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報動新聞出品
接到《乘風破浪的姐姐》節目組邀請電話的那一刻,陳松伶的思緒一下子回到了1975年。當時,趙雅芝主演的女性題材電視劇《乘風破浪》正在香港電視廣播有限公司(TVB)熱播。那一年,趙雅芝21歲,《乘風破浪》是她演藝事業的開端;那一年,陳松伶不到5歲,她坐在電視機前,羨慕地看著姐姐們乘風破浪。近半個世紀的時光,也未曾沖淡這一幕的記憶。
“我那時候很小,但基礎就在這兒奠定了。”陳松伶笃定地說。她雖然如今已經不太確信劇情細節,卻還能隨口哼唱起主題曲:“時時望前莫後退,人人莫愁無伴侶,迢迢路長萬裏也未覺疲累……”10年後(1985年),還是中學生的陳松伶參加了TVB舉辦的“葉倩文唱歌大賽”成爲冠軍,由此開啓了她乘風破浪的演藝生涯。
新京報記者 鄭新洽 攝
而這首歌,也仿佛她的人生寫照。
-
關鍵詞:半工半讀
片場見面鄭伊健總會問:功課做完了沒
“14歲就半工半讀,很多人圍著我轉、照顧我。那時候讓我去銀行,我都不會。”
《乘風破浪的姐姐》節目裏,陳松伶談到了她剛入行時的情形,坦承自己在生活上小白的一面,但也勾勒出了一位剛入行就成爲寵兒的演藝明星的日常。那時的陳松伶,確實有乘風破浪的底氣和銳氣。
才16歲,她就在電影處女作《鬼馬校園》中(1987年)擔綱女一;緊接著出演了電影《刑警本色》(1988年),該片的演員番位是——周星馳、甄子丹、陳松伶、吳鎮宇、劉江;18歲她與黎明合作電視劇《天涯歌女》(1989年),飾演一代歌後“金嗓子”周璇。此後的若幹年裏,陳松伶出演了《月兒彎彎照九州》《蜀山奇俠之仙侶奇緣》《笑看風雲》《天地男兒》等經典劇集,成爲TVB當家花旦。她搭檔過的男演員,從鄭伊健、郭富城、張智霖到古天樂、張家輝、羅嘉良、林保怡、鄭少秋……
與黎明合作《天涯歌女》。
不過,陳松伶和他們的交集僅限于拍戲。在她北上內地發展後,聯系就更少了。回想當初一起拍戲的青春歲月,陳松伶記得那時大家都是新人,年紀差不多,演戲時常互相幫忙。大家體諒她半工半讀,搭戲的演員會幫她盯拍攝進程,不拍她的戲時就催她去燈光房趕緊寫作業。和她搭戲頗多的鄭伊健,片場見面打招呼的日常就是——“你剛放學啊,功課做完了沒有?”
陳松伶曾與鄭伊健、古天樂多次合作。(上圖《笑看風雲》下圖《天地男兒》)
演藝事業前景大好,但陳松伶認爲讀書更重要。如果演戲和考試發生沖突,她一定果斷選擇後者,爲此推掉不少片約。在當時的大環境裏,這種堅持是個異數。“大家都覺得我很傻,因爲人到80歲還可以念書,可演藝行業的機會不是每次都有的。老板、經紀人,整天因爲這個事情和我談話。”衆口一詞的勸說也沒令陳松伶退讓,她想到了偶像許冠傑、林子祥,他們都是大學畢業生。“他們的作品和呈現出來的氣質又是我那麽喜歡的,我就覺得是不是讀書的關系?”
