球的感覺:左推右攻,前搓後拉,很快就進入了忘我的競技狀態,一切雜念全抛在了腦後。該館的楊經理看到我有一定的基礎,就主動過來與我“挑戰”,由于我倆水平接近,打得你來我往,互不服輸,誰贏一分,就握緊拳頭大吼一聲,整個球館裏掌聲、呐喊聲,此起彼伏,氣氛熱烈。身上的衣褲全部濕透了,擦汗的毛巾竟擰出了嘩嘩的汗水。回到家裏,沖個熱水澡,立刻感到渾身輕松,上床後一覺睡到了天亮……運動不僅舒緩了工作壓力,撫慰了心靈,增強了體質,更重要的是激發了我樂觀向上的精神狀態。
風雨無阻,樂此不疲。從那時起,我成了大世界球館的常客,快樂乒乓真正成爲我業余生活的“最愛”。在這裏,我先後結識了李明、宋波等一大批乒乓球摯友,在他們的推薦下加入了煙台市乒協“大家庭”,後來又擔任了乒協副主席,讓我這個“遊擊隊員”找到了“家”。這期間,我一方面帶領新聞部的同事深化節目改革、策劃對上宣傳,另一方面組織大家利用工作間隙揮拍打球。就這樣培養鍛煉了一支敢打硬仗的年輕新聞隊伍,年年超額完成上級交給的宣傳任務,我被授予“對上宣傳煙台特殊貢獻獎”榮譽稱號。其中挖掘宣傳的“煙台推廣社會服務承諾制”經驗,1996年被中宣部確定爲全國重大典型,並榮獲第七屆中國新聞獎三等獎。這一榮譽添補了煙台廣電新聞史上的空白。
運動使人充滿青春活力,不僅帶我走出了低谷,更增強了戰勝一切困難、迎接未來挑戰的堅強勇氣和力量。2001年,正值互聯網行業進入泡沬期,組織突然安排我負責籌建膠東在線網站。面對新的轉型挑戰,我沒有膽怯畏縮,從富有人生哲理的體育運動中尋找智慧和靈感。每晚我都准時到離家更近的塔山乒乓球館活動,不僅拜了多位師父,訂了《乒乓球世界》雜志,還更換了“蝴蝶王”牌球拍,堅持寫訓練筆記,進一步強化自己的正手拉球和反手推擋,並在落點、速度、力量和旋轉上下功夫,成績由開始倒數幾名到後來進入球館排名賽前五。每次比賽“碰撞”出的好球,令人欣喜若狂,回味無窮,無法用文字和語言來表達……賽場上無所畏懼、永不言敗的體育精神,進一步激發了我工作中的創新能力和拼搏勁頭。定位、布局更加科學合理,網站的發展突飛猛進。膠東在線先後被批准爲國家重點新聞網站,兩次榮獲中國新聞獎一等獎,創意策劃出“愛傳百城”“綠行中國”“風從海上來”等多個國家級品牌活動。
悠悠歲月悠悠情。來煙20多年間,摯愛的乒乓球,始終伴隨著我高節奏的工作與生活,成爲我人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無論是國內還是國外的出行,我都是球拍不離身。在中央黨校、中國延安幹部學院學習時,課余時間與同學們相約打球;出訪美國、新加坡培訓交流時,“見縫插針”揮揮拍。在今年因新冠疫情“宅”在家裏的特殊時期,我與夫人還就地“取材”,把餐桌、茶幾當作球台,每天上下午各練一會兒……小小銀球,讓我真真切切地品味到了它所帶來的身心健康和勇毅前行的強大動力。
“工作再忙再累,也要擠出時間運動。”這是我的肺腑之言。現代生活的快節奏狀態,使很多人缺乏運動,導致身體頻頻亮起紅燈。我的事業能取得今天的成績,始終保持著旺盛的精力,與我長期打球密不可分。曆經抗疫鬥爭的洗禮,全民健康的理念更加深入人心。每天抽出一點時間堅持運動鍛煉,對每個人的事業發展和實現幸福生活大有裨益!
構築平台,膠東社區球迷俱樂部風靡港城
2004年下半年,我認識了癡愛乒乓球運動的武福良球友。當他得知我是媒體負責人時興奮地提出建議:現在市區有規模的球賽很少,基本上各家球館“自娛自樂”,既不利于普及推廣,也難以吸引高手幫助提高球藝。你們媒體能否牽頭打造一個更大的競技交流平台?
