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前是池塘村落,屋後有碼頭、沙灘、綠樹,隱匿于田園風光中的張弼士故居。 南方日報記者 何森垚 攝 |
張弼士故居旅遊區每年吸引不少遊客前來參觀。 楊開城 攝 |
張弼士故居旅遊區規劃圖。 |
“南有胡雪岩,北有張弼士。”這是商界流傳很廣的一句話。
作爲叱咤一時的商人,張弼士以創辦張裕公司傳世,可謂富可敵國。富甲一方的他心系實業興邦,爲振興祖國工業作出了突出貢獻。
走進位于梅州大埔縣西河鎮的張弼士故居,建築雕梁畫棟,氣派非凡。雖然經過一個世紀的風雨洗禮,一些裝飾早已斑駁,仍依稀可見這位當時海外華僑中首屈一指巨富的盛況。
如今,斯人已逝,故居猶在。去年以來,梅州市大埔縣積極活化利用名人故居,在修繕保護張弼士故居的基礎上,規劃建設了張弼士博物館,弘揚客家文化和客商精神。
爲助推梅州文旅産業高質量發展,5月18日至20日,由梅州市人民政府、煙台張裕葡萄釀酒股份有限公司主辦的張弼士博物館開館系列活動在梅州舉行,期間將舉行張弼士博物館開館儀式、張裕紅酒文化小鎮項目奠基儀式等活動。搶抓機遇,梅州將努力把張弼士故居打造成爲集曆史名人文化、客家古民居觀賞、葡萄酒文化體驗、生態鄉村休閑于一體的國家5A級旅遊景區。
南方日報記者 馬吉池
通訊員 劉招迎 余灏 羅文燕
富甲一方
被稱爲“中國葡萄酒之父”
“這條河是大埔的黃金水道,沿河兩岸出現了很多名人,張弼士、李光耀、田家炳……今天我們來到的就是愛國華僑、中國葡萄酒之父張弼士的故居。”伴隨著講解員的聲音,旅遊團成員來到了位于大埔縣西河鎮車龍村的張弼士故居——光祿第。
光祿第于公元1908年爲張弼士所建。三堂四橫一圍的圍龍屋,整屋面朝西北,背靠東南,屋內共有18個廳、13個天井和99個房,建築面積達4180平方米。整座建築雕梁畫棟,不論寢室、書房、正廳、厚重木門還是飛檐鬥拱,均是彩繪描金,氣派非凡。
“張弼士1841年出生,他的少年時光就在車龍村度過的。”張弼士第五代孫張祥州指著光祿第介紹。如今他已在這裏住了30多年,平時爲張弼士故居旅遊區做些衛生清掃工作。
隨著張祥州踏進正門,擡頭便可見大門頂灰塑大字——光祿第,這是李鴻章所書。走進屋內,發現裏面開設有張弼士館、官文化館、酒文化館等展廳,展陳著百年前貯藏在地窯的大酒桶、酒缸、酒壇、酒壺、酒杯等展品。
這個隱匿于小山村裏的百年老屋及周邊,已被打造成了以光祿第爲中心建設的一個富有地方特色,客家民俗風情濃郁,集名人故居觀光、葡萄酒文化體驗、客家鄉村休閑等功能于一體的國家3A級旅遊景區。同時,張弼士故居還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源于張弼士的名人效應,如今景區遊客絡繹不絕,不少人專門前來探尋他的傳奇故事。這位客家驕子,被海內外人士譽爲近代著名愛國僑領、振興中華實業先驅和“中國葡萄酒之父”的傳奇人物。
小時候家境清貧,張弼士只隨在鄉村當塾師的父親讀過3年書,13歲辍學到姐夫家放牛。
