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西當地時間10月31日,根據Daily Post報道,一名22歲華裔少年Tone Yao Lee(李堂耀,音譯)因多年來受抑郁症折磨,最後選擇在10月26日這一天自殺。
示意圖 圖源SFGATE
而他結束自己生命的方式也很決絕,是在一條鐵軌上疑似臥軌自殺。
01
自殺少年身上,到底發生了什麽?
Lee出生于新加坡,但生活軌迹大部分在舊金山灣區。
圖源Daily Post
2017年畢業于岡恩高中(Gunn High School),這所高中毗鄰斯坦福大學,是當地師資雄厚、成績優越的公立高中,就讀的學生大都家境富裕,受教良好。
圖源 Palo Alto Online
高中畢業後,Lee順利進入聖克拉拉大學(Santa Clara University)就讀。
Lee生前曾經去過中國、法國和加拿大,大二和大三時期還去過危地馬拉和墨西哥,幫助建造房屋和粉刷建築。
他養了一只3條腿的小狗,名叫庫珀。
平時的興趣愛好包括運動類電子遊戲、喜劇節目和嘻哈音樂,自己還是金州勇士隊和底特律雄獅隊的粉絲。
在身邊人的印象中,Lee謙虛有禮、積極樂觀,是一個受歡迎的陽光少年,怎麽也想不到,他會走上絕路。
更爲蹊跷的是,Lee就讀的岡恩高中,自殺現象居然頻繁發生。
光是2009年到2015年,就有9名在讀或畢業生自殺身亡。
岡恩高中,甚至一度成爲了帕羅奧圖地區父母眼中的“自殺學校”。
而直到Lee離世後,他在2016年投稿高中校報《Gunn Oracle》的一篇文章,從側面揭示了自己自殺的原因,也讓更多人重新了解這名少年的內心世界。
02
說出“我不好”也很重要
在這篇《承認“我不太好”有多重要》 (the importance of saying “I’m not okay”)文章中,Lee講述了自己多年與抑郁症作鬥爭的經曆。
圖源Gunn Oracle
在成長的過程中,他一直被教導要掩飾自己的情感,即便在一切都很糟糕的時候,也要強迫自己面帶微笑。
因此,他是朋友眼中最佳的傾聽者,別人情緒的顧問。
這種行爲貫穿了Lee的整個青年時代,甚至在他上大學後也如影隨形。
大一的新生生活曾經一度讓他精神高漲,他在學校、朋友、運動之間取得了完美的平衡,以致于他每天都盼望著去上學。
但這個信念,在進入大二後,開始面臨崩塌。
在不到一年的時間裏,Lee失去了3個朋友,他們都是選擇了自殺。
Lee對美好生活的積極想法被徹底動搖,朋友自殺的陰影籠罩著他,他開始出現抑郁現象。
學習的熱情慢慢地被無精打采和昏睡的感覺所取代,即使是完成一項最簡單的家庭作業,對于Lee來說也成了一場巨大的鬥爭。
消極的情緒反複折磨著Lee,直到他鼓足勇氣告訴了一位朋友自己的狀況,這位朋友曾經吐露過3個最重要的詞——“我不好”。
簡單的幾個詞,讓Lee減輕了很多精神壓力,也讓他明白,通過承認自己的不足,可以將完美的壓力從肩上卸下;通過說“我不好”,可以讓別人來幫助自己,開始康複之旅。
Lee在告訴朋友後,去找心理醫生求助,慢慢地找到了自己需要的治療方法。
在文章最後,Lee表示自己的抑郁症正在好轉之中,也在慢慢重新發現生活中的樂趣。
Lee的文章盡顯掙紮,但結尾卻飽含希望,可惜他最終還是沒有鬥過自己的心魔,選擇用一種極端的方式來消除痛苦。
03
爲什麽硅谷的年輕人頻頻自殺?
美國媒體《大西洋月刊》一篇名爲“硅谷自殺潮”的報道,提到了一些可能的原因:升學的壓力、青春期的焦慮、與家人的疏離感等。
人口不到七萬的硅谷發源地帕羅奧圖(Palo Alto),聚集了全美的知識和財富。
圖源Teen Vogue
這裏有全球名校斯坦福大學,臨近谷歌、Apple和臉書,是惠普和特斯拉(Tesla)的總部地址,還有全美最頂尖的學區。
但就是這個被贊譽有加的山谷城市,其青少年的自殺率,竟然也是全美平均的4-5倍。
硅谷家長們對名校的追求,對孩子過高的期待,無形中也在傳遞給下一代。
一名大學生Yuki cruz – burwell透露過自己的壓力,主要來源于雙胞胎哥哥學業成績碾壓過她,尤其在STEM方面。
對于都是計算機科學家的父母來說,兒女們的STEM成績是他們非常看重的,這也是岡恩高中和帕洛阿爾托的精髓所在。
“如果你對STEM不感興趣,你會覺得自己的人生不會成功。”
其他受訪者也表露了自己擔憂,在周圍都是學霸的環境下,每個人都被灌輸要上一所好大學,這樣他們將來才能成功。
但關于成功的定義,到底是什麽?
是一張名校的畢業證,是一個世界500強的offer,還是豐富有價值的人生?
所謂的成功,很多時候和財富和社會地位相關,但普遍價值下認定的成功,往往會打擊到本身自信心不太強的孩子們,最後演變成一種壓力。
亞利桑那州立大學教授Suniya Luthar,曾在研究“富人家小孩的問題”時發現,物質上一無所缺的富小孩更容易罹患憂郁和焦慮症。
圖源Irish Times
一方面,是因爲他們被一直逼著要更優秀,通過參加更多課外活動來讓自己的履曆更豐富;另一方面,同樣優秀的父母會比較忙碌,無暇照顧孩子,他們就容易感覺到孤單和疏離。
可以說當今的孩子們,生活在一個又好又壞的時代,父母們有知識儲備或者有學習意識,但卻沒有接受過系統的“如何爲人父母”的培訓。
當身處一個周圍都是在逼孩子優秀的社區環境中,很多父母大都是主動或者被迫內卷,別人怎麽做,自己也跟著做,這就很容易會拿別人的成就來作爲標准,之後加諸在孩子身上。
嚴格的教育方式,對于堅韌的孩子可能管用,但對于內心不是那麽強大的孩子來說,一旦達不到父母的期望值,挫敗感和無力感便會朝他們襲來,在漫漫長夜中,一點一點吞噬他們。
做父母,是終生都在學習的事情。
父母可以做的是,給孩子盡可能多的資源和機會去選擇,讓他們去找尋屬于自己的成功。
不要用旁人或者自己認定的成功模式,套用在孩子身上,因爲試錯的成本很大,可能意味著毀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