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九大指出:“我們黨既要政治過硬,也要本領高強”,強調要“全面增強本領”,而且把“要增強學習本領”放在“增強八項本領”之首。“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在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要求全黨來一個大學習。”黨的十九大閉幕後第三天,在十九屆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體學習時,習近平總書記向全黨發出號召。這既是對全黨提出的“硬標准”,也是發出的“動員令”。這裏,我就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指示,結合實際對中青年幹部如何加強學習、練就高強的本領能力,談幾個方面的認識和體會。
一、深刻認識全黨大學習的重大意義與緊迫性
黨中央之所以對全黨大學習提出“硬標准”、發出“動員令”,我們應從以下幾個方面來領會。
(一)從個人成長看:讀書學習改變人生、改變命運
首先,我們看看古今中外名人、偉人怎樣對待讀書學習。英國的莎士比亞講過:“書籍是全世界的營養品。生活裏沒有書籍,就好象沒有陽光;智慧裏沒有書籍,就好象鳥兒沒有翅膀”。孫中山先生講過:“我一生的嗜好,除了革命之外,只有好讀書”“我一天不讀書,便不能夠生活”。毛澤東同志終生與書爲伴,1972年會見日本首相田中角榮時,指著堆積在書房裏的書說:“我有讀不完的書。每天不讀書就無法生活。”直到1976年9月8日病危的時候,毛主席也沒有終止讀書。習近平總書記講過:“我最大的愛好就是讀書,讀書已經成爲我的一種生活方式。”陳先達教授詩賦:“大紅大紫非我有,滿床滿架複何求。人生百樣各有得,一世讀書抵封侯”。
那麽,領袖、偉人、名人爲什麽如此重視、酷愛讀書學習呢?這是因爲“立身百行,以學爲基”,讀書學習對人生具有無可替代的啓蒙、改造、提升功能。
——學以固本:理論上的清醒堅定,是政治上清醒堅定的前提和基礎。通過學習,堅定理想信念,指明人生的方向、走向,解決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問題。這是做人的安身立命之根本。
——學以立德:我們黨的幹部政策是“德才兼備,以德爲先”。有德有才是“精品”,有德無才是“次品”,無德有才是“廢品”,無德無才是“毒品”。一般來講,愛讀書學習的人,志存高遠,萬事看得空,自律意識強,德行好。
——學以提境(境界):境界,是一個人在精神方面的高度。其一,有境界則成高格,無境界則流入低俗。其二,境界不同,領略的人生風光、享受的精神愉悅也是有差異的。如同乘坐飛機在萬米高空,天高雲淡,心情舒暢;而飛機降落在幾百米之後,烏雲濁流顛簸,心情不佳。要想獲得有意義的人生,活出自己的精彩,就要不斷提升境界。而讀書學習者,“登泰山而小天下”,超越自我,眼界、思想境界都比較高。
——學以增智:讀書學習是增長知識、獲取本領、提升能力的主要途徑,或者說是唯一途徑;所有的知識、智慧、才幹、本領都是通過學習得來的。魯迅先生在其雜文《未有天才之前》中有句名言:“即使是天才,當他從娘肚子生下來的第一聲啼哭,也絕不是一首好詩”。天才,完全是靠後天、靠學習得來的。人與人之間在才華、本領、能力上的差距,主要是學習不同所導致的。
——學以創業(立業):幹好一項工作、成就一番事業,是需要真本事、硬本領的,這個真本事、硬本領,只有從學習中獲取。從古今中外曆史中可以看到這樣的現象,或者說是一條規律:事有所成,必是學有所成;學有所成,必是讀有所得。
讀完洪夢的《老一輩革命家與》知悉:陳望道是《共産黨宣言》首個中文全譯本翻譯者。他在浙江義烏家裏全神貫注翻譯《共産黨宣言》時,誤把“黑墨水”當“紅糖水”喝了(“真理的味道非常甜”)。毛澤東:《共産黨宣言》使其終生樹起馬克思主義信仰。周恩來:長征時就把《共産黨宣言》當作“貼身夥伴”。劉少奇:從《共産黨宣言》中了解到共産黨是怎樣一個黨。鄧小平:《共産黨宣言》是其堅定革命道路之入門老師。這就是讀書學習的力量,是“讀書學習改變人生”的典型範例。美國前總統尼克松在回憶錄中寫道:“所有我認識的偉大領導者,都有一個共同特征,都是偉大的讀書學習者”。
(二)學以立黨:我們黨是依靠學習走到今天的
中國共産黨是在中國的先進分子學習馬克思主義過程中誕生的。自黨成立以後,曆來非常重視學習、善于學習。
其一,“把全黨變成一個大學校”。早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我們黨一開始就深刻認識到“指導一個偉大革命運動的政黨,如果沒有革命理論,沒有曆史知識,沒有對于實際運動的深刻了解,要取得勝利是不可能的。”1938年10月,毛澤東同志在六屆六中全會上號召“來一個全黨的學習競賽”;1939年5月在延安在職幹部教育動員大會上進一步提出,“要把全黨變成一個大學校,全黨同志都要進這個無期大學”。從六屆六中全會開始,經過延安整風運動,“全黨幹部學習運動”廣泛深入、紮實有效地開展起來。如果沒有通過這次學習,大大提高全黨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水平,實現全黨在思想上政治上高度統一,就不會有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的勝利,就不會有新中國的建立。
其二,“必須學會我們原來不懂的東西”。1949年3月,中共中央從西北坡移駐北平。毛澤東深有寓意地將其比喻爲“趕考”,就是趕建立和建設新中國的考試。毛澤東同志警醒全黨:“嚴重的經濟建設任務擺在我們面前。我們熟悉的東西有些快要閑起來了,我們不熟悉的東西正在強迫我們去做。這就是困難……我們必須克服困難,我們必須學會自己不懂的東西。”響應毛澤東和黨中央的號召,全黨上下迅速掀起了一個學文化、學知識、學業務的熱潮,較快地適應了繁重的生産建設和管理經濟、文化等各項事業的需要,從而使我們黨在執政初期的短短3年,很快恢複和發展了國民經濟,迅速把一個舊中國變成了一個新中國。
