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已過半,各大企業紛紛交出上半年的答卷,但不同于以往國際大牌制霸市場的局面,務實創新的國貨逐漸成爲當下消費者的首選。在經濟全球化飛速發展的當下,人們對“國貨”的認可度迅速攀升。
但國貨品牌一個一個走紅之後,也引出市場的疑問:今天的消費者在選擇國貨時,究竟想要購買什麽?國貨崛起的底層動力究竟是什麽?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國貨崛起正當時
回顧中國消費的變遷,我們不難發現,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文化內核決定品牌價值。
在上世紀,國人的消費需求更多集中在産品功能性層面,大家更看重的是這件商品好不好用、值不值得買。2001 年中國加入WTO以後,越來越多的外資企業和品牌湧入,他們不僅帶來了時尚的産品設計,還有比較高級的品牌形象。
但隨著中國經濟的飛速發展,這種認知正一步步被改變。根據易觀分析6月底發布的《數字經濟全景白皮書》,2015年,科技消費品牌率先崛起,改觀了國人對國産品牌的印象。在此之後,中國品牌迅速進入成長期,老品牌重拾活力,新品牌不斷湧現,“國貨”迎來複興。
以時尚服飾品類爲例,除了在激烈競爭中突出重圍的李甯、安踏等國潮品牌,去年7月,處于虧損狀態卻向河南暴雨受災地區低調捐款5000萬元的鴻星爾克,更以絕對的家國情懷引發了國人的“野性消費”,成爲新國貨之光。
情懷之外,國貨品牌戰鬥力更加不俗。根據今年天貓618數據,本土品牌強勢崛起,在大牌雲集的天貓女裝銷售榜上,UR一舉超越優衣庫、ONLY等國際品牌奪得了榜首位置,書寫了國産女裝逆襲的新傳奇。
國外大牌不香了?國人更喜歡“內外兼修”的新國貨
與國貨“百家爭鳴”相對應的,卻是“洋貨”的節節敗退。
據報道,快時尚巨頭ZARA母公司Inditex旗下三姊妹品牌在近日宣布撤出中國市場,還有绫致旗下思萊德SELECTED、GAP集團旗下品牌Old Navy等多家海外服裝品牌也紛紛離開中國。此外,H&M在6月底關閉了位于上海傳統商業街淮海中路651號的旗艦店,這是該品牌在中國開設的首店。有媒體報道稱,“新疆棉”事件加速了H&M在中國的關店潮。
業內人士分析,國貨的崛起在一定程度上擠壓了服裝市場空間,給“洋貨”們帶來了壓力,再加上新冠疫情的爆發影響全球市場,受困于供應鏈等問題,這些國外巨頭的日子並不好過。但究其原因,不了解中國市場、産品質量得不到改進才是他們在中國“失勢”的根本所在。
事實上,隨著國人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消費理念的升級,能打動當下消費者的産品,既要在功能上解決痛點、在品質上滿足需求,同時也要有效地把商品轉換成可以與消費者溝通的文化語言,這是外國品牌所欠缺的,但也是李甯、安踏、UR等國貨品牌看到的趨勢。
創辦于2006年的UR,通過變革行業、品質升級,把握住了新國貨應有的功能與文化雙重價值。與傳統快時尚品牌相比,UR更加注重産品品質的打造,同時針對不同類型消費者的特點,細分産品風格,打造或魅力或都市,或潮流或休閑的時尚服飾,滿足消費者的個性化需求。
在産品面料選擇、版型設計、元素融入上,UR也更加適應國人的時尚需求。不僅如此,UR還通過在倫敦等時尚城市建立設計中心,在新加坡、曼谷等國家地區開設門店,向海外傳遞中國的時尚理念,實現國貨的逆向輸出。
這樣蓬勃發展的國貨UR,正是Z世代所希望看到的。成長于中國綜合國力、國際地位不斷提升年代的Z世代,正逐漸成爲消費主力,他們的文化自信更強,對國貨認可度更高,且多數未經曆過本土品牌發展早期影響力較爲弱勢的階段。與七八十年代的年輕人相比,Z世代更注重産品本身,李甯、安踏、UR這些優秀的國貨品牌會成爲其文化自信心的重要來源之一。
據Ipsos數據顯示,在全球視角下,有71%的消費者認爲中國品牌非常重要,69%的消費者認爲中國品牌的發展未來可期,越來越多的國貨正在被消費者所喜愛,並在年輕群體中掀起一股國貨潮流。
遍布全國100城的超350家UR門店,讓越來越多的年輕消費者相信,時尚領域的國貨代表UR,有著能與國際品牌一較高下的實力。
其實,不只是年輕消費者對國貨情有獨鍾,從故宮文創廣受贊譽,到李子柒對外輸出中國田園生活……文化自信已然成爲時代共識。國貨品牌的使命就是立足于這個“群衆基礎”和文化基礎,用承載民族自信心的品質商品滿足國人的需要。
而國貨崛起的底層動力也找到了答案,那就是中國經濟的發展、人們生活水平的提升,以及新一代消費者強大的文化自信。期待越來越多的國貨品牌成爲國人的驕傲、民族的驕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