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人民網
人民網福州12月14日電 (錢嘉禾)沿著絲綢之路,中國文化能走多遠?日前,紀錄片《路,外國青年看中國》在第八屆絲綢之路電影節上映。影片作爲“看中國”項目跨文化交流的典型案例,借助“路”這一核心概念,通過6名外國青年的視角展示豐富、立體、多元的中國文化。
影片展示了新加坡導演正月初一踏上福建泉州的尋根之路,親人“漂洋過海”欣喜相逢;俄羅斯青年遠赴四川大涼山,記錄綠皮“小慢車”帶動貧困山區發展的致富之路,車廂“放牧”化身魔幻現實主義場景;西班牙青年走訪中國城市鄉鎮,飽覽各色橋梁的旅行之路,追溯傳統建築“曆史記憶”……
《路,外國青年看中國》映後見面會現場。人民網 錢嘉禾攝
“影片中的‘路’不僅是現實的物理搭建,更是一種文化隱喻。”該片總監制、北京師範大學中國文化國際傳播研究院副院長羅軍在影片映後見面會上表示,這條“路”,是中國文化走向世界的路。
那麽,電影人如何打通中國文化走向世界的“路”?當晚,在福州三坊七巷舉辦的“電影人對話”活動中,羅軍與《聽見光》《大學》《指尖的小星星!》等入圍“金絲路”最佳紀錄片獎影片的青年導演,暢談“紀錄片中的跨文化傳播”。
“電影人對話”活動現場。實習生 馬思洋攝
羅軍表示,打通中國文化走向世界的“路”,不能僅局限于“走出去”或“引進來”的單向傳遞,還要通過中外青年電影人的深度合作,實現文化的融通。《聽見光》導演王洪認爲,在聯合創作的過程中,中外雙方逐漸適應彼此的文化底層邏輯,這能讓紀錄片中的文化內涵和技術手段在短時間內交織。
“從人類的角度出發,無論是對自然的摸索、對情感的探究,還是對音樂、美術等一系列藝術表達的欣賞,我們對人性的感知都可以在相異的文化體系內找到相通之處;而視聽作爲一種語言,同樣沒有國界。”在《大學》導演王靜看來,推動紀錄片中的跨文化傳播,不僅要找到人類的共同關心的主題,還要利用好視聽這樣一種國際語言。
《指尖的小星星!》導演許創也表示,雖然不同國界的文化和語言體系並不相同,但人性本真的價值觀卻十分相似。因此,只有從真摯的情感、具體的故事出發,讓觀衆在觀影中與故事本身建立聯結、産生情感互動,實現以小我見大我,以大我見民族,以民族見世界,才能突破語言障礙與文化鴻溝。“能讓我哭泣、狂喜,在電影院中起身歡呼、尖叫的,一定是紀錄片中表象之下最真實的情節和情感表達。”許創說。
(責編:林東曉、張子劍)
本文來自【人民網】,僅代表作者觀點。全國黨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發布傳播服務。
ID:jr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