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知名企業家、收藏家曹興誠在烏鎮文化講堂開講,以他多年來的收藏經曆和體驗講述《以科學看美感和佛學》,曹興誠以豐富的例子和美術史上的名作爲例,闡述他眼中的美感和藝術。“澎湃新聞·藝術評論”特節選其中部分予以刊發。
“烏鎮文化講堂”設在浙江烏鎮雅達國際健康生態園,由張永和、李大鈞、楊葵等人發起。致力于藝術的生活化、致力于藝術傳播, 此前已經過三講,第一講由王魯湘講《一代大師黃賓虹》,第二講由白岩松講《道德經》,第三講是日本大地藝術節創始人北川富朗講大地藝術節的傳說。
曹興誠在烏鎮講堂,曹興誠是新加坡籍華人企業家,聯華電子前董事長,爲中國台灣地區科技界與收藏界名人之一
美與美感
美感很多人在談,朱光潛談美很著名。他對美沒有直接定義,有的時候把藝術跟它混在一起,所以有些觀念是不清楚,就像我說把科學和技術弄在一起,觀念不清楚,把科學和技術分開來,我們對科學就比較了解了。同樣,美感跟藝術要分開來,這樣我們對這個事情就有更深入的了解。
那麽我對美感的定義是什麽?美感很簡單,我們看著舒服就是美。當然我的美講的是視覺藝術,大家覺得看著舒服很沒學問、很籠統、很直覺,其實不是這樣的。
在講美之前,要比較科學地了解美感,首先要對這個眼睛功能有點了解。眼睛不是來欣賞美醜的,我們眼睛是演化來的,是幫我們生存的,眼睛的主要目的是判讀環境。判讀什麽?我們危險在哪裏、機會在哪裏,這是眼睛的目的。眼睛演化曆史超過5億年,我們大腦皮層,我們認爲最聰明的頭腦演進曆史大概只有1000萬年。所以我們眼睛有它自己的想法,有它自己的智力,這個是科學給我們講的。
所有眼睛看東西都遵循同樣的規律。什麽規律?大致五項:
1、接近律。比如六個直條條,我們不會看成六個單獨的直條條,我們會看成三對直條條。下面六點看成兩組各三點。這叫接近律,接近的東西我們把它歸類。
2、相似律。相似的東西歸類,而且這個歸類是直覺、快速的,不經過我們分析就歸類的。
3、簡單律。(圖)你像A圖形,圓跟方疊在一起,你會把它想成B一個圓和一個方疊加在一起,不會想成C,就是兩個殘缺東西疊在一起,也不會想到三塊東西疊加在一起,只會想簡單的疊在一起,這叫簡單律。
4、連續律。看下面圖形(圖),每個人想成一個直線和點的交叉,這叫連續律。
下面(圖)也很有意思,左邊圓不是封閉的圓,基本我們把它當成一個圓,這當然也是連續的一種,也不會分裂兩個弧線。
右邊這個(圖)更有意思,每個人清晰看到白色三角形,可是有沒有白色三角形?沒有。你大腦說白色三角形沒有,可是眼睛說有。眼睛對不對?眼睛對的,因爲如果事先沒有三角形繪本,不可能畫出這個圖形,所以眼睛說現在沒有但是剛剛存在的。這個很有意思,你的眼睛會思考。
5、封閉律。(圖)這個也很有意思,一個正方形往三角形裏邊推,這個正方形已經扭曲了,有點變得兩個直邊長短不一了,是不是看到這個現象?再往裏邊一推,這個更明顯。你看往三角形張嘴這個地方,他正方形那邊變短了,靠這個三角形尖端的直邊變長了,是不是這樣?你大腦跟你講,明明正方形怎麽變成梯形呢?爲什麽這樣?眼睛會調節,讓圖形看起來比較協調。一邊三角形放大,一邊它會把正方形那邊縮小,使它取得比較平衡,這是眼睛在適度調節。
因爲眼睛有這些規律,其實我們可以根據一些規律來探討,什麽東西爲什麽覺得美、爲什麽覺得醜,可以探討一些規律出來。
單獨看,我們看東西沒錯是主觀的,一比較,變成客觀了。所以美就是,我們眼睛很會比較,比較的時候是很客觀。美沒有最美還有更美,很不幸的是說,醜沒有最醜還有更醜,美醜是相對比較的。
美感十要素
