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姚國章 周軍偉 薛新成
【引用信息:姚國章,周軍偉,薛新成.新時期數字技術賦能民生保障的思考[J],創新科技,2021,21(5):83-91.】
摘要:“十四五”時期是我國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攻關期,也是轉危爲機的關鍵時期,面對錯綜複雜的國際、國內形勢,如何切實有效地提升民生保障水平,是我國所面臨的一項十分嚴峻的政治任務。以大數據、人工智能、物聯網、5G移動通信和區塊鏈等爲代表的數字技術正在成爲我國民生領域補短板、強弱項、促提升的利器,在提升政府民生服務效能、疏通公路交通堵點、破解教育難題、爲健康醫療提供全面支持以及爲解決養老難題提供創新思路等方面將能發揮出越來越重要的作用,需要提高認識、切實發揮數字技術在民生保障中的獨特作用,建立起切合實際、務求實效的推進機制,積極鼓勵公衆參與和社會共享,多措並舉克服人才短板以及加強數據安全和隱私保護等。
關鍵詞:數字技術;民生保障;數字化民生;新時期;十四五
伴隨著全球範圍內新冠疫情的爆發以及中美之間多領域摩擦的發生,當前我國所面臨的國際和地區形勢正在發生複雜和深刻的變化,各種不確定因素還普遍存在。“十四五”時期既是我國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攻關期,也是“在危機中育新機、于變局中開新局”的關鍵時期,更是我國開啓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新征程的重要階段。面對經濟下行壓力加大、社會矛盾增多的挑戰,如何切實有效地增進民生福祉,全面提升人民群衆的安全感、幸福感和獲得感,是一項必須積極應對的重要任務。以大數據、人工智能、物聯網、5G移動通信和區塊鏈等爲代表的數字技術以廣泛的滲透性、深度的融合性和全面的帶動性,正在更廣範圍、更深層次、更快速度、更高程度引發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産業變革,必將成爲後疫情時代重塑競爭格局、重樹發展優勢的重要力量。充分發揮數字技術在民生保障中的突出作用,使其成爲我國民生領域補短板、強弱項、促提升的利器,是一個值得深入研究的課題,本文希望能起到抛磚引玉的作用。
1 全面認識數字技術在民生保障中的作用
當今時代,數字技術形式豐富、形態多樣、普及面廣、帶動作用強,在世界各國的經濟與社會發展中擔當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如何更加全面地理解數字技術,是更加充分地發揮其在民生保障中的引領和帶動作用的前提。
1.1 對“數字化”和“數字技術”的認識
認識“數字技術”必須從理解“數字化”開始,簡言之,數字化是將模擬數據和流程轉換爲計算機可識別和操作的“0”“1”二進制代碼,並通過可以解釋、管理、處理和轉換任何形式數據的軟件算法轉換爲可執行的指令,以取得預期結果的過程。數字化正成爲一個十分普遍的現象,從早期的唱片變成MP3文件、從傳統的紙質書籍、報刊和雜志到今天越來越普及的數字化內容,再從人與人面對面的接觸到越來越方便聯系的社交媒體,都是數字化的表現形式。毋庸置疑,“數據”是數字化過程的關鍵所在,數據的采集、存儲、基于算法的處理以及數據的應用,是數字化全過程的核心內容。數字化已成爲推動當今世界經濟和社會變革的重要動力,數字經濟某種意義上可以理解爲數據驅動的數字化經濟形態,算法爲數據創造價值,數據爲算法不斷調優,共同推動數字經濟更好更快發展;數字社會可理解爲數據驅動的社會形態,算法爲數據賦能,激活後的數據爲社會進步和繁榮提供強勁動力。
顧名思義,數字技術是指實現數字化的一系列技術,將圖、文、聲、像等信息轉化爲可被電子通信系統識別的數據,並對其進行運算、加工、存儲、傳送、傳播、還原和綜合利用從而産生獨特價值。在過去的二十多年中,數字技術在全球範圍內取得了快速的發展,已對經濟社會發展産生了重要而又積極的影響,並將持續發揮不可替代的引領作用。在當今的數字技術領域,集中了全球大量頂尖的人才、彙集了大量的資本、創造了新的産業、開發了新的應用,已成爲經濟社會發展強大的驅動力,擔當著使能器、驅動器、轉換器和反應器的角色。
1.2 數字技術的主要類型
