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年,12歲的李光耀跨入了新加坡頂尖學府,萊福士書院的大門。之後學習成績一直制霸書院,但到了高中卻出現了一個能在學習上與他一爭長短的人,這個人就是當時學院裏唯一的女生,在後來與李光耀相攜63載的愛人——柯玉芝。
他們兩人的相識緣于一場考試。
李光耀在轉入萊福士書院高中部第一學期的期末考試中,數學成績高居榜首,但令他難以置信的是自己的英語和經濟學成績只是第二名。
取得第一名的學生叫柯玉芝,一直以來各科成績都是第一名的李光耀在心裏畫了個問號,很想認識一下這個超過他的女生。
不料李光耀的這個願望很快就實現了。在學校舉辦的頒獎典禮上,校長指定由柯玉芝給李光耀頒獎,就這樣萊福士書院兩大學霸第一次見了面。
這就令李光耀十分尴尬了,首次丟了第一名的寶座,打敗自己的還是一個女生,這讓李光耀在今後的很長一段時間裏都把柯玉芝作爲自己的競爭對手。
而柯玉芝呢,自然也想著要在所有的科目上全面碾壓李光耀,可以說第一次見面的兩人,並沒有發生一見鍾情的狗血事件,有的只是兩人的暗暗較勁。
爲了戰勝對手,李光耀學習更加努力,除了睡覺的時候不看書,就連吃飯的時候都要邊看邊吃。
當時的李光耀有一個夢想,就是去英國讀書。而去英國進修的前提就是要獲得“女皇獎學金”,這個獎學金在新加坡每年只有一個名額。
如無意外,“女皇獎學金”的得主,必然在他和柯玉芝兩人之間産生,這也是李光耀視其爲競爭對手的原因。
可惜沒過多久,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了,新加坡被日本占領,學校也被迫停課,兩人一度失去了聯系。
沒過多久見到市面上膠水短缺,李光耀打算找自己的好友楊玉麟一起做膠水生意。沒想到在楊玉麟家中,再次與這位曾經的競爭對手相逢。
李光耀這才知道,原來柯玉芝是楊玉麟的妻妹。就這樣,柯玉芝成了李光耀和楊玉麟生意上的助手。由于兩個人經常見面,通過談話都非常敬佩對方的才情,一來二去兩人之間産生了情愫,關系也從競爭對手變成了戀人。
但李光耀不知道的是柯玉芝出身名門,父親是華僑銀行總經理柯守智,妥妥的社會名流。而李光耀家庭條件雖然不差,但遠遠達不到柯家的擇婿標准。
爲了將來有更好的發展,李光耀重燃了去英國求學的夢想。恰逢此時二戰結束,兩人又雙雙回到了學校。
通過努力,李光耀終于在1946年取得了“女皇獎學金”,拿到了英國求學的通行證。離開新加坡當天,柯玉芝來到港口送行,李光耀問她:“你願意等我3年嗎?”
柯玉芝沒有正面回答,而是反問道:“你知不知道我比你大。”李光耀毫不在意地指了指自己:“你看我,是不是看起來比你還大,大家都說我少年老成,咱倆在一起正好互補。”
看著站在大不列顛號甲板上向自己揮手告別的李光耀,柯玉芝哭紅了雙眼。心中默默想著“3年,太長了,我可等不了。光耀你等著,我明年就要到英國去找你。”
1947年,柯玉芝成功取得“女皇獎學金”,一路追著愛人的足迹,來到了英國劍橋大學。相隔1年,兩位情侶再次相見,他們緊緊地擁抱著彼此,訴說著1年來的相思之情。
同年聖誕節,兩人瞞著家人在英國偷偷注冊結成了夫妻,隨後兩人互相鼓勵,全力以赴學習法律知識。
兩年後柯玉芝率先考取法科雙重第一榮譽學位;而李光耀也在第三年,拿下第一榮譽學位,而且成績名列榜首。
1950年兩人以優異的成績從劍橋畢業回國。回到新加坡,兩人秘密結婚的事情自然無法隱瞞,柯玉芝的父母得知後一時間無法接受。
幸好此時李光耀已經當上了律師,這個職業在任何時代都會受人尊敬。他自信滿滿地來到柯家,向柯玉芝的父母提親。柯玉芝的父母見到一表人才的李光耀,也對這個女婿非常滿意,就同意了他們的婚事。
1950年9月30日,新加坡萊佛士酒店張燈結彩,李光耀和柯玉芝在親人的見證下再次舉行了婚禮。
李光耀還興奮地說:“我想和同一個女人結婚兩次,不犯法吧?”