其三,“全黨同志一定要善于重新學習”。1978年12月中央工作會議上,面對著領導全國人民實現四個現代化這樣“一場深刻的偉大的革命”,鄧小平同志鄭重提出:“全黨同志一定要善于學習,善于重新學習”。爲什麽要重新學習呢?一是因爲長期以來我們對“什麽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沒有搞清楚;二是因爲改革開放、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同樣沒有現成經驗可搬。強調“根本的是要學習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要努力把馬克思主義的普遍原則同我國實現四個現代化的具體實踐結合起來”。同時要抓緊學經濟學、科學技術、科學管理,尤其要學習國外的先進科學技術和經營方式、管理方法。他特別強調,“實在不能學、不願學的要調整”。通過學習,重新恢複確立了黨的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實現了黨的工作重心的轉移,開辟了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道路。
其四,“學習、學習、再學習”。上個世紀80年代末到90年代,國內外形勢發生了深刻的變化,面臨著政治風波、經濟風險等嚴峻考驗。江澤民同志強調,全黨同志要“學習、學習、再學習”。1993年9月出版《鄧小平文選》,全黨迅速掀起了學習熱潮。1999年3月開始,黨中央又部署開展以“講學習、講政治、講正氣”爲主要內容的集中學習活動。“三講”首先是“講學習”。通過全黨的學習,捍衛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改革目標和基本框架,加入了WTO,成功地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推向二十一世紀。
其五,建設馬克思主義學習型政黨。進入新世紀、新階段以來,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從加強黨的執政建設的戰略高度出發,第一次明確提出“建設學習型政黨”的戰略目標。這期間,創辦井岡山、延安、浦東三個新的幹部培訓基地,建立、運用信息網絡等現代化手段,推進農村遠程黨建教育網絡建設,等等,從各方面加強全黨的學習。通過加強學習,全黨理論水平、執政能力進一步提高,我國成功應對國際金融危機,有效化解國內外一系列突發事件,在攻堅克難中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不斷取得新的發展。
其六,“必須大興學習之風,一刻不停地增強本領”。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爲核心的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更加高度重視全黨的學習。2013年3月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黨校舉行建校80周年慶祝大會發表的重要講話中指出:“當前,全黨面臨的一個重要課題,就是如何正確認識和妥善處理我國發展起來後不斷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要認識好、解決好,唯一的途徑就是增強我們自己的本領。全黨同志特別是各級領導幹部,都要有本領不夠的危機感,都要努力增強本領,都要一刻不停地增強本領。”同時對學習內容和方法都提出了明確的要求。十九大報告中強調“全面增強執政本領”,十九屆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體學習強調“全黨來一個大學習”。十八大至今,中共中央政治局已經進行了48次集體學習。正是由于全黨學習不斷深入,我們在國際國內環境極其複雜的情況下,解決了許多長期想解決而沒有解決的難題,辦成了許多過去想辦而沒有辦成的大事,中華民族實現了從“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
由上可知:學習,是中國共産黨與生俱來的鮮明特質。黨領導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曆史,就是一部創造性學習的曆史。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共産黨人依靠學習走到今天,也必然要依靠學習走向未來”。
(三)新時代加強學習、提升能力具有特別的緊迫性
這個緊迫性,是由以下幾個方面決定的:
