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冷熱軍事史
作者:射聲校尉 | 編輯:Q先森
最近一段時間印度很不安分,在中印邊境線東段越界與中國邊防軍對峙,西線與巴基斯坦交火,局勢不斷升溫,儼然一副要打兩線戰爭的態勢。
印度國防部長阿倫.賈特利甚至放言,2017年的印度不是1962年的印度。印度如此狂妄,其實心裡有底。1962年以後,印度認真總結了慘敗的教訓,以中國為假想敵,針對性補齊短板,大肆發展軍力,不能不引起我們的重視。
印度現在把70%的兵力部署在與巴基斯坦和中國接壤的邊境,意圖很明顯。知己知彼,百戰不殆。本文與讀者們一道,共同探究印度如此自信的底氣。
印度兵力部署圖
▍印度人深刻反思
1962年10月與11月,中國在外交渠道多次與印度溝通斡旋失敗後,被迫對越境印軍發起有限度的自衛反擊戰。
中國軍隊基本殲滅印軍3個旅,另殲滅印軍另外四個旅的各一部,斃傷印軍第62旅旅長霍希爾•辛格准將以下4885人,俘虜印軍第7旅旅長季•普•達爾維准將以下3968人。
戰後中國軍隊主動撤軍至實控線以後,維護了中印邊境50餘年的穩定。
印度深刻反思了這場戰爭。1963年,印度陸軍中將亨德森•布魯克斯和時任印度軍事學院院長巴賈特准將聯合撰寫《亨德森•布魯克斯報告》,分析了戰爭失敗原因。
首先是對形勢的誤判,錯誤的認為中國在與美蘇交惡、國內經歷嚴重經濟困難的情況下不敢發動戰爭;其次是陸軍指揮糟糕,第4軍軍長考爾戰前竟然在新德里治病,導致前線印軍群龍無首。戰爭後期甚至出現了第4步兵師潰逃等事件。
第三是後勤準備不足,劣質的裝備和武器令陸軍無法勝任戰鬥,彈藥與裝備短缺;第四是山地戰訓練不足,參戰 15%的士兵患肺水腫,26%的印度士兵出現凍傷和凍瘡。
反觀中國一直處于山區作戰的狀態,中國軍隊對於山區作戰遊刃有餘。所以當擅長山區作戰的中國軍隊與「毫無經驗」的印度軍隊對壘時,印度軍隊敗退也顯得順理成章。
中印邊境東段作戰示意圖
吸取敗給中國的經驗教訓,印度開始有針對性的改進。那麼時過50年,印度取得了哪些成績呢?
▍臥薪嘗膽:四大領域加強作戰能力
今日的印軍現役總兵力約為132.5萬人,預備役53.5萬人,除此之外,還有各種准軍事化部隊109萬人。同時它還擁有核武器,其戰鬥機數量世界排名第四,海軍也已躋身於全球十強之列。
根據上次戰爭中的慘痛教訓,印度在邊境線進行了有針對性的部署,並且獲得了局部優勢。
戰備:提升交通後勤
戰備上,缺乏邊境公路網將嚴重削弱駐紮在這一地區印軍的作戰能力。以空軍為例,印軍在邊境機場部署了蘇-30MKI戰鬥機等尖端戰機,戰時會大量消耗燃油、彈藥、零配件等物資,如果機場周邊缺乏公路,物資無法通過陸路大量、及時運抵機場,軍用機場在戰時將淪為「擺設」,邊境印軍也將因此在戰時失去制空權,印度深以為憂。
地形上,中印邊境地形陡峭險惡,由印度平原到青藏高原一側,短短百十千米的跨度內,海拔從500米迅速躥升到4500米以上,尤其是被印度侵佔的藏南地區更是如此,由於海拔高度落差大,地質條件差,交通極為不便。
印度在中印邊境地區調兵面臨極大的地形挑戰.