1858年,家鄉遭受災荒,時年17歲的張弼士離鄉背井,漂洋過海到了南洋荷屬巴達維亞(今印尼雅加達)謀生。一開始,張弼士寄食于大埔會館,後經人介紹到一家紙行當幫工。老板看他爲人勤懇、忠厚可信,是個不可多得的人才,特意栽培他,並把自己的獨生女兒許配給他。
幾年後老板病逝,張弼士夫婦繼承了他的資産。有了一定的資産基礎後的張弼士,開始顯現他非凡的經營能力。他先是抽出一部分資産,開設了一家經營各國酒類的商行,並承辦了當地的酒稅和新加坡的典當捐務。
在經營墾殖開發的同時,張弼士積極捕捉機會創辦各類實業,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從19世紀60年代開始的30多年間,張弼士經營的企業幾乎涉及印尼、馬來西亞的礦産、銀行、房地産、航運、藥業等許多重要行業,構建起龐大的商業王國,獲得了巨額利潤。據統計,到1869年,張弼士的資産達到8000萬兩白銀,比清朝政府當年的財政收入(7000萬兩)還多1000萬兩,可謂富可敵國,當時被《紐約時報》譽爲“中國的洛克菲勒”。
實業興邦
“吾生爲華人,當爲中華民族效力”
“說起張弼士,還不得不提起他創辦的‘張裕葡萄釀酒公司’,以及‘中國葡萄酒之父’的美譽。”在張弼士故居內的酒文化館展廳,講解員指著酒桶說,1915年在巴拿馬太平洋萬國商品博覽會上,華人富商張弼士成爲了當場焦點。他創立的張裕葡萄釀酒公司送展的美酒一舉奪得金獎及最優等獎狀,爲中國産品贏得了第一塊國際獎牌……
張弼士創辦張裕葡萄釀酒公司,是當時中國民族工業的一面旗幟,也是他愛國情懷的傑作。
1890年,張弼士任巴城商務領事時,有一次參加法國領事舉辦的酒宴。酒會上聽聞法國領事感歎“這酒如果用煙台所産之葡萄釀造,質量也毫無遜色”,而且法國領事告訴他“曾聽法國官兵議論,瓜分中國領土時法國要力爭山東,好在煙台設廠釀酒”。張弼士大爲震驚,遂産生了在山東煙台投資建葡萄酒廠的念頭。
次年,張弼士應督辦鐵路大臣盛宣懷之邀,到煙台商討興辦鐵路、開發礦山事宜。張弼士借此機會對煙台進行了全面考察,了解到確是種植葡萄的好地方,當即決定于此投資設廠。
1892年,張裕葡萄釀酒公司在煙台建立。1894年,張弼士在煙台開辟兩座占地千畝的荒山,栽植從歐洲引進的優質葡萄品種,建立自己的大葡萄園和聞名中外的地下大酒窖。同時,重金聘請歐洲一流釀酒師,建立了我國最早采用現代科學技術釀造葡萄酒的大企業。經過多年辛勤耕耘,張裕葡萄釀酒公司開創了我國葡萄酒工業化生産的先河,獲得巨大成功。孫中山先生曾爲張裕葡萄釀酒公司題詞“品重醴泉”,以示嘉勉。
19世紀90年代,張弼士在國內和南洋的事業如日中天。英、荷殖民當局看中他在東南亞的影響力,曾多次給他封官賜爵,都被他婉拒。他慷慨激昂地說:“吾生爲華人,當爲中華民族效力。”
張弼士主張“實業興邦、利不外溢”。自1893年應召回國後,多次受到光緒皇帝召見。他曾多次上書朝廷,建議振興商務,核心思想主要有三個:一是設商部,二是開特區,三是引外資。1903年9月,光緒帝下诏成立商部,欽命張弼士爲商部考察外埠商務大臣,成爲當時影響頗大的事情。
1905年,張弼士率領一個考察團到南洋,勸說當地華僑回國投資,振興實業。據當時記載,他每到一處,“懸燈結彩,高挂龍旗,行者塞途,馬車轟轟。觀者如堵,極一時之盛。”可見張弼士影響力之大。