其一,從世情來看:面臨千年未有之大變局。英國的狄更斯在《雙城記》中描述工業革命發生後的世界一段精彩的表述仍然契合當今時代:“那是最美好的時代,那是最糟糕的時代;那是光明的季節,那是黑暗的季節;那是希望的春天,那是失望的冬天……說它好,是最高級的;說它不好,也是最高級的”。一方面,物質財富不斷積累,科技進步日新月異,人類文明發展到曆史最高水平。另一方面,地區沖突頻頻發生,世界不確定性上升。2007年由美國引發的國際金融危機陰魂未散,負面效應尚在繼續釋放,全球進入大變革、大調整時期。這對我們黨統籌國際國內兩個大局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其二,從國情來看:我國進入發展起來以後的時期。我國正處在從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向世界強國邁進,“紅眼病”和“樹大招風”效應日益顯現。我國也進入爬坡過坎、克難攻堅的關鍵階段,其它國家發生的一些規律性現象都有可能出現。“發展起來以後的問題並不比不發展時少,甚至更多、更複雜”。譬如,如何處理利益分配問題是個難題;“互聯網”也是一把雙刃劍。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新舊動能轉換),發展難度日益增大。如何化解各種風險,有效應對、妥善處理發展起來以後不斷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成爲我們黨面臨的一個重大課題。
其三,從科技革命來看:知識更新周期大大縮短。當今時代,各種新知識、新情況、新事物層出不窮。美國《科學》雜志公布了其評選出的“2017年全球十大科學突破”:人類首次觀察到雙中子星並合事件被選爲頭號科學突破。有關科學家指出,相關研究有望改變天體物理學。中國經濟正經曆“大數據革命”:電商交易總額占全球40%以上。有人研究過,18世紀以前,知識更新速度爲90年左右翻一番;20世紀90年代以來,知識更新加速到3至5年翻一番。近50年來,人類社會創造的知識比過去3000年的總和還要多。有關資料表明,在農耕時代,一個人讀幾年書,就可以用一輩子;在工業經濟時代,一個人讀十幾年書,才夠用一輩子;到了知識經濟時代,一個人必須學習一輩子,才能跟上時代前進的腳步。如果我們不努力提高各方面的知識素養,那就難以增強本領,也就沒有辦法贏得主動、贏得優勢、贏得未來。
其四,從黨情來看:始終面臨“四大考驗”、能力不足的危險。黨的十九大強調:“要深刻認識黨面臨的執政考驗、改革開放考驗、市場經濟考驗、外部環境考驗的長期性和複雜性,深刻認識黨面臨的精神懈怠危險、能力不足危險、脫離群衆危險、消極腐敗危險的尖銳性和嚴峻性。”應對“四大考驗”、克服“能力不足”的危險關乎黨的前途命運、興衰存亡。
其五,對領導幹部而言,加強學習、提升能力素質是一項政治責任。黨員幹部特別是領導幹部,都擔負著黨和人民交付的職責。只有不斷提高自己、豐富自己,避免陷入少知而迷、不知而盲、無知而亂的困境,才能把黨的事業幹好,不斷提高工作水平和質量,否則將會影響一個單位、一條戰線、一個地區的工作。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領導幹部學習不學習不僅僅是自己的事情,本領大小也不僅僅是自己的事情,而是關乎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大事情。”這就是古人所說的“學者非必爲仕,而仕者必爲學”。
二、中青年幹部應該學習什麽、提升哪些本領能力
黨的十九大提出的增強“八項本領”,是就全黨總體而言的。具體到不同的黨員個體、不同的層級有不同的要求,應該具體化、個性化。我認爲,貫徹落實十九大要求,中青年幹部要想成爲“參天大樹”、有所作爲,尤其應該加強學習、練就以下幾個方面的本領能力。
(一)加強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習,提升政治能力
政治是統帥、是靈魂。黨的十九大強調:“旗幟鮮明講政治是我們黨作爲馬克思主義政黨的根本要求,也是對廣大共産黨員特別是黨的領導幹部的一項根本要求”。政治上的堅定,來源于理論上的清醒和堅定。黨員幹部要認真學習馬克思主義理論,特別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這個當代中國的馬克思主義。知之深,方能愛之切。學習理論不要滿足于“知其然”,還要在“知其所以然”上下功夫。“革命理想高于天”“堅定理想信念,始終是共産黨人安身立命的根本”。通過學習,最根本的就是要解決“信什麽”的問題,要堅定“四個自信”、牢固樹立“四個意識”,在政治立場、政治方向、政治原則上同以習近平同志爲核心的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要善于從政治上思考問題,提高政治站位,樹立政治思維,保持政治定力。
(二)認真學習哲學,提高辯證思維能力
哲學是管世界觀、方法論的,實爲人生成敗的關鍵。陳雲同志曾指出:“學習理論,最要緊,是把思想方法搞對頭。因此,首先要學哲學,學習正確的觀察問題的思想方法。如果對辯證唯物主義一竅不通,就總是要犯錯誤。”江澤民同志指出:“現在在認識方面有很多問題,與哲學水平不夠有關。”習近平同志指出:“現在的領導幹部不少人受過專業訓練,不缺乏專門知識,但其中的很多人不懂哲學,不善于辯證思考,很需要在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上提高一步”。這都說明,學習哲學太重要了。哲學並不是很深奧、很難學的,我學習陳雲同志的《文集》,其思想精髓主要是兩句話、十五個字:“不唯上、不唯書、只唯實”;“全面、比較、反複”。前一句是唯物論,後一句是辯證法,曾受到毛澤東同志稱贊、堪稱唯物辯證法的典範。通過學習哲學,分清主流與支流、現象與本質、局部與全局、靜態與發展、曆史與現狀、數量與質量,切忌以偏代全,克服片面性、盲目性,提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除了辯證思維外,應當從更高的層面上砺煉“5種能力”。①戰略思維能力:高瞻遠矚、統攬全局,深入把握事物發展總體趨勢和方向;②曆史思維能力:以史爲鑒、知古鑒今,善于用曆史眼光認識發展規律、把握前進方向、指導現實工作;③創新思維能力:破除迷信、超越過時的成規,善于因時制宜、知難而進、開拓創新;④系統思維能力:樹立系統論觀念,在分析事物時,窮盡各方面的要素,做到協同配合、整體推進、重點突破,形成整體合力、強大合力;⑤底線思維能力:不要把事物考慮得一帆風順,“凡事從壞處准備,努力爭取最好的結果”。