數字技術種類繁多,叠代快速,從全球範圍來看,當前最受關注的主要包括大數據技術、人工智能技術、雲計算技術、移動通信技術、物聯網技術、區塊鏈技術、機器人技術等,這些技術各有側重,既相互獨立又互爲整體,共同構成精彩紛呈的數字生態體系,爲經濟與社會賦能。不同類型的數字技術在數字化過程中所承擔的角色也各有差異,比如大數據技術側重數據的分析,移動通信網絡側重于數據的傳輸,人工智能側重于模擬人類的智能進行分析決策,機器人更多應用于各種作業。盡管各種數字技術都有自己的獨特之處,但很難單打獨鬥包打天下,必須相融合共生、共存共榮。
回顧過去三四十年來數字技術的發展,可以看到幾乎每一種技術都是漸進式演進的,比如移動通信技術,從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出現非數字化的1G、到九十年代開始實現初級數字化的2G、再到本世紀前十年的3G、後十年的4G,再到正在到來的二十年代的5G,基本是十年一代,成爲數字技術的耀眼之星。再比如,人工智能技術從1956年概念的提出,到今天在不同行業開花結果,同樣經曆了漫長的演進過程。又如,當今正廣受關注的區塊鏈技術,從2009年伴隨比特幣的問世,至今也已經曆了長達十年多的深厚積累,才迎來了“厚積薄發”的機會。
1.3 數字技術的基本特征
當今的數字技術一般認爲是從1994年開始互聯網從美國軍方轉向商用以來發展起來的,主要包含以下特征。
一是創新性。數字技術的創新性表現在三個方面:第一,數字技術本身是創新的産物,創新是其生生不息的源動力;第二,數字技術的應用同樣離不開創新,只有實現模式創新、管理創新和服務創新,才能使數字技術彰顯出創新的獨特價值;第三,數字技術應用的實現和作用的發揮,離不開創新的人才,人才是數字技術應用的關鍵所在,決定著數字經濟的發展前景和未來。
二是賦能性。數字技術獨立存在無法體現自身的價值,無論是大數據、人工智能,還是雲計算、區塊鏈等,只有跟具體的應用場景和業務需求結合起來,才能真正發揮其應有的價值。因此,數字技術只有與經濟社會的發展需求深度融合,才能煥發活力、勃發生機。
三是生態性。數字技術已成爲一個相對完整的生態體系,從數據的采集、存儲、處理到應用,形成了一個完整的産業鏈,構成了數字世界的基石,是數字社會孕育、發展和繁榮的重要保證。從未來發展來看,數字生態和物理生態全面融合是必然趨勢,兩者相互關聯,共同促進。
四是系統性。數字技術價值的發揮不是簡單的技術應用,而是一項系統工程,不僅關系到組織、人員和流程,同時還跟管理和運營高度相關,只有從全局的角度統籌謀劃,同時一步一個腳印、有條不紊地推進,才能使數字技術發揮獨特作用,凸顯出其所特有的價值。
1.4 數字技術在民生保障中的價值體現
民生無小事,枝葉總關情。長期以來,黨和國家高度重視民生保障工作,全國各地各級黨政部門爲此做出了大量的探索,民生保障是只有起點沒有終點的事業,必須將不斷滿足人民群衆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求作爲民生保障的基本出發點。數字技術是賦能民生保障的利器,將從以下方面發揮其獨特作用。
一是有效提升民生保障的能力和水平。國以民爲本,社稷亦爲民而立。以民爲本、爲民解困、爲民服務,想群衆之所想、急群衆之所急、謀群衆之所需,是民生保障的基本出發點。數字技術的應用將在很大程度上重構黨和政府與人民群衆的關系,從根本上建立起以數據爲紐帶的深度聯系,對提升民生保障的能力和水平必將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是有利于服務型政府的建設。“建設人民滿意的服務型政府”是黨的十九大所明確的改革目標和任務,高質量的民生保障是服務型政府的基本特點和發展要求。數字技術有利于政府充分獲取和運用信息,更加准確地了解民生領域的各種需求,在全方位提升服務的針對性、有效性和可持續性的同時,還有利于推進政府簡政放權,實現“放管服”改革,切實轉變政府職能,建設人民群衆滿意的高水平服務型政府。
三是有利于提高透明度,強化社會監督。民生領域涵蓋交通、教育、就業、醫療、養老等諸多領域,事事關系人民群衆生活冷暖,件件關系到人心向背。利用數字化手段可以促進民生領域的公衆參與,提升社會監督的力度,同時還可以降低行政監管成本,形成高效透明的監管體系。
四是有助于數字經濟的發展。數字經濟作爲繼農業經濟、工業經濟之後的主要經濟形態,是以數據資源爲重要生産要素,以現代信息網絡作爲基本載體,以信息通信技術的融合應用、全要素數字化轉型作爲重要推動力,以促進公平與效率更加統一的新經濟形態。我國正在大力推進數字經濟的發展,加強數字技術在民生領域的應用是推進數字經濟發展的外在動力,將會産生十分強勁的帶動作用。