印度情報部門推測,依託通往中印邊境完善的公路網(總長度可能達5.8萬公里),中國軍隊在每日能機動400公里,而邊境印軍每天只能機動200公里,這使得中國軍隊不必在一線部署大量兵力,同時在戰時可快速完成集結。
此次引發對峙的主要緣由,就是印度認為中國在洞朗地區修建的公路將增強解放軍在亞東突出部的力量投放能力,從而威脅到西里西古走廊。
印度擔心西里西古走廊被切斷
為了改變這種不利局面,印度早早成立了隸屬於陸軍的道路修築局(BRO),主要職能為強化全國戰略交通網路,負責用於戰備的公路、鐵路、橋樑甚至堤壩和機場工程。
目前其主要活動範圍集中在東北部印中邊境地區,幫助陸軍打通投送重型裝備的交通線。早在2006年,BRO就按照印度國防部的命令,在東北部邊境地區修建超過490千米的公路網,以及一定里程的鐵路網。依靠BRO開闢的交通線,印度陸軍已陸續將重型裝備送抵印中邊境地。
依靠日益完善的交通網,印度提出「冷啟動理論」,即印軍在邊境上出現的任何突發事態時,陸軍像電腦冷啟動一樣,在毫無徵兆的情況下迅速完成部隊集結和部署,並在第一時間向敵發起先發制人的打擊,具備「同時打贏印巴、印中兩場局部戰爭」的能力。
戰術:加強山地部隊
1962年的中印戰爭使得印度深刻認識到自身在山地戰方面的不足。戰後印度不遺餘力加強山地作戰力量,時至今日,印度已經擁有一支全球最大的山地作戰部隊,規模達到10個山地師共15萬人左右,其中許多士兵是生活在高原地區的廓爾喀人。
印度國防部提交的《2012-2027年印度陸軍綜合遠景規劃》,力爭在2020年前將一個完全成熟的「山地打擊軍」部署到印中邊境。該軍番號為第17山地打擊軍,計劃規模達9萬人左右,計劃在2020年完成部署。目前該軍已率先在藏南和阿薩姆邦新組建起建成2個山地師,規模約3萬人,作為山地打擊軍的基幹。
印度在東北部以及藏南地區的兵力部署
以印軍王牌「紅色號角」第21山地師為例,該師現有兵力約1.7萬人,包括3個山步旅、1個炮兵旅、1個工兵團、1個通信團、1個勤務營、1個憲兵分隊、1個軍郵分隊、1個戰地勤務班和3個地面聯絡班,師部設在阿薩姆邦坎如普地區的蘭吉亞。
從編製上可以發現,印軍山地部隊極為重視工兵和通信兵的配屬,特別是在師級部隊里配置一個通信團,這在世界上獨此一家。印軍山步師還出現建制工兵團也是罕見的,這與其作戰地形複雜、交通聯絡不便有關。
印度山地部隊
印度山地部隊崇尚「進攻作戰」,曾任第21山地師師長傑格少將強調——「進攻是最好的防禦」。
與外軍不同,印度山地師特意將「進攻戰鬥」分成「準備」、「突破」、「混戰」、「縱深進攻」和「追擊」等五個階段,並把部隊配置為「突擊梯隊」、「預備隊」和「鞏固基地分隊」等三個部分,「突擊梯隊」又分為幾個衝擊波次。這些部隊一般呈縱深梯次配置,以便對敵實施連續猛烈的進攻。
在防禦作戰方面,印度山地師汲取1962年被中國軍隊連續穿插分割、包圍殲滅的教訓,重點扼守對整個防禦體系穩定性起決定作用的戰術要點,實施有重點的防禦,通過堅守關鍵卡口來控制道路,以破壞中國軍隊穿插迂迴、分割圍殲的戰略意圖。
戰區:全力打造空軍
中印邊境多山多河的地形特徵,不利於陸軍兵力的大規模展開。而密布的河流以及複雜的交通線,為空軍大展拳腳提供了廣闊舞台。
印度在東北部邊境部署有大量機場
2012年,印度在藏南地區舉行了代號為「毀滅」的演習,參演的印度戰機包括蘇-30MKI、「幻影」2000、米格-29等,可謂精銳力量「傾巢而出」。
此外,印度空軍還動用了大批支援保障類飛機參與演習,包括C-130J、安-32戰術運輸機,伊爾-78空中加油機,以及「費爾康」預警機等。空軍通過演習展示了其為地面山地部隊提供空中火力與後勤支援的重要作用。
印度全國共有51個空軍基地,其中靠近中印邊界東段的有8個,包括提斯浦爾、賈布爾等基地。此外,印度空軍還在藏南設置10個臨時性機場,用於戰備。
提斯浦爾空軍基地
