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此文前,麻煩您點擊一下右上方的“關注”,我們將持續給您帶來更有趣的內容,感謝您的支持。
作爲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中國的傳統文化源遠流長,“血濃于水”的傳統觀念更是根深蒂固。
古往今來,中國人的家庭觀念一直非常強,極其重視血緣與親情,尤其是父母與子女之間。
父愛如山,母愛如水,爲了孩子,父母往往甘願傾盡所有、不顧一切。
而作爲子女,孝順也是應當貫穿一生的本能與課題。
然而,親情並非堅不可摧,金錢和利益很可能讓其遭受考驗、動搖,乃至付之一炬。
2019年,一戶上海家庭就因爲錢,鬧上了一檔調解節目。
現場,兒子口口聲聲稱,父母見識短淺、出爾反爾,還欠自己550萬元。
父母則怒斥兒子不務正業,整日妄想一夜暴富,簡直不可理喻。
這個家庭究竟有何矛盾?兒子口中的“550萬欠款”又是怎麽一回事呢?
兒子成唯一心病
施麗娟(化名)和張華濤(化名)是一對上海夫婦,早年間雙雙前往日本闖蕩。
上世紀90年代,正值日本經濟高速發展時期。盡管後來證實,這欣欣向榮不過是虛無的表象,但泡沫破滅前的瘋狂膨脹,在當時無疑令日本領跑全球,穩坐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交椅。
例如1995年最巅峰時,日本的經濟總量高達5.54萬億美元,是第三名德國的兩倍還多。
而施麗娟夫婦恰好吃到了這波紅利。經過五六年的打拼,他們賺得盆滿缽滿,風光回國後,一連在上海市中心購置了多套房産。
施麗娟與張華濤夫婦
不光錢包鼓鼓,夫妻倆的感情也十分恩愛。施麗娟與張華濤接連生下女兒張媛(化名)和兒子張迪(化名),湊了個“好”字。任誰看,這無疑都是令人羨慕的四口之家。
可家家有本難念的經。盡管家境優渥、婚姻幸福,但孩子著實令夫妻倆操碎了心。
女兒倒稱得上“別人家的孩子”,自小聰明好學、成績優異,對人生也有清晰的目標規劃。張媛2010年赴美國留學深造,如今已然順利完成學業,步入了職場。
但張迪卻與姐姐截然相反。學餐飲畢業後,他無縫銜接地開始“家裏蹲”,一宅就是四五年之久。
每天的行程就是,白天蒙頭大睡,晚上出去跟狐朋狗友喝酒玩樂,都24歲了還一事無成。
施麗娟夫婦曾不止一次勸說兒子,盡快找個工作,邁出進社會的第一步。奈何每一次,張迪都會口氣狂妄地敷衍說:“我天生就是當老板、賺大錢的命,一輩子都不得去打工。”
不過,最令施麗娟夫婦頭痛的,並非兒子啃老,而是其酷似“討債鬼”的行徑。
2016年前後,張迪突然提出自己想做生意,希望父母給點資金支持。
眼看著整天無所事事的兒子,終于有了點事業心,施麗娟和張華濤深感欣慰。兩人不僅果斷出資20萬元幫忙創業,還親自考察、找了個靠譜的合夥人,給張迪開了間汽車修理店。
結果運營不力,開門沒倆月就出現了資金鏈斷裂,短短一年後便虧得血本無歸,關門歇業了。
都說“吃一塹,長一智”。施麗娟借機教導兒子,表示做生意沒有那麽簡單,他應該先腳踏實地幹一份工作,鍛煉能力並積累社會經驗,待對一個行業了如指掌後,再投身進去幹自己的事業。而不能像汽修店時那樣,明明一竅不通卻盲目沖動。
只可惜,對于施麗娟的苦口婆心,張迪是左耳進、右耳出,分分鍾恢複啃老本性,又開始了吃喝玩樂、渾渾噩噩的生活。
圖片源于網絡
直到幾個月前的一天,張迪忽然間心血來潮,竟直接把施麗娟堵在家門口,一張嘴就是:“媽,給我買10輛車,我要做網約車。”
起初,受到沖擊的施麗娟還以爲自己聽錯了。她下意識點頭,表示可以給張迪買輛車,再送他考駕照,去跑網約車業務。
不料張迪立馬搖頭,說他不開,他是要把車都租給網約車司機,賺租金。說著說著,張迪還打開了手機計算器,咚咚咚的猛按一通,然後沾沾自喜地甩下一句話:“一個月幾萬,一年幾十萬,10輛車很快就能回本了。”
