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石家莊7月13日電 題:“大國工匠”李德:自主創新讓環衛工作“少些味道、多些尊嚴”
新華社“中國網事”記者許蘇培 徐步雲
56歲的河北滄州人李德,身上貼有很多“撞色標簽”:既是環衛工人,也是首位享有國務院特殊津貼的“大國工匠”;一手拿著初中文憑,另一手卻有9項國家專利,100余項技術創新;既是屢屢獲獎的武術冠軍,也是幾次心髒病突發緊急送醫的病人……
一輩子的“消防隊員”
“哪兒有‘火情’就往哪兒派,我這一輩子不像環衛工人,倒像個消防隊員。”李德開玩笑說。
李德自1982年進入環衛系統,36年來,無論在什麽崗位,他總能最快“露出鋒芒”,多次充當“拓荒人”和“救火員”。
1993年,李德被調去垃圾處理場當廠長。當時的垃圾處理場不僅人心渙散,蒼蠅爲伴,還帶著建廠時欠下20多萬元的外債。
工人不肯幹,那就撸起袖子自己上。他白天盯著工人幹,晚上下班後獨自加班加點繼續幹。“我就要看看一個人幹,到底能不能頂工人們兩個班!”
不眠不休拼命幹了兩個月沒回家,他累到心髒休克,暈倒在廁所。“醒來時才發現原來腦袋磕牆上,血流到面頰上都幹了。”想起那段艱難的日子,硬漢李德也沒忍住流下了眼淚。“孩子那時候才五六歲,媳婦帶著來看我,孩子問爸爸,院子裏怎麽就你一個人……”
一年時間,廠裏所有人都被這個“拼命三郎”折服了,大家上下齊心,幹勁十足,一年內還清了所有外債,曾經“蒼蠅飛起來烏泱泱的”垃圾處理場也開始變得幹淨整潔。
“我所有的成績都是拿命換的。”“救火”多年,自小練武、身強體壯的他,愣是被自己折騰出心髒病,兩次住院,身上大大小小20多處傷疤。
2004年,滄州的公廁衛生狀況,用老百姓的一句戲言形容是“踮著腳進去,跑著出來”。在這種情況下,滄州市成立了公廁管理站,任命李德爲站長。這次他改變了思路,在環衛作業機械化率低、人手短缺的情況下,走上了技術創新之路。
“糞勺子也能扔出花來”
兩台吸汙車、三輛淘糞車、七個人,這是當時滄州公廁管理站的“全副家當”。全市164個廁所,其中十幾個是水廁,其余都是旱廁。
“這麽多公廁根本顧不過來,天天有人投訴。”李德回憶說,當時還有人嘲笑說看他這次“糞勺子還能扔出花來”。
大型吸汙車根本開不進逼仄的胡同裏,環衛工人不得不穿著雨靴一擔擔把糞挑出來,清理一次來回差不多要擔20多趟。這份工作又苦又累,還常常被別人譏笑“頂風臭八裏地”。
于是,李德開始琢磨把大車換小車,靠技術創新來解放雙手。
他找了輛廢舊三輪車,自己設計畫圖。背後涉及的杠杆學、液壓動力傳動等多學科知識,他查閱了市面上能找到的各種專業書籍,並結合過去在單位的機械維修經驗,不斷發明改進。
最終,他發明了“小型糞便機械化作業車”,讓工人只需按動操作閥門就能自動完成從清淘到傾倒,身上不會沾染髒汙;他研制改裝的“自動壓縮式固液分離吸汙車”,經過幾十次技術升級,吸汙效率從原先20分鍾抽不滿一車提高到5分鍾抽滿一車;他發明的“多功能高壓沖洗車”,既能疏通管道,又能灑水、沖洗,解放了工人爲疏通下水道而磨出泡的雙手。
從2004年開始,李德的發明填補了我國特種設備及特種車四項空白。14年間,他靠著自主研發,讓運河區公廁管理的糞便清淘機械化作業率從18%提升到了98%。
“9項專利代表著環衛工作中需要攻克的9個難題。”李德說,作爲環衛工人,他要讓這份工作少些味道、多些尊嚴。
耐得住寂寞的“大國工匠”
李德是滄州市環衛系統唯一擁有雙技師職稱的人,也是全國環衛系統第一個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的專家,並獲得全國技術能手、省突出貢獻技師、省高技能人才庫專家等衆多榮譽稱號。
2018年5月,他從全國技術能手中脫穎而出,被選入中組部組織的“大國工匠”高技能人才國情研修班,和其他來自全國各地,包括航天工業、核工業、汽車制造等各行各業的69名頂尖人才一起學習。
“我和垃圾爲伍多年,做夢都沒想到這輩子能進入高科技人才隊伍。”李德感慨地說,“這是國家對我們的重視。”
工作這麽多年來,李德有不少機會離開環衛行業。有的南方廠家看中他的才幹,高薪聘請他做技術指導;新加坡機構相中他的武術才能,多次邀請他去擔任老師……這些機會,他都婉言謝絕了。
“我所理解的‘大國工匠’,不僅需要專業知識和技能的支撐,更需要吃得了苦、經得起磨難、耐得住寂寞。”李德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