1916年,張弼士赴美參加巴拿馬博覽會載譽歸國後,爲了籌措中美銀行資金,不顧年邁體弱四處奔波,積勞成疾,同年9月在印尼巴城病逝。
“富甲一方,也仍心系實業興邦。”時至今日,後人張祥州每每談起張弼士,都會自豪地跟兒女說起這些事迹。
據史料驗證,張弼士還是中國第一輛拖拉機的制造者,第一批工業化國産機器制磚廠、玻璃制造廠、機器織布廠的創始人。
活化故居
展示客商精神、客家文化
房前是池塘村落,屋後有碼頭、沙灘、綠樹。走進隱匿在田園風光中的張弼士故居,雖然經過一個世紀的風雨洗禮,雕刻在梁上的牡丹、仙鶴等仍栩栩如生。這座由張弼士建造的百年老屋,如今成爲了梅州市大埔縣的寶貴文化財富。
多年來,梅州大埔縣黨委政府爲弘揚張弼士這位曆史人物大做文章,修繕了故居,建設了停車場、品酒長廊等旅遊配套場所。並把包括故居、附近碼頭、田園村落等列入旅遊用地控制規劃範圍,發展文化旅遊,不斷擦亮張弼士故居這張名片。
時值鄉村振興大力推進,因看好鄉村旅遊業,梅州市龍發生態旅遊度假村有限公司聞著酒香前來。2015年該企業承包了張弼士故居旅遊景區,進行整體保護、開發、打造,發展“農業+旅遊”産業。
“企業建設完善了張弼士故居景區附近民宿、農家樂等配套設施,現在節假日和周末,很多自駕遊客過來遊玩。”該企業相關負責人姚沛榮說。
爲進一步打造張弼士文化IP,弘揚客家文化和客商精神,去年以來,大埔縣按照市委打造5A景區工作要求,積極活化利用名人故居,突出“文脈、商脈、綠脈”,堅持“理念先行、人力先行、科技先行、本土文化先行”原則,在張弼士故居旁全力規劃建設好張弼士博物館。同時,今年5月18日至20日在梅州舉行張弼士博物館開館儀式系列活動,包括張弼士博物館開館儀式、張裕紅酒文化小鎮項目奠基儀式、張弼士客家精神研討會、文化旅遊推介會、張裕新酒發布暨紅酒文化推介會等,助推梅州文旅産業高質量發展。
據悉,張弼士博物館位于西河鎮車龍村(張弼士故居旁),博物館規劃用地4230平方米,建築面積2647平方米。分爲5棟建築,以張弼士人生軌迹爲主線,規劃建設有張弼士博物館、弼士廣場、弼士銅像、南洋起航雕塑、風雨長廊,以及故居遊園小徑,內部展陳分爲9個部分。全方位展示其人生軌迹和張裕美酒,整個項目建設將抓住“文脈、商脈、綠脈”三條景區規劃主脈進行,打造成展示客商精神、客家文化的重要窗口。
“張弼士博物館開館是整個景區的點睛之作,對帶動景區旅遊發展有極大地提升作用。未來我們還計劃通過聯動張裕紅酒文化小鎮項目等資源,把景區做強做大。”姚沛榮說。
值得一提的是,近期張弼士故居旅遊區進入了國家4A級旅遊景區公示名單,活動上還將正式授牌。接下來,梅州市將擦亮“世界客都、長壽之都”招牌,發揮生態環境優美、人文曆史厚重等優勢,繼續完善張弼士故居周邊環境。堅持高起點規劃、高標准建設、高質量運營的原則,努力把張弼士故居打造成爲集曆史名人文化、客家古民居觀賞、葡萄酒文化體驗、生態鄉村休閑爲一體的國家5A級旅遊景區。
相關
心系實業興邦
