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1月1日至7日,由中國傳媒大學主辦的第七屆中國口述曆史國際周在京舉辦。本屆口述曆史周以“開創·承繼——口述曆史的過去與未來”爲主題,通過紀錄影像展映、國際研習營、口述曆史項目展、國際研討會及口述曆史項目特別分享活動等形式,呈現了國內外口述曆史團隊的最新研究、實踐成果,多角度、多領域地探討和反思了國內外口述曆史的發展曆程與現狀。
2021年第七屆中國口述曆史國際周在中國傳媒大學舉辦
跨越山河阻隔的行業盛會
“中國口述曆史國際周”是中國傳媒大學在持續進行口述曆史訪談和資料收集的同時,爲推動這一領域學術交流與國際傳播活動而搭建的一個國際性平台,由年度紀錄影像展映、口述曆史國際研習營、國際口述曆史項目展、口述曆史之夜和“口述曆史在中國”國際研討會等版塊組成,每年11月初在中國傳媒大學舉行。
爲了能夠集中展示近年來口述曆史在視聽傳播領域,特別是紀錄片影像創作領域的優質成果,自2016年開始,組委會正式增設了“年度紀錄影像展映”環節。近年來,已邀請到《二十二》《大河唱》《中國醫生》《城市夢》《英雄兒女1950-2020》等多部優秀影像作品進行展映及映後主創交流,引起了廣泛關注和好評。11月1日至3日,本屆口述曆史周以口述曆史的多元呈現與應用爲出發點,特別甄選了《九零後》《六人——泰坦尼克上的中國幸存者》及《天時·戊戌志》洛陽篇《鼓樓之下》三部紀錄片于活動期間連續三晚進行放映,並在放映結束後邀請到主創人員在線上就“紀錄片與編劇”、“海外影片引進與發行”、“西南聯大口述史”三個主題與口述曆史周會員及中國傳媒大學師生進行了互動交流。
第七屆中國口述曆史國際周活動現場
11月2日至4日,在口述曆史國際研習營活動中,美國參議院名譽曆史學家唐納德·裏奇,加拿大皇家學會院士、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卓越訪問教授趙月枝,新加坡口述曆史學家賴素春,中央廣播電視總台社教節目中心特別節目部副主任闫東,中國音樂學院教授謝嘉幸,中國人民大學曆史學院教授楊祥銀六位國內外業界專家學者結合今年的口述曆史周主題進行了“口述曆史商業應用經驗談”、“口述曆史與紀錄片創作”、“A Long View of Oral History”(縱觀口述史)、“口述史中的‘史實’與口傳史中的‘故事’”、“采寫農民口述史:挑戰與收獲”、“當代西方口述史學的理論轉向”等主題的授課、訓練及答疑,並特別增設口述曆史同仁交流環節,由校方三位專家林卉、張明巍、王甜參與對談和分享。
“國際口述曆史項目展”旨在以靜態展覽、視頻展示和登台分享等多樣化的形式,爲國內外優質的口述曆史項目提供一個展示自我的平台,于每年的11月1日至12月31日線上線下同步推出。經過層層篩選,2021年國際口述曆史項目展共展出80個項目的相關海報、圖書、視頻及各類衍生品。這其中既有《攻堅2020:一線扶貧幹部口述故事》、《建黨百年•口述雲南》系列短視頻(黨史篇)、《深圳口述史》這樣的宏大敘事;也有《北京協和醫院老專家口述曆史文化傳承教育項目》、《中國圖書館界重要人物專題——孟廣均口述史》、《壇根兒往事——天壇地區口述曆史》等關注一地、一人或者一個機構的微觀視角,充分展示了口述曆史在不同層面、不同領域的廣泛應用。
第七屆中國口述曆史國際周活動現場
11月6日,第七屆“口述曆史在中國”國際研討會以線上方式進行。本屆研討會含三場學術交流活動——以“口述曆史與藝術”爲主題的圓桌討論,及兩場以“口述曆史的理論與實踐”、“口述曆史的多元應用”爲主題的專場研討。十余位國內外業界專家學者就來自巴基斯坦旁遮普大學、北京大學、南開大學、四川大學、吉林大學、東北大學、中國藝術研究院、南京藝術學院等二十余個單位、機構的論文作者發言,結合多個相關學科、領域的理論建構與實踐應用,給予了專業的學術評議和指導。
以口述曆史講述中國故事
