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玉琪
“不讓任何人掉隊”——這是聯合國人居署《世界城市報告2022》提出的未來城市發展目標。
包容性的城市建設是城市發展的終極目標,在這裏人們不會因爲年齡不同、性別不同、身份不同而被公共空間差異化對待。包容性城市的規劃、設計、建設,是城市人文的重要尺度,也是一次人性化大考。
“包容性城市,簡單說就是以幸福生活爲依歸。”在7月16日盤古智庫老齡社會研究院和老齡社會30人論壇主辦的專題研討會上,北京大學政府管理學院副教授袁瑞軍提出,探索建設包容性城市,不僅需要政府、社會組織、企業等不同主體協同進行社會創新,更重要的是機制和手段的創新。
每一個群體都值得被包容
7月11日,聯合國人居署發布《世界城市報告2022》,指出未來城市的核心任務是韌性建設。城、市、鎮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對所有人加以保護和支持的政策。具有社會包容性並爲所有居民提供均等服務的城市,也更有能力面對環境、公共衛生、經濟、社會和任何其他類型的沖擊或壓力。
因爲,城市強大與否,取決于其最薄弱的環節。
北京城市象限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CEO、北京社區研究中心主任茅明睿指出,城市裏的每一個人、每一個群體都需要被包容。老人、孩子、殘障人士,需要被重點關注。
茅明睿從無障礙環境的提升、兒童友好的探索以及青年友好的探索等方面展開話題。
他以盲道爲例,介紹了目前城市建設過程中,包容性設計仍有不小的提升空間。
同等距離,同樣的道路,正常步行道路要轉彎7次,但盲道行走需要轉彎73次;盲道的步行距離是正常步道的1.65倍,同一條道路走下來,盲人要多消耗1碗米飯。此外,盲人還會遇到道路不平、道路中斷、盲道貼牆等情況。
通過調研與對城市的無障礙評價結果,施工單位能夠更快地根據診斷建議進行整改。
談及兒童友好的探索,茅明睿指出,適合兒童的社區空間的缺失、社會規範缺失都會導致“熊孩子”的問題。要解決這一問題,必須連接社區、孩子、家長等多方社會力量,從兒童群體的角度去提升社區包容性。
茅明睿認爲,很多人可能覺得青年人是社會的主體力量,已經不需要包容了。事實上,現在的青年人在城市中背負巨大壓力,同樣是需要關注的對象。“一個城市要友好,首先要讓這個城市的勞動者覺得是友好包容的。”
因此,茅明睿和他的團隊在過去兩年持續監測北京的文化事件,包括演出、沙龍、市集、展覽等,試圖對這些文化事件進行數據可視化,從而爲年輕人提供一個參與城市生活的工具。
城市化、信息化、老齡化需互相包容
面向老齡化社會,打造老齡友好型社會在我國也逐漸被提上日程。
“城市化、信息化、老齡化之間互相包容的問題需要重視,這三者既互相結合又互爲約束條件。”盤古智庫學術委員會副秘書長馬旗戟認爲,城市化所倡導的包容性,信息化、數字化所倡導的普惠性,以及老齡社會所倡導的社會群體老齡發展的公平問題,需要在發展中進一步交融。
茅明睿重點從老齡群體的感知闡述了老齡友好型社會該如何建設。
他強調,要系統地了解老年人的行爲特征,必須求助于非智能化、非大數據的一些傳統方法。
他提出了“mapping”這一概念,指調研團隊下沉到社區,通過潛水式調研的方法對社區進行觀察,形成社區敘事。
茅明睿和他的團隊在北京西城的延壽街、鴨子橋、回龍觀、天通苑等多個社區,進行沉浸式觀測與生活日志調查,形成關于老人、兒童、社區居民、外來者等不同群體在社區裏的活動路徑與行爲特征的調查結果。
他發現了一些有趣的結論。比如,大媽的出行半徑基本在20分鍾以內,但大爺很不一樣,住在回龍觀的大爺會跑到西山、大觀園去;老齡化程度越高的小區,居民和小區配套、物業管理之間的糾紛也會越多。
“得用泥腿子的方式去做這個工作,我們把這個工作叫作‘人肉大數據’或是‘空間偵探’。”茅明睿說。
優客工場創始人毛大慶介紹,在關于數字化城市、智慧化城市下的老齡應對方案和適配方案,新加坡走在世界前列。
從新加坡經驗來看,適老化問題不僅要關注已經進入老齡化的人群,還要關注今天50歲左右、還有10~15年進入老齡化的人口。
新加坡政府制定了一套智慧家居和智慧社會老人服務方案:采用“人盯人”的辦法對獨居老人、失能失智老人、孤寡老人進行專門照護;采用最簡單、最集約的系統來進行政務服務的老齡適配化工作;在公共汽車、地鐵、醫院、菜場等公共場所做了大量適老化安排,住宅裏配備無障礙輔助設備,安裝傳感器監測老人在家的安全情況。
“如何做到一個包容化的數字化城市?首先是各種人性化的安排。”毛大慶提出,政府要跟各種機構一起,針對不同年齡段的老人制定更爲細致的數字化城市安排。
(編輯:荀詩林 校對:顔京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