●據清末文獻記載,由張弼士發起並領導了從美國人手中收購回廣三鐵路的行動,對潮汕鐵路和福建、佛山等地的鐵路建設作出了曆史性的貢獻;張弼士爲中國鐵路的總體發展提供了發展藍圖,聘請詹天佑爲中國鐵路的發展作了總體設計,並對京廣、石家莊至北京鐵路段的建設進行了前期運作。
●張弼士在參加巴拿馬萬國博覽會期間。曾經與美國總統威爾遜洽談合作籌建中美銀行,爲振興中華、引進外資進行了具有曆史意義的戰略鋪墊。
●張弼士不只是中國工業生産葡萄酒的第一人,而且是引進先進農業、建造了亞洲第一的葡萄生産基地的奠基人;大面積從國外引進先進的農業技術和人才,張弼士也是第一人。
●張弼士是中國近代史上實業救國的先驅,而且是身體力行的實踐者,從某種意義上講其貢獻不亞于陳嘉庚。張弼士是在海外,特別是東南亞傳播中國文化、傳承中華民族五千年燦爛文明的文化使者。聲教南暨,在海外辦教育傳播漢語、傳播中國的曆史和文化、傳播客家話作出了非凡的貢獻。
●張弼士對傳播中國的建築文明作出了曆史性的貢獻。東南亞各國的華人建築群,是一個價值連城的“中國建築博物館”,海外的張弼士舊居早就成了觀光勝地。
●張弼士的愛國行動在海外華人當中具有感召力和凝聚力,他是海外華人當中最有民族氣節的中國人之一。在德國商船歧視中國人,拒絕爲張弼士提供一等艙船票的時候,爲了維護民族尊嚴,張弼士一怒之下把慈禧太後禦賜的瓷瓶摔得粉碎。他恨清政府無能,沒有自己的商船,使華人在海外受侮。張弼士說:“清政府無能,辦不起自己的商船,我來辦!”張弼士是近代中國創辦遠洋商船隊的第一人。
●張弼士于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在廣東佛山創辦機器制造砂磚裕益公司,在廣州西關彩虹橋創辦機器制造各種布匹的亞通公司,在惠州平海白沙湖創辦機器制造玻璃公司,在平海創建鹽田福裕公司,在雷州遂溪縣創辦機器火犁墾牧普生公司。史料驗證,張弼士是中國第一輛拖拉機的制造者,第一批工業化國産機器制磚廠、玻璃制造廠、機器織布廠的創始人。
慷慨解囊 熱心公益
張弼士致富不忘祖國和人民,慷慨解囊,支持公益事業。1900年黃河決口成災,他帶頭捐獻白銀萬兩,並發動募捐百萬兩,赈濟受災民衆重建家園。因此,清朝政府贈送他“樂善好施”的牌坊。
1904年,他也爲廣東海防籌巨款。同年,他在新加坡等地創辦了“中華學校”“應新學校”(華文),設置汕頭育善堂,籌建嘉應五屬福利基金會,爲外出學生輔助學費。1905年,他接受清光緒帝禦書“聲教南暨”匾額一方。
受匾典禮上,張弼士深有感觸地說:“國家貧弱之故,皆由于人才不出。人才不出,皆由于學校不興……我等旅居外埠,積有財資,眼見他西國之人在各埠設西文學堂甚多,反能教我華商子弟。而我華商各有身家,各有子弟,豈不可設一中文學校以教其子弟乎?”
在他的帶動下,新、馬兩地相繼興辦了8所華文學校。接著,他還給香港中文大學捐銀十萬兩。1915年他路經香港,港英當局授予法學博士頭銜。晚年他許下諾言,爲嶺南大學捐獻。其後裔遵囑,于1921年興建了“張弼士堂”。
《南洋旅行漫記》(梁紹文著,1924年中華書局版)評稱:“在南洋最先肯犧牲無數金錢辦學校的,要推張弼士第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