(三)認真學習相關業務,提升做好本職工作能力
工作是什麽?工作是身心健康的保障,工作是才幹的舞台,工作是進步的階梯,工作是快樂的源泉。高爾基說:“辨別一個人,不要憑他說的話、穿的衣服,而要憑他的工作。”美國學者莫爾騰說:“檢驗人的品質有一個最簡單的標准,那就是看他工作時所具備的精神。工作是一個人人格的表現,是‘真我’的外部寫真。看一個所做的工作,就‘如見其人’了。”
每一位共産黨員都應該明確這樣幾個基本的道理:黨的事業是由無數的具體工作推動的;工作是黨交給自己幹事創業的崗位和奮鬥的平台;工作狀況如何,對于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對于實現黨的目標和綱領,對于維護黨的形象,都至關重要。工作業績是共産黨員先進性的外在體現。
培根有句名言:“熱愛是事業成功的大門”。有史以來沒有任何一項偉大的事業不是因爲熱忱而成功的。要幹一行、愛一行(不要“喜新厭舊”,不要見異思遷、“這山望著那山高”),按照習近平總書記要求,“堅持幹什麽學什麽、缺什麽補什麽,有針對性地學習掌握做好領導工作、履行崗位職責所必備的各種知識,努力使自己真正成爲行家裏手、內行領導”,幹出一流的業績。
堅定理想信念始終是共産黨人“立命之本”,幹好本職工作始終是“立身之本”。
(四)認真學習調研藝術,提升調查研究能力
何爲調查研究?通俗地講:所謂“調查”,就是把客觀存在的現狀、情況、矛盾、問題“搞清楚”;所謂“研究”,就是經過深入的思考,拿出解決問題的對策和辦法。毛澤東同志曾經指出:“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不做正確調查,同樣沒有發言權。”習近平同志指出:“調查研究是做好領導工作的一項基本功,調查研究能力是領導幹部整體素質和能力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調查研究奠定了毛澤東同志領袖地位,決定著中國的道路和命運。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毛澤東同志深入湖南農村作了長達兩個多月的調查研究,寫下了《湖南農民運動的考察報告》《中國社會各階級的分析》等光輝著作,明確了中國革命的動力和依靠對象問題,走“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道路,奠定了他的領袖地位、奪取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1956年2月14日至4月14日,毛澤東親自調研、聽取國務院34個部門的彙報,寫下著名的《論十大關系》,成爲以前蘇聯爲鑒戒、探索適合中國情況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開篇之作。1978年9月,鄧小平先後出訪、調研了新加坡、日本、美國等6個國家,作出了改革開放的重大決策。從此,打開了對外開放的大門。1992年春天,已是高齡的鄧小平同志用了一個多月時間到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調查研究,作出了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重大決策。因此,從某種意義上講,沒有調查研究就沒有黨和國家的今天。我們的事業要走向勝利,一刻也離不開調查研究。
調查研究要注意以下基本方法:
其一,根本前提:堅持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
①要有堅定的黨性,勇于堅持真理;
②要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
③要有無私的作風;
其二,堅持問題導向,做到有的放矢
調查,是爲了解決問題而調查,不是爲調查而調查。
其三,制定調研計劃,做好前期工作
制定調研提綱,確定調研方式;學習、掌握有關理論和方針政策,對本領域、本專題的曆史、現狀應心裏有數、了然于心。
其四,“六管齊下”,掌握全面、真實、准確的情況
①科學選點,注意典型的代表性(調查對象);
②精心座談,認真開好調查會;
③放下架子,不當“偵探”,讓對方說真話;
④多交幾個敢講真話的基層朋友,經常聽到基層呼聲;
⑤學會用群衆語言溝通,掌握調研“通行證”;
⑥解剖麻雀,下馬看花;
⑦親自出馬,自作記錄;
劉少奇指出:“我們了解情況,主要不靠報表,也不能靠逐級的報告,要親自了解基層的情況。”
⑧借助耳目:高度重視網絡、信息工作。
其五,掌握、運用科學分析方法
①堅持用正確的方法論來分析形勢、評價工作
要有唯物主義觀點,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
要有全面的觀點,堅持“一分爲二”;
要有發展的觀點,不能孤立、靜止地看問題。
②堅持正確的比較方法
比較是認識自己、了解別人的重要方法。不僅要縱向比(自己同自己比),而且要橫向比,同先進、發達地區比;不僅要靜態比,而且要動態比;不僅要經常比、反複比,而且要多方面比、多角度比。決不能當“井底之蛙”、沾沾自喜。
③對調查得來的情況進行“冷思考”和“消化”
問一問“三個是否”?A、是否真實?B、是否准確?C、是否全面?然後,分分類、排排隊、歸歸堆、論論輩。
④要善于抓住和解決主要矛盾
李瑞環同志體會,決定著全局的部位、制約著發展的主要問題,一般都是主要矛盾。抓不住主要矛盾,就必然是如墜煙海,找不出解決矛盾的辦法。
⑤透過現象看本質,從中找出規律性
——對普遍存在的問題,要在方針政策上找原因;
——對反複出現的問題,要從發展規律上找原因;
