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昕(Marcin Damek)
【編者按】2021年是太平天國金田起義170周年。澎湃新聞·私家曆史與北京大學曆史學系助理教授劉晨共同邀請國內外學者撰寫系列稿件,向讀者介紹“太史”研究的新方向、新成果,也希望對相關研究有所助力。
170年前的1851年,隨著金田起義爆發,太平天國運動引起中國內戰。盡管初期取得了成功,後期太平天國力量漸漸衰落。1864年,清軍將領曾國荃占領當時太平天國政治中心天京(南京市),洪秀全在圍困期間因疾病而死亡。同年,洪秀全的兒子洪天貴福和其他起義的最高領導人,包括幹王洪仁玕和忠王李秀成被捕。
當我們談論太平天國運動時,一般都是指1851年到1864年間。在曆史敘事中,1864年便是“太史”的終結點。其實,不少學者對太平天國余黨情況均有關注。本文就幾位典型人物詳加介紹,以飨讀者。
賴文光:最後的太平軍人
1864年南京陷落後,江蘇、安徽和浙江省都有太平天國余軍,其中一個統帥便是遵王賴文光,他的部隊與撚軍聯系在一起。撚軍從1853年以來與清軍戰鬥,在1864年南京陷落之前,撚軍與太平方合作,共同抗擊安徽省的清軍。1864年後,隨著遵王部隊到來,這種合作得到了加強。
目前尚不清楚賴文光的部隊與撚軍合作程度如何。一些消息表明,賴文光被撚軍認定爲重要指揮官。曾國藩對遵王評價很高,他描述賴文光是“最重要的土匪指揮官”,這表明太平天國余部已成爲撚軍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然而,茅家琦先生認爲,撚軍並不認爲賴文光的實力是重要的。(茅家琦主編《太平天國通史》,第三冊,南京大學出版社,1991年,144-146頁)
無論遵王與撚軍之間的合作如何,我們都能確定地說,賴文光的加入使得撚軍起義持續了更長時間。1865年,撚軍殺死僧格林沁,曾國藩成爲了清朝軍隊主要統帥。曾國藩了解撚軍的力量——遊擊戰術。此外,撚軍騎兵可以較好地圍困敵人,並在前線找到可以休整隊伍的地方。看到這一點,曾國藩改變了策略。他沒有與撚軍進行更多的戰鬥,而是專注于加強前線,之後逐漸將他的軍隊移入撚軍領土。
事實證明這種策略是非常有效的,以至于在1865-1866年,撚軍分爲兩組,即所謂的西撚軍和東撚軍。東撚軍聚集在賴文光周圍,直到1868年賴被清軍俘虜。被處決前,賴文光寫下了他的自述,在供詞裏,遵王描述了與撚軍的戰鬥如下:“久知獨立難持,孤立難立之勢,于丙寅十六年秋,特命梁王張宗禹,幼沃王張禹爵,懷王邱遠才等,前進甘陝,往連回衆,以爲犄角之勢。”
賴文光余軍是否到陝西並參與了當地回民起義,具體情況不詳。而西撚軍在1868年至1869年間設法通過了直隸省,最後去了陝西。但是他們與太平軍的關系仍不明確。與賴文光部隊同時期,太平軍余部向南進軍是由李世賢指揮的。李世賢余軍逃到福建省,一直抵抗清軍直到1866年。(崔之清主編,《太平天國戰爭全史》,南京大學出版社,2002年,2585-2653頁)
賴文光部隊的覆滅意味著較大規模的太平軍部隊作戰的結束。然而,仍有太平軍余部造成的小規模戰鬥。不久,曾由翼王石達開指揮的太平軍余部,在前軍官李福猷的指揮下,又開始在福建、廣東和廣西三省邊界地區行動。直到1871年,這支余軍才最終被摧毀。