他的這番話引起了我的深思。“在這裏會找到您需要的!”是膠東在線成立時就提出的辦網宗旨,現在衆多球迷渴望線上線下交流,我們爲啥不順勢而爲?于是,構建膠東社區(後改爲“17路論壇”)乒乓球俱樂部的設想在腦海裏油然而生。
萬事開頭難。選場地、找冠名單位、研究比賽方案,聯系裁判、注冊會員、誠招社區版主……一項項籌備工作緊鑼密鼓地全面展開。
2005年1月8日,是值得紀念的日子一一膠東在線社區首屆“振興杯”乒乓球比賽,在市區最早成立的塔山乒乓球館點燃了“戰火”。48名選手,分成4組,捉對厮殺,經過一上午激烈決戰,煙台技校的王萊軍,一路過關斬將勇奪首屆冠軍。當此次比賽和頒獎的一張張精彩圖片,一篇篇美文帖子,在網站社區發出後,立刻吸引了大批球迷上網浏覽和互動交流。網站管理員和新上任的兩位論壇版主一一“多瑙河之波”“愛車一族”一直陪伴大家忙到深夜,發帖總數達幾百條。“乒乓球俱樂部”一躍成爲膠東社區人氣最旺的版塊之一。接著,社區俱樂部與球館密切合作,策劃推出了一系列月度積分賽的優惠政策,大大激發了廣大球迷和網民參與的熱情。第二個月的參賽人數猛增到一百多人,彙集了全市的乒乓高手,競爭異常激烈,扣殺聲、腳步摩擦聲、加油聲響徹整個塔山球館。我雖未參賽,但作爲組織者看到這火爆熱烈的場面和一張張幸福的笑臉,內心深處有說不出的喜悅和滿足……
不畏艱難,攜手前行。要辦好每期比賽,當時最大的困難就是要不間斷地找到贊助商支持。除了我直接聯系和球友引薦外,社區俱樂部把主要精力用在不斷壯大會員隊伍和精心辦好每次賽事上,以此擴大影響力,吸引贊助商。我們抓住機會,特邀奧運冠軍李菊做客膠東在線直播間,與廣大會員面對面分享交流,使大家興奮不已收獲滿滿;聘請在法國俱樂部打球的丁剛先生爲球迷俱樂部特邀技術顧問,他主動與會員們“交手過招”,悉心點撥;聘請富有教學經驗的付曉爲社區教練員,長期指導和訓練會員……乒乓球愛好者們以社區俱樂部爲“網上家園”,建立友誼,切磋技藝,踴躍參賽,不僅強身健體,更爲生活增添樂趣。會員隊伍猶如滾雪球一樣迅速擴大。
2005年7月,作者(右)給膠東社區球迷俱樂部特邀技術顧問丁剛先生頒發聘書。
在此基礎上,比賽形式也“花樣繁多”,由開始個人單打爲主,逐步增加到雙打、團體賽和各種趣味賽,形成了一套較爲完善、系統的賽事體系。比賽戰場,從芝罘區開始“點燃”,然後“燃燒”至開發區、福山區和萊山區、高新區、牟平區,轉戰于“中心”“乒校”“清泉”“海樂福”“舒氏會館”等數十家球館。參賽選手除了本市的,還有濟南、濰坊、威海等地的,甚至還有來自澳大利亞、加拿大、韓國、日本等國的選手,年齡最大的80多歲,最小的僅有7歲,男女老幼“四世同堂”,其樂融融。
隨著賽事規模越來越大,知名度越來越高,膠東社區球賽很快成爲風靡港城的品牌賽事,冠名贊助單位紛至沓來,既有中小企業,也有大企業和事業單位,還有中外資企業、民營企業……“張裕杯”“立派杯”“海關杯”“江元道杯”“同濟律師杯”等每月一賽、如火如荼地在港城上演,高手對決,禮品豐厚,令球迷們一路追隨,大呼過瘾。
每年年終的團體比賽最牽動人心,一度成爲膠東半島最具吸引力的大賽。我清晰地記得,2009年組織的膠東社區第二屆乒乓球團體賽,共有32支代表隊的近150名選手參賽,各路英豪都來了,更有上千名愛好者前來觀戰,可謂盛況空前……煙台建設銀行、煙台人保財險公司成爲這些重大比賽的長期合作夥伴。據統計,在煙台市體育局、煙台市乒協和社會各界的鼎力支持下,從2005年至2015年,膠東社區組織各類乒乓球比賽百余場次,其中包括十屆團體賽、九屆年終總決賽,累計參賽者達2萬多人次……有付出就有回報,十年心血換來了意想不到的“戰果”,給我和團隊的夥伴們以極大地鼓勵和欣慰。
2008年1月,“建行杯”膠東社區乒乓球團體賽合影留念(前排右三爲作者)。
整合資源勇創新,爲民服務無止境。爲進一步滿足體育運動愛好者的要求,我又倡導膠東社區先後成立了足球、籃球和羽毛球俱樂部,注冊會員達1700多人,各種賽事周周舉辦,精彩紛呈。至此,構築更大全民健身平台的夢想再次變爲現實。2012年5月31日,恰逢網站開通十周年之際,我們聯合煙台市體育局,以及各協會共同發起成立了“快樂健身”欄目,致力于促進煙台體育事業的全面發展。這是網站繼“網上民聲”“愛心無限”“網上問法”“網上問診”之後,打造的又一個爲民服務的品牌欄目,被專家譽爲“膠東在線現象”,其經驗在省內外廣泛推廣……
近年來,隨著煙台各級乒協大顯身手,成就斐然,膠東社區乒乓球俱樂部雖已隱退“江湖”,但往昔的感動、快樂、汗水和友誼早已成爲廣大球迷們的美好憶記。
銀球飛舞,閃亮人生。現在我雖已年過六旬,又上任山東省網絡社會組織聯合會會長,但對小小銀球仍是情有獨鍾,愛不釋手。有愛好,有朋友,就會提升幸福指數;有朝氣,有活力,就會永葆青春!
生命不息,運動不止。人生就要不斷地攀登,不斷地追求,不斷地書寫新篇章……
(鄧兆安,作者系山東省網絡社會組織聯合會會長、煙台廣播電視台原副台長、膠東在線網站原總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