——凡是群衆普遍認可、實踐證明有生命力的,就要堅持;
——凡是局部看來有生命力,但認識尚不一致、在全局推開尚有難度的事物,須試一試、看一看,取得經驗後再逐步推廣。
(五)認真學習回顧與反思,提高善于總結經驗的能力
總結是一門智慧,也是一門學問。
曆鑒前賢俊傑,凡事業有成者,往往都善于總結。楚霸王項羽自矜其功,直到四面楚歌時仍執迷不悟,發出“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的喟歎;而漢高祖劉邦清醒自知,將“所以取天下”的原因歸結爲“三者(注:張良、蕭何、韓信)皆人傑,吾能用之”。回溯曆史,一個人總結能力的高下,在某種程度上影響著人生走向與事業成敗。李瑞環在分析一個人進步快慢的原因時指出:“我們有許多同志,年齡差不多、經曆差不多、天賦差不多、實幹精神也差不多,進步快慢卻相差很多。原因可以找出很多,其中一條就是善不善于總結經驗。叫幹就幹,幹完就算,稀裏糊塗,馬馬虎虎,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因而進步較慢。”
黨的事業的成功,更離不開總結經驗。1965年,毛澤東同志在接見李宗仁夫婦和程思遠先生時,曾經笑著講過:“我是靠總結經驗吃飯的”。從微觀具體看,從革命戰爭年代、建設時期到改革歲月,打完一仗、建完一項工程、推進一項改革,我們黨都會及時總結反思,認真發揚優點,糾正錯誤。從宏觀上看,我們黨的曆史上三次大的飛躍,都得益于總結經驗:(1)七大的總結,奠定了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的基礎;(2)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的總結,開創了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3)黨的十九大的總結,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開啓新征程。可以說,善于總結經驗,是我們黨不斷走向輝煌的勝利法寶。
主持或具體起草單位專項總結需要把握三條:
首先,要充分占有材料。材料,一要全、不要缺少東西;二要准,不能虛假、粗糙。材料是總結的基礎,搞好總結,必須從積累材料開始。
第二,要掌握相關專業知識。打仗要有武器,幹活要有工具,“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學會總結,一是必須學習、鑽研有關理論和相關政策,以明方向、登高望遠;二是必須掌握相關專業知識,不說外行話。
第三,要學會加工。實踐可以産生經驗,但不等于經驗。同樣的材料、同樣的工具,加工出來的成品水平相差很多。古人講:“行成于思”。要學會分析綜合。總結經驗,主要不應是文字上“搬來搬去”,而應是腦子裏“想來想去”。
個人總結應注意兩個方面:
首先,要敢于直面問題。哲人有言:不解決問題,就會成爲問題;看不到危險,是最大的危險。善于剖析自我、勇敢面對問題難題、學會總結得失,才能增長心智、提升認知,更好地適應當下和未來。
第二,要勤奮、持之以恒。每幹完一件大事或每一階段,都要認真琢磨一下,哪些應該發揚光大,哪些應該改進,如何改進?而且要動動筆、記一記。惟其如此,人生才會逐步變得聰明、完善、成熟起來。
(六)加強寫作知識和《形式邏輯》的學習,提高寫作能力
古人講:“文章乃治國之大業,不朽之盛事。”(曹丕:《典論論文》)。鄧小平同志早在建國初期就號召:“領導同志要學會拿筆杆,拿筆杆是實行領導的主要方法。”所以,要高度重視拿筆杆,把文章寫好。
要明確好文章的標准。一要引人看,要有吸引人的力量;二要使人看得懂;三要能說服人、打動人。否則,文章就等于沒有寫。寫好文章,以時間爲序,要把握5個方面的藝術:
其一,區分體裁和文體,明確“給誰看”。彈琴要看聽衆,講話或寫文章也要看讀者對象;對象不同,寫法、風格、要求就大不一樣。
其二,確定選題和主題。題目選好了,等于文章成功了一半。主題是文章的中心,它決定整篇文章的命運。確定主題:一要集中(一篇文章主要說明一個中心或一個目的);二要鮮明(清楚明白,不能含含糊糊);三要深刻(揭示事物本質、善于抓住方向性的問題)。需要特別說明的是:甯可“小題大做”,不可“大題小做”。
其三,謀篇布局,整體設計。所謂謀篇布局,就是作者根據主題的需要,對文章進行框架結構設計。如果說主題是文章的靈魂,那麽結構就是文章的骨架,主要包括文章分幾個部分,每一部分標題和小標題是什麽(甚至包括主要觀點和引用的資料),也包括文章的開頭和結尾。文章的結構設計,是圍繞主題這根思想紅線“一線串珠”的。
其四,組織施工,精心起草。起草過程中,要把握“三性”的根本要求,注意“五個環節”。“三性”的根本要求,是毛澤東同志1958年1月所寫的《工作方法60條(草案)》中所強調的,文章和文件都應當具有准確性、鮮明性、生動性。否則,是一場大災難,耗費精力又少有所得。注意“五個環節”:①綱舉目張,一線串珠(不“節外生枝”);②精心選材,注意實新(真實、典型、新穎);③“綜合宜少,典型宜多”;④標新立異,文貴創新;⑤深入淺出,簡單明了。古往今來,能夠流傳的好文章,都是深入淺出的。所謂簡單明了,就是不拖泥帶水。寫文章的本領,在于把複雜的事情說得簡單明了,不在于把簡單的問題說得複雜。文章短好還是長好?關鍵要看內容,不能形而上學。
其五,反複修改,精益求精。古往今來,凡是文章寫得好的人,都在修改上用過功夫。托爾斯泰寫《戰爭與和平》,據說改過7稿。毛澤東同志曾經指出:“重要的文章不妨看它十多遍,認真加以刪改,然後發表。”
修改什麽?要堅持內容和形式的統一,從大處著眼、小處著手。概括起來,要看“六個是否”:①觀點和材料是否統一?②材料是否准確?③引文是否正確?④詳略是否得當、重點是否突出?⑤有無邏輯毛病?⑥語言是否過關(有無病名、是否生動、標點有無差錯)?