透過比較,可以看出,我們眼睛對什麽東西覺得美、什麽東西覺得不美。所以我歸納出美感十要素。當然不是很全面,給大家做一個參考。
1、第一個叫秩序。秩序什麽意思呢?秩序是不亂的意思。比如下圖台灣台南孔廟和京都的天皇禦所,一看不用說,大部分覺得下面這個美。它美在何處?比較簡單,簡單看起來莊重,台南孔廟太雜了。秩序感上,兩個是有差別的,下面這個比較秩序,上面那個比較亂。
台南孔廟
京都天皇禦所
講到秩序我們要提到,我們視覺上看造型,主要三種造型,有幾何造型,比如三角、四方、圓柱、圓錐等等;另外是生物造型,花鳥、樹林等等;另外一個重要的是動態造型,動態造型通常我們用曲線來體會和感覺的,風動、水動等等。
動態造型爲什麽重要呢?剛才講過,眼睛它是實時觀察環境,我們的機會跟威脅在哪裏。環境有什麽一動,我們環境基本就變了。所以如果眼睛對動物不敏感的,很快被淘汰了。很多動物對動的看得見,對靜的看不見,覺得它不重要,青蛙就是這樣。所以動態非常重要。任何藝術或者美讓人吸睛,你要有動感,動感不一定是人來動,可是它有一個感覺,這種感覺同樣用曲線表示。
這三種造型我們要融在一起,才有秩序,融爲一體互相呼應協調。比方說我們中國青銅器,它其實處理這三個造型非常有水准,每個青銅器都是一個幾何的東西,它裏邊有龍、鳳生物造型,也用很多動態造型,可是它結合在一起,莊重而不亂,所以青銅器藝術造型是很高的。
台灣有一種外銷瓷叫琺琅瓷,花花綠綠,一般人覺得有點俗氣。爲什麽俗氣?這三個造型,動物、植物和幾何造型沒有辦法融在一起,沒有創造秩序感,所以看起來很俗氣。
我們生活中講雅通常跟淡、素連在一起,土通常跟花、豔、亂連在一起。現在城鄉差距很小了,以前城鄉差距比較大的時候,鄉下人進城特意打扮,到城裏以後,每個人說你是鄉下人,爲什麽?他穿得過度了,城裏人穿著一般來講比較淡雅,這個觀念就是秩序的觀念。
比如永樂青花和乾隆的瓷器,大家一致會覺得永樂時期的青花漂亮,爲什麽?淡雅,不亂,有秩序。
很多乾隆時的東西都是失掉秩序。清三代東西,雍正東西最雅,乾隆是1735年就位,到1760年以後,乾隆東西就很俗氣了,爲什麽?我的推測,雍正時那些做瓷器的藝術家老臣凋謝了,換來了乾隆幫,就做的很俗氣,因爲他可能不曉得秩序的重要。
2、比例。比例很神秘,我們一般知道的有黃金比例,世界上有名的建築,它的長跟寬都是按照黃金比例。黃金比例不是只有我們人共同認可的一個比例(剛才說了,我們共同認可是眼睛看了直覺就好,我們眼睛有思考),動物也很多是黃金比例。在自然界,很多螺旋狀都按照黃金比例,比如鹦鹉螺,鹦鹉螺成長就是按照黃金比例長出來,這也是大自然一個奧秘。這種比例不光是我們看著舒服,蟲子也都看著舒服,長成黃金比例。這很有意思。
3、對稱。美醜跟對稱有關系,一般說帥哥跟美女一定是對稱的。
4、對比。(圖)像左邊圖,你單看也不是有什麽不好,右邊豐富,就好看得多,爲什麽?它有對比,裏邊有倒影跟正影的對比、白雲藍天的對比、明暗的對比,所以它就豐富得多、好看得多。對比是讓我們畫面産生活力非常重要的一個概念。
5、動感。動感是讓畫面生動、吸睛很重要的一個因素。
6、力感。我們在生存過程當中,對力量大小的敏感度要求很高。實際上大家知道,我們的大腦,有三層腦,從脊椎上來,腦幹這個部分,跟爬蟲類是一樣的,叫爬蟲腦;腦幹再往上,腦邊緣系統,它是哺乳鳥類的腦。爬蟲類的腦只有兩種反應,看到小的東西吃它,看到大的東西就跑,兩個選擇,Fight或者Flight。你在決定吃或者跑的時候,對力量的感覺就很重要。事實上我們平常很多第一反應,都是依靠我們爬蟲類的腦,後來有腦邊緣系統,就緩和了爬蟲類腦,開始有感情、有聯想。當然我們現在三層腦,人類大腦蓋在所謂腦邊緣上邊,那就更複雜了。但基本上我們情緒的反應,大部分還是決定于我們爬蟲類腦和鳥類哺乳類腦,所以很多東西可以覺得直覺力量那麽強大,是因爲我們腦本來有點動物性。