印度空軍目前在提斯浦爾和賈布爾各部署一個中隊18架蘇-30MKI戰機。當面對制空權爭奪時,蘇-30MKI強大的無源相控陣雷達在起飛後不久就可以發現敵方尚未越境的戰鬥機,並齊射多枚主動雷達制導的R-77超視距攔截彈。
如果執行進攻性作戰任務,蘇-30MKI也可以攜帶「布拉莫斯」超聲速導彈越境出擊,以提斯浦爾或賈布爾為圓心,1500千米的純地理學範圍幾乎覆蓋了四川、雲南、西藏全境。如果再加上「布拉莫斯」巡航導彈450千米的射程,則南寧、桂林,甚至遠在中國西北腹地的蘭州都在威懾範圍內。
印度空軍蘇30MKI戰機
戰略:注重導彈威懾
印軍現有四個型號的「烈火」彈道導彈。按照部署情況來看,印中邊境的導彈型號很可能是「烈火」-1或者是「烈火」-2,用於戰術打擊;「烈火」-5洲際導彈射程達5千公里以上,主要在縱深布置,用於戰略威懾。
據《印度核政策》一書中披露,印軍在印中邊境地區已經修建了至少兩座堅固的地下設施,部署了「烈火」導彈。由於設施位於山區,即使遭到中國方面的猛烈空襲,地下設施仍可生存下來。屆時,「烈火」隨時可以展開遠程空襲。
各型號「烈火」導彈的覆蓋範圍
▍中國:四大優勢
總的來說,印度目前依靠優勢兵力和多年的積累,已經在中印邊境樹立起局部戰術優勢。但是由於中國在戰略上的優勢,印度絕對不敢輕易造次。
7月份以來,印度敢襲擊巴基斯坦軍隊,但是不敢襲擊中國軍隊,就是明證。那麼,中國的優勢到底又有那些?
首先,綜合國力碾壓。以2015年數據為例,中國GDP已經超過11萬億美元,印度剛剛超過2萬億美元,人均GDP上,印度也落後中國很多。
其次,國防體系完備。根據斯德哥爾摩國際和平研究所提供的數據,2007—2011年,印度是世界上最大的武器進口國,依賴進口武器的結果是一國無法自主決定軍事建設的速度。
而中國國防建設是以發展國防工業為基礎的,引進外國軍事技術和裝備的目的是提升本國的國防工業能力。10年後中國將擁有世界級的成體系的國防工業,將逐漸從一個武器技術引進國向一個武器出口國轉變;而印度10年後仍將是一個依賴武器進口提高軍事力量的國家。
第三,地緣優勢巨大。恆河平原海拔最低處僅有10米,青藏高原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印度看中國,就像一群住在平房裡的人看背後50層以上的摩天大廈,這種內心的不安全感與恐懼感是油然而生的。
中印戰爭結束之後,中國主動撤回傳統習慣線,海拔5000米以上的制高點全部在中國控制之內。印度首都新德里距離中印邊界只有300多公里,而北京卻距中印邊界5800公里。
青藏高原對於中國內地是一個巨大的屏障
中國的戰術武器對印度來說就是戰略武器。印度空軍要想空襲中國內陸的戰略目標就必須進行空中加油或者使用戰略轟炸機,此外中國還有著嚴密的防空網。而中國空軍要想打擊印度目標,戰機在西藏起飛後一個俯衝就能到達新德里上空。
最後,機動能力領先。青藏鐵路修通後,解放軍在青藏高原機動將更加迅捷,這對印度而言是一個巨大的威懾。
中國已經在西藏建立了完備的交通體系
中國在西藏和實控線附近,則擁有較為完善的陸上交通基礎設施,鐵路網密集,道路建設超過5.8萬公里。就算開戰之初一線部隊兵力不足,後方的大批援軍和物資也可通過便捷的公路和鐵路快速運至中印邊境。印度一側如果進攻,由於向上的地形原因,面臨後勤上的巨大限制。
中國軍隊的高原機動
總之,中國在戰略和戰爭潛力上碾壓印度,但是印度在中印邊境上積累了一定的戰術優勢,雙方在前線達到一種微妙的平衡。
中國現在以及未來的戰略對手並非印度,發動一場戰爭有可能拖累中國前進的腳步。而印度也明白自身國力遠不及中國,不敢貿然採取過激行動。預計未來中印之間難以發生大規模衝突,但是邊界小規模摩擦仍將持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