怎樣修改?從多年的實踐和體會看,以下三點至關重要:①堅持從文稿的整體出發,認真推敲、精益求精。②集體修改是一條寶貴的經驗。任何個人的能力和視野都是有限的,旁觀者清。互相碰撞、集思廣益,對提高文章質量大有好處。尤其是一些重要文稿,應當堅持集體修改。③要堅持反複通讀。很多毛病、問題,往往都是在通讀過程中發現的。
三、關于提升本領、能力的方法和途徑
結合實際和個人體會,談6個方面:
(一)培養興趣,變“要我學”爲“我要學”
興趣是激勵學習的最好的老師。“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知者。”有了學習的濃厚興趣,就可以變“要我學”爲“我要學”,變“學一陣”爲“學一生”。在這裏,我引用兩位專家的觀點,有助培養學習興趣問題——國務院研究室陳文玲司長撰文曰:一位老領導對她講:“一個人在位的時候擁有的是包括能力、職務、社會地位等‘總資産’,離開任職崗位時剩下的才是‘淨資産’。人生要爲‘淨資産’而奮鬥,不要爲‘總資産’而奮鬥”,此論含意深刻。我想,這裏的“淨資産”主要是指個人的能力、氣質、素質。“總資産”(職位、權力)是暫時的,“淨資産”是相對長遠的;“總資産”是動産(一張任免通知),“淨資産”是不動産;“總資産”是共有的,“淨資産”是獨有的。楊義在《讀書的啓示》一文中指出:“人有些東西是暫時的,開會坐坐主席台啊,風光一下啊,有人有此興趣也未嘗不可,但我總覺得讀書積累下來的素質是一輩子發生作用的。”所以,讀書學習是一種終身的旅行,我們在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都要堅持職業操守,要有“吹盡風煙月自明”的境界和耐力,快樂地、如饑似渴地把學習進行到底,真正像習近平總書記那樣,把學習作爲一種追求、一種愛好、一種健康的生活方式。
(二)自我設計,制定學習目標和規劃
“吾生也有涯,而知無涯”。人的學習追求應當是無止境的,但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我們不可能把所有的書讀完。面對這樣的實際,應當把好“三招”:
首先,要摸清“家底”,認識自己。要認清自己的職業要求,認清自己知識素質,就像一個木桶“長板”(優勢、長項)、“短板”(薄弱環節)、“底板”(致命的硬傷、差距)是什麽?一個木桶能裝多少水,取決于最短的木塊;而“底板”破了,則是完全不能裝水的。對“家底”要了然于心、心中有數,揚長補短。
其二,對提升自己的素質能力而言,所有的知識書籍可以分爲三大類:一是政治理論類。這是“立命之本”,是每一位共産黨員共同的學習的“剛性”指標,毫不含糊。二是職責業務類。這是“立身之本”,需結合各自實際、剛性爲之。三是素質拓展類。這是“營養之本”,諸如曆史、科技、文學等,可根據自己的愛好、有選擇地爲之。這三類,根據職業的不同,還應有所區別。
其三,要把“看書”(浏覽)與“讀書”區別開來。清人張朝在《幽夢影》一書中說,“藏書”不難,能看書爲難;看書不難,能讀爲難;讀書不難,能用爲難。“看書容易、讀書很難”是因爲:看書主要是浏覽,可以東翻翻西翻翻,增長知識,拓寬視野;而讀書則應認真,深入研究,舉一反三,碰撞出思想火花來。因此,看書宜多,讀書宜精;要有選擇地讀書,人生最大的捷徑是多讀一流的書。
(三)堅持有的放矢,圍繞專題、帶著問題學習
射箭要對准“靶子”。現實生活中,一些人讀書學習忙忙碌碌、如墮煙海、漫無邊際,“東一榔頭西一棒”,到頭來收效甚微、一事無成。圍繞專題學習,可以排除幹擾、集中精力,攻克主要矛盾;帶著問題學習,可以增加求知的欲望,如饑似渴地學習,收到刻骨銘心、立竿見影的效果。這些年來,我先後服務5任省委書記的文字工作、主持9年省委政研室工作,負荷壓力是夠重的。但是,爲了適應工作需要,長期堅持以研究現實問題爲中心、以服務省委決策爲落腳點,無論工作再忙,每年都要擠出時間,圍繞3—4個專題進行“學習——研究(思考)——寫作”,通過積累、碰撞形成自己的思想火花,爲工作催生不竭的動力和創新之源。
此外,“專題”和“問題”的選擇、確定須注意三個方面:一要緊密結合實際。這個“實際”就是上級精神、面臨的形勢、中心任務、個人的需要。二要抓得准。要選擇比較重要的、有學習研究價值、對提升自己素質或推動實際工作有幫助的。三要動態調整。情況在不斷變化,抓的“專題”或“問題”不可能一成不變;即使是哪些永恒性的選題(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其學習研究的內容、涉獵的領域也要不斷跟進。
