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我在《架空步道,開啓一種創新、流行的山體綠道形式》一文中,重點提到了福州福道,它的設計對標的是新加坡亞曆山大城市森林步道,而這條步道其實只是新加坡全島的公園連接網絡(Park Connect Network)南部山脊段落,7條遊徑中的其中一條。因此,我們今天要帶大家按照新加坡PCN 、南部山脊、亞曆山大城市森林步道由整體到局部的邏輯順序來看一下這座“花園城市”的綠道系統。
9公裏的新加坡PCN亮點工程“南部山脊”
PCN的演變分析
新加坡PCN是沿著水道保留地、路旁人行道、公共住宅、地鐵高架軌道下、海濱走道、山體公園建設的大約4-8米寬的全島慢行系統,接駁公共交通、鏈接與人的體驗性高度相關的城市功能,如公園、水體、社區中心、鄰裏中心、運動休閑中心等,全島網絡按規劃建成後約360公裏。
PCN的概念規劃圖及已實現部分的智慧地圖
首先我們得了解的背景信息,一篇名爲《高密度城市的多目標綠道網絡——新加坡公園連接道系統》的論文總結得非常精辟:新加坡城市島國用地精打細算的特殊情況,其綠道需要在高密度建成環境下兼顧公衆密集的休閑使用和野生動物的棲息生存。經過20多年的精心規劃、靈活建設和不斷改進,新加坡公園連接網絡可以說是成功地應對了高密度城區綠道建設所面臨的諸多現實問題。
“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早期的PCN規計劃在落地時還困難重重,因此只選擇在待用的排水儲備土地之上和沿途公路之上建設,用以連接附近的區域公園。通常是具有4米寬的共用路徑和一條2米寬的種植帶,形成了一排排呆板的直排樹木的典型綠化特征。隨著PCN計劃的發展,得到了各界的認同,當初征用土地的困難已不成問題了。所以新的PCN有所改進,以更柔美的曲折的形式設計建造,以打破直線性通道的單調外觀。在可能的情況下,提供更寬的線路,從原來的4米擴展到8米的寬度。綠化種植方式也更加強調自然生態,部分地段開始提供健身和遊樂設施,以此面向人們進一步的需求。最新發展的情況是,主導PCN的新加坡國家公園局融合了重建局的新加坡步行和騎行總體規劃(Walk and Ride Plan)開始以創造環線的方式連接PCN ,建立起一個真正意義上連接全島的網絡,方便人們從PCN出發通過綠色出行方式到達各類休閑遊樂設施。因此,最終的環島連接廊道將更強調慢行交通的連貫性,增加休息點與設施,並更好地結合全島有特色的地方,所有背後的努力更是希望它能夠成爲另一種旅遊吸引力。
新加坡PCN環線規劃圖
PCN實踐中的實驗性和擴展性
有趣的是,在PCN的實施過程中,可以通過三種不同類型項目的開展,領會到其涉及跨專業、跨部門的協同,以科學、尊重民意的方式進行項目擴展和改進的理念。一種爲實驗型項目,選擇土地可獲得性強的項目,在該項目中主要來檢驗工作小組擬定的導則是否實用,磨合更合理、落地的工作導則;一種爲改進型項目,通過對第一代項目實用模式的實地調研、反饋,進行設計改進,總結出接下來可以重點改進的方面,比如說需要增加提供額外的便利設施等;第三種是生態型項目,在增進人們使用的同時,由生物學、地理學、景觀學等領域組成的專家團隊,進一步對PCN的生態效益、人與自然的互動等展開研究,實地研究PCN中生活的野生動物、棲息地的類型,人們使用和野生動物需求的正負面關系等等。以此爲基礎,PCN 在設計建造過程中,磨合出了一整套有效、實用的規劃原則,參與其中各部門之間的協作機制。通過定期同綠道所經社區的基層領導會面,以及通過多種渠道聽取民衆意見的反饋機制,從而贏得了更多的支持資源,在不斷完善中成爲了今天所有國家都可向其取經的標杆型綠道産品。
PCN以融入教育爲主旨的運營特色
