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吳幼雄
一、引言
謝枋得(1226一1289年),江西信州弋陽人,號疊山。寶祐四年(1256年),與文天祥、陸秀夫同榜進士。德祐元年(1275年),授江東提刑、禮部侍郎、江西招谕使,知信州。1276年,兵敗流寓閩北。
1284年,元朝宣布大赦,遂出山定居茶坂,並設蔔肆于建陽驿橋。元朝五次聘其任官,均被拒絕。1288年,福建行省參知政事魏大祐,挾迫北上燕京,絕食殉節于憫忠寺。
明景泰七年(1456年),追谥曰:“枋得仗節死義,爲天祥亞。”按谥法:“遵德博聞曰文,謹身制度曰節,請谥曰文節。”
安溪縣感德鎮左槐村(包括槐東、槐川、槐楊、槐植4個自然村)一帶傳說:“謝枋得抗元失敗後”,曾化名謝正順,隱匿在境內大嶺山(今茶心崙),設館授徒,勸民種茶。殁後,被當地黃姓、陳姓及後來蘇姓奉爲恩公,供奉廳右,被尊爲“境主”、“正順尊王”、“茶王公”。
成化五年(1469年),左槐陳、黃、蘇三姓在茶心崙“金交椅穴位”建“茶王公祠”,又稱“祖龍宮”,塑正順尊王金身供奉。其習俗儀式是正月初一“祈茶福”,正月初十至十二日例行“迎春彩”、“鬥茶”、“蔔簽”、下鄉“做先生”等民俗活動,沿襲至今。“茶王公祠”1958年毀壞。2013年底重建落成,恢複祭祀茶王公民俗古禮,並成爲每年春秋茶王賽場地。
二、謝枋得記事文獻拾遺
有關謝枋得記事文獻資料簡略紀錄數條于下,以便研究討論。
1、《宋史》記:“信州不守,枋得乃變姓名人建甯唐石山,轉茶坂,寓逆旅中,日麻衣蹑屦東嚮而哭。人不識之,以爲被病也。已而,去賣蔔建陽市中。有來蔔者,唯取米屦而已;委以錢,謝不取。其後,人稍稍識之,多延至其家使爲弟子論學。①
2、謝枋得詩四首,錄于下,以供討論。
《慶全庵桃花》
尋得桃源好避秦,桃紅又見一年春。
花飛莫遣隨流水,怕有漁郎來問津。
注:寫自己比桃源中人更爲決絕的謝世之志。
《武夷山中》
十年無夢得還家,獨立青峰野水涯。
天地寂寥山雨歇,幾生修得到梅花。
注:寫“無夢得還家”的決絕之志——抗節隱居。
《春日聞杜宇》
杜鵑日日勸人歸,一片歸心誰得知!
望帝有神如可問,謂予何日是歸期?
注:寫“朝遷暮徙,崎岖山谷間”的生活。由物(勸歸)到人(思歸),再由人(問歸)到物(預示歸期),最後歸結到人(歸期何時)。在人、物、事三者之間構成循環關系,表達纏綿不斷,難解難斷思想感情。
《北行別人》
雪中松柏愈青青,扶植綱常在此行。
天下豈無龔勝潔,人間不獨伯夷清。
義高便覺生堪舍,禮重方知死甚輕。
南八男兒終不屈,皇天上帝眼分明。②
注:詩寫于北上前夕,自己猶雪中松柏,不改青青之色。此去正是扶植“綱常”(君臣綱),生死置之度外。用“生堪舍”、“死甚輕”字句,表現義重于生。詩引唐朝張巡就義前呼南霁雲日:“南八,男兒死耳,不可爲不義屈!”表示以身殉節決心。最後一句指南霁雲和自己殉節精神,有皇天可鑒。被迫北上,但一片忠心,對天可表。
3、鄭所南《鐵函心史·大義略敘》記。
“二月,饒州守臣唐震叛,延鞑酋入,皆南人,疑爲強盜,僞曰哒兵所襲,即殺賊反正。賊再至,唐震與賊戰,城陷,爲賊殺。江東提刑謝枋得降賊,後挾鄧傳諸洞民兵反正,殺賊甚多。示榜主,張大宋,氣數甚力”。③
注:鄭所南是宋末元初一位“伏臘辄野哭南向而拜,坐臥不北向,誓不與北客交,聞北語掩耳疾走。匾其室曰“本穴世界”。以本字之十置下,則大宋也。嘗著《大無工十空經》,空字去工,加十宋字也。以上舍生應博士宏詞科,侍父寓吳,爲宋忠君遺臣,福建連江人。
