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環球時報
【環球時報報道 記者 王輝耀 苗綠】2022年是中美關系正常化50周年,作爲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和最大的發達國家,中美兩個大國如何相處影響著全球發展格局。一個多月來,中美高層互動頻頻,使兩國關系出現一些緩和迹象。作爲重要的中國民間智庫之一——全球化智庫(CCG)也積極開展智庫外交——6月29日到7月8日,CCG專家團在美國開展爲期十天的“二軌外交”之旅,與包括聯合國總部、美國政府部門、知名智庫在內的30家機構、數百位政商學界及新聞行業資深人士開展了三十場面對面的交流活動。這是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以來,首次到訪美國的中國智庫代表團。在美國實地交流,也讓我們可以近距離觀察美國各界對華真實態度。
美國擔心損失一代“知華派”
與政府間“第一軌外交”不同,“二軌外交”是特殊的非官方外交,如通過智庫或學者進行交流,以靈活的方式、廣泛的接觸發揮重要的溝通作用。CCG此行先後走訪了新加坡、美國、法國、德國、比利時和韓國。受疫情影響,這次非常之旅離我們上一次到美國已有兩年零八個月。
從中美人文交流的角度看,因疫情陷入停滯甚至中斷互訪兩年多來,雙方在隔空對話中很容易積攢怨氣,增加誤解。但這次美國之行,讓我們感受到美國各界對中美關系趨穩、重啓人文交流的迫切期待。比如,原本計劃在美國“獨立日”假期外出的一些美國專家和企業界人士非常重視這次交流,都盡量調整日程趕來見面。布魯金斯學會名譽主席約翰·桑頓專門從外地的家飛到紐約和我們見面。6月30日,桑頓和近30位美國商界CEO就中美經貿等問題和我們探討交流。在長周末之前能聚集到這麽多企業界知名人士,確實讓我們感到有些意外。曾任高盛集團總裁的桑頓是中美民間交往中的重要人物,2008年被授予中國政府友誼獎。桑頓去年8月和9月訪問中國,爲美國總統氣候問題特使約翰·克裏來華做先遣。他對中國智庫來訪的重視,某種程度上體現出美國企業界和智庫界對中美加強溝通的期待。
爲不錯過交流機會,亞洲協會政策研究院副主席、美國前貿易官員溫迪·卡特勒在辦公室大樓裝修好的第一天接待我們。美中關系全國委員會發了好幾封郵件提醒會員參會。該會會長史蒂芬·歐倫斯見到我們就說,見面聊和通過視頻會議軟件交流效果完全不一樣。值得一提的是很多場活動都超時了。在華盛頓,卡內基國際和平研究院亞洲項目資深研究員黃育川開了很長時間的車趕過來,一口氣又和我們談了兩個小時。
美國學者對當前雙方缺乏交流的狀態十分在意。受疫情影響,很多學者的訪華計劃更改或取消。專家們反映,更嚴重的問題是,許多有志于學習中文和中國文化的美國青年現在只能選擇去中國台灣留學。他們擔心,如果美赴華學者長期“斷崖式”減少,將使美國學界損失一代“知華派”,長此以往恐對中美關系不利。
中美關系是一個生態,需要不斷培養新生力量,但在華盛頓,我們明顯地感覺到了新生力量的缺乏。老一輩的“知華派”,如李侃如和包道格年事已高,有的已離開華盛頓,而新一代“知華派”對華認識因缺少深入交流和調研而顯得相對片面。交流中,一些智庫學者提出,由于長時間沒有去中國,對中國經濟發展等情況缺乏一手資料,與中國同行也缺乏深度溝通,這使他們的研究缺乏支撐和充分的論據,導致他們在美國發聲力度不夠,影響力也有所下降。對此,有學者表示感到有些壓抑。