無奈之下,施麗娟只得試著跟兒子商討具體細節。結果不出所料,什麽競爭強度、市場飽和度、盈虧概率等等,張迪是一問三不知。
他壓根沒有做任何市場分析、前期准備,只是單純因爲自己不會開車、經常叫網約車,就想當然的認定該行業前景好、閉著眼睛都能賺錢。
一時間,施麗娟深感無語,也隱隱生出“恨鐵不成鋼”的憤怒。在被張迪堵了一個多小時後,她被迫答應會考慮此事,當然最終的決定依然是拒絕。
施麗娟本以爲兒子會知難而退,這件事就這麽過去了。
奈何張迪遠比她所了解得更加偏執。大概是心有不甘,張迪居然直接找到媒體求助,試圖借上節目調解家庭矛盾的機會,達成自己的目的。
“羅生門”的另一個版本
“有錢什麽都好做,我只要投錢,做個幕後老板。”
“美容美甲,推拿按摩,居酒屋,蛋糕店,這些需要200萬不到。”
“我還想做網約車這一塊,就是租車公司,投得越多,賺得越多。”
張迪將自己心儀的投資項目娓娓道來,稱現下萬事俱備、只欠東風,需要父母拿出400多萬,幫助自己創業。
聽到這一番所謂的規劃,施麗娟心頭是怒火中燒。她努力維持著表面的冷靜和淡定,但言語間卻字字夾槍帶棒,直言不諱地諷刺:
“他就是異想天開,手藝沒有,社會經驗沒有,文憑沒有。就覺得錢只要投進去了,就能自己漲起來一樣。”
對此,張迪毫不猶豫地進行了反駁。在他看來,父母才是“敗家”的存在——他們沒有遠見,長時間以來坐吃山空,導致家庭經濟一直在走下坡路。
恰恰相反,他具備獨到的投資眼光,穩賺不賠。只是被父母萬般阻攔,才一身才華遲遲無處施展。
爲了印證自己的說法,張迪還回憶起一段至今耿耿于懷的往事。
那時,張迪還在上海郊區上學。期間,學校旁邊建了一個新樓盤,開盤很便宜,每平方米的售價在6000元左右。
盡管這個樓盤在當時無人問津,但張迪敏銳地察覺房價將來肯定會漲,便迫不及待建議父母在那裏買兩三套房子,用以炒房。
然而,父母只當他口中的“肯定會升值”是小孩子玩笑,完全不予理會。
一晃好幾年過去,聊起這件事,張迪依舊憤憤不平地抱怨:“如果當時聽我的投了200萬,到2016年8月份,折現就有700多萬了。”
面對兒子這好一番輸出,施麗娟是又羞又惱。她連忙解釋說,自己絕非忽略兒子的建議,而是當時家裏真的沒有這個經濟條件。
畢竟她回國以後一直從事自由職業,收入不穩定,丈夫張華濤也因爲一些原因,無法向銀行貸款。再加上多年間一直“入不敷出”,也拿不出一口氣買幾套房的現金來,實在心有余而力不足。
施麗娟的解釋無疑合情合理,很有說服力。可當主持人將目光投向張迪時,對方竟面露嘲諷之色,直言母親撒謊。
張迪清楚的記得,就在那兩年的一天,因爲上海證券綜合指數上漲到了5100點,母親非常興奮,回家途中還問自己要不要買房。
當時張迪隨口一問,想買在哪裏。施麗娟居然霸氣坦言,家門口那條路上都可以隨便買。
回憶到這兒,張迪的情緒略微激動起來:
“那時候房價也不便宜,一套下來至少500萬,她還說全款拿下。”
“家裏根本不是沒錢買房,只是他們不相信我而已。”
就連汽車修理廠倒閉那件事,張迪都給出了迥乎不同的解釋。
原來,施麗娟夫婦當年雖口口聲聲支持兒子創業,卻因爲偏見和懷疑,毫不猶豫將所有資金交給了合夥人,只讓張迪去幫著打下手。
那個合夥人雖戴著“張華濤朋友”的帽子,卻是個不折不扣的騙子。經營期間他渾水摸魚,修個車,居然讓客戶自帶所需配件,搞得客人是來一個走一個,臭名遠揚。最後,那人直接卷了余下10多萬跑路了,這才導致汽修店倒閉。
因爲這個事兒,張迪還一氣之下去了新加坡,在一家蛋糕店打了好幾個月的工,直到公司裁員才回國。
關于這件事的真相,施麗娟夫婦選擇了默認。不過他們的態度並沒有因此軟化,而是辛辣直言:要不是張迪長時間混吃啃老,任誰看都靠不住,他們怎會如此堤防。
信任是要自己爭取來的,現在的張迪顯然不配得到無條件的支持。
一時間,場面混亂起來。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雙方誰也不讓誰。