自2019年發生的新冠疫情,一直深刻影響著世界政治和經濟格局。在人類遭遇挑戰和危機的時刻,口述曆史的價值越發突顯。口述曆史不僅能夠探訪塵埃落定的曆史事實,也可以記錄塵埃乍起的社會現象與思潮。可以說,如今口述曆史的作用早已超出了記錄曆史這一傳統範疇,而是承載著機構、團體、地域、民族甚至是國家的精神建構、文化塑造與傳播。一位參加了中學生口述曆史計劃的學生寫道,“口述曆史,既是記錄,也是搶救,更是傳承”,“燦爛的曆史長河中,不僅有閃耀的群星,也有微小的塵埃,不論是立于潮頭者,還是隱藏在大曆史背後的小人物,都有被記錄的意義。每一個曆史的參與者,他們的人生,他們的經曆,串聯起來,就是一個國家、一個時代的曆史” 。
第七屆中國口述曆史國際周線上活動
“如果沒有經過努力,我們不知道這個世界上還有這樣一種生活,有這樣一群人;我們也不知道世界上還有這樣一種記憶,有這樣一種曆史,有這樣一種思想。正是由于各位口述曆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我們知道世界上還有這樣一種活法,還有這樣一種精神。”中國傳媒大學學術委員會副主任丁俊傑表示,“把(口述曆史)這件事情做好,不僅關乎自己,實際上也關乎我們這個社會,關乎我們這個民族,(這是一件)利國利民,尤其對民族發展有利的事情。”
在11月5日晚舉辦的“口述曆史之夜”特別發布活動中,組委會選精選的八個口述曆史項目和兩部紀錄片,展示了中國曆史與當下值得銘記的記憶和聲音。其中既有深圳市政協牽頭發起的城市記憶項目《深圳口述史》,也有民間非遺傳承影像《夢想龍舟》;既有關注知識分子的《枕流之聲》,也有挖掘淮海戰役民工故事的《尋訪最後的支前民工口述史》;既有溯源中國會計行業發展的《會計口述曆史》,也有聚焦今年河南抗洪救災民間英雄的《向死而生》;既有榮獲釜山國際電影節最佳紀錄片大獎的《自畫像:47公裏童話》,也有傳承意義巨大的《中學生做口述史》。這些項目,代表了中國口述曆史同仁在各自領域的實踐成果,也集中展現了他們的民族大義、家國情懷與個人夢想。
活動當晚,深圳晚報創意策劃中心記者唐文隽作了《以夢爲馬 不負韶華——深圳口述史》的分享,介紹了深圳市政協、深圳晚報等單位創造性地開展的大型文史工程《深圳口述史》的過程,爲大家帶來細節翔實的口述曆史項目彙報。據悉,從2014年到2020年初的六年時間裏,《深圳口述史》共開展三季,采訪了300名深圳各行各業的建設者代表,講述了他們在這片神奇的土地上發生的精彩故事,完美诠釋了“敢爲天下先”的深圳精神。《深圳口述史》通過親曆者一個又一個有趣的小故事,回顧、記錄和展現了深圳四十年光輝曆程背後的故事,共同編織成人和時代的交響曲。唐文隽表示,深圳口述曆史記錄是一項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工作,我們會不斷地做下去,記錄時代與這座城市的跳動。
第七屆中國口述曆史國際周活動現場
2021年7月,河南遭受暴雨洪澇災害以來,民間湧現出大量英雄,他們有的冒著生命危險駕駛沖鋒舟營救受災群衆;有的捐獻、援運物資到災區一線,親手送到災民手中;有的身爲災民,也加入到志願者行列。作家、導演石彥偉等人自願、自發、自費前往河南浚縣、衛輝、新鄉、洛陽、許昌、周口等地,開展了《向死而生——河南抗洪救災民間英雄口述史》項目,采錄了53位民間英雄的口述曆史影像資料。這些救援英雄平日裏是家庭主婦,食雜店、奶粉店小老板,下崗工人,退伍軍人,但當洪災襲來,他們搖身一變,成爲力挽狂瀾的英雄。在口述曆史之夜的雲現場,石彥偉坦言,“我們深深感受到,在人道主義面前沒有民族之別,只有手足之愛、人類之愛,這些故事令我們非常感動。這正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的生動案例”。盡管水災已經過去三月有余,但通過口述曆史采集到的這些在中原大地上發生的感人故事,依然震撼人心。
第七屆中國口述曆史國際周活動海報