從具體問題入手,探尋中美共處之道
除學界外,美國企業界的反饋也大體如此。美國商會中國中心主任傑裏米·沃特曼在交流時表示,美企非常擔心受地緣政治和俄烏沖突影響,特別是擔心美中關系下滑和台海出現危機,一些會員企業經常致電總商會要求提供相關研判分析,以便企業拿出應對方案。美企高層由于近三年不能赴華進行商務考察和訪問,很多投資活動不能實施,也不能做新的投資計劃。好幾個美企CEO都表示,因爲近期缺乏對中國的實際了解,他們很難向外界解釋和澄清一些關于中國的誤解,因此很想盡快到中國來走一走。總的來看,美國企業界在處理中美關系上仍表現得務實和積極,對中國表現出極大興趣,但也擔心與中國關系過于密切而帶來新的壓力。我們在與美國工商界人士交流時了解到,英國軍情五處和美國聯邦調查局的負責人7月6日在倫敦首次聯合露面,並稱“中國對英美兩國利益構成的長期威脅越來越大”。美國企業界一些人士對此表示擔憂,有的說“不得不在做中美沖突激化下的撤離或應急預案”。
長時間不見面也使大家變得更加直言不諱,就中美關系中存在的問題各抒己見。紐約企業界人士特別關心中國企業到美股上市和監管收緊問題、中國的防疫政策和中方在烏克蘭危機上的立場,對此,我們都一一根據實際情況予以解答,有時大家還展開辯論。從總體感受上來說,美國學者以前傾向于談許多具體的問題,但此次很多人都表示,“中美關系很難再回到過去”,有的還流露出很強烈的負面情緒。這讓大家都在思考,逐漸解決困擾中美關系發展的問題,從宏觀上強調中美“雙贏”和“合則兩利”是必要的,但從具體的小事開始做起也很重要。
顯然,在增強雙邊民間往來,促進訪問、留學和旅遊等方面,美國各界似乎都感受到了緊迫性。有人提出中美之間先把人文和民間交往恢複起來,穩定雙邊情緒再考慮下一步怎麽走。他們甚至提供了一些這方面的解決方案。例如,在美中公共事務協會舉辦的午餐會上,有美國友人表示,考慮到中國防疫政策,對訪華的美方人員也可以采用北京冬奧會時的閉環模式,“雙方哪兒都不去,專門坐下來面對面地交談就行”。
強調通過具體問題具體解決來“重啓”中美關系在部分美國人士中有一定共鳴。在拜訪亞洲協會政策研究院副主席、美國前助理國務卿丹尼爾·羅素時,他提出雙方的“麥克風外交”——即兩國通過公開發言進行隔空辯論的做法可以降低調門,少談大事,把注意力集中在解決一些具體問題之上。
在美國很明顯能感受到不同區域和黨派之間的分裂,唯一能讓民主與共和兩黨達成共識的卻是對中國的更敵視態度。兩黨對中美關系的態度強硬已相當普遍,他們談及中國時,言必稱香港、台灣和新疆,而且指責的聲音遠遠高于解決問題的聲音。但部分知華學者和商界人士在嘗試避開這些障礙,用務實態度解決問題,至少擺出解決問題的姿態。7月7日,《華爾街日報》發表了美國保險業“教父”格林伯格的文章。他代表美國14位政商界人士宣布成立特別小組,推動美中恢複對話。有意思的是,這14人中的美中貿易全國委員會會長艾倫、美中關系全國委員會會長歐倫斯和戰略與國際問題研究中心總裁何慕理等人跟我們在文章發表前一兩天也討論過類似問題,說明美方還有務實派在對美中關系進行理性思考。
在美國國務院,我們與包括一位副助理國務卿在內的美國外交官交流。交流將要結束時,對方很認真地問我們,還有什麽問題需要通過他們“向上反饋”。我們提出,希望以後到美國訪問的中國人能夠順利入境,不再受到更多手續上的幹擾。
美國政治對立嚴重,誰來競爭下一任總統?
