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公會副會長白毅柏是85周年慶籌委會主席,他說,把各宗鄉會館的青年代表聚集在一起很重要。“論壇的目的是要讓建國後出生的一代對新加坡的閩南文化有更深入的了解。我們邀請的主講嘉賓中有兩個是新移民,他們很清楚新加坡這些年的變化,以及融入本地社會的重要性。論壇提供一個很好的交流平台,讓年輕人一起來探討會館的未來。”
慶典高潮是11月11日在香格裏拉酒店舉行的85周年晚宴,預計有600人出席,包括來自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菲律賓和台灣的廈門團體代表。
研討會主講嘉賓包括廈門大學曆史與文化遺産學院教授曾玲博士、馬來亞大學中國研究所高級講師林德順博士、本地文史研究者柯木林等,主講題目有《19世紀的新加坡閩南學校》《新加坡九皇大帝信仰網絡》《利用新媒體重拾方言,新一代跟風學習》等。
晚宴上,廈門公會還將舉行會歌和新會徽的發布儀式。汪家裕說:“會歌《心安所在系阮兜》創作了好幾個月才定稿,分別用華語和閩南語演唱,朗朗上口。會歌描述廈門移民爲了生活,離開家鄉到南洋,曆經千辛萬苦但不忘閩南文化,最終找到心安之處,定居新加坡落地生根。”
新會徽以“祥雲伴白鹭”爲主題,拿掉舊會徽的船只圖案。白毅柏解釋,白鹭是廈門市市鳥,“祥雲伴白鹭”代表美好興榮,吉祥如意。他說:“趁著85周年慶,我們要讓大家知道,廈門公會將隨著時代與時並進,繼續弘揚閩南文化,也立志讓下一代更了解閩南文化。”
慶祝成立85周年之際,廈門公會著力推動閩南文化的研究與弘揚,會長汪家裕受訪時說,6月24日在新加坡華族文化中心舉辦的“閩南文化在新加坡”國際研討會,將是慶典的重頭戲。
其他85周年慶活動包括首次舉行的閩南語講演會口才班,此外,廈門公會也會繼續主辦廣爲人知的第16屆“國民融合千人博餅慶中秋”晚會。
閩南文化是很有特色的地域文化,包含了閩南人自古不斷發展至今的民族內涵、思想與習俗。慶祝成立85周年之際,廈門公會著力推動閩南文化的研究與弘揚。會長汪家裕受訪時說,6月24日在新加坡華族文化中心舉辦的“閩南文化在新加坡”國際研討會,將是慶典的重頭戲。
成立于1938年的廈門公會是彙聚本地福建人的地緣組織,1982年購得19號趙芳路(Teo Hong Road)現址作爲會所,會務蒸蒸日上,近年先後成立青年團、樂齡團、南音組、京劇組、婦女組,還開辦歌唱班和書法班等,目前有逾400名會員。
“這是一個全天的活動,新加坡華族文化中心是協辦單位。研討會將邀請10位來自本地、馬來西亞和中國的學者主講,希望對新加坡的閩南文化進行較全面的介紹。”
有興趣報名參加國際研討會和青年論壇的公衆,可致電62222465向廈門公會查詢。
新加坡廈門公會爲慶祝成立85周年,今年下旬計劃陸續推出系列慶祝活動,包括舉辦“閩南文化在新加坡”國際研討會、青年論壇和周年晚宴。
汪家裕說:“建國以來,我國經濟和社會取得極大發展,各領域出現根本性變化。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宗鄉會館的角色與功能必須做出調整與時俱進,已成爲華社的共識。40多年來,許多宗鄉會館的重點工作莫過于聯系、發展和培養年輕人。本次論壇將盤點我國青年在宗鄉會館所取得的成績和創舉;另一方面,我們也會請與會者集思廣益,思考會館未來的發展。”
慶祝活動另一亮點是5月27日舉辦的“會館·青年·未來”論壇,地點在新加坡宗鄉會館聯合總會,主講嘉賓有宗鄉總會前會長陳奕福、江蘇會會長周兆呈博士、新加坡泉州青年商會會長柯鴻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