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人民日報健康客戶端】
包容性的城市建設是城市發展的終極目標,在這裏人們不會因爲年齡不同,性別不同,身份不同而被公共空間差異化對待。數字技術的發展有助于政府快捷敏銳的最大化配置資源,此外,促進公衆參與也會促進包容性城市的成長。置身于長壽時代的老齡社會,各項經濟社會發展事業都離不開老年人的積極參與,促進老年人社會參與在我國也逐漸被提上日程。面向老齡社會背景下的包容性城市建設,如何更好地促進老年群體社會參與,又有哪些數字化創新探索,非常值得進一步探究與思考。
“在很多時候我們把包容這個概念做的很窄,說到包容有時候就會說到殘疾人、老年人、無障礙。”在由老齡社會30人論壇和盤古智庫老齡社會研究院主辦的專題研討會上,北京城市象限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CEO,北京社區研究中心主任茅明睿表示,城市裏的每一個人都是需要被包容的,每一個群體都需要被包容的,所以我們的包容概念不僅面向老年人,還面向很多其他群體。
茅明睿同時坦言,在他的團隊進行城市科學研究和實踐的過程中,發現相比年輕人來說,老年人不容易被感知到。“雖然現在老年人變成手機的重度用戶,但是早先的時候老年人對手機的使用比較少,所以很難通過智能手機實現真正有效感知。”
“今天我們談數字化智慧化下城市對老齡化適配方案,我們到底談誰?”優客工場創始人、盤古智庫學術委員會副主任委員毛大慶特別提到,在這方面比較領先的新加坡,將老年人分段分類的研究和施策。一類人是現在眼前已經進入到65歲、70歲甚至再老一點的老人。第二類是現在50歲左右或者55歲這一批人,這批人還有10-15年進入高度老齡化。前一類人可以說是數字化時代被遺漏的一批老齡人口。
新加坡爲行人過道的交通燈安裝特制閱卡器,讓年長者有更充裕的時間過馬路。新加坡新聞圖
“這一批老人用數字化要求他們非常不科學,還有很多老人手機都不用,讓他怎麽辦。”毛大慶,在新加坡,政府制定一套智慧家居和智慧社會老人服務方案,比如說每個社區都要統計和數字化這個社區和片區居住的這一類老齡人口的資料,包括獨居老人、失能老人、失智老人以及孤寡老人的分布,都安排了社區志願者以及社區聯絡所服務人員,定點定人對他們進行專門照護。
而對于“年輕”老人,在他們比較熟練應用智能終端背景下,政府加大對這些人口更加親民化的服務。比如各種政務大廳電子化服務機,新加坡是最早實現全民數字身份證的國家,所有人都有一個身份數字系統,可以通過一個APP完成所有動作,包括銀行理財、交納稅、計算養老金、領取養老金,用CPF支付各種各樣養老活動需要的費用,以及包括跟政府各個平台的鏈接。
老齡社會,如何做到一個包容化的數字化城市?在毛大慶看來,需要全社會一起努力,針對不同年齡段下的老人進行分類研究、制定更爲細致的數字化對策。
責編:李欣
本文來自【人民日報健康客戶端】,僅代表作者觀點。全國黨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發布傳播服務。
ID:jr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