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個食品琳琅滿目、甚至選擇過剩的時代,仍有許多人通過采取設立“共享冰箱”“食物銀行”等措施來減少食物浪費。瑞典和新加坡在這方面的實踐或將帶來一些啓發。
把“浪費食物要罰款”貼在牆上
據有關部門統計,一個瑞典人平均每年所扔掉的可以食用的食品重達約19公斤,另有約26公斤的飲料、食物的最終歸宿不是人的胃裏而是下水道。在瑞典人看來,食物浪費不僅僅加重了每個家庭的日常開支,同時也對環境産生了負面影響。
爲了讓人們的行爲模式和生活方式産生轉變,瑞典采取了市場手段、監管手段、技術報告、科普宣傳、公開倡議等多種方式。其中,校園成了避免食物浪費行動的主要陣地之一。
瑞典大學的食堂就十分注重推廣珍惜糧食的理念。由于大學食堂提供的都是自助餐,食堂便規定,只要餐盤上還剩下500克及以上的食物沒有吃完,就要接受罰款。只要進入食堂,人們就能在牆上看到這個醒目的提示。
向餐館和家庭給出實用建議
瑞典也制訂了多部門聯合的反食物浪費的規定體系。比如,瑞典此前制訂的“廢物管理計劃2012-2017”提出,在2018年之前提高食物供應鏈中的資源利用效率,確保家庭、餐飲設施、商店和餐廳中的食物垃圾至少有50%被分離並進行生物處理,並讓40%的食物垃圾得以轉化爲能源。此外,瑞典環境保護局提出,到2020年,瑞典整個食品供應鏈中的食品浪費要比2010年的水平降低至少20%(食物的初級生産環節除外)。
對于餐館和普通家庭,瑞典政府也給出了一些有助于避免食物浪費的倡議。如,鼓勵餐館允許員工將剩余食物帶回自己家裏食用。又如,鼓勵爲更遠的烹饪計劃選擇較長“最佳”日期的食材,爲近期的烹饪計劃選擇較短“最佳”日期的食材;依靠自己的經驗判斷而非嚴格遵循“最佳”日期標識;保持正確的溫度並在冰箱中正確放置冷藏産品,減少腐敗的可能性;運用知識和信息更好地儲存、准備、按量消費以及創造性地利用剩余食物;提前檢查已有食物,並使用膳食計劃和購物清單規劃食物采購等。
對于食品垃圾,早在2012年,瑞典垃圾管理局就已經成功地將瑞典家庭産生的15.3%的食品垃圾進行了生物處理,使之成爲沼渣肥料。另有官方數據顯示,斯德哥爾摩市每月收集的食物垃圾被轉化爲生物燃氣,用來驅動該市的公交和出租車。
賦予有瑕疵安全食品新生命
新加坡是著名的美食國度,但新加坡國家環境局公開的數據顯示,僅在2016年,新加坡就有重達79.1萬噸的食物浪費。而超市是包括新加坡在內的全球最大的食物浪費源之一。據估計,全球超過40%的食物浪費都發生在生産和零售上。
好在新加坡已經認識到並著手改變這一趨勢。比如新加坡本土慈善機構“food from heart”作爲當地連鎖超市NTUC Fair Price的合作夥伴,致力于收集一些臨近保質期但還未售出的罐頭食品,在安全食用期內捐贈給慈善機構和福利院。與此同時,創立于2012年的慈善機構“新加坡食物銀行”,與全球另外二十多個食物銀行一起,構成了全球食物銀行網絡,將食品店提供的安全食品經過處置後捐贈給有需求的機構。
新加坡食物銀行曾表示,過去十年,當地浪費程度增長了50%。而浪費的食物中,僅有13%通過堆肥、動物飼養、生物能源等方式被回收利用。與此同時,目前每十個新加坡人中就有一個在挨餓。因此,他們致力于賦予那些因爲臨期、標簽/包裝錯誤、條碼不完整、囤積過多或細微的問題而導致失去了商業價值的安全食品新生命。此外,新加坡食物銀行還發起一項“食物挽救計劃”,著眼于從餐飲機構挽救多余的熟食。
爲了確保受贈人吃得放心,新加坡食物銀行還與一名食品衛生顧問和一個實驗室合作,開展一系列檢測,確保食物質量滿足分發要求。
這樣的食物分享行爲還在潛移默化中改變著普通人對食品的態度。2016年的一項調查顯示,有75%的人表示可以接受那些長相醜陋但美味、營養的食物。當地超市很顯然也聽到了這類呼聲。如今,在新加坡的一些連鎖超市,可以看到那些有瑕疵的食物被降價銷售,或是被切片、重新包裝。不過,自行處理銷售是一回事,捐贈又是另一回事。在新加坡,食品安全顧慮和超市需要承擔食品安全的責任還是讓許多超市和企業都不敢捐贈水果、蔬菜等新鮮的農産品。對此,當地慈善機構仍在努力,提升整個流程的安全性、合理性和公開性,吸引更多食品商家加入他們的隊伍。
(吳越/《解放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