在我們拜訪中國駐美國大使秦剛時,他也特別強調雙邊民間交流的重要性。與我們交流的一些美國朋友說,秦剛大使到美國整一年,深入到地方州市,促進了中美各方交流。
美國的現狀也是我們此行關注的重點。代表團一些成員來到曾經生活過的美國,還是能感覺到周圍多少有些變化。特別是7月4日美國“獨立日”當天,全國多處發生造成人員傷亡的槍擊案,這讓我們走在紐約街頭時,一度也多了些緊張的感覺。不過,紐約也出現了一些新變化,如一些新的基建項目正在施工中。但美國基建“欠債”太多,恐怕“還”起來尚需時日,這從我們的手機常常只能收到3G信號就能看得出。
赴美交流前夕,美國最高法院在墮胎問題上推翻了此前判例,引發軒然大波。到美國後,我們也不可避免地討論到美國身份政治、控槍和族群對立等問題。很多美國人士坦言,美國的政治對立特別厲害,大家找不到建立共識的方式。這種情況下,“甩鍋”中國反而成爲各方都可以接受的做法,也成爲一種“政治正確”。
在彭博社紐約總部,該社記者和編輯表示,在美國新聞報道中也存在因身份政治對立帶來的極化現象。他們同樣希望能加強中美民間,特別是企業和媒體界的交往。在華盛頓,原彭博社CEO賈斯汀·史密斯對我們說,爲了應對越來越多的假新聞,他在今年初創立了更加“透明”的全球新聞平台Semafor。
談到2024年美國總統競選時,一部分美國專家認爲,在民主黨方面,加利福尼亞州州長加文·紐森的競爭力比較強,在共和黨方面,佛羅裏達州州長德桑蒂斯比較有優勢。也有的表示,不排除特朗普時期的副總統彭斯參與競爭,前國務卿蓬佩奧也可能躍躍欲試。
此次美國之行,我們還觀察到一個新現象,那就是隨著俄烏沖突升級,美國官方對跨大西洋夥伴關系的興趣越來越濃厚。在華盛頓走訪大西洋理事會總部時,我們與該智庫主席弗雷德裏克·肯普等人進行了交流。大西洋理事會成立于1961年,早期稱爲“大西洋聯合委員會”,由美國北約理事會、大西洋研究會美國委員會、大西洋協會公司等合並而成。從這個智庫名字上就可以看出,它的研究方向集中在美歐關系上。會談時,相關專家透露,大西洋理事會今年從各界獲得的資金支持至少增加三成以上,這讓研究美歐關系的專家覺得受到重視。與一些研究中美關系的老專家不受支持的狀況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因爲預算增長,大西洋理事會還設立了全球中國中心,擔任中心高級主任的大衛·舒爾曼此前曾任美國中央情報局高級分析師和美國國際共和研究所高級顧問,重點關注中國外交政策和大戰略、美中關系、中俄關系以及中國崛起帶來的影響。
美歐對加強軍事同盟的重視顯而易見。當我們離開美國來到歐洲時,看到布魯塞爾機場此前的廣告牌上寫的是“歡迎來到歐盟的中心”,現在已變成“歡迎來到北約的家”。這讓我們有些擔憂。
夏季的華盛頓高溫潮濕,當我們在烈日炎炎下穿梭往來于各個機構時,有美國朋友看著我們的行程說:“這真是一場智庫界的‘破冰之行’和‘旋風之旅’。”他們接下來關心的便是:“我們什麽時候可以到中國去?”在美國資深媒體人和《紐約時報》專欄作家托馬斯·弗裏德曼提議下,我們參觀了他的妻子安·弗裏德曼2020年籌建的星球文字博物館。看到展館中各種古今中外的文字,我們不禁感慨,文字增進了人與人、文明與文明交流的作用,但只有文字交流是不夠的,我們需要更多面對面交流,需要在線下會晤中體察彼此的真情實感,只有從高層到民間都深入交流起來,才能爲穩定中美關系重鑄堅實基礎。(作者分別爲全球化智庫[CCG]理事長和全球化智庫[CCG]秘書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