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初,在古城裏做著餐飲生意的和文浩,決定去擺攤賣菜。
在此之前,他經營的小吃鋪生意正火爆,這個無論在外人還是親友看來都頗爲荒誕的想法,在大年初一當天他扛著兩大筐店鋪後廚裏的備菜,跑到忠義市場支開菜攤的那一刻變爲了現實。
短短兩年後,當我們蹲在菜市場小巷裏采訪和文浩的時候,他已經靠一個小小的野菜攤成爲這裏無人不知的“網紅”賣菜小哥,采訪也一再被絡繹不絕的顧客打斷。
很多人都說和文浩是幸運的,一個荒唐的決定卻讓他躲過了疫情對古城餐飲行業的致命打擊。
然而,更多人不知道的是,這個曾被選爲2008年北京奧運會開幕式舞蹈演員,接待過韓紅、任賢齊、孫燕姿等明星,遠赴新加坡任職連鎖餐飲品牌店長卻裸辭回國的麗江賣菜小哥,看似荒唐而幸運的每一步,都是他爲了生活深思熟慮之後,認認真真走下的…….
“放棄北京奧運會開幕式表演,是我最不後悔的決定”
2002年,只有初中學曆的金江納西族小夥和文浩,被前來麗江選拔舞者的北京中華民族園藝術團選中,同年,他跟隨藝術團來到北京,成爲了一名北漂民族舞演員。
在當時,這樣的機遇對于出生在偏僻的農村、年僅20歲的和文浩來說是幸運的,“幸運兒”這個標簽從此伴隨了他許多年。
“一開始我挺自卑的,感覺自己身上沒什麽優勢,就是韌帶特別軟,用當時帶隊在麗江做選拔工作的和弦老師的話說,就是可塑性比較強,還有就是我從小在納西村落裏耳濡目染學出來的,原汁原味的納西族打跳。”
來到北京之後,和文浩切切實實地感受到了自己與藝術團內其他人之間的差距,文化水平低、非科班出身、舞蹈功底較差……這些都是壓在和文浩身上的短板,他只有通過日日夜夜地訓練來追趕其他人,回想起那段難熬的日子,和文浩至今仍難以釋懷。
後來,隨著自身專業舞蹈水平的提高,和文浩總算可以不再將自己全部的精力傾注于追趕同事,他開始享受在藝術團裏的時光:能經常見到韓紅、任賢齊等衆多明星,可以到清華北大校園裏去登台表演,還有機會去天津等國內發達城市開拓眼界……
如今回想起那段自由暢快又能在舞台上備受矚目的光陰,和文浩說那是他最好的幾年青春,從偏遠小縣城走出來的他,漸漸沉迷在這個由舞蹈堆砌成的花花世界裏。
2003年,北京奧運會開幕式工作組來到中華民族園選拔民族舞演員,在藝術團1000多個人中,只有包括和文浩在內的10個人被選上。
但是,當其他9個人都沉浸在這樣千載難逢的機會中時,和文浩卻猶豫了,畢竟一旦確定加入開幕式表演,就意味著他必須簽署一份長達5年的合同,這期間的封閉式訓練讓他很難有機會回家探親。
“其實麗江人骨子裏那份對安逸生活的貪戀和對原生家庭的依賴,在我身上印下了很深的烙印。我做不到五年不回一次家,父母也不會允許我這麽長時間不回家。即使現在許多人聽了我的經曆之後,都會惋惜說如果我當初堅定地走舞蹈這條路,那我現在也不至于淪落到在菜市場裏賣菜,但是,我絕不後悔自己當初的決定!”
而正是這個在外界看來無法理解的決定,讓和文浩開始冷靜下來思考自己未來的路究竟在哪裏:
如果剝離了民族園與藝術團這兩座包容著他這個非科班舞者的象牙塔,22歲,初中學曆,身無長技的他,如何才能在偌大的北京城闖出一條謀生的路呢?