1952年2月,他們的大兒子李顯龍來到人世。
此時的李光耀收入並不是很高,好在柯玉芝作爲一家律師事務所的合夥人收入頗豐,可以說這時家裏的開銷主要靠柯玉蘭支撐。
李光耀在一所英國人開辦的律師事務所工作,老板叫黎覺,這個英國人還有另外一個身份,新加坡進步黨發起人。
彼時新加坡的總督擁有巨大的權力,雖然也有一個議會,但議員的組成卻不盡人意。當時新加坡的議會一共有25個議員,但只有6個出自民選,其余的都是英國政府委派,或者由官員擔任。
也就是說人民根本沒有話語權,年輕氣盛的李光耀對這種政治模式非常失望,因此他一直不太喜歡英國政府。他將名字由“哈裏李光耀”改爲“李光耀”就是很好的暗示。
1952的一天,新加坡工會代表和郵差代表來到了李光耀工作的律師事務所。原來當時新加坡的郵差正在發起罷工遊行,原因是他們工資過低,工作又過于勞累,他們要求政府提高待遇,現在正需要一位法律代表,與政府談判。
但由于他們無法支付很高的律師費,一直沒有找到願意幫忙的律師。李光耀覺得這是一個出名的好機會,就沒有在意酬勞多少,欣然接受了這份工作。
于是他開始作爲法律代表帶領郵差遊行,在街頭進行演講,跟政府談判。還通過關系找當時頗具影響力的報社幫忙,在報紙上不斷報道政府對郵差的壓迫。
這時柯玉芝正在家中歇産假,爲了支持李光耀的工作,她不辭辛勞,一邊照顧孩子,一邊爲李光耀修改演講稿,給他出謀劃策。
經過他的不懈努力,殖民政府最終不得不作出讓步,答應了工會提出的全部要求。這件事讓29歲的李光耀一戰成名,被郵差們稱爲“人民代理人”,在新加坡擁有了很高的聲望。
通過這件事也讓李光耀意識到了人民的力量,同時加深了對殖民政府的不滿,他決定從政,以自己的力量改變新加坡的現狀。
1954年,李光耀主導組建了人民行動黨,在成立大會上他親自宣布了黨章。而人民行動黨的黨章毫無意外的也是出自柯玉芝之手,除此之外,柯玉芝還組織人民行動黨創始人的妻子們,親自動手縫制黨徽。
此後李光耀大部分時間都忙于從事政治活動,無暇顧及家中事務。柯玉芝雖然懷有身孕,但爲了支持丈夫的事業,獨自一人操持家務,讓李光耀可以沒有後顧之憂,專心仕途。
1955年女兒李玮玲出生,1957年他們的次子李顯揚降世,柯玉芝一邊需要照顧三個孩子,還要做好李光耀的“秘書”,雖然辛苦,卻毫無怨言。
1959年,立法議會大選投票,李光耀所在的人民行動黨,在新加坡議會大選中打敗了對手,成爲執政黨。
而人民行動黨秘書長李光耀也在35歲這年擔任了新加坡總理,能在如此年輕的年紀擔任一個國家的領導人在世界上也不多見,更不用說此時距離李光耀離開大學校園剛剛過去10年。
李光耀上任後,立刻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包括修建社區娛樂中心、廢除黃賭毒、婦女平權、降低高級官員工資、發展旅遊業等等。這些措施獲得了新加坡普底層人民的大力支持,使李光耀威望大增。
但有一件事情一直困擾著李光耀,就是與馬來亞合並的問題。李光耀擔任新加坡總理之前就一直希望能夠將新加坡與馬來亞合並成立馬來西亞聯邦。
他一直認爲新加坡地小人多,經濟發展缺乏足夠的支撐,甚至當時新加坡的飲用水都需要從馬來亞運輸。
但當時馬來亞的領袖東古卻根本沒有接納新加坡的意思。原因很簡單,他認爲新加坡華人太多,如果並入馬來亞,會嚴重影響馬來人血統的純正。
此外東古更擔心的是華人中的共産黨人,一旦讓這些人大量湧入馬來亞,很可能會對他的權力造成威脅,畢竟他就是靠著殘酷鎮壓共産黨,才獲得了英國政府的好感。
這時一個重量級人物的出現,讓李光耀看到了新馬合並的希望,這個人就是英國聯邦關系部大臣桑迪斯。
桑迪斯在英國身份超然,他的話在能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英政府的決策。這一切都源于他的另一個身份,丘吉爾的女婿。
