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第一外交家——顧維鈞
地安門東大街23號,是民國第一外交家顧維鈞的宅邸,同時也是孫中山病逝地。23號院故居,自新中國成立以來至今未對外開放,就連院內的“孫中山先生逝世紀念室”,也難見真容,因此人們對其多添了幾分神秘和向往。
顧維鈞
1924年底,孫中山抱病來到北京,與當時的執政府和社會各界知名人士討論國事。12月31日下午,由天津乘專列到達北京,當晚下榻北京飯店145號房間。
1925年元月27日,孫中山爲治療肝病入住協和醫院。此時,他的肝髒已硬如磐石,敲之有聲,醫生回天乏術。經醫生專家會診,同意于2月17日出院,遷入鐵獅子胡同行轅(即今地安門東大街23號)靜養。北京大學爲此還組織了學生軍,爲其站崗放哨,保駕護航。
鐵獅子胡同行轅,當時是外交總長顧維鈞的私宅。據顧夫人黃蕙蘭在回憶錄中記載:“不久,我們因馮玉祥將軍倒戈而倉皇離京。我住在天津維鈞爲應付這種非常局勢而建的住宅裏,他去上海和他的兄弟們同住。”實際上,孫中山也正是應占領北京的馮玉祥之邀,才來到北京的。不想,馮玉祥卻因失敗而離開北京。在顧家離京期間,此宅被政府軍所占。因此,孫中山才有條件將此作爲行館。
1925年3月孫中山病逝時,就借住在顧宅西院二進院的正房裏。當時段祺瑞政府曾向顧維鈞“商借”其宅,爲孫中山北上做行館,並同意預付租金。顧維鈞答複稱,孫中山是“創建民國元勳,功垂寰宇”,能將自己的房屋作爲孫中山的行館是“無上之光榮”,最終決定將西邊房屋無條件供孫先生居住。卻不料先生竟一病不起,直至3月12日逝世。
孫中山逝世後,顧維鈞決定將西院的37間房屋捐出,作爲孫中山先生行館遺址。不久,這裏改爲“孫中山先生逝世紀念室”。外間西牆上鑲有一長方形漢白玉刻石,上镌:“中華民國十四年三月十二日上午九時二十五分孫中山先生在此壽終。”刻石上懸挂著孫中山的遺像。像的右方鏡框內即是在此寫成的《總理遺囑》,左邊鏡框內爲致蘇聯書。條案上放著《建國方略》、《中山全書》等。其他一切均照其先前樣子陳列。
地安門東大街23號
當年孫中山逝世紀念室的房間,正是顧維鈞家的專用小客廳。與之毗鄰的,還有他的臥室、浴室、書房和辦公室。隔著大客廳,是顧的夫人黃蕙蘭的臥室,以及她自用的起居室、浴室和小客廳。這些房間共同組成了上房。它的兩側另有台階通到前面的院子。此外,院內還有爲數衆多的客人住房、傭人住房(後來改爲養狗的地方)和孩子的生活區等。
顧維鈞的女兒顧菊珍,在回憶中曾講述過她與繼母(黃蕙蘭)生活在該院落時的過往:“他們住的這個院子實際是陳圓圓的老院,這個院子最大的特色便是大,有多大呢,這麽說吧:房間就有兩百多個。房子多,人少,自然就很有些空曠、寂寥了。”她說:“房多人少,院子空曠,就更顯得距離父母遙遠。”顧菊珍回憶說,父親那時特別忙,幾乎不在家吃飯,也很少能給女兒一份應有的父愛。
1922年參加完華盛頓會議後,風光無限的顧維鈞回國述職,很快就因其不凡的聲望和廣泛的人脈而被任命爲外交總長。進京以後他就看中了這所宅院,並很快把家眷也接了來。
顧夫人晚年在回憶錄中,對于初次見到此宅的印象依然十分清晰,她說:“這就是我的府邸:一連串優雅的廳堂院落,每一處都用不同顔色的屋瓦蓋頂,分布在蔚爲大觀的花園裏,整個住宅由圍牆圍繞。這是一座位于城內的巨宅,占地10英畝,有200間房屋。主要的院落都由帶遮檐的回廊連接……回廊每一轉折處都可以看到山石飛泉,池塘花樹,賞心悅目,點綴其間。我轉身望著維鈞,高興得說不出話來。”至于顧維鈞是如何得到這所宅院的,顧夫人回憶說:“這所府第是一位前政府(清王朝)官員借給他(顧氏)的,此人失勢下台,要逃走避禍。由于害怕房子被充公,他求維鈞接下來。維鈞當時正處于有權有勢的地位,我們住在這裏,房屋便不會充公,這對房主人是有利的。”
顧維鈞與夫人唐寶玥
對顧夫人來說,既然喜愛這處宅院,那就不如將其買下來。由于她的父親有新加坡“糖王”之稱,堆金積玉。所以其父親決定拿出10萬元來滿足女兒的要求。由于房主急于用錢,只好不計較房價的高低了,很順利地就成交了。之後,顧夫人又用了15萬元加以翻修改造,使其煥然一新。其中包括新裝一套暖氣系統,這可以說是一項驚人的奢侈設施,因爲它在冬天每天要燒掉一噸煤。
顧夫人開心地說,我再也不用每年要受半年罪了(指冬季取暖)。這樣就可在盥洗室、浴室、廚房等通上冷熱水,將房間打通合並,裝修成大客廳即舞廳。經過這次投資改造,這所宅邸變得更加奢華、舒適。比如放在大宴會廳走廊上的十幾大盆名貴金魚,常常成爲來訪者觀賞的重點。
1930年,蔣介石夫婦來京期間,也曾在這座府邸中下榻。慣于精致生活的宋美齡,對于這裏的優美環境極表贊賞。顧維鈞夫婦還曾在這裏接待過好多國家的駐華使節或來訪的官員,社交活動十分頻繁。府邸中的一座座幽靜院落,正好可以安排外國客人暫住。
1937年“七七事變”後,侵略者占據了北京,日軍進駐這座府邸。從此,綠草如茵的庭院和美麗的花園被摧殘得一片狼藉。直到光複後顧夫人回京,再將其從廢墟中重新打理。1949年後,顧維鈞全家遠走海外,唯有這座宅院留存下來。
晚年的顧維鈞身居海外多年,始終沒有加入美國國籍,這是由于他一直心系大陸。女兒對父親的思鄉之情看在眼裏,爲了了卻父親的這份心願,顧菊珍每次回大陸時,都要代替父親回到嘉定故園去看望家鄉的親人,轉達父親對家鄉父老的深切問候。然後,再把家鄉而今的深刻變化一五一十地告訴父親,以寬緩父親對故鄉的思念。
1972年,出席第二十七屆聯大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代表團成員章含之,受毛澤東之托曾拜見顧維鈞並邀請其訪問中國大陸。
1985年11月14日,顧維鈞在美國紐約逝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