五是引領數字社會的健康快速發展。數字社會是指依托數字技術從最具有基礎性意義的技術保障和運作機制層面,解決人們在社會生活中所必須要面對的一系列基本問題,構建起活動平台和通行路徑。作爲一種新的社會形態,具有四個方面的本質特征:跨域連接與全時共在;行動自主與深入互動;數據共享與資源整合;智能操控與高效協作。民生保障數字化水平既是數字社會繁榮的基本標志,也是數字社會發展的重要目標,兩者相互促進,相得益彰。
2 數字技術賦能民生保障的實施路徑
數字技術在民生領域的應用,將爲民生保障帶來全方位的賦能作用,但國內相關的應用實踐還較爲稀缺,本文希望結合我國的國情以及當前的發展實際,提出相應的實施路徑,以期能爲實踐推進提供決策參考。
2.1 數字技術助力提升政府民生服務效能
由于受行政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的影響,長期來我國政府民生服務存在著較爲明顯的“條塊分割、政出多門、各自爲戰”的現象,很大程度上造成了政府機構的“門難進、臉難看、話難聽和事難辦”的衙門作風,離人民群衆對民生服務的要求存在著較大的差距。近年來,數字技術在改進民生服務方面的實踐已在全國範圍內展開,形成了一些可以借鑒的經驗。曾經以“天無三日晴、地無三尺平、人無三分銀”著稱的欠發達地區貴州省在最近幾年中充分發揮數字技術在提升政府民生服務中的作用,走出了一條既具有特色又富有成效的發展道路。以各地正在開展的“網上審批”爲例,該省取得了國內較爲領先的成效。具體做法是逐步禁止省級及以下政府部門各自獨立建設審批服務系統,統一要求使用全省網上辦事大廳審批服務平台,以實現“一張網辦理、一個系統審批、一個數據庫彙聚、一個標准開放共享”,全省2萬多名來自不同地區、不同部門的審批人員依托同一系統開展協同審批,將相關數據全部集中彙聚至“雲上貴州”平台,全省範圍內相應的政府部門按權限自動互認共享數據,民生服務服務的效率得以大大提升,探索出一條“低投入建設、大規模應用、低成本運行、高水平服務”的發展之路,形成了符合西部地區經濟社會和數字政府發展要求的民生服務“貴州模式”。
貴州的經驗表明,充分利用數字技術打通阻礙民生服務效能的各個堵點,可以使政府民生服務的質量得到大幅度提升。爲此提出數字技術提升政府民生服務效能的建議如下:
第一,加快省級層面“網上審批”平台的建設和運營。政府承擔的面向社會的各項審批職能是民生保障的有機組成部分,也是廣大企業和人民群衆對政府最爲期待的職能,迫切需要建立高標准的省級層面全面整合的網上審批平台,真正實現“讓數據多跑路、讓群衆少跑腿”,切切實實提升政府行政審批的效能,從而能切實有效地提升政府民生服務的能力和水平。
第二,加快民生領域政府信息資源的整合。在各地各級政府部門,涉及民生保障的政府信息資源分布較爲分散,基本處于條線管理的狀態。比如以公民個人身份信息爲例,戶籍信息由公安部門管理、婚姻狀況信息由民政部門管理、受教育狀況由教育部門管理、就業保障狀況由人社部門管理、醫保由衛健部門管理等等,不同部門的信息系統處于相互獨立的狀態,數據無法高效順暢地流動,如果涉及到跨地區和跨部門的數據交互,更是困難重重,大大影響了民生保障的成效。因此,努力打破數據孤島,盡快建立起民生領域的大數據平台,促進政府民生信息資源的互聯互通已成爲一項亟待解決的任務。
第三,促進政府民生服務從“端菜”向“點菜”服務轉變。長期來,政府的各項民生服務都是按照人民群衆適應政府的需要而設計的,是典型的“端菜”思想,這種模式已經越來越難以適應時代的要求和人民群衆的需要,必須盡快向“點菜”的方式轉變——人民群衆需要什麽樣的政府民生服務,政府應盡可能予以滿足。民之所望,施政所向。政府的民生服務必須緊緊圍繞民生熱點、難點和焦點問題,認認真真解決民生環節的各種堵點,做到民有所呼、我有所應,把解決好群衆最關心、最迫切、最直接、最現實的民生利益問題放在首位,力爭把將政府民生服務在新時期推向新的高潮。
2.2 利用數字技術疏通公路交通堵點
公路交通運輸是人民群衆極爲關切的民生領域,也是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基礎性、先導性、戰略性産業以及十分重要的服務性行業。經過長期的高強度投入和高速度發展,我國的公路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和交通運輸業的發展在國際上正逐步跻身先進行列,如何在現有的發展水平基礎上利用數字技術進一步推動我國公路交通運輸更加暢通、更爲高效、更合民意,尤其是疏通各種形式各異的“堵點”,是我國在新時期所面臨的重大任務。