本身PCN具備多元開放的功能體系,融合了旅遊觀賞、休憩健身、文化傳承、科普教育、生態保育等多重功能,而這其中非常重要的是在PCN運營中強調了融入教育的功能。因此,我們在新加坡旅行中經常可以看到在綠道中有很多詳細的標識牌,介紹不同的自然元素;在主要公園、自然保護區和綠道上,增設有講解的特色自然導覽服務;設計專門爲兒童設立親近、了解自然的場地,開展相應活動;利用鄰近學校的綠道作爲自然課堂,例如通過同實龍崗中學合作,在實龍崗公園連接道開辟了繭蝴蝶花園,以“關愛我們的環境”爲主題在花園中開展室外教學活動。這樣的運營主旨精神也與新加坡舉國上下視教育爲重中之重的政策導向一致。
PCN之南部山脊段落
南部山脊(Southern Loop)在PCN中處于規劃中的南部環線,以HarbourFront MRT爲起點,以Kent Ridge MRT爲終點,在線路指引圖中有10處官方推薦的景點。此段利用自然和曆史遺産來設置瞭望休憩點,通過有意識的植入教育信息以形成人們對該段落的全面認識。在整個山體步道設計過程中最重要的原則是減少對野生動植物的侵擾,以及對周邊居民的打擾,確保新的基礎設施如橋、軌道等不影響附近居民的日常生活。同時,一方面爲殘障人士以及老年人在可能的地方提供有針對性的便利設施,另一方面也有一些地方迎合更愛冒險的人,以提供豐富多元的體驗。我們從其設計原則中看到了對自然生態、人文社會的全面關注,並切實地融入實施中。
圈中的即是新加坡PCN中的南部山脊段落
南部山脊線路及景點指引圖
亞曆山大城市森林步道:南部山脊中鋼架結構的空中走廊
國內福道的對標項目亞曆山大城市森林步道,是一段鋼架結構的空中走廊,穿過直落布蘭雅山的原始次生林,距離地面高度從3米到18米,遊客可以透過腳下的網架看到下面的風景。除了這條遊徑以外,南部山脊還有瑪朗小徑、花柏山公園小徑、亨德森波浪人行橋、山峰小徑、叢林小徑、天蓬走道其他6條遊徑,竄連了56公頃的花柏山公園,34公頃的直落布蘭雅山公園,47公頃的肯特崗公園以及23公頃的園藝園林。而這條線路上真正的網紅打卡點,要屬獲得了2009年的新加坡總統設計獎的亨德森波浪橋。
亞曆山大城市森林步道
新加坡南部山脊遊徑及公園
此橋以木板鋪就,整體外觀形態呈現優美的波浪形,橋身有4個波峰和3個波谷,利用波峰作爲遮陽篷,結合提供有人休憩的長凳設計。距離地面36米高,也是新加坡最高的人行天橋,總長度274米,寬度達到8米。燈光設置考慮對動植物的影響,也是非常克制和低調。這座橋以獨特的造型給徒步南部山脊的朋友們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亨德森波浪橋
總結:
回顧新加坡PCN的建設曆程,從1991年提出的公園連接系統(Park Connectors Network),通過優化利用部分道路保留地、暗渠以及排水道,形成相互連通的帶狀公園,以期將全島串聯成綠色網絡;到2000年的《園林綠化規劃總藍圖》將公園整理成三個類型,包括區域公園、鄰裏公園以及將它們串連起來的PCN;再到2003年隨《總體規劃》一起制定的《公園與水體計劃(Parks and Water Body Plan)》,將水體納入公園體系中,從而構建全面的、連續性的串連網絡,將家庭、公園、水體和沿海地區連接在一起。新加坡的PCN從規劃層面出發就不斷地在與其他規劃相融合,在實施過程的演化過程中,進一步地將專業的融合通過項目實現,以科學實驗般的精神,以鼓勵公衆參與的理念,在平衡自然生態與人文社會中不斷成就了今天的樣子。
因此,我們不應僅滿足于學習其中一段的新奇做法,而是要從更加宏觀的視角學習其整體綠道網絡的設計邏輯,也從更加微觀的視角學習其全生命周期設計運維的細節處理。
部分圖片資料來源于https://www.nparks.gov.sg/gardens-parks-and-nature/park-connector-network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