“第一次使用微波爐差點爆炸!我一定要把北京菜學好帶回麗江”
“打荷,是酒樓廚房裏的一種分工。負責將砧板切好、配好的原料腌好入味、上粉上漿、用爐子烹制、協助廚師制作造型。”—— 和文浩與我們介紹他的第二份工作時,筆者與跟拍攝影師都沒有聽懂“打荷”這個詞,于是我們偷偷拿出手機搜出了這個名詞解釋。
2005年,在藝術團的舒適圈裏呆了兩三年之後,和文浩漸漸意識到,作爲普通人來說舞蹈演員只是一碗青春飯,而且在當時來說這一行的工資普遍都很低,他必須另謀出路,考慮到以後自己總歸是要回到父母身邊生活,所以他盯上了無論在哪裏都“混得開”的餐飲行業。
彼時,麗江旅遊行業正是從起步到騰飛的關鍵時期,本地餐飲業還未受到大量的外來影響,他覺得那正是把北京餐飲帶回麗江的好時機,于是他跑去王府井大街的一家知名酒樓做起了“打荷”的工作。
這份工作簡單來說,就是廚房裏面的全能選手,也是一個雜工,幫主廚打雜,什麽都需要了解,但什麽都不是一把好手。
正是這份在外人看來吃力不討好的活,在和文浩眼裏卻十分有價值,因爲這是離酒樓主廚最近的工作,比起學徒,這份工作能讓他最直觀地看到主廚的全程工作。
“其實很多大廚都是會留一手,所以我就站在離他最近的地方偷偷學嘛,當然,我那時候因爲很沒見過世面,所以也鬧出過許多笑話。”
令他最難忘的是,在第一次使用微波爐的時候,他不知道微波爐對加熱的食物包裝以及設定的時間都有很嚴格的規定,稍有不慎就會有意外發生。于是,他就隨手調了個時間,而且在加熱結束後沒有及時把食物取出來,導致微波爐裏瞬間起火,黑煙彌漫,差點引發爆炸。
但也正是這些令人啼笑皆非的經曆,更加堅定了和文浩要把北京菜和先進的菜肴烹制手法學好帶回麗江去的決心。
遠赴新加坡工作,接待過孫燕姿,最後裸辭回國
2007年,和文浩結束了四五年的北漂生活回到麗江,在古城一家酒吧裏一邊上班一邊尋找好的事業機會。
那時古城裏外國遊客比較多,他們都很喜歡來古城酒吧裏小酌一杯,和文浩也因此結識了許多有意思的外國朋友。
2008年的一天,和文浩如往常般在吧台裏調酒的時候,一位新加坡客人主動湊過來與他攀談。並且一上來就遞給他一張名片,稱要帶他去新加坡發展,和文浩一開始並沒有當回事兒,甚至還認定他是個騙子。
“他的名片上印著他是新加坡某連鎖餐飲集團的老板,還自我介紹說自己名下有幾十家連鎖餐飲店,我就覺得這個人是不是騙子啊?而且這麽大一個老板怎麽會瞧上我呢?不過我回頭仔細想想,又覺得我一個初中學曆的打工仔,別人騙我圖啥呢?”
在經過一番激烈地思想鬥爭之後,和文浩選擇了相信這個新加坡商人,並跟著他一起去了新加坡。
來到新加坡之後,擁有酒樓工作經驗,且好學、反應靈敏的和文浩經過短短三個月的培訓便迅速熟練上崗成爲了一家餐廳的店長,這個過程別人往往要經過半年到一年的時間才能夠達成。
在工作中,和文浩管理的餐廳無論是服務質量還是業績都在幾十家餐廳中屬于遙遙領先的地位,帶他來新加坡發展的老板也越來越器重他,時常給予他出去公費旅遊等獎勵。
對和文浩來說,這段在新加坡的工作經曆對他後來餐飲創業的成功産生了至關重要的影響:餐廳裏那一套必須人人嚴格遵守的工作流程與規章制度,餐廳員工從內心出發的良好服務意識,與顧客在餐前、餐中、餐後恰到好處地溝通等,後來都被他運用到了自己開的食鋪裏。
“我在新加坡感受最深的,不僅是從業者發自內心的服務意識,還有就是顧客對我們服務人員的尊重。印象最深的是接待孫燕姿的那次,我一直以爲明星就很傲慢,高高在上的,沒想到她對我們服務員那麽親切,十分禮貌地對待我們。她走的時候還一視同仁地給我們發了紅包,並沒有因爲我們不是新加坡人就瞧不起我們。”
2010年,因爲在工作中優異的表現,老板准備幫助和文浩將他在新加坡的WP類簽證轉爲SP類簽證。但是在這個機會面前,和文浩再次選擇放棄,裸辭回到了麗江。
“很多人勸我留在新加坡會有更好的發展,這裏有我的‘伯樂’,但是決定辭職那一刻,我想的很簡單,就是想家了,我也應該回家做點什麽事情了。”
自創爆款小吃的古城餐飲老板,“生意好的時候賺了一套房”
回到麗江准備大展拳腳的和文浩,一開始也有過一段異常迷茫的時期。
無論是北京王府井後廚的工作,還是新加坡的餐廳經理工作,明明已經爲餐飲創業做了足足四五年的准備,但是躊躇滿志地回來之後,面對著麗江最真實的市場,他又有些猶豫了。