在國際上,數字技術應用公路交通管理方面的應用有很多值得學習和借鑒的檢驗。在美國,作爲全球汽車大國停車收費一直是一個費時費力的老大難問題,但在當今的美國城市街頭汽車停車場已幾乎看不到收費員,全是由車主根據停車時長自行購置停車券,停車券被統一要求放置在前擋風玻璃內供檢查人員隨機核驗,全程不需要收費員參與人工收費,數據替代人工已成爲現實,停車收費模式的革命悄然來臨;再比如建成于1937年5月的舊金山金門大橋作爲美國的地標,爲控制進城的車流采用了單向收費模式(進城方向小車單次收取8美元,出城方向全天候免費),收費采用電子車牌掃描方式,費用産生後車主可自行在網上或通過租車公司等途徑繳納,這種高效的管理使得80多年前建成的大橋今天面對每日近10萬輛的車流量和每年接待超一千萬人次的遊客仍然顯得遊刃有余,十分有效地解決了因橋梁卡脖子的過江難的問題。新加坡在利用數字技術治理交通方面也有不少好的做法,比如爲緩解中心城區的擁堵,新加坡實施了ERP(電子道路收費)系統的管理,以根據不同時間、不同路段征收不同通行費;再比如公交部門根據乘客的實時刷卡數據的大小動態調整和優化公交車輛的部署,確保及時疏解積壓的客流;又如采用名爲“MyTransport”手機應用,爲駕車人和乘客提供全天候的路線規劃服務,幫助他們提前規劃線路並規避擁堵。
視頻加載中…
從我國公路交通治理的實際需要出發,數字技術可以在治理道路交通頑症、疏通各種堵點方面能有所作爲。具體實施路徑建議如下:
第一,對未達標高速公路實施提速工程。在高速鐵路時速已經超越350公裏/小時正邁向500公裏/小時的今天,我國還有數量衆多的高速公路尚未達到120公裏/小時的標准,這是人民群衆很難接受的,而且動辄對那些不明情況而不慎超速者(尤其是外地車主)處罰的做法已讓人民群衆深惡痛絕。因此,解決人爲的“路堵”已經刻不容緩。建議對全國範圍內時速低于120公裏/小時的高速公路進行全方位調查,利用大數據進行檢測,動態掌握車流通行狀況,論證提速到120公裏/小時的可行性,可通過試點三個月到一年不等的時間掌握提速可能帶來的影響,想方設法在較短時間內使現有高速公路達到120公裏/小時的通行標准,尤其是對那些擔當著城市出入主動脈的高速公路而言,越早提高到120公裏/小時的標准,越有利于這些城市的發展。對那些確因基礎設施原因不達標,應考慮籌集資金解決這些瓶頸。與此同時,包括國道、省道等非高速公路,要充分論證利用大數據技術實現提速的可行性,讓數字技術爲我國公路交通全面提速發揮出“如虎添翼”的作用。
第二,對産生大量罰單路段和交通道口進行徹查,通過數據分析解決人民群衆的“心堵”問題。國內還有不少地方仍然對發展“攝像頭經濟”樂此不疲甚至高度依賴,往往通過設置不合理的限速或以多罰款爲目的紅綠燈牟取利益。實際上“攝像頭經濟”越是發達的地方當地經濟基本越是落後,因爲罰款不得人心。衆所周知,交通處罰的目的是爲了懲前毖後,確保交通安全和暢通,可至今仍有不少地方的一些職能部門日複一日、年複一年爲取之不盡的交通罰款而沾沾自喜,實際正在失去民心。要樹立起“高罰款就是懶政”的思想,千方百計去消除各種罰款的堵點,不斷提升交通的通暢度。“更快速、更安全、少被罰”是人民群衆共同的呼聲,是真正的民意,要用數字技術順應民意,消除各種痛點和堵點。建議對各個産生較多罰款的監測點的數據進行公開,讓老百姓知道哪些點屬于“高危”區域,同時要對産生較多罰款區域的職能部門進行問責,因爲很大程度上正是管理和服務不到位才讓老百姓受罰。
第三,要以最大限度地促進交通暢通爲前提擬定更爲科學合理的交通資費政策。“免費往往是最貴的”,很多時候因爲不當的免費會帶來更大的時間消耗和資源浪費,最終得不償失。黃金周小車免費通行本來是一個讓民受惠的好政策,但不少個黃金周因爲免費導致的擁堵使很多車主苦不堪言,所付出的時間成本遠高于免費帶來的實惠。2020年國慶節所造成的高速公路擁堵爲人民群衆帶來的困擾幾乎成爲全國性的問題,需要對此予以足夠重視。從全國交通資源最優化配置的角度,可以充分利用數字技術根據不同時間、不同路段、不同通行方向,制訂出更爲科學靈活的通行資費政策,切忌簡單的“一刀切”,要盡可能多采用電子掃描車牌等技術手段獲取通行數據,通過大數據手段去分析判斷各種交通問題的症結所在,並采用科學合理的資費調節手段讓交通變得暢通無阻。比如過江通道采用不同時段單向收費的方法來進行流量調節,比簡單的收或不收更具針對性。
公路交通是地方經濟發展和社會繁榮的驅動器,新時期交通發展不僅要進一步加大基礎設施建設,而且更要利用數字技術賦能,促進公路交通提質增效。只要思路明確、措施得當,就一定能跟搞新項目建設一樣見到效果,讓數據和車輪一起齊舞,讓百姓和政府共同歡呼!