4、謝翺《晞發集》有紀念謝枋得詩雲:
《哭廣信謝公》
自爾逃名姓,終喪哭水濱。
海僧疑見貌,山鬼舊爲鄰。
客死留衣物,囊空出告身。
他年越鄉值,賣蔔有斯人。④
注:詩哭謝枋得殉節他鄉,真切感人。
《疊山》
礓魂複崔巍,晴雲撥不開。
鍾聞上界響,石自太湖來。
靈草搗爲藥,寒松燼作煤。
欲窮登覽興,未到已徘徊。⑤
注:詩借崔巍群峰,喻謝氏殉節大義,草、松皆喻當下的忠義精神財富。寫到這兒,當然“未到已徘徊”了。
注:謝翺,福安人,後徙浦城,故亦稱建甯人。鹹淳初進士不第。文天祥亡走江上,逾海至閩,翺傾家資率鄉兵數百附文天祥。文天祥潮陽被執,不屈死。翺悲不能禁,只影行浙水東,遇山川、台榭、雲岚、草木與天祥別處偶似者,則低徊顧盼失聲,爲宋抗節遺臣。爲謝枋得建甯同鄉、同時、同流寓人。
三、泉州有關謝枋得傳說
泉州地區有關謝枋得傳說有數種,其中有謝姓祖先崇拜,也有民間信仰神明崇拜一一境主公。羅列于下,以供討論。
1、安溪感德左槐村說。據黃姓宗族傳說,其十八世黃莺哥、鳳哥兄弟偶遇謝枋得,請他住在黃家,設館授徒,介紹武夷、建瓯制茶技藝。枋得殉節後,畫木板像供于廳堂。後黃泰亨刻枋得像,供奉廳堂,因其靈應,稱“正順尊王”。又一說,枋得化名正順,因此鄉民尊稱“正順尊王”。⑥
2、安溪長坑鄉山格村說。2010年3月29日,長坑鄉山格村水口自然村謝姓宗老謝清庭,在族人謝從箕陪同下,帶著族譜來泉州調查。族譜記載山格謝氏爲枋得三子謝義勇的後裔(但元朝周應極撰《疊山先生行實》只記枋得僅有二子)。譜中忌諱“大元”紀年,一律改爲“篡趙”;“至元”紀年一律改爲“鬥薮”(衰敗也)。殁後,“門人私谥文節,迨明宣宗時封爲正順尊王”。
3、安溪參內羅內村說。據傳明初,江西弋陽羅姓用謝枋得顯形處木頭刻一神像,奉爲“境主公”。後奉神像來安溪長泰裏羅洋鄉(今參內羅內村)定居,與當地黃、徐、杜、江諸姓鄉人和睦相處,村民每禱皆有靈應。于是,明永樂元年(1403年)羅姓將神像獻出,由黃姓蓋廟曰:安山廟。現在馬來西亞、新加坡等地有十多處分爐。⑧
4、謝枋得居泉州城內開元寺西塔旁被捕說。據雲,至元廿六年初,“謝杭得流寓泉州郡城開元寺西塔邊,被發現。福建行省參政魏天祐強制北上京師,驚動泉州城內外謝姓。泉城南門外磁竈鄉謝莊村謝姓,遂改姓開村祖媽楊姓,易村名爲社莊。不肯順從戶則遷往東南方向洋尾,墾田聚居,故洋尾姓謝,社莊姓楊”。⑨今洋尾仍奉祀謝枋得爲“境主”,並有境主宮祭祀。是謝氏祖先崇拜與民間信仰神明崇拜的結合體。
5、惠安縣和南安縣關于謝枋得隱居南安縣洪梅鎮靈應寺說。2013年12月29日(農曆11月27日)謝枋得誕辰日,“惠安縣小咋鎮正順尊王信衆,擡著尊王神像遠赴南安市洪梅鎮靈應寺乞火,來回一路巡遊”,認靈應寺是祖廟,認謝枋得曾隱居是山寺。山下仁宅村也有正順尊王宮,香火很盛,爲黃姓主持。
6、謝枋得次子謝熙之子謝大有(枋得孫)說。“大德七年(1303年)謝大有攜妻子蔡氏,從福建建陽縣遷徙福建泉州,在開元寺東西塔邊居住,傳二子。”“延祐四年(1317年),蔡氏攜長子返回建陽娘家;謝大有攜次子阿悌遷徙龍溪十八都。延祐七年(1320年),大有父子再遷漳浦二十八都衡山馬口,生三子,傳九孫。”然謝枋得次子是定之,非熙之(長子)。
四、宋明倡導忠義和謝枋得成爲神明