比如我收藏的一件唐三彩,天王踩著鬼,踩得哇哇叫,我覺得它很有力,一方面它是銳角,另外一方面它肌肉一塊塊凸出來,給你很大的力感。我們看到凸出來的,就會感覺力從裏邊鼓出來,是産生力感一個重要的因素。
有一年我在香港買了一個很大的銅雕,將近兩米半,比人都高,是法國當代藝術家皮埃爾·馬特作品。我覺得他能夠把生物造型,比如獅子,跟用過的機械零件,很冷硬的,融爲一體,産生整體秩序,非常有趣。
7、穩定感。穩定感是美感非常重要的要素。比如兩個方形給你感覺很穩定,菱形本來不穩定,看著隨時會倒下來,可是你加上方形,就達到穩定感。這邊本來方形穩定,加一個菱形就不穩定。我們看到不穩定的東西會産生緊張的感覺,就不美,所以穩定性是美感很重要的因素。
《草地上的聖母》 拉斐爾
比如拉斐爾的名畫《草地上的聖母》,拉斐爾爲了畫這幅畫,畫了很多草圖,研究三個支撐點怎麽擺,最後研究出這個構圖,用了三個三角形,構成超穩定性的結構。這幅畫現收藏于奧地利維也納藝術史美術館,你可以從衆多聖母、聖子畫中一眼看到拉斐爾的畫,因爲它是超穩定的,會躍然眼前。
西周大克鼎 上海博物館藏
我們商周青銅器很早就掌握穩定感,比如鼎,三足鼎立,超穩定,站在那邊一動不動。
8、韻律感。畫面有沒有韻律感也很重要,韻律是什麽東西?韻就是一個音重複出現。比如甘肅四千年前的馬家窯彩陶,它上層的平行線規律地出現,就是韻律;曲線也是規則出現,看到韻律感,韻律爲什麽是美感的要素,這個四千年前中國人就已經展示出來,懂得韻律跟美感的關系。
旋渦紋彩陶罐 馬家窯文化半山類型(距今4500年前) 甘肅博物館藏
9、含蓄。美感上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因素是含蓄,這個含蓄是什麽意思呢?朱光潛曾經講過,你能夠欣賞美,同時等于參與美的創造。含蓄就是講話話不全部講滿,講一部分,引導你去用想象完成剩下那部分,就叫含蓄。
通常含蓄創造非常高的美感,你比方說司馬遷,司馬遷的《史記》爲什麽是偉大的文學作品?因爲它含蓄。大家讀《史記》,不知道你們有沒有感覺,很有力氣,很短,他留下很多東西,含蓄。大家看《史記·晉世家》,說有一次晉國跟秦國打仗,打輸了,晉軍敗,士兵就敗逃,走河,走河爭渡,大家搶著渡這個河,逃命嘛。船中人指甚衆——船裏邊掉了很多手指。什麽意思?上船人拼命想跑,上不了船的人拼命扒著船不讓跑,船上人就拿劍把手指都砍掉了。你看這幾個字,“兵敗走河爭渡,船中人指甚衆”,就這麽幾個字,你想那個場景,兵荒馬亂,大家爭先恐後奔逃,荒亂,剩下都是你想象。
《史記》含蓄,讓讀者參與大量他的創作,所以我過去認爲,中國曆史上最欽佩兩個人,一個是司馬遷,《史記》寫的太好了。另外就是鄭和,七度下西洋。
比如西漢木雕,一個西漢武士俑,含了很大的蓄勢在裏邊,非常含蓄,含蓄當中蘊藏非常大的力量,這是很好的雕塑。所以我們常常講美跟藝術,科技是越來越進步,美不見得在進步,美常常在倒退,這個從漢朝到清朝,好大的倒退。
10、新奇。另外美感很重要的因素我們叫做新奇。朱光潛談美的時候講到,新奇的地方一般都比熟悉的地方美,他認爲是距離的關系,他認爲距離遠會美,近的話感覺不美。其實在我的解釋,它不是這樣,我們對看熟了的東西眼睛會失去興趣,因爲眼睛要找資訊,沒資訊可以找,眼睛就疲勞了,我們到了新奇的地方很多資訊,眼睛就更興奮就活動起來,所以會感覺不熟悉的地方就美,其實跟眼睛搜集資訊的功能是有關的。
印度泰姬瑪哈陵