2.3 數字技術爲破解教育難題提供強大保障
教育不但關系到個人的命運和家庭的福祉,更關系到國家和民族的未來。新中國成立以來,尤其是恢複高考制度以來,我國的教育事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爲國家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造就了大量優秀的人才。但在新形勢下,我國作爲人口數量最多的發展中國家,教育所面臨的問題和壓力跟過去相比基本是有增無減。一方面,與其他行業相比,技術對教育的變革作用幾乎十分緩慢,延續千年的 “老師講、學生聽,講什麽、考什麽”的傳統模式基本沒有改變,這種千人一面的人才培養方式,以統一的規格、靜態的場景、標准化的測試爲特征,已經嚴重制約適應新時期發展需要的創新性人才的培養;另一方面,由于教育導向的偏差導致教育民生問題頻出。以曆來崇教重文、人才輩出的教育強省江蘇爲例,在過去的十余年中,由于人爲控制普高的升學率以及高考科目壓縮等原因,使江蘇在全國領先的教育優勢大爲削弱,尤其是因爲物理、化學、生物、曆史、地理等科目被排斥在高考科目之外,不僅使得學生的知識結構變得殘缺不全,而且大大挫傷大量語數外之外一線教師的積極性,同時還給高校招生帶來了極大的困擾。北京大學考試研究院秦春華院長曾指出,像江蘇這樣有著傳統教育優勢的省份因爲高考制度的不合理使得北大等名校不得不收緊在江蘇的招生名額,令人十分痛心。省領導對江蘇教育制度改革的決心令全省上下深受鼓舞,也希望能盡快步入健康發展的軌道。當前我國教育領域的矛盾,但集中到一點,可概括爲“年輕學子日益迫切的學習進步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教育資源分布之間的矛盾”,必須正視矛盾,並做出行之有效的探索。
數字技術在教育領域中的應用已經越來越普遍,所發揮的作用也越來越顯著,希望能大力發揮數字技術的作用,爲破解我國面臨的教育難題提供新的思路。
第一,要最大限度釋放教育名師的創造力。無論是基礎教育還是高等教育,我國擁有一支無可匹敵的教育名師隊伍,尤其是中小學教師隊伍中,活躍著一大批教育經驗豐富、教學水平出色的優秀教師,目前很多的政策都要求這些教學名師只能耕種自家的“一畝三分”自留地,不得有所謂的非分之想。實際上,利用數字技術手段,邀請各類教學名師進行教學資源的開發,形成高水平的教學大數據資源庫,必將厚澤千千萬萬青年學子,而且通過技術手段,讓他們能有更多的機會參與孩子的教學活動,一定程度上替代校外那些昂貴的教學輔導機構,是對學生、對家長、對老師們都有利的結果,關鍵還需要解放思想,不要因爲一些人的誤解而迷失方向。美國可汗學院的探索爲我國更好地發揮教育名師的作用提供了借鑒,值得在我國進行多方面的實踐。
第二,創建數字大學爲孩子提供接受高水平教育的機會。從長期發展來看,青年學子千軍萬馬過獨木橋入讀到理想高校進行深造的畢竟鳳毛麟角,即使能如願入讀,能有機會跟名師名家學習、能學到社會急需知識的機會也十分有限,利用數字技術創建“數字大學”等方式爲名校名師和廣大青年學子搭建學習和進步的平台,全面拓寬教育渠道,必將造福子孫、造福未來的千秋偉業。數字大學是指以促進數字人才培養、數字公民育成爲基本目標,以全面促成教育的數字化轉型爲著力點,打造以數字技術支撐、數字方式連接、數字資源賦能、數字模式交互和數字智能融合爲基本特征的創新型教學科研平台。作爲數字時代教育實現的一種新模式,數字大學可以發揮五個方面的作用:一是創新模式,突破現有大學師資局限;二是以滿足人才成長爲需求,創新教育實現方式;三是創新職業教育模式,實現産教深層次融合;四是爲教育國際化提供實現路徑;五是爲開展終身教育提供行之有效的實現平台。
第三,利用大數據優化對學生的服務。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在接受教育方面因爲天賦、興趣和環境等方面的不同導致考試成績的巨大差異,而單純依靠分數決定孩子命運的時代正在離我們遠去,我們需要充分利用數字技術手段,對孩子盡可能進行個性化的管理,確保個性能得到更好的施展,個人的好奇心得到最大程度的尊重,創造力得到最充分的發揮。2015年12月,美國國會通過了《每一個學生成功法案》(Every Student Succeeds Act),以取代已經施行10多年的《不讓一個孩子掉隊法案》(No Child Left Behind),新法案其中有一條要求各州改善本州5%最困難的學校、辍學率高的高中學校以及那些任何學生群體一直表現不佳學校的學生學習,確保所有學生都達到目標。毋庸置疑,無論是國家還是社會,只有真正把孩子的教育作爲頭等大事予以落實,才能真正做到對國家和民族的未來負責。