李世賢舊勢力的遺部由東王楊秀清的弟弟楊輔清收攏。1874年,他試圖占據福建省。然而,面對清軍的壓倒性優勢以及缺乏當地居民支持,楊輔清被擊敗並被處決。(羅爾綱、王慶成,《太平天國》第三卷,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4年,305-306頁)
洪全福:給後代革命者啓發
不是所有太平天國余部都繼續進行武裝鬥爭,有些人逃到南方並設法活到老年,其中一個便是賴文光的親屬賴漢英。他出生于1814年,比天王洪秀全還年長。在太平天國初期(1851-1853),賴漢英是起義最重要的指揮官之一,封爲丞相。1864年南京陷落後,賴漢英設法到達廣東省。在那裏,他更改了自己的名字,在鄉下過著簡樸的生活。據記載,青年孫中山先生曾拜會過太平天國老兵,這位老兵就是賴漢英。賴漢英于1906年或1909年去世。
然而,關于賴漢英可靠的記載不足,而關于另外一個太平天國運動領導人有著更多確切記載,這位就是瑛王洪春魁。
洪春魁(後改名洪全福)
洪春魁1836年出生于花縣,是天王洪秀全的侄子。據簡又文收藏的口述記載,他少年“三隨太平軍北上”,十二歲時,洪春魁成爲天王館童。由于他在戰爭中的貢獻,“以屢立戰功得封王位,稱三千歲。”
1864年南京陷落後,洪春魁與兩個青年王子洪紹元、洪奎元逃到南方。“過某河時,橋折磨,同墜水中,由時分散。瑛王傷足,自行逃回。”從此,洪春魁一個人抵華南地區。
抵達廣東華縣後,洪春魁(後改名洪全福)“得知鳳崗有與自己同祖不同宗的洪姓村落,遂來到鳳崗洪屋圍,洪屋圍的洪氏族長怕惹禍上身不讓其入祠堂。于是他就自己在洪屋圍象山東邊劈地,蓋了十間房屋,自造一間小祠堂——洪氏宗祠,還購置了一批田地,自此成家立室,並轉籍至洪屋圍。”(洪全福故居_中國東莞鳳崗鎮欄目dg.gov.cn)不久,洪春魁無法留在廣東。當時,清政府官員和清軍在中國南方地區對前太平軍以及太平天國親屬進行鎮壓行動,或許這使得洪春魁決定逃到香港。
抵達香港後,洪春魁改名爲洪和,做了一名前往古巴船只的廚師。在海外,他聯系了未來的革命家孫中山,幫助孫中山運送武器。“返香港,懸壺問世,醫奇難雜症。庚子年,孫中山先生起事于三多祝。”1901年,洪春魁回到香港,改名爲洪全福,與革命黨成員謝缵泰、李紀堂等准備起義,宣布大明順天國建立。然而,1902年起義事敗。據記載:“全福識淺薄……革命時,只思爲天國複仇,且思想陳舊,在黃埔謀事,刻印有天國天父等字樣,複以黃繩夏委任壯一如天國舊式雲。”雖然時代變了,但洪全福思考方式仍與上一代太平天國領導人如出一轍。
起義失敗後,洪全福回到香港,後來情況不明。據記載:“全福晚年遙于香港,于癸卯年病死于港中某醫院。”(簡又文,《太平天國雜記》,1936年,229頁)而有的記載指出,起義事敗,洪全福逃往新加坡。過了一段時間後,他回到了香港,並于1910年去世。無論洪全福最後幾年在哪裏度過,香港公墓中有他的墓地,並且,洪全福也有後人。雖然洪全福無法完全跟隨時代變化,但他與他的時代人給予下一代革命家不少啓發。
洪全福(洪春魁)墓 達昕拍攝 2019年1月于香港
洪奎元:移民與傳教
除了洪春魁之外,上文提到,南京逃亡者還有另外兩個王子:洪紹元和洪奎元。關于洪紹元記載不足,而爲了更好理解洪奎元的故事,我們先要簡述太平天國與基督教傳教士的關系。