上面這個(圖)大家都知道,印度泰姬瑪哈陵,泰姬瑪哈陵是世界三大建築之一,另外兩個建築有哪位回答一下……標准答案是雅典神廟、巴黎聖母院。泰姬馬哈陵怎麽看怎麽漂亮,因爲它包含我剛才講的十個美感要素,它都有。這是18世紀很偉大的建築,結合全世界的智慧創造出來的。
巴黎聖母院
藝術≠美感
剛才講的是美感。我們常常說藝術,藝術跟美感不是一樣的,就跟科學和技術不是一樣的東西。美感可以說是本能的、直覺的,它是感覺性的東西,可是這個感覺裏邊實際上還有大量的思考和智慧,不要輕浮說我們的感覺。藝術不等于美感,藝術是什麽東西,你問藝術家你追求美嗎?現在藝術家追求的是恰當。
大家像王安石寫“春風又綠江南岸”,“綠”字考慮很多次,推敲推敲,最後把形容詞當動詞最好、最恰當,所以寫詩詞或者作曲的,一直在追求怎麽樣是恰當的。怎麽樣恰當?基本上就是說你這個能不能符合美感要素,有沒有新奇、創意,能夠創造出各種力感、動感等,要經過非常多的推敲,才能達到恰當。
大家講藝術,一定念過《藝術的故事》,貢布裏希寫的,學藝術入門要念的,《藝術的故事》第一句話講什麽?“世界上只有藝術家,沒有藝術”。什麽意思?因爲現在這個藝術啊,每個人都是我有藝術你也是藝術,不知道怎麽定義它。像杜尚,把馬桶倒過來也說是藝術。後來沒有辦法,那就這樣——藝術是什麽我們不知道,可是我們知道藝術家是什麽,所以你定義藝術家,藝術家産出就是藝術,不是藝術家産出就不是藝術。這有沒有道理?非常有道理。什麽叫藝術家?藝術家第一個他以這個爲終身職業,他的成敗得失、喜怒哀樂、甚至生死存亡都靠藝術,這個藝術家,他創作出來的藝術,因爲只有藝術家能夠遵循什麽是得當,一般人畫畫,像小孩子畫畫,父母來了哎呀好看好看,中間是不是恰當不考慮,所以藝術追求的是恰當,並不是美。
像畢加索畫的《公雞》,你說美不美?不美,可是他表達一個公雞色厲內荏、神經兮兮非常傳神,是很好的藝術品。
《公雞》畢加索
比如埃及壁畫每個人腳丫子朝一邊,臉朝一邊,身子朝一面,幾乎千篇一律,你看覺得很別扭,每個畫爲什麽不靈活一點,很別扭。可是這個畫風在古埃及流行三千年,爲什麽?因爲這樣畫法,當人物多的時候,最能夠表現它的秩序、看上去最有莊重感,所以個體美可能造成整體醜,這樣表現恰當,它是很高級的藝術。
18世紀荷蘭的畫家(圖),畫寫實已經登峰造極跟照相一樣了,可是這個時候也是西洋寫實畫走向死巷子的時候,它沒有辦法突破了。
倫勃朗自畫像
畢加索畫的《格爾尼卡》(圖),大家知道這是1936年西班牙獨裁者弗朗哥叫空軍把格爾尼卡炸爲平地,死傷很多人,畢加索西班牙人,生氣,畫了這幅控訴弗朗哥暴行。他只用了黑白灰三個顔色,把西洋文藝複興以來強調的東西統統扔掉了,什麽對比、光影、明暗、彩色統統扔掉,變成一個很象征性的、很激烈的圖形。非常大的畫,看了以後感到震撼。這就是說,現代藝術不是追求美,也不是追求寫實了,追求什麽?恰當。用這樣的表達把當時被轟炸鬼哭神嚎、人神共憤的氛圍表現出來,恰當。
《格爾尼卡》畢加索
我收藏的一件青銅器距今三千年,晚商的枭卣,跟畢加索的陶器作品風格非常相近,到底誰模仿誰的?也不是,中國古藝術開始爲了祭祀用的,走寫意、創意、抽象的路子,它不走寫實,寫實沒神秘感。等到歐洲美術從寫實主義走出來的時候,要走創意、寫意的路子,像畢加索,他的作品就碰到中國古代的藝術。中國三千年前多麽現代,這個很有趣的。
今天來講,美,如果把它擴大解釋,什麽叫美,應該講它是恰當、得當的意思。英國人講紳士,紳士什麽定義?你跟他在一起的時候,每個人都覺得很自在、很受尊重,那這個人就是紳士。如果一出現每個人很緊張、很尴尬、或者每個人覺得自慚形穢,就不是紳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