第四,以數字技術促進學校和家庭之間的良性互動。數字技術爲促進家庭更好地參與學校教育、加強學校與家長之間的交流和合作創造了良好的條件。美國芝加哥市的公立學校所建立的“教學管理和學生溝通系統”是一個較爲成功的例子,這一系統涵蓋了學生在學校包括學習和在校表現的數據,具體表現爲作業完成情況、課堂回答問題、學生相互之間討論合作、學業成績統計分析及學生家長參與互動等各種記錄,既可讓家長詳細了解孩子在學校的表現,又能讓學校老師和相關責任人動態跟蹤學生的相關情況,爲孩子的成長形成更爲強大的合力。當前不少中小學都在探索利用微信群等方式加強家校之間的聯系,但真正針對學生的個性化交互還比較少,而且成效有待進一步提升。
國運興衰歸根結底還是取決于教育,十四五以及今後的十五年,我們有足夠的條件和能力對教育事業重新思考,謀劃布局,讓我們的年輕一代能真正駕馭數字革命的浪潮,同時能享受令世人向往的教育。
2.4 數字技術爲健康醫療提供全面支持
利用數字技術提升醫療服務能力、提高人民群衆的健康水平,是數字技術發展和應用的重要方向。目前,國內外數字技術在健康醫療領域中的應用已經越來越多,成效也在得到不斷提升。世界互聯網巨頭谷歌公司早在十多年以前就通過用戶搜索的關鍵詞頻度來預測即將發生的流感等公共衛生事件,現已形成了不同類型的預測模型,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緬因州是美國最早實現州內醫院信息交互共享的州,州政府搭建並運營的“醫療信息交互平台(HIE)”連接了緬因州將近130萬居民,通過聯合州內絕大部分醫院和急救醫療中心以及近400家醫療領域的供應商,實現了參與各方數據交互和共享,爲州政府提供良好的醫療服務提供了保障。爲了解決醫療影像資源獨立分散、無法共享的問題,日本政府牽頭建設全國性的醫療影像大數據中心,將來自全國不同醫療檢測機構的醫療數據充分整合,並結合機器學習技術的應用將人工診斷經驗數據爲機器診斷提供學習養料,使得機器影像診斷的錯誤率減少到原來的十分之一,而且診斷效率得到了顯著的提升。
我國的醫療服務資源已越來越豐富,需要在如何充分利用數字技術手段全面提升醫療健康水平方面做出探索,爲此提出實施路徑如下:
第一,加快推進省級人口健康信息平台建設。按照國家相關要求,結合各省實際,加快建設省級人口健康信息平台建設,逐步建成各省人口健康大數據,爲促進大數據在全省醫療健康領域的應用夯實基礎。
第二,加快電子健康檔案建設,促進互聯互通。讓全省城鄉居民擁有規範化的電子健康檔案和功能完備的健康卡,建立起適應我國現實國情的健康醫療大數據應用發展模式是當務之急,要以電子病曆結構化和規範化爲突破口,做到電子病曆數據規範有效,能充分實現互聯互通,創造更多應用價值。
第三,以數字技術推動分級診療體系的形成。目前各地醫療資源的利用存在著十分明顯的不均衡問題,數量占比較低的高等級醫院被大量的輕症患者所占據,一些真正病因複雜、需要大醫院知名醫生診療的病人很大程度上得不到應有的救治,而那些基層的、低級別的醫療機構有較大的比例處于“空轉”狀態,造成了大量醫療資源浪費。十四五期間應以健康醫療大數據建設爲契機,引入分級診療體系,合理分配醫療資源,更好地滿足人民群衆不同層次的醫療健康服務需要。
第四,以數字技術促進醫療資源的共享和醫療費用的下降。重複檢查、檢查結果互不認可,醫療費用居高不下等醫療領域的頑疾長期來得不到根治,人民群衆對此頗有怨言。出現這樣的局面一方面有不同醫療主體追求各自利益的因素,另一方面也有檢查結果等數據無法共享的原因。大數據技術的應用,可促進全省醫療系統之間的數據互聯互通,進而推動醫療資源的共享,實現包括檢查結果互認、檢查儀器設備高效使用等目的,力爭通過數字技術手段降低人民群衆的醫療開支,提高醫療服務的整體水平。
2.5 數字技術爲解決養老難題提供創新思路
伴隨著經濟的不斷繁榮和社會的持續進步,我國的人均壽命快速上升,與之相對應的是正在全面進入老齡化時代,面臨著老齡化、高齡化、空巢化、少子化和失能化等多重挑戰,如何解決日漸嚴峻的養老問題、特別是怎樣更好地滿足迫切的養老服務需求是一個亟待解決的現實問題。利用數字技術手段,借鑒瑞士“時間銀行”的做法,是一條行之有效的發展路徑,南京市已開展了有效的探索,能夠爲全國範圍推廣提供借鑒。簡言之,“時間銀行”是由瑞士聯邦社會保險部開發的一個養老項目——人們在有能力提供服務時照顧老人的時間進行儲蓄,等將來自己老了、病了或需要人照顧時,再從儲蓄中取出已存儲的服務時間,多存多得,通過服務別人而讓自己受益。瑞士設立時間銀行的根本宗旨是“用自己支付的時間換取別人的服務幫助”,而“時間銀行”則擔當著促進時間流通的橋梁的角色。對于那些早期已經把時間貢獻起來並已存入時間銀行賬戶,但最後由于住進養老院或其他種種原因不再需要使用“時間”的老人,運營方會把賬戶上義務服務的時間折算成相應的物質獎勵,返還給賬戶主人或家中其他受益人。“時間銀行”是基于一種互助共贏精神成立的養老互助模式,也是社會文明進步的一種體現,對解決養老問題提供了一種新的思路。