太平天國運動爆發後,外國傳教士就開始考慮能否利用太平天國來傳播基督教。太平天國失敗後,很多前太平天國運動者願意參與基督教教會,爲何?首先,從思想角度,前太平天國運動參加者對基督教思想非常熟悉。關于太平天國宗教方面,學者有不同的看法,但至少太平天國運動傳播了基督教思想最基本的概念,例如“同一個上帝”、“三位一體”等等。其次,基督教教會總部在香港,他們一加入教會就能避免清政府的鎮壓,並在此尋找工作的機會。最後,是廣東本地和客家之間的沖突。太平天國戰爭爆發時,廣東本地人和客家人之間的矛盾漸漸增加。爲了逃避本地人的鎮壓,不少客家人決定逃到香港去。尤其是太平天國戰爭結束之後,這樣的客家爲主的人口遷移很明顯。
洪奎元,又叫洪魁元,是幹王洪仁玕的長子。關于他的早期生活具體情況不明,口述記載常常有矛盾。據一種口述記載,洪奎元和他兩個族兄弟洪紹元、洪春魁“三人之幼即隨太平軍北上,以親或以功俱封王位”;而另一種記載說洪奎元“自十二三歲時隨其父至南京,十四歲即統兵出戰”。洪仁玕抵達天京並封爲幹王後,洪奎元已經跟他父親住在幹王府。1861年,英國外交官富禮賜抵達天京,拜訪幹王洪仁玕前,富禮賜描述洪奎元爲如下:
“回大門,則見有一白面小孩,全衣黃服走出來。如果他認識你,即伸手與你握著,口裏用英語說:早晨(good morning)。這是幹王的獨子(簡又文按:其名爲洪奎元)——是一個很精巧可愛的小孩。他也有頭銜,稱爲‘幹嗣君’。他對仆人說話確會大模大樣,架子十足,說即遵從。”(簡又文,《太平天國雜記》,商務印書館,1936年,150頁)
青年洪奎元不僅在天京當著王子,有可能也在某種程度上出任了太平天國的一個軍事統帥,忠王李秀成在他的供詞中提到洪奎元曾參與忠王府內舉行的會議。然而,洪奎元無法留在天京,關于他的逃出我們也看到不同的記載。
據第一種記載,洪奎元是跟他兩個族兄弟一起離開太平天國首都:“過河時,橋折磨,同墜水中,由時分散……玕王、琅王而人,相偕潛伏水中,載沉載浮,順水留下二十余裏,至無清兵處,乃潛行登岸。”抵達江西時,洪奎元假裝自己是賣武者,爲了付住宿費,他出賣自己剩下的首飾等物品。“抵粵後,僅余戒指二枚。”
而據第二種記載,洪仁玕求天王允許他兒子離開天京,目標爲“保存嗣續計”。不久,洪奎元意識到太平天國的滅亡,他解除了自己的部隊並“孑身策馬亡命”。到達福建後,他的駿馬死亡,他仍然“徒步南行,沿途乞食糊口,展轉流離,始得返至粵境”。沒有資金的洪奎元需要賺錢,因此,他“傭于人家,養鴨爲生”。沒習慣貧窮日子的洪奎元生氣地說:“我曾統十萬雄兵,無不惟余命是聽是從;你乃敢違抗命令乎?”據口述記載,洪奎元的異常行爲使得當地人提醒當地官員,官員曾試圖擒洪奎元,巴色會牧師同一時間也收到了消息,洪奎元抓住機會在巴色會開的李朗書院讀書。
1872年1日,黎立基牧師寫了一封信,在信中他通知給巴色會總部,洪奎元被聘用爲樟坑徑學校校長。黎牧師誇獎洪奎元說:“我認爲,他可能在小學裏有用幾年,之後可以變成有能力的傳教士。”洪奎元的老師貝隆牧師表達了相似的觀點,他還指出:“我早就把他以前的生活故事寫在紙上,他是在南京宮殿當王子生活如何,他是如何遭受傷口的,這些傷口現在常常使他無法工作;作爲一個不法行爲者,他如何幾乎沒有幸免于最可怕的折磨和剝皮,以及後來如何幾乎沒有擺脫饑餓……由于他成熟的性格和豐富而認真的生活經驗,他會成爲一名優秀的傳道人。”