李光耀找到了桑迪斯,費盡口舌終于說動了這個政客。有了他的斡旋,英國議會中支持新馬合並的議員越來越多,最後成功逼迫東古就範。
馬來亞方面的問題得到了解決,李光耀開始著手處理內部矛盾,新馬合並在人民行動黨內部也不是人人都支持。
其中兩位說華語的親共幹部林清祥、方水雙就一直反對和馬來亞合並,甚至與李光耀已經到了貌合神離的地步。
雖然兩人極力反對,但畢竟李光耀是總理,手中的資源遠遠多過兩人,再加上新加坡的普通民衆都渴望合並,正所謂大勢所趨,最終李光耀笑到了最後。
此外李光耀還去遊說了印度總理尼赫魯、埃及總統納賽爾、南斯拉夫領導人鐵托,並且獲得了支持,之所以如此順利,是因爲此三人聯合推行了“不結盟運動”,本質是反對蘇聯老大哥的意識形態暴力輸出,幹涉內政。
雖然李光耀最終促成了新馬合並,但事情並沒有按照他設想的方向發展。作爲馬來西亞聯邦領袖的東古一直對李光耀逼迫他就範耿耿于懷,而且東古一直以來就歧視華人。
同時馬來人人數衆多但是多數都比較貧窮,而華人雖然屬于少數但卻擁有多數財富,這讓馬來人十分不平衡。
馬來亞新政府爲了限制華人發展開始對新加坡的華商征重稅,同時還限制他們往馬來亞地區銷售商品。同時印度尼西亞也和新加坡斷交,在雙重打擊下新加坡很多商人紛紛破産。
李光耀本打算利用合並的機會大力發展新加坡的經濟,結果新政府和馬來人如此敵視新加坡,處處抵制華人,這讓他氣憤難平。
而此時在新加坡民間也漸漸傳出了對李光耀的不滿。這段時間應該是李光耀政治生涯中的低谷期,躊躇滿志的他備受打擊。在這段時間柯玉芝給了他最大的安慰,幫助他走出了陰霾。
李光耀在回憶錄中曾這樣形容自己的妻子:“我的妻子芝,對于我的持續鬥爭從來不質疑。對我而言,她是力量的泉源。在評斷誰不能信賴方面,她經常准確無比。只要她對別人的看法有所保留,我都會認真對待。”
李光耀此時還對聯邦政府心存幻想,多次進行演講想要安撫新加坡華人的不滿,可是後來發生的事情徹底打破了他對新馬合並的幻想。
馬來亞聯邦政府對華人的欺壓愈演愈烈,他們試圖提高馬來人在聯邦中的待遇,並且鼓動激化新加坡馬來人對華人的不滿,支持新加坡馬來人對抗政府。在新加坡制造了種族騷亂,造成120人死亡、109人受傷。
面對此情此景李光耀非常憤怒,他領導人民行動黨聯合馬來亞聯邦中的反對黨,發起“馬來西亞人的馬來西亞運動”,反對聯邦政府的種族歧視政策。
隨著人民行動黨的活躍,聯邦政府感到了壓力。聯邦領導人東古不斷地向英國政府打小報告,說李光耀企圖奪取聯邦政權,將馬來亞聯邦變成華人的天下。
英國政府自然不可能允許華人勢力做大,于是支持東古將新加坡驅逐出馬來亞聯邦。其實在最開始所謂的驅逐威嚇成分居多,聯邦政府也不想失去新加坡這個優良港口。
他們想借此敲打李光耀,妄圖使李光耀和他的追隨者屈服于聯邦政府的統治。可惜他們低估了李光耀,也低估了所有華人。
李光耀知道一旦低頭,新加坡所有華人必將淪爲聯邦政府中的下等人,任人宰割。他沒有選擇屈服,而是在1965年8月9日,含淚在電視轉播中宣布新加坡從“馬來亞聯邦”脫離並獨立,成立新加坡共和國。
此時柯玉芝再次發揮了其最佳秘書的作用,親自草擬了分離協議法律文書,其用詞之精准嚴謹令人驚歎,這份法律文書作爲馬來亞聯邦修正憲法的一部分,在聯合國記錄在案。
有了這份法律文書,新加坡人再也不用擔心馬來政府用切斷飲用水供應來威脅他們,因爲聯合國安理會一定會站在他們這一邊,可以說在每一次新加坡發生的大事件中都有柯玉芝的身影,她對新加坡的貢獻完全不下于丈夫李光耀。
在世人的眼裏李光耀光芒萬丈,柯玉芝更像是一位傳統女性,站在丈夫背後,在家相夫教子。但了解她的人一定知道,在柯玉芝心中有著自己的追求和理想。