作爲時間銀行這樣一種全社會廣泛參與的養老服務模式,需要政府統籌協調,並通過數字技術手段使其運轉高效、惠及衆生。爲此提出建議如下:
第一,建議由相關部門開展組建全國性時間銀行相關問題的研究。從推進全國養老服務創新的角度開展可行性研究,建議由發改、民政、人社和衛計委等部門組建聯合推進部門,共同研究相關的方案和實施計劃,爲全國範圍內推廣落地提供依據。
第二,試點示範。作爲一項可能會改變全社會養老服務模式、解決日益嚴峻的養老服務難題的民生工程,在全方位開展實施之前需要選擇多地試點並在一定範圍內進行示範。建議在總結和梳理南京等地已有經驗的基礎上,在全國不同地區進行試點示範,在取得相應經驗的基礎上再進一步推廣。
第三,通過數字技術擴大時間銀行的參與面。時間銀行的運營,需要利用數字技術對項目的各類數據進行全面的管理,包括用戶身份、賬戶變動、業務數據管理和系統安全等各個方面提供基礎支持,同時能建立起時間銀行大數據資源庫,使其成爲時間銀行運營的數據支撐。因此,利用數字技術不斷擴大時間銀行的參與面,包括老中青不同年齡層次的公衆參與,將會形成良好的發展生態,促進其可持續發展。
3 推動數字技術提升民生保障的對策建議
在推動數字技術如何提升民生保障方面有很多具體問題需要認真面對,爲此,提出以下五點建議:
3.1 提高認識,切實發揮數字技術在民生保障中的獨特作用
數字化浪潮正以不可阻擋的趨勢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産生極爲深遠的影響,順之則昌、逆之則亡,必須提高認識,同時切實把握數字技術在民生保障中的獨特作用。爲此,需要從以下三個方面著手:
第一,高度重視數據在民生保障中的作用。打破各種阻礙數據流動的障礙,促進數據在不同部門之間的共享和互認,讓數據說話、用數據決策、靠數據取勝;
第二,充分認識到數字化是實實在在的一把手工程。要推進數字技術在民生領域的應用,沒有主要領導的重視,幾乎不可能真正見效,因此要充分發揮好一把手的“牛鼻子”作用,使其形成強大的推動力量;
第三,要注重需求驅動、應用爲“王”。數字化不是簡單的數字技術應用過程,而是必須從特定的應用場景和業務需求出發,對數據資源進行針對性的開發和利用,只有將數字技術與民生業務需求深度融合,同時結合民生領域的應用場景,才能取得非同尋常的成效。
3.2 要建立起切合實際、務求實效的推進機制
利用數字技術提升民生保障是既是一項複雜的系統工程,也是一項長期持續推進的重要工程,需要從以下三個方面建立起與之相適應的推進機制。
第一,堅持原則,穩步推進。堅持“以民爲本、技術驅動,數據賦能、共建共享,規範有序、安全可控,開放融合、創新聯動”的發展原則,切忌急躁冒進、急于求成;
第二,理順運作機制,聚焦民生關鍵需求。建立起“黨政齊抓、各方參與、資源共享、協同推進”的運作機制,從人民群衆需求迫切的民生需求入手,想群衆之所想、急群衆之所急,務求實效。
第三,試點示範,全面帶動。在全國範圍內選擇一批有良好發展基礎、有較高發展意願、有相應實施能力、通用性較高的地區和領域開展應用試點示範,同時從政策落實和技術支撐等方面提供必要的保障,使數字技術真正能成民生保障領域開花結果、惠及百姓。
3.3 要積極鼓勵公衆參與和社會共享
利用數字技術提升民生保障,離不開公衆的廣泛參與和社會的廣泛支持。爲此需要從以下三個方面采取措施。
第一,精簡職能,優化服務。各地各級政府部門應緊緊圍繞民生保障的核心需求精簡相關的政府職能,同時優化相關的政府服務,爲人民群衆創造更多的價值;
第二,促進社會數據資源的有序利用和充分共享。除政府之外的各類企事業單位和公民個人,既是數據資源的需求者,也是不可或缺的供應者,要積極鼓勵各類組織和個人提供、形式多樣的數據資源,同時也爲社會更加高效便捷地開發利用數據資源創造條件,形成獨特的數據生態體系;
第三,鼓勵公衆參與民生保障領域數字技術的開發和應用。民生領域數字技術的應用牽涉面廣,參與者衆,如何積極鼓勵公衆參與系統的開發和數據的開放共享,對發展成效有很大影響,可通過設立專家智囊團和志願者團隊等形式予以組織,最大限度利用民間的智力資源,激發他們的參與熱情,可以使民生保障上升到更高的層次。
3.4 多措並舉克服人才短板