(四)堅持把深閱讀、經典閱讀作爲“壓艙石”
現在,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發展,各類新媒體和電子出版物層出不窮,許多人開始用浏覽網上的信息替代閱讀。這是一個需要警惕的現象,其負效應很多:一是耗費大量時間,對傳統閱讀日益構成擠壓。二是由于人們每天接收的信息相當一部分屬于無用垃圾、“隨看隨扔、過目即忘”,過多依賴搜索引擎而縱容思想層面的惰性,導致思維“碎片化”、思維品質退化。三是由于低俗風日盛,人們的閱讀自然陷入一種淺薄、庸俗、無聊甚至類似于“吸毒”的境地。由此,很多有識之士呼籲:“淺閱讀”不應當成爲我們閱讀的主流方式;“深閱讀”應當成爲網絡時代的“壓艙石”。我想,這對于全社會尤其是對青少年、對中青年幹部是一個重大提醒。
“壓艙石”是什麽?就是指引方向的馬恩列毛經典著作,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就是知古鑒今的黨史、中國曆史、國際共運史及世界史;就是啓蒙心智的中外經濟、政治、文化、科技名著等人類文明成果。這些經典永不過時,終身受益。譬如:讀了馬克思的《資本論》,就知悉資本主義經濟危機頻發及其“否定之否定”的客觀必然性;讀了古希臘亞裏士多德《政治學》這部世界名著,你便知悉他的“社會分層”思想(富有階層、貧窮階層、中産階層),對于深刻領會黨中央提出的“逐步形成橄榄型分配格局”及如何實現社會政治穩定,都是大有裨益的。讀了前蘇聯作家尼古拉 奧斯托洛夫斯基的長篇小說《鋼鐵是怎樣煉成的》就知道,一個人只有把自己的追求和祖國、人民的利益聯系在一起,才會創造出奇迹。青年的成長離不開大的時代背景,一些共同的價值都可以穿越時代、曆久彌新。總之,經典閱讀、“深閱讀”是信息互聯網時代的“壓艙石”。我們要以此登高望遠、引領方向、明辨是非、提升品質,在令人眼花缭亂的世界裏沉靜下來,不隨風飄蕩。
(五)借鑒幾種讀書學習方法
其一,處理好“博”與“精”的關系,先博後精(專)。胡適在《讀書與做人》中談到:“學問之道兩面而已,一曰廣大(博),一曰高深(精),兩者須相輔而行”“爲學要如金字塔,要能廣大要能高”。博大方面,是他的旁搜博采;精深方面,是他的專門學問。 “博大”(博覽)是“精深”的前提和基礎,“精深”是“博大”的結晶和目的;也只有以研究的問題爲中心、擴大博覽的知識面,才能實現真正的精深。閉目塞聽、知識面窄,是絕對不可能獲取精深學識見解的。因此,學習要圍繞中心和目標,先“博”後“精”,在“博”中實現“精”。沒有“廣”“博”,談何實現“專”“深”“精”?!
其二,讀書“由薄到厚”,再“由厚到薄”。這是華羅庚院士探索的讀書方法。一本書拿來,先浏覽一下內容提要和目錄,翻一翻哪些地方重要,哪些地方值得關注,然後再有的放矢地讀;讀完以後,認真反思一下,這本書哪些內容有道理、對我有用。讀書也像開礦一樣“沙裏淘金”,有時一本書洋洋數萬言,頂用的就一兩句話。遵循“由薄變厚”再“由厚變薄”的讀書方法,可以節約很多時間,大大提高讀書的效率和效果。
其三,勤于積累,勤于思考。要養成積累資料的習慣。2016年2月19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座談會上發表重要講話時說,自己有剪報的習慣,看到《信仰的味道》這篇文章真不錯,就剪下來了。一個黨和國家的領袖,工作日理萬機能做到這樣,更何況一個常人呢?!要勤于思考問題。“學而不思則罔”“形成于思毀于隨”。拿破侖說過:“世界上有兩種東西最有力量,一是劍,二是思想,而思想比劍更有力量”。牛頓從蘋果落地導出萬有引力定律,有人問他有什麽訣竅,他回答說:“我並沒有什麽方法,只是對于一件事情作長時間的思考罷了”。所以,學習一定要“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思考”是學習的重要環節,“思考”的力量像原子能一樣是無窮的,很多真理乃至規律的揭示都源于“冷思考”。
其四,要養成記筆記的習慣,讀寫結合。著名曆史學家吳晗感言:“讀書是學習,摘抄是整理,寫作是創造”。有些人一輩子只是“倉庫”、“字典”,但缺乏創造性,沒有自己的思想、觀點,關鍵是動筆寫作太少。巴甫連柯有句名言:“作者是用筆思索的”,因爲動筆寫作的過程是迫使我們整理思路、思考問題、提煉觀點的過程。通過整理之後,還可以強化記憶、印象深刻,知識掌握得更牢固一些。所以,多寫是個硬道理!