她也曾對丈夫無休無止的政治鬥爭感到厭煩,只不過她能夠爲愛情做出犧牲,才能一直默默支持著李光耀,一路陪他攀上巅峰。
柯玉芝並不是一個爲丈夫命是從的女人,正如女兒李玮玲在書中寫到,一次李光耀的短褲松緊帶壞了,他要求妻子幫他縫補。
這個時候的柯玉芝視力已經退化,再做針線活顯然已經力有未逮。當時柯玉芝只是平靜地對李光耀說:“如果你這是要我證明對你的愛,那我會試著做。”
柯玉芝就是這樣一位女子,就連反抗丈夫都是如此理智。她和李光耀之間從來沒有過激烈的爭吵,但這種理智的反抗卻更具威力。
李光耀當政期間正是新加坡最困難的時期,他整天忙于工作,孩子的教育自然就落到了柯玉芝的頭上。
爲了讓年齡還小的孩子們在正常的環境中健康成長,柯玉芝決定盡量在家陪伴孩子,因此有很長一段時間柯玉芝很少露面,直到三個孩子稍長大後,她才開始陪伴李光耀到外國訪問。
隨著時間的推移,柯玉芝和李光耀的感情越來越深,無論出席任何場合,有李光耀的地方必然有柯玉芝,他們會手挽手一起散步,一起打球,一起忙裏偷閑看一場演出。
時光匆匆,歲月無情,一轉眼來到了2003年。這一年柯玉芝82歲,李光耀受邀訪問英國,柯玉芝自然陪伴同行。
不幸的是,在酒店中柯玉芝突發中風,好不容易等來救護車將柯玉芝送到醫院,可是醫院的大夫卻對病人絲毫不在意。
這下可氣壞了李光耀,他一怒之下動用關系將電話打到了唐甯街10號,在英國首相的幹預下,給妻子插了個隊。
這次中風嚴重影響了柯玉芝昨晚的視力,這對于平時喜歡讀書的柯玉芝無疑是一個噩耗,她爲了能正常閱讀,找來一把尺子作爲輔助。
她每天都要拿出時間做運動,鍛煉身體。李光耀的國事訪問,她仍然全程陪同。她對自己的身體狀況非常樂觀,還幽默地把生活分成“中風前”和“中風後”。
柯玉芝在日常生活中非常平易近人,跟她相處過的人對她的形容是親切,友善,有興致時她會同自己的女性保安談心,看到女性保安的英文發音有問題,她還會耐心的教導。
2008年5月12日的柯玉芝第二次中風,她的頭腦雖然保持清醒的,但身體很弱,還感染了肺炎,已經不能下地活動。李光耀俯下身想要親吻愛人,柯玉芝卻說:“你不要離我這麽近,當心感染肺炎。”
在醫院裏柯玉芝收到一些桃子,她知道李光耀喜歡吃就吩咐女傭帶一個回家,讓李光耀在午餐時吃,即便在重病中她仍然惦記著愛人。
2008年6月24日的電腦斷層掃描顯示,柯玉芝的右腦再次出血。醫生說她的病已經沒有有效的治療手段了,李光耀把她接出了醫院,希望她在最後的日子裏過得舒適,安詳。離開醫院的時候,醫生斷言柯玉芝最多還能活幾個星期,只能盡量讓她感到舒適。
但在李光耀和家人的精心照料下,時間被生生拉長到兩年多,不得不說這是愛創造的奇迹。
在最後的幾個月,柯玉芝身體機能衰退,已經喪失了講話能力。但每天晚上李光耀都會和她聊會兒天,也只有在李光耀來過之後柯玉芝才能安然入睡。
2010年10月2日,柯玉芝安然去世,李光耀與她的愛情畫上了一個圓滿的句號。
在柯玉芝的葬禮上,李光耀動情地說:“我和妻子自1947年便在一起,超過了我們四分之三的人生。我對她逝世的悲傷非言詞所能表達。但今天,回想起我們共度的日子,我要選擇歌頌她的人生。我們在一起的 63 年,我有珍貴的回憶。沒有她,我會是一個完全不同的人,過著完全不同的生活。”
遺體告別的時刻,李光耀放了妻子最愛的音樂,並把玫瑰放入棺中,一次次親吻她的額頭。
兩人風雨同行63載,相濡以沫,砥砺前行,如此純粹的情感令人豔羨。
面對愛情柯玉芝主動出擊,一往無前。夫妻相處時她敢于犧牲,做對方的精神支柱,有適時的依賴卻從絕不盲從。
當他需要傾聽時,柯玉芝就在這裏;當他需要溫暖的懷抱時,柯玉芝就在這裏;當他需要有人牽住他的手給他勇氣時,柯玉芝就在這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