北宋時,有遼、金、西夏和契丹等問題的困擾,民族矛盾和階級矛盾複雜交織,因此,朝廷倡導忠義以對付危局。到了南宋,僅余半壁江山,金兵直迫臨安,繼之元軍南下,政權危機空前,朝廷大樹死于國事的忠義之士(如張巡、許遠、蘇緘),爲其立祠祭祀。其目的有二,即所謂“所以勸臣子,勵風俗也”。對臣子要求是“吾受君之祿,以榮其身,以及其家。臨難而卹其私焉,是孤吾君也!爲人臣而孤其君,是犯天下大戒也”。進而對臣子提出“故恩之當報,不以存亡貳其心;義之當殉,不以生死易其節”⑫。甚至要求爲國事犧牲將士,在爲神、爲厲之後,依然要助朝廷擊賊。所以南宋末在抗元戰爭中出現不少忠義之士,如文天祥、陳文龍、謝枋得、謝翺、鄭所南、張世傑、陸秀夫等。
在戰亂中的老百姓出于對忠義之士的景仰與崇拜,往往把死于國事的忠義之士塑像祭祀,相信他們在陰間也會保佑陽間人的利益,民間忠義祠廟因此興盛起來,忠義神明顯靈事迹風傳,這實際是南宋朝廷倡導忠義的産物。朝廷抓住機會,以“受命于天”的最高權威,下令:“凡老氏、浮屠氏與由州祠廟之靈,唯能時雨暘、彌災沴,有功于人者,乃始賜號名,秩祀典”⑬。這樣,把民意、政權和神權高度統一,實現倡導忠義目的——“勵風俗也”。
明初,倭患猖獗,社會不靖,忠義倡導和忠義崇拜又被推至極致,又增祀忠義神明關公、嶽飛、謝枋得等。一個有趣的現象是明代以降的民間信仰祠廟,有的是儒、道、釋人物濟濟一堂;有的則是漢、唐、宋、明忠義彙聚于一堂之上;有的則是二者兼而有之,即儒、道、釋和忠義神明彙聚一堂。舉三個例子:
其一,明末泉州東嶽廟,先祀精忠貫日月的文天祥,後增祀嶽飛、陸秀夫,繼之增祀關羽、張巡、許遠。這種增祀理由,是“有宋忠神,何可遺漢、唐神也。位置先後,職一故乎。想之義膽忠肝,聚精神于一堂之上;護國庇民,奠金湯于萬山之左;維我溫陵,河山鞏固,護此在天上之靈。”⑭
其二,每年感德鎮的“刈火巡境”儀式,“就是祭拜靈應山川,或者拜訪道友,增進靈力,或者到某地一分爐去‘視察’”。一般“循通例到槐東村應天岩‘清水祖師’處。請出刈火巡境的神明有第一殿的‘正順尊王’(儒);還有第二殿‘集福堂’的保生大帝(道)、清水祖師(釋)、法主公(道)”。這是明代以降儒、道、釋和忠義神明濟濟一堂祀奉的遺緒。
其三,安溪縣感德鎮左槐村的“祖龍宮”(即茶王公祠)後落二樓爲“聚福堂”,堂內供桌上供奉數十位儒、道、釋和忠義神明塑像。這也是明代儒、道、釋和忠義神明濟濟一堂祀奉的遺風,這是當前民間信仰的重要特色。
謝枋得是忠義之士,明代被老百姓奉爲神明——境主,其社會功能是全能的,如“舊時占驗大抵有科舉、宦途、財氣、官司、求醫、尋人、辦事”;“今則有生産經營、建房置業、出境出國、工作調動、升學就業、生育求嗣、婚姻嫁娶、患病求醫、糾紛訴訟、平安運氣等等”。請注意,《安溪縣感德茶王公信俗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項目申報書》特別指出:“隨著茶業的發展,茶農們就茶事向‘茶王公’祈求的更爲普遍”⑮。這段引文用“舊時”、“今則”、“隨著茶業生産的發展”三個階段的文字串聯一起,正表明民間信仰是隨著社會需求而隨機調節的,這是民間信仰的規律,也是我們今天聚首研究茶王公信俗目的所在。
若是曆史人物謝枋得研究,他是否到閩南?要較真。據江西和閩北諸多史料,表明他未涉足閩南。但這不是本次會議主題。正順尊王謝枋得信俗研究本次會議主題,就不必較真他是否到閩南,只要知道宋、明以降民間傳統尊崇忠義人物爲神明。忠義倡導和忠義崇拜,在當今社會還有現實意義。
五、茶王公謝枋得信俗的現實意義
