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楠 鄭懷國
單位:北京市農林科學院數據科學與農業經濟研究所
前言
人造肉,是指非自然生産、有類似肉品口感的食品,用于替代傳統肉類蛋白,主要包括植物蛋白肉和細胞培養肉。近年來,人造肉正逐步進入人們的日常生活,成爲健康環保食品的代名詞。2019年,人造肉入選中國食品安全與健康“十大熱詞”。“人造肉漢堡”還被全球知名科技評論期刊《麻省理工學院技術評論》(MIT Technology Review)評爲2019年全球十大突破技術之一。據美國市場調查咨詢公司MarketsandMarkets的研究報告,2018年全球肉類替代品市場約爲46.2億美元,預計將以每年6.8%的複合增長率增長,到2023年將達到64.3億美元。科學家普遍認爲,人造肉的出現將有效減少傳統畜牧業用地、水資源使用和溫室氣體排放,爲實現碳達峰、碳中和,減輕全球面臨的環保壓力提供了解決途徑。
1.植物蛋白肉
植物蛋白肉與我國傳統素肉不同,主要利用大豆、豌豆等植物蛋白替代動物蛋白,通過纖維結構化和風味物質整合制成的具有類似動物肉制品質構、風味、形態等特征的食品,具有零膽固醇、零激素、零反式脂肪酸、零抗生素,富含人體必需氨基酸等優點,更符合人們的健康飲食需求。當前市面上絕大部分産品都是植物蛋白肉制品。
1.1 全球植物蛋白肉産業發展情況
盡管新冠疫情造成的局部封鎖對全球供應鏈産生嚴重影響,但全球植物基食品行業還是取得了穩步發展。植物基零售業顯示出強勁增長勢頭,各類初創公司獲得了創紀錄的風險投資,技術研發也取得重大進步。
2020年,植物基肉、蛋、奶制品公司共獲得了21.5億美元的投資,成爲該行業曆史上融資最多的年份。美國Impossible Foods公司在3月和8月分別籌得5億美元的F輪和2億美元的G輪投資,這比2019年整個植物蛋白産業籌集的資金還要多。成立于2020年3月的LIVEKINDLY Collective(禮的樂活)籌集了3.35億美元的戰略融資,用于支持全球重點地區和中國市場的推廣,以及在植物基領域的戰略收購。
技術的進步也顯著改善了植物肉産品,在蛋白質來源、成分優化和制造工藝方面取得的進步使得植物肉的味道、質地和口感更加接近動物肉制品。紡紗技術、細胞剪切技術和3D打印技術等新技術的出現逐漸使傳統擠壓技術退出主流。
1.2 國內植物肉業務快速增長
目前,我國植物蛋白肉主要加工技術日趨成熟,行業發展勢頭已經形成,産品品類相對成熟。一批國內初創公司如星期零、Hey Maet、珍肉、新素食不斷湧現,備受投資關注,其中星期零已獲A+輪融資,融資金額過億元人民幣。傳統食品公司也紛紛涉足該領域。國內最大豌豆蛋白供應商雙塔食品積極推進植物肉餐飲端的市場布局,並與Beyond Meat(別樣肉客)、聯合利華、嘉吉、雀巢、日本雙日、日本食研等企業達成深度合作。
據《2021中國植物肉行業洞察白皮書》顯示,從2019年12月到2020年12月,國內針對植物基公司的投資事件多達21件,同比增長500%,約占整個食品及保健品賽道的10%。2020年也被稱爲中國植物肉的元年。
1.3 國外企業布局開拓中國植物肉市場
除本土新消費品牌之外,國際連鎖餐飲品牌如肯德基、星巴克、漢堡王等也早已布局中國植物肉市場,開發出以植物蛋白爲原料的植物蛋白肉制品,對國內植物肉市場發展起到巨大推動作用。肯德基推出植世代系列,率先將植物基産品全面鋪開。星巴克發起“GOODGOOD星善食主義”行動,推出全新的植物膳食餐飲産品。漢堡王攜手聯合利華旗下“植卓肉匠”推出其國內首款植物肉産品“真香植物基皇堡”。雀巢將亞洲首條植物基産品生産線落戶天津,面向零售市場和專業餐飲渠道一次性推出10款“嘉植肴”植物肉産品。Beyond Meat在浙江嘉興建廠投産,並計劃建設二期以提高産能,其植物肉産品“別樣漢堡”目前通過盒馬鮮生銷售。
2.細胞培養肉
細胞培養肉是利用從動物分離出來的全能幹細胞和肌細胞,在營養液中培養,形成類似肌肉的組織,再進行商品化加工。它不需要經過動物養殖,而是通過直接培養動物細胞制造真正的動物肉。目前絕大部分仍處于實驗室研究階段,培養基成本過高是其商業化的最大挑戰,整個行業的平均成本還在幾百美元每公斤。
2.1 全球細胞培養肉産業發展情況
細胞培養肉的研究旨在開發簡便的商品肉替代品並實現工業化生産。全球細胞培養肉行業目前仍處于成長初期,但國外細胞培養肉的前沿研究已經過概念化和概念的實驗證明等前商業階段,開始進入中試規模。中試規模的細胞培養肉工廠每年可生産數百或數千公斤的生物質,意味著企業可在未來1到3年內具備向少量高級餐廳供應産品的能力。衆多初創企業正努力轉向使用更大規模的生物反應器以培養更多的細胞。
