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美援朝是新中國打得最爲艱難的一場戰爭,當時是1950年,新中國才剛剛成立,本來當時就比較落後,還沒有從戰爭中恢複過來,面對的卻是世界上最先進發達的國家,完全就是一場不對稱的戰爭。
中國在軍事方面的壓力很大,財政方面也是如此,根據資料顯示,在抗美援朝三年戰爭期間,中國的直接軍費就高達62億人民幣。
這個數字對于現在來說並不算啥,但要想想那是70年前,那個年代米價是一毛多,豬肉在一塊錢以下,人均工資20塊錢,具體相當于現在多少錢不好換算,但五十倍以上最少是有的,看起來數字就可怕多了。
且因爲這場戰爭當初還欠了蘇聯30億人民幣的軍火債,後來兩國交惡時,逼債逼得國內夠嗆。
跟美國如今動不動就讓他國支付軍費不同,我們當年幫助了朝鮮人民,但沒要朝鮮一分錢,明朝萬曆時期的“抗日援朝”也是類似的情況,中國對于朝鮮也是足夠無私了。
這62億人民幣按照當時的比例大約是在30億美元左右,這個數字在1950年超過了新加坡、柬埔寨等國家的GDP,雖然跟美國的200億美元比起來不算啥,但對于當時的中國來說還是比較吃力的。
現在能看到的數據,抗美援朝時期我國三年的財政支出大約是600億人民幣,也就是說戰爭大約占據了十分之一的經濟支出。
這幾年有不少學者從一些資料中得出結論,抗美援朝中的軍費比例實在沒有那麽高,只有3.5%左右,可能後面有所減少,但早兩年絕對沒那麽輕松。
主席和總理都曾提到過這方面。
周總理在1951年11月政務院第109次政務會議中就提到過,總理主要講的是經濟層面,他表示“1950年赤字有12%,1951年軍費加到了52%,其中抗美31%,赤字也不過14%。”
主席1952年8月在政協會議上表示1951年軍費與經濟建設的支出差不多,一半一半,1952年精簡了部隊加強了裝備,因此有了更多的錢投入經濟建設。
兩位能接觸到一手資料並制定策略的偉人說法顯然要更符合現實一點。
另外,停戰之後中國在朝鮮的花費也不少,駐軍所需的開支都是由國內撥出,當時沒回國的志願軍連修建營地所用的玻璃、鐵釘這些物資都是從國內運送的。
志願軍非但沒要朝鮮方面負擔,反而幫助朝鮮修建建築、民居、橋梁、堤壩等等,朝鮮能迅速從戰爭中恢複過來,中國出人出錢貢獻巨大!
付出這麽多,那麽我們收獲了什麽呢?
首先就是國土安全,美國的飛機在志願軍入朝之前就已經進入過中國東北邊境實行轟炸,造成了中國百姓的傷亡。
其次練兵及武器的換代,在入朝之前,我軍的工業化是很薄弱的,這一戰讓我們的戰術思維及體系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並且蘇聯在看到我國的實力之後加大了援助,在1952年提供了141個大型工程項目,1954年又增加了15個,雖然後面沒有全部完成,但也是加速了我國的現代化、工業化。
再者也提升了我國的國際地位,增強了民族自信心,爲後來的重返聯合國創造了有利條件!
當年是很困難,對于出不出兵國家高層猶豫了很久,最終是主席決定入朝,這點還是很佩服他老人家的高瞻遠矚,否則今天這種情況,美國就能再從一個方向圍堵我國,那就會更難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