剛剛憑借《自畫像:47公裏童話》獲得第26屆釜山國際電影節最佳紀錄片大獎的導演章夢奇,也在口述曆史之夜活動中,分享了該紀錄片的創作初衷及口述曆史的應用給家鄉帶來的溫暖變化。結合影片,章夢奇娓娓道來:“曆史是一個大的詞,是一個非常概念化的,對我來說跟現實生活沒有特別大聯系的詞。但是當我回到村子裏面開始聆聽老一輩的人講他們的故事,他們的擔心、他們的恐懼、他們的惡、他們的痛,這種情感和感受,讓我重新認識過去發生的事情和記憶。” 從老一輩人的記憶中,章夢奇打開了一個更加縱深的通道,了解了這個村子的過去和現在。除了影像記錄,章夢奇做了一個名爲《47公裏》的劇場作品,在小樹林裏挂滿了口述者的照片,而她的每部影片都會返回到村子裏面放映,“一開始是帶著電腦挨家挨戶看,之後有了投影,這些放映開始成爲村裏的集體活動”。2020年,章夢奇回到家鄉,與孩子們共建了藝術空間“藍房子”,建造出了孩子們童話式的想象中最美的空間。《自畫像:47公裏童話》讓大家感受到口述曆史對于一個閉塞的山村、對于山村裏的老人和孩子,它的意義,無法估量。
此外,候車式文化工作室發起人趙令賓,鄉村影像研究者、鄉村口述曆史記錄者王勇,江蘇省錫山高級中學曆史教師張雪亞,紀錄片導演梁掌全,上海國家會計學院會計口述曆史項目發起人尹成彥也分別做了精彩的口述曆史項目分享。這八個項目將與近百個口述曆史項目海報、圖書、其他衍生品一道,在崔永元口述史中心展館及中心官網線上線下同步展出。不難看出,把口述曆史作爲一種方法,記錄並講好中國故事逐漸成爲中國口述曆史團隊、學人的共識。
中國平台連通廣闊世界
自2015年起,口述曆史國際周已連續舉辦七屆,吸引了來自中國大陸及港澳台、美國、加拿大、德國、英國、澳大利亞、南非、伊朗、日本、韓國、印度、新加坡、蒙古等十余個國家和地區數千位口述曆史同仁的參與,線上線下逾百萬人次的互動。本屆口述曆史國際周, 美國參議院名譽曆史學家唐納德·裏奇,新加坡國立大學兼任助理教授、新加坡國家檔案館外聘研究員賴素春,加拿大皇家學會院士趙月枝,美國康奈爾大學曆史系Michal J. Zak講席教授孫沛東,英國諾丁漢特倫特大學高級講師孟慧麗,中國社會科學院曆史理論研究所副所長、中華口述曆史研究會常務副會長左玉河,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雷頤、定宜莊,中國電影資料館研究員陳墨,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副主席傅謹,中國傳媒大學傳播研究院副院長李繼東,中國人民大學曆史學院教授姜萌,軍事科學院解放軍黨史軍史研究中心主任陳傳剛,南京藝術學院教授夏燕靖等海內外口述曆史專家、學者與會,帶來異彩紛呈的觀點碰撞。
第七屆中國口述曆史國際周活動現場,中國口述曆史國際周總發起人、組委會執行主席林卉。
“一念起而萬物生”,中國口述曆史國際周總發起人、組委會執行主席林卉表示,“做口述曆史周的初心,只是想爲中國口述曆史從業者搭建一個交流平台,把這個聲音推向國際”。七年中,口述曆史國際周既實現了國內同仁的廣泛交流,也在國際範圍內多次發出了中國聲音。2019年,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口述曆史中心執行主任Amy Starecheski參加第五屆中國口述曆史國際周後在哥倫比亞大學官網特別撰文,提到“口述曆史從中國公衆那裏獲得的高度關注,是美國同行們可望不可及的。”2020年的第六屆中國口述曆史國際周,因爲疫情緣故組委會首次采用線上方式進行,同樣受到了國際關注,著名的英國口述曆史協會在其學術刊物《Oral History》上專門發表了活動信息回顧。
據悉,本屆口述曆史國際周線上線下吸引了國內外千余名業內人士參加,爲逾百個口述曆史項目提供了展示、交流的平台,是中國口述曆史學界當之無愧的年度盛會。時至今日,中國口述曆史國際周已成爲中國口述曆史界乃至世界口述曆史領域的重要年度活動,由中國傳媒大學搭建的這一平台正在將中國口述曆史連通至更爲廣闊的世界。(照片:崔永元口述曆史研究中心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