謝枋得由抗節殉宋的忠臣,在朝廷倡導忠義下,明代轉化爲謝氏祖先崇拜神明和民間忠義信俗神明——境主公。在安溪縣感德鎮又尊崇爲“茶王公”,專司保佑“風調雨順,茶葉豐收,茶運綿長”的神明。因此,今日討論“茶王公”信俗現實意義如下:
其一,民間信仰有一條重要的規律,即它可以隨社會需要的變化而快速改變自己的功能。因爲它不像制度化宗教,受教義、教規、教儀、教團、經典等的制約,隨時可以通過“扶鸾”、“舉枝”、“抽簽”、“占蔔”等形式,隨時與神明溝通;隨時可以借神明授意,立即擴大神明功能;隨時適應社會需求的變化。謝枋得由忠臣而境主公;由境主公而茶王公,就是適應民意的隨機調節。這便是適應“茶葉生産、制作和銷售”的隨機調節。正如感德鎮《申報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項目申報書·項目論證》裏所雲:“它可以很簡便地解決鄉親們的生活、生産困難,具有促進鄉裏和諧、淳厚民風、交流促進、提高茶葉制作技能功能。”這表現了農耕時代的原生態質樸特色。
其二,敬茶王公的儀式,包括敬天、敬地和敬茶王公。敬天,感恩天賜神茶樹,意喻感恩大自然;敬地,感恩地育神茶樹,意喻感恩土地;敬茶王公,意喻崇尚忠義、尚節信義。每年正月初一日,茶農在茶王公神像前的“請清筵”儀式,就是誠信自律的心理表現。綜上數種祭祀茶王公儀式,充分體現了茶王公信俗的核心價信一—一即重義尚節,崇誠信約,尊重自然,保護生態環境,呵護茶葉種植、制作,提高茶業質量,建設生態茶園。這便是所謂寓教化于祭祀儀式之中。
其三,敬茶王公儀式,寓教育與娛樂其中。茶王公信俗充滿愛國、忠義、尚節,勸人爲善,慈濟和諧的內容,不但具有教化功能,而且慶典中活動儀式,如“宋江陣”、“舞獅隊”、“十八學士隊”等,頗具地方特色娛樂表演,吸引來人山人海圍觀,這是既娛神又娛人的社會功能。
其四,我們通常所說的文化,不僅是精神和物質文化兩種。還有很多東西即非物質,也非精神,它調整、調解、調適我們人與人之間的關系,這叫做制度文化。茶王公信俗崇尚忠義、誠信、促進鄉裏交流與和諧,保護生態環境等,就屬這類文化建設,這是茶王公信俗最原真性部分。
注釋:
①《宋史》第425,劉應龍等傳,第1438頁。和元朝周應極撰《疊山集·疊山先生行實》。
②缪铖等《宋詩鑒賞辭典》第1352一1356頁,上海辭書出版社,1987年12月版。
③鄭所南《鐵函心史·大義略敘》,福建省教育廳編輯委員會發行。永安風行印刷社承印,民國三十年(1941年)12月出版。
④謝翺《晞發集》卷上。
⑤謝翺《晞發遺集》卷上。
⑥《泉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項目申報書》【安溪茶王公信俗(感德鎮)】,泉州市文化局印刷,2014年11月1日。
⑦⑨⑩《泉州謝氏總譜》丁本,雜述。
⑧福建謝氏委員會編印《謝氏研究》,2013年第4期39頁。
⑪廣東陸豐謝錫嘉《謝大有及其子孫的行蹤和錦湖城西謝祖厝的變遷》,載謝氏研究,2015年第二期。
⑫真德秀《西山先生真文忠公文集》卷24,《忠孝祠記》。
⑬乾隆《泉州府志》卷5,山川,清源山,紫澤宮,真德秀《蔡真人诰碑》。
⑭《第一山重修地祗忠義廟記》,載吳文良原著,吳幼雄增訂《泉州宗教石刻》,第七部分,古民間信仰,附錄。
⑮同注⑥,二、蔔筮類,蔔茶王簽。
原載《安溪茶王公信俗研討會論文集》,2016年11月。
本文選自泉州曆史文化中心叢書《吳幼雄文史類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