恰在這時,他聽到了一個消息,古城裏有條美食街即將開業,准備招募一批經營特色小吃的商家。和文浩覺得自己的機會來了,于是他貸了一筆款盤下了其中一個小鋪子,主營臘排骨、砂鍋米線、納西烤魚、酥油茶等麗江特色菜品。
“一開始我的鋪子裏生意並不好,我就想我做得味道還可以,爲什麽生意就是做不起來,後來發現是因爲古城裏賣這些麗江特色餐的太多了,我必須有一樣自己的東西。”
經過多番嘗試之後,他結合自己在國外學到的創意料理方式,做出了兩款火遍爆古城的小吃,香草包飯和茉莉飛雪。
香草包飯,是他將裏面加了很多料一起炒的炒飯,放在香草葉裏賣給遊客,炒飯的口味類似揚州炒飯比較清淡,外面包著的香草葉又有一股特殊的香氣,所以這款小吃廣受江浙一帶遊客的喜歡。
另一個被取名爲“茉莉飛雪”的小吃,是他將碾碎的白豆腐與茉莉花一起炒,然後模仿韓國蛋包飯的做法,在上面鋪上一層雞蛋皮,劃開蛋皮之後,混合著豆腐與茉莉花清香的內陷便會緩緩露出來。
“可以說我是靠著這兩款小吃,掙下了一套房子。後來旁邊有以爲因爲生意不好需要轉讓鋪面的,我就把其中一個鋪面也盤下來一起經營,那是我生意最好最賺錢的時候嘛。”
在古城裏那個小吃鋪裏,周圍的招牌換了一批又一批,而和文浩整整做了近10年。
疫情扛著備菜去擺攤,意外發現賣野菜的商機
2020年初,國內疫情爆發,過年期間麗江大範圍進行封控管理,餐廳等公共場所均暫停營業,原本准備了很多食材准備趁著春節假期大幹一場的和文浩懵了,面對後廚裏那麽多新鮮的蔬菜,他覺得自己不能這麽坐以待斃。
于是在過年那幾天,他扛著兩大筐備菜來到忠義市場,沒想到他的菜馬上被忙著囤貨的客人買光了,當時他還跟媳婦開玩笑說,“如果這場疫情要持續很長時間,那咱倆就來菜市場賣菜吧,也能養活我們一家人。”
和文浩沒想到,自己當初開玩笑的話一語成谶,幾個月過去,疫情絲毫沒有結束的勢頭。于是,在2020年上旬,古城鋪面租約到期之後,和文浩選擇不再續約,而是來到忠義市場裏賣菜。
剛開始,和文浩只是賣一些常規蔬菜,生意只能說勉強過得去。菜市場裏一些賣菜阿奶看和文浩爲人和善,而且還能娴熟地用納西話和白族話跟她們唠家常,特別好說話,于是她們就會把自己挖來賣不完的野菜低價拿給他,讓他幫忙處理掉。
和文浩雖然自己也有難處,但是看著這些阿奶,他說不出拒絕的話。
後來他發現自己攤子裏那些阿奶硬塞來的菜,反而比自己批發來的蔬菜好賣,他的腦子裏産生了一個大膽的想法,就是將自己的攤子變成專門賣野菜的攤子。
“當時菜市場裏沒有專門賣野菜的攤子嘛,那些想買的人只能像無頭蒼蠅一樣,一家一家地打聽,而且現在人們生活好了,大家對原生態的野菜需求越來越多了嘛,我就想要不幹脆做個野菜攤吧。”
如今,和文浩的野菜攤因爲價格公道、種類豐富,已經被許多麗江人所熟知,在小紅書上還有遊客專門爲他寫了推薦筆記,接觸過許多新事物的他也經常在抖音上發一些野菜到貨的視頻,所以很多外地客人都會特意聯系到他,讓他打包發貨到外地。
“其實災難來臨的時候,謀生是第一位的,以前是老板又如何,去過國外又如何,放下對自己高高在上的定位,先吃飽飯再考慮其他的。”
“阿寺,給我裝兩把小紅參嘛!”
采訪接近尾聲,攝影師收起了鏡頭准備離開,一位步履蹒跚的阿奶找過來買小紅參。和文浩轉身在牆上扯袋子的時候,他背上一塊有些破舊的民族披肩吸引了我們的注意。
“你們肯定猜不到嘛,我以前曾有過什麽夢想?嘿嘿,是做一個原創的民族服飾品牌。”
和文浩在告別時笑著對我們說。
記者手記
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第一季》導演陳曉卿曾說,要認識一座城市,必須去看它的菜市場,那樣才是“肌膚之親”,菜市場是這座城市裝都裝不了的地方。
的確,在麗江的菜市場裏認真走一圈,足可窺見無數真實的人世間。
可在那麽多真實而不平凡的人與故事裏,爲什麽偏偏決定寫一寫賣菜小哥和文浩呢?
或許是因爲他年過四十卻依然像個二十來歲小夥子的青春感吸引了我們,或許是他坐在菜棚裏對著行色匆匆的來往路人揚起的笑臉觸動了我們……
也或許,是在他身上看到了我們每一個普通人倔強地與生活和苦難抗爭的模樣:好運降臨時的小心翼翼,追夢路上的瞻前顧後,被原生家庭緊緊牽絆住的腳步,還有,生存面前不值一文的面子和輝煌過往。
“有時候,只有從高處走下來,才能活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