(六)恪守“無實必敗”,堅持“從戰爭中學習戰爭”
毛澤東同志作爲中國共産黨讀書學習的典範,他認爲,讀書學習必須有“三根柱子”來支撐,一根叫“無信不立”,所謂“信”,就是信念、信仰、信心;一根叫“無學難爲”,所謂“學”,就是學問、學識、本領;一根叫“無實必敗”,所謂“實”,就是實際、實踐、實事。所謂學用之道,精華就在于此。
其一,要堅持理論與實際緊密結合。古人講,“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耳聞不如目見,目見不如足踐”。理論是灰色的,而實踐之樹常青;理論只是原則性的,而實際情況是千差萬別、不斷發展的。中國革命、建設、改革取得偉大勝利,中國共産黨所以能曆久彌堅,最根本的就是把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與中國實際緊密結合起來,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的力量在于與實際緊密結合;理論也只有與實際緊密結合,才能不斷地豐富、升華和發展。因此,在學習理論過程中,一定要緊密結合世情、國情、黨情和個人實際,結合飛躍發展的社會實踐來思考,洞察客觀事物發展的規律,真正把理論學懂、悟透、掌牢。
其二,學習的目的全在于運用(要堅持讀書與運用相結合)。“讀書是學習,使用也是學習,而且是更重要的學習”。戰國時期的趙括,熟讀兵書,文人“紙上談兵”,不能實戰,終于全軍覆沒,這個曆史的教訓非常深刻。古往今來,大凡有作爲者,都注重讀書與運用結合,而不是讀死書、死讀書。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今天,我們看領導幹部水平高不高,不是單純地看他讀書多不多,而主要看他運用理論和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強不強。領導幹部堅持讀書與運用相結合,就要在讀書的過程中增強運用能力,在運用的過程中提高讀書水平。”加強知識的運用,在以下三個方面努力很重要。一是要勇于實踐,把知識轉化爲能力。二是要運用理論和知識著力改造客觀世界。善于把握工作規律,不斷提高工作水平,努力增加工作實效。三是要運用理論和知識自覺改造主觀世界。要切實解決好理想信念、思想作風、道德情操、清正廉潔的問題,始終保持共産黨人的本色。
其三、“從戰爭中學習戰爭”。人生的學習都在捧著兩本書:一種是有字書;一種是無字書。其實,讀後者更難。毛主席在《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中指出:“從戰爭中學習戰爭——這是我們的主要方法”、許多事情“常常不是先學好了再幹,而是幹起來再學習,幹就是學習。”對提升能力而言,這方面尤爲重要。在這裏,談談我讀過常家樹著的《毛澤東點評李先念》一文。前國家主席、全國政協主席李先念出生貧苦,少年辍學。投身革命後,發奮學習、勇于實踐,兩次受到毛澤東同志的充分肯定:一次是稱贊他“果真英雄少年”。1927年,18歲的李先念在老家參加黃麻起義,任高橋鄉蘇維埃主席。1932年,他率領300多名青年參加紅軍,編爲紅四軍第11師33團,任政委。李先念從地方轉到革命部隊,最困難的是不懂軍事。從那時起,他在戰爭中學習戰爭,鑽研軍事。一年後,24歲的李先念升任紅30軍政委,後來他虛心向徐向前元帥學習,使紅30軍成爲紅四方面軍的主力之一。毛澤東後來評點說:“我們不懂得戰爭,是在戰爭中學習戰爭,李先念是在戰爭中學習戰爭的榜樣。”另一次是“抓個‘大兵’來管錢”,被譽爲中國經濟工作的“四大名旦”。1949年3月,李先念放棄兵團司令的職位,主動請纓回湖北地方工作,毛澤東批准了他的請求。1954年5月,黨中央決定調一批年紀輕、有管理經濟和財政工作才幹的幹部到中央擔任領導職務。陳雲向毛澤東、周恩來推薦李先念擔任財政部長的重任,對于新角色,李先念思想准備不足,因而猶豫不決甚至推辭不就。毛澤東特地打電話叫李先念到中南海。一見面,毛澤東笑著說,你不幹了,不想幹,那只好把國民黨的財政部長宋子文從台灣請回來,讓他幹好了!李先念趕緊說:“主席,那還了得,那我還是服從黨中央的決定。”李先念深知自己的弱勢,因此虛心向內行請教,陳雲因此成爲他“經濟上老師”。在國務院副總理兼財政部長這個職位上,李先念幹了22年,同李富春、譚震林、薄一波一起,被毛澤東譽爲中國經濟工作的“四大名旦”。
過去,我經常講“三個不等式”:學曆≠能力、文憑≠水平、過去的知識≠現在的知識;前幾年,有些省直機關幹部職位“競爭上崗”,博士研究生讓位于本科生。這說明:很多能力是書本上沒有的!“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很多能力都是在實踐中“熬”出來的、“磨”出來的!例如筆杆子,“衆裏尋他千百度”,但絕非看幾本寫作知識的書能解決問題,“多寫,才是硬道理!”
最後,講三句題外話,同大家共勉:
要謙虛謹慎。托爾斯泰說過:“一個人就好像一個分數,他的實際才能好比分子,而他對自己的估計好比分母,分母越大,則分數的值越小。”人的真正偉大之處,就在于他能夠認識到自己的渺小。要記住兩個基本的哲理:學習(學問)與求知欲呈正相關,與自滿呈反相關。“學習的敵人是自己的滿足,要認真學習一點東西,必須從不自滿開始”。
要遠離浮躁。現代社會是十分浮躁的,自然界現象告訴我們,成長過程是安靜的,在喧嘩、躁動中容易喪失自我。經驗啓示我們:遠離浮躁、淡定處事、甯靜致遠,方能贏得別人沒有的輝煌。
要持之以恒。“不積跬步,無以至千裏;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習近平總書記講過,“有人研究過,一個人每天閱讀一小時,三年之後可以變成某一問題的專家。”要發揚“釘子”的三股勁。一是“擠”勁,以擠的方法獲得學習時間;二是“鑽”勁,以鑽的方法求得問題了解和深入;三是韌勁,堅持終身學習。伊利集團企業文化中有個“三八理論”:每人每天都有24小時,其中8小時工作、8小時休息都一樣,人與人之間的差距是由另外8小時學習抓得緊不緊導致的。應當惜時如金。長期堅持了,就能滴水穿石、有恒則成。
作者:呂東升(系中共湖北省委原副秘書長、省委政策研究室原主任,法學博士、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