人才匮乏無疑是制約經濟社會數字化進程的關鍵性因素,在民生保障領域也不例外,需要采取多方面的舉措,形成行之有效的“組合拳”,切實解決人才短板問題。爲此提出以下建議:
第一,對民生保障領域的在職人員進行系統培訓。民生保障領域的在職人員是推動民生保障數字化進程的關鍵性力量,但大多數人員在數字技術開發和應用方面缺乏系統的訓練,尤其是對當今快速發展的數字技術缺乏足夠的了解,很大程度上滯後發展的需要,應組織系統性的培訓,及時補足民生保障領域在職人員的短板,夯實在職人員的發展基礎;
第二,探索設立新的職位。鼓勵在政府民生保障領域設立“首席數據官(Chief Data Officer, CDO)”職位,以疏通民生領域數據堵點、開發和應用民生數據資源爲首要任務,爲統籌運作數據資源和系統應用數字技術提供強有力的支撐;
第三,加強人才培養領域的多方合作。要充分發揮高等院校和科研機構在人才培養中的獨特優勢,通過政、産、學、研、用、金等多方合作,形成新的人才培養模式,爲民生保障的數字化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人才支持。
第四,設立多種形式的人才專項資金。通過設立專項人才資金的方式解決特定人才的培養瓶頸,已證明是行之有效的方法,民生保障領域數字技術人才缺乏,采用專項人才基金的辦法一定程度上“四兩撥千斤”的作用。
3.5 要加強數據安全和隱私保護
數據安全和隱私保護是數字技術在民生保障領域發揮應有作用的基本條件,需要從技術和管理兩個維度加以切實突破。爲此提出相應建議如下:
第一,遵循基本的安全原則。對涉及國家安全、公共利益、商業秘密等特定數據要強加保護,堅持“涉密不上網、上網不涉密”的基本原則,盡可能消除各種形式的安全隱患,爲數據安全築起銅牆鐵壁;
第二,把隱私保護作爲一項基本的准則加以落實。民生保障是人民群衆隱私信息最爲密集的領域之一,比如特定病患的醫療記錄、用戶個人數據、數字資産數據等,關系到當事人的切身利益,一旦被不當使用或非法泄漏,將會釀成嚴重後果,必須對此予以足夠的重視。
第三,不斷完善制度建設。依靠不斷完善的制度爲數據安全和隱私保護提供保障,是國際通行的做法,美國和歐盟國家在這方面有很多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的經驗,總體而言,我國當前相關的法律法規和規章制度還不夠完善,需要結合民生領域的發展實際,不斷取得新的突破。
4 結束語
毋庸置疑,高水平的民生保障是支撐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根基,也是政府在推動高質量發展中所應承擔的最基本職責,而數字技術是驅動政府高質量發展的強大動力,
必須從樹立數字化發展思維出發,充分應用數字技術提升數據處理和應用能力,進一步開發適合民生保障所需的各類數據資源,形成充滿活力和發展潛力的數字化生態體系,切切實實爲政府提供高標准的民生保障服務服務夯實基礎。當然,這是一個持久推進的過程,需要全國各地、各級黨政部門和社會各界爲此做出锲而不舍的探索。
[參考文獻略]
作者簡介:
姚國章(1968—),男,浙江慈溪人,教授,南京郵電大學數字經濟研究所所長,研究方向:數字技術、數字經濟與數字政府;
周軍偉(1979—),男,河南新鄭人,河南省工程咨詢中心學術委員會委員,高級經濟師,研究方向:數字經濟、公共政策;
薛新成(1998—),男,江蘇徐州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新一代信息技術應用。
視頻加載中…
以“用愛和智慧賦能未來(Empering the Future with Love and Wisdom)”爲使命,以“探索前沿(Exploring the Frontier)”“激蕩思想(Activating theThought)”“凝練智慧(Condensing the Wisdom)”“啓迪人生(Enlightening the Life)”“傳遞薪火(Passing theTorch)”和“擔當使命(Undertaking the Mission)”爲願景,致力于利用新一代信息技術和創新思維,構建以“科學(Science)”“技術(Technology)”“教育(Education)”和“文化(Culture)”爲內涵的創新型教學科研平台。
合作支持
江蘇省通信學會
南京數字經濟科技學會
南京郵電大學數字經濟研究所
運營出品
南京中南信息科技研究院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