最後還是主持人出面緩和氣氛。爲了把“調解”這個主題拽回正軌,她正式詢問起雙方各自的訴求與目標。
施麗娟和張華濤不出所料,他們只希望兒子出去找份工作,學會自食其力。
眼看現場氛圍好不容易溫馨了一點,結果張迪的訴求,又令在場所有人大跌眼鏡:
“我呢要求不高,當初我姐留學時那套房子賣了150多萬,現在市值400多萬吧。”
“折現給我就行,我想自己做生意,靠這些錢再去賺更多的錢,用于結婚或者以後的生活。”
550萬元的“欠款”
關于這段糾紛,還得從好幾年前講起。
當時,施麗娟和朋友們來了場閨蜜聚會。這媽媽們湊在一起,孩子自然成爲了避免不了的話題,大家從教育一直聊到了孩子成家立業。
期間,有人提出:像是兒子將來結婚,肯定得幫忙置備一套房子,上海生活水平這麽高,負擔肯定不小。
聽聞此話,施麗娟條件反射的回了一句:“不能偏心,兒子有的,女兒一定也得有,所以一人一套房子。”
在親情觀念深刻的中國,父母向來無私付出,哪怕子女長大成年、爲人父爲人母,依然會在能力範圍內傾力幫助,無論是精神層面,還是物質層面。施麗娟的這句話也正是這個含義。
可誰曾想,說著無意,聽者有心。此話落到張迪的耳朵裏,竟被曲解成爲一個承諾,一個父母理所應當需要兌現的承諾。
恰逢2010年張媛決定去美國留學。考慮到美國的學費和物價水平都很高,爲了讓女兒毫無後顧之憂的好好上學,施麗娟和張華濤便以150萬的價格賣掉了名下一處房産。
而張媛留學4年間的學費、生活費,林林總總加起來也達到了100多萬元。
對此,張迪想當然的認爲。父母答應給姐姐的那套房産,被提前變現,全部花在了姐姐身上。
相應的,允諾給自己的那套房産,他也有權要求折現,並自由支配。
早在2014年,張迪萌生創業念頭之初,他就曾向父母索要過這筆資金。但施麗娟夫婦覺得他無理取鬧、毫無經商能力可言,並沒有答應。
一直拖延到現在,張迪實在忍無可忍,這才想借助媒體的力量,逼迫父母就範。
甚至于,就算通過調解能夠得償所願,張迪都不甚滿意。因爲早在上海房價漲得最凶的時候,因爲姐姐上學賣掉的那套房産,市價足足飙漲到了550萬,現在則回跌至400多萬。
如果不是父母出爾反爾,他才不會白白少得將近150萬元。
顯而易見,張迪的思想徹底走進了死胡同。作爲一個成年人,他非但從未想過自力更生,反倒緊緊吸附在父母身上“吸血”。
施麗娟隨口提及的“一套房産”,竟被張迪扭曲爲一張欠條。他莫名其妙的認定父母欠他錢,而他是債主,在正大光明的追債。
張迪的主張,瞬間引發節目現場一片嘩然。向來公平、公正、冷靜的調解專家們,都個個難掩激動,爭先站起來教育張迪。
其中一個人一針見血的指出:“父母對孩子的養育義務只持續到18歲,孩子成年以後,父母力所能及的幫助,那是情分而不是本分。”
正如施麗娟多次強調的那樣,他們作爲家長的觀念,就是只要對孩子有利,砸鍋賣鐵也得支持。所以女兒張媛留學時,他們才會賣一套房,這跟所謂許諾的一人一套房,毫無關聯。
相應的,過去張迪提出想去日本學習河豚料理,然後回國開店時,施麗娟和丈夫也果斷選擇了支持。最後是張迪自己覺得業內競爭力度大,半途而廢的。
或許,施麗娟夫婦的教育方式的確存在問題。他們一味的否定、懷疑張迪,對其造成了一定的負面影響。
可這些都不該成爲,張迪將父母視爲債務人的理由。
畢竟錢是施麗娟夫婦辛苦賺的,他們怎麽支配、怎麽使用,張迪根本管不著。況且,他們做父母的,也壓根不欠孩子什麽。
隨著調解的深入,張迪似乎真的有所觸動。他表示,自己會試著去找份工作,保證不再逼著父母給錢了。
而精疲力盡的施麗娟夫婦也選擇松口,答應把名下一套價值150萬元的房産過戶給張迪,讓他自己看著處理。
這場調解的結果看似皆大歡喜,但“江山易改,本性難移”,長達約10年的矛盾紛爭,真能隨著一場節目煙消雲散嗎?
對此,大家有何看法呢?歡迎在評論區留言,分享您的寶貴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