在同一封信中我們能了解到,1873年4月,洪奎元與一位女子學校畢業生結婚,據簡又文收藏的口述記載,這位女士姓江,不久,這對青年夫妻有了孩子。但是,“清吏偵知仍事緝捕歸案”,洪奎元與他的親屬無法留在華南地區。1878年,巴色會與英國公司的代表以及英國外交官達成協議,巴色會牧師幫助招募英格蘭殖民地移民工,英方負責運輸。1878年10月,洪奎元和他的親屬乘船,于次年3月抵達美洲圭亞那哥郎港口。
在當地“大鑽石”種植園裏,洪奎元成爲華人移民工的管理者。1880年,他給巴色會寫了一封信,在信的開頭,洪奎元感謝巴色會寫給他的信,並強調“關于您和關于我們老祖國的新聞,我們對此非常感興趣”。接著,他介紹當地華人的情況:“這裏已經有很多基督徒,但其中大多數都是膚淺的。英語神職人員不懂中文,因此,他們完全依賴于華人助手,這些助手被稱爲帶給許多人洗禮。”當地來的華人來自廣東和福建,洪奎元指出他們的工作條件艱苦:“新來的中國人中有一半尚未找到工作……如今,如果一個人努力工作,每周最多可賺兩美元。爲了生存下去,他必須非常限制自己。這就是爲什麽許多人搬到其他地方,或搬到荷蘭圭亞那和特立尼達的原因。”洪奎元也注意到圭亞那作爲多元化的社區,黑人、印度人和“無數混血種族”都生活于此。
不久,洪奎元成爲哥郎市聖救世主教堂牧師。但是,有可能由于他提到的經濟條件原因,洪奎元與他的家人搬到特立尼達島。從此,洪奎元與巴色會以及廣東華縣故鄉的聯系漸漸消失。簡又文采訪的廣東親戚當時提到,奎元搬到特立尼達島之後他們收到關于他的消息,“惟今年音聞不同矣”。
通過巴色會的幫助,筆者有機會與洪奎元後代人洪彼得聯系。據他口述,洪彼得(Peter Fung)先生在特立尼達大家庭裏成長,雖然親戚說他們身份與太平天國有關,但具體說法很模糊。後來,他對于家族曆史進行研究,調查證明自己是幹王洪仁玕後裔。
太平天國余黨與我們對曆史的思考
遵王賴文光、瑛王洪春魁、琅王洪奎元,他們的故事各有特色。太平天國雖然滅亡,但1864年後它的確有余黨。大體上,余黨分爲三種。首先,是賴文光和李世賢代表的遊擊戰余黨。這些太平軍人,盡管天京陷落,但他們繼續戰鬥,直到1860年代末1870年代初才被打敗。
其次,是革命前輩者余黨。例如賴漢英和洪春魁,雖然太平天國滅亡後他們對推翻清朝幾乎影響不大,但他們與無數太平天國人一起,給予下一代革命者不少啓發。孫中山有機會拜訪賴漢英,也有可能接觸過洪全福,但更重要的是,孫中山等那代革命家將太平天國當成思想祖先。
最後,是家庭余黨。某個曆史階段有時候並不抽象,不涉及抽象的思想,而屬于個人的記憶。洪奎元的故事是獨一無二的故事,同時,他也代表一部分人的共同經曆:由于太平天國的影響,不少中國人從大陸移民到香港,又從香港移民到世界的各個角落。
由此可見,太平天國余黨問題是個多層面的問題。當然,本選題不是對“大曆史”有多少影響,通常涉及個人“小曆史”,此外,筆者所見記載也有所矛盾。同時,這樣的研究也迫使我們思考自己對待曆史的方式本身是否有問題。
責任編輯:鍾源
校對:施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