據GFI《2020細胞培養肉産業現狀報告》統計,2020年細胞培養肉領域的創業投資持續快速增加,達到3.5億元的峰值,幾乎是該行業往年累計投資總額的2倍。Memphis Meats和Mosa Meat公司分別獲得1.86億美元和7500萬美元的B輪融資。然而該領域仍需更多投資以維持其重要研發、規模化生産和降低成本,以便更好地與傳統制造動物蛋白的企業競爭。
僅2020年,全球就湧現出至少20家新的細胞培養肉企業,專注于細胞培養肉投料或最終産品開發的初創企業數量上升至70余家。此外,細胞培養肉領域企業也通過收購或建立合作關系來擴大生産規模。2020年12月,皆食得公司(EatJust)的細胞培養雞塊獲得新加坡監管機構批准上市,成爲世界上第一個批准上市的細胞肉産品。2021年8月,世界上第一個3D打印的和牛牛肉面世。
2.2 我國細胞培養肉研究處于起步階段
我國在細胞培養肉研究方面也取得突破。2019年11月18日,南京農業大學周光宏教授團隊在國際上首次獲得高純度豬、牛肌肉幹細胞,並創立肌肉幹細胞體外培養幹性維持方法,研發出我國第一塊肌肉幹細胞培養肉産品,打破了國外培養肉生産技術的壟斷。同年12月,由周光宏教授擔任首席科學家的周子未來食品科技有限公司注冊成立,主要開展細胞培養肉的開發及規模化生産,是國內第一家專注細胞培養肉研發的科技公司。國內另一家生物科技公司CellX致力于將再生醫學中先進的組織工程和3D生物打印技術應用在食品行業,在今年初完成數千萬元人民幣天使輪融資。另外,中國香港的初創企業Avant Meats專注于魚類細胞培育,在與當地名廚聯手的烹饪展示會上首次推出了魚排。
3.國內人造肉行業前景展望
3.1 消費、環保和健康飲食需求旺盛,推動市場持續增長
隨著國內居民人均消費水平穩步上升,蛋白攝入需求總量不斷提高,未來中國的肉類消費量將進一步增加。預計到2030年,我國肉類農産品的供給缺口將達到3804萬噸,嚴重威脅我國的糧食與食品安全。人造肉作爲高效的蛋白來源,有望填補肉類市場缺口,同時可減少畜牧用地以及動物養殖産生的環境汙染和溫室氣體排放,有效降低環境成本。人造肉的宣傳上市,也一定程度上加強了消費者的環保意識,爲追求健康飲食的人群提供了新選擇。
3.2 市場競爭日趨激烈,行業准入門檻不斷上升
美國人造肉第一股BeyondMeat激發了資本市場對人造肉行業的青睐,國內對于人造肉概念股的關注熱度持續高漲,相關企業數量已超過千家,人造肉市場競爭日趨激烈。但相對于火熱的資本市場,植物肉制品在國內還處于試水階段,消費者對于上市的産品褒貶不一,一定程度可看出國內植物肉産品在風味、口感上還有很大上升空間。隨著國內人造肉市場不斷擴大,植物肉行業的准入門檻無疑會上升。相比之下,細胞培養肉研發對企業科技實力和資金要求相對較高,准入門檻一直很高。
3.3 法規和行業標准逐步完善,助力産業有序發展
人造肉行業作爲前沿創新技術和新興産業,現有生物産業發展、市場准入和監管、安全性評價等制度已不能適應其發展。因此,形成完善的監管制度對行業健康發展具有重要意義。目前國內已發布《植物基肉制品》團體標准,對植物基肉制品的技術、檢驗規則、標簽、標識、包裝、運輸和儲存做出了明確要求,是行業內第一個關于植物基肉制品的標准規範。細胞培養肉的監管還尚未實施,業內呼籲盡快實施法規並完善標准,以促進行業的成長和繁榮。
4.我國人造肉行業發展面臨的挑戰
4.1 人造肉制造加工工藝還有短板
技術升級對于植物肉産品風味口感的提升極爲關鍵。盡管國內植物肉加工技術取得進步,但在色澤、口感、質地和風味等方面均與傳統肉類仍有差異。細胞培養肉是將生物科技應用于食品行業,涉及到多學科間的跨領域協作,相關研究在我國剛剛起步,與國外技術差距較大。
4.2 普通消費人群對人造肉認同有限
目前國內植物肉市場主打綠色、健康、環保、低脂、低卡等概念,將年輕群體設定爲主要消費人群,但受限于植物肉風味、口感、價格以及國內肉類供應平穩等因素,距普通消費者願意買單顯然還有一定距離。而細胞肉還要克服倫理等一系列問題。
4.3 人造肉産業對傳統農業發展影響深遠
據歐睿信息咨詢公司(Euromonitor)預測,到2023年,中國人造肉市場規模將達到130億美元。這意味著中國植物肉市場在未來幾年幾乎占到全球市場的一半,對傳統肉類生産方式産生深遠變革。有學者指出牲畜需求的減少可能對農民和農業市場帶來一定程度的負面影響。
微/信/公/衆/號發布國際農業新資訊:沒/關/注的先/關/注下呦!!
【原創報告】北京市“菜籃子”外埠基地建設現狀、問題與對策分析
【農科成果】北京市農林科學院揭示SlIDI1參與番茄類胡蘿蔔素合成的分子機制
【前沿資訊】細胞培養海産品獲資本市場青睐
【政策掃描】國務院重磅規劃:大力提升農業數字化水平,創新發展智慧農業
掃/描/下/方/二/維/碼,關注“農科智庫”微/信/公/衆/號,提前查看最新農業資訊!!!還有更多原創報告、一手農業前沿資訊等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