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東方IC)
經濟觀察網 記者 沈怡然 李靜 高歌 4月20日,2022年博鳌亞洲論壇第一天,一場關于亞洲區域合作的大討論正在進行。
全球供應鏈度過了喜憂參半的一年,壞消息是,疫情的反複、地緣政治、中美摩擦正在掀起一股去全球化的趨勢;好消息是RCEP(《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系協定》)自今年1月1日正式落地——一艘覆蓋30%全球人口及25萬億美元GDP的巨輪啓動。
新加坡國立大學亞洲研究所特聘院士馬凱碩用了“兩種分離且矛盾的願景”來形容,即美國倡導了一個“印太經濟框架”,所包含的國家中沒有中國;而東盟提出的經濟框架,包含中國和所有人。
“RCEP是多邊主義的一次振興”,博鳌亞洲論壇理事、新加坡前副總理、凱騰控股董事長黃根成在會上表示,盡管由于疫情防控和隔離的原因,本該莅臨的黃根成只能出現在大屏幕上。但他和大多數嘉賓一樣,正以企業家身份呼籲不要被外力所推開、要緊密連接,而RECP似乎成爲試圖彌合裂縫的首要路徑。
阻止分離最重要的兩個力量
數據上看亞洲的貿易仍然是緊密連接的。根據《亞洲經濟前景及一體化進程2022年度報告》,2021年前三季度,亞洲貨物貿易總額爲11.9萬億美元,同比增長29.7%。亞洲吸引外商直接投資達到6960億美元,相比2020年增長18%。
但是,亞洲世界仍然面臨一些真實的威脅和矛盾。新加坡國立大學亞洲研究所特聘院士馬凱碩表示,未來十年,全球會經曆人類曆史上最大的一次地緣政治考驗,主要是中美之間的博弈。美國倡導了一個“印太經濟框架”,所包含的國家中沒有中國,同時東盟提出的經濟框架,包含中國和所有人。這兩種分離且矛盾的願景正在遍布全球,非常值得警惕。
馬凱碩表示,中國和東盟國家是阻止分離最重要的兩個力量。目前東盟是中國最大的貿易夥伴,東盟還可以將日本、韓國、新西蘭都納入其中,也可以將印度甚至美國都團結到一個方向。總之,馬凱碩呼籲亞洲國家將兩個願景拉到一起。
在全球貿易不確定性增長的當下,RCEP的落地實施,對區域經濟乃至全球經濟都是一個好消息。目前RCEP框架下已經有了15個成員國。
博鳌亞洲論壇咨委、聯合國前副秘書長兼亞太經社會執行秘書阿赫塔爾表示,任何RCEP結構的變化,都會給亞太地區帶來新的動能,所以各國要充分意識到,RCEP不同于傳統的做事方式,它涵蓋了一些新元素和章節,包含地區的貿易、投資的規則、貿易便利化、商務、流通等,比如90%的RCEP成員的産品和服務貿易將會是免關稅的,這將極大促進地區貿易。
另外,RCEP成員中電商的比例很高,這有利于區域的數字化經濟發展,從而很好地帶動區域的工業,讓更多行業參與到經濟體中。可以說RCEP結構中數字企業的成分,可以帶動數字經濟成爲亞洲未來的一個切入點。
全國政協委員、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院長顧學明表示,RCEP重新界定了各國在同一個框架下的比較優勢,各國可以基于自身比較優勢,來確定貿易的重點,然後再與成員國之間形成一個良好的分工合作。這一供應鏈格局不僅會影響到成員國內部,也會影響到區域外國家。
顧學明認爲,更多的投資和貿易會基于現有的合作平台進一步轉移進來。“我們已經看到有中國企業在往出走,有外國企業往這裏來,企業是市場的主體,會綜合測算究竟什麽是成本最大化的方式,來做他們的供應鏈選擇“。
黃根成表示,最近一年亞洲供應鏈受到一些擾亂,打破了過去企業對供應鏈的簡單理解。應對此景,企業家需要多元化地落地生産基地,要去那些歡迎他們的國家,要去有足夠資金和市場的國家,同時,要尋求新的方式和資源去獲得供應。
單邊開放樣本:海南試驗田
中國這幾年不斷建立自由貿易試驗區,海南貿易港作爲一個海關的特殊監管區域,也作爲單邊開放的試驗田,它的試水經驗也引起了廣泛的討論。
在會上,博鳌亞洲論壇理事、海南省常務副省長沈丹陽表示,不同于RCEP的雙邊開放協定,單邊開放也是一種推進共贏的模式。單邊開放的難點在于國內協商的過程,因爲開放總有利弊,例如貿易開放、關稅降低可能會對本土相關産業帶來影響。
沈丹陽表示,海南開放給東盟國家帶來巨大合作機會,有利于貨物貿易進入中國。從海南省一季度貿易增長數據來看,大部分來自東盟地區。
其次,海南貿易港對旅遊等服務貿易産業形成了一定拉動,同時,促進了中國和東盟地區在服務業上的合作,過去大量東盟企業來海南創業,在海南做投資貿易、旅行社等,因爲海南在這方面減少了限制,比如旅行社可以做東盟到海南、海南到東盟的線路,航空運輸航權開放等,這些都增加了企業的機會。
沈丹陽表示,本質上看,中國對海南自由貿易港提出了在高水平開放上進行一些壓力測試的要求。高水平的開放,即從要素型的開放轉向規則和制度型內容的開放,從邊境上的開放轉向邊境後的開放。
這種開放已經超越了RCEP標准,屬于更高階的CPTPP(《全面與進步跨太平洋夥伴關系協定》)的開放水平,因此海南也在研究對標CPTPP中的一些制度性的規則,總結一些既有利于海南自貿港的建設發展,又有利于推進區域的合作的機制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