半工半讀的陳松伶最終如願考入香港中文大學。回頭看當初的選擇和堅持,她沒有後悔——讀書對于演藝沒有直接的幫助,卻爲她提供了另一個層面的支撐。“念書給了我一個很好的基石,讓我知道明辨是非,也讓我在演戲時有了更多的參考。”演戲技巧方面,陳松伶坦言她本應去藝術學院進修,卻走了相反的路子,在表演中學習。就像她的第一部電影《鬼馬校園》,全靠本能反應和現場摸索,通過不斷挨罵和表演上吃虧的地方,學到新東西。
-
關鍵詞:音樂劇
音樂劇演員,一個讓她引以爲傲的職業
“我是一名歌手、演員、音樂劇演員,出道已經有35年。”
陳松伶在《乘風破浪的姐姐》首期開場就演繹了《餓狼傳說》,經典旋律帶來的“回憶殺”讓觀衆秒回《雪狼湖》音樂劇現場。最近幾年,她一直專注于音樂劇《媽媽咪呀》的巡演。節目裏做自我介紹,她把“音樂劇演員”單獨拎出來,與歌手、演員並列。“這(音樂劇演員)是我引以爲傲的職業。”陳松伶告訴新京報記者,可見音樂劇在其心目中的地位。
2005年,陳松伶與張學友合作《雪狼湖》。圖/視覺中國
出道35年的陳松伶,既品嘗過少年成名的繁華喧囂,也蹚過人生的至暗時刻,如今正在經曆重新開始的柳暗花明。而每一個階段,音樂劇都是她人生的見證。2005年,她與前經紀人分道揚镳遭遇重創,想要離開香港熟悉的環境,于是接受經紀人陳淑芬邀請參與《雪狼湖》的巡演。這是她第二次演《雪狼湖》,上一次演《雪狼湖》(1997年)時,她的演藝事業正如日中天。彼時,陳松伶剛剛因爲前一年《天地男兒》《新上海灘》兩部劇的熱播,讓她紅遍華語圈。
兩次演《雪狼湖》的心境完全不同,她認爲第二次狀態更好。因爲1997年第一次面對這麽大型的音樂劇,她一直擔心達不到要求,擔心觀衆的反應,無形中給自己很大的壓力。“如果回到那個年紀再來一次,我不會給自己那麽大壓力。”到2005年再演《雪狼湖》,生活上遭遇的變化分散了注意力也分散了擔憂,上了舞台沒有想那麽多,呈現出來的效果反而更好。“我那時就想,工作上不要鑽牛角尖,可能效果會不一樣。”
談到2005年離開香港北上發展,她說,當時只想離開,並沒有明確的方向。“那個熟悉的地方讓我覺得壓力很大,就是想離開,不論去哪裏都好,可能是新加坡,也可能是舊金山,我有家人在那邊……但從來沒有想過,我會跑這麽遠。後來因爲在上海工作時認識了我先生(張铎),他給了我一種很安全的感覺。那時開始,奠定了我們感情的方向,也堅定了我北上定居和工作的想法。”
陳松伶主演音樂劇《媽媽咪呀》中文版。
到了近兩年出演《媽媽咪呀》音樂劇,她更放松了。雖然排練十分辛苦,還因爲普通話不夠標准留堂加練台詞,但她與丈夫張铎感情甜蜜,工作上得到另一半的支持,心情也更快樂。“體力上挑戰自己,聲樂上更進一步,一定要達到百老彙音樂劇的標准。我沒有覺得這是壓力,反而是更自如了。好像我的羽毛更豐盈一點,能夠掌控得更好一點。”
-
關鍵詞:母與女
電話裏從不絮叨,討論最多的是如何做菜
“媽媽,最近發覺您的手不斷在抖,真的很害怕您有一天會忘記我。”
如今49歲的陳松伶恬淡包容,在節目裏像一個溫和的大姐姐,跟誰都相處愉悅。很難想象,年輕時候的她棱角分明,離家出走過,也終與家人言歸于好。節目裏她寫給媽媽的話發自肺腑,敏感的海陸聽了當場落淚。
陳松伶眼中的媽媽,是典型的獅子座,雖然年紀大了卻依然活力十足。“她還有那股勁兒,做事就要做第一,還有很多工作的事情沒有完成。她是年輕人的心境,但體能已不是那個狀態了。”陳松伶發現,媽媽在70歲以後,就會不自覺地手抖。“老人家到了一定年紀,每一年都會有很大的變化,流逝掉很多青春和體力,會在細節上顯現出來,這是我以前沒有想到的。”這讓她越發珍惜和媽媽相處的時間。
年齡和閱曆帶來了改變,也映射到了母女關系上。陳松伶形容這是一個進步的包容的過程:“如果它是一個不好的現狀,一定要去改變它。如果是一個好的現狀,要去維持得更好。我不能要求別人,但會要求我自己。”現在的陳松伶,每年會安排家人一起出遊,會經常打電話跟媽媽聊天。不過,她們很少有“吃得好不好、穿得暖不暖”這樣的絮叨和叮囑,因爲足夠了解,知道對方定會好好照顧自己。
現在母女之間經常性的話題,是陳松伶請教某道印尼菜怎麽做好吃,因爲她樂于下廚,而媽媽燒印尼菜本就很拿手,有時也會請教工作上的一些事情應該怎樣處理。陳松伶評價媽媽是工作上很有能力的女性,跟時勢不脫節。“我覺得她是一個很好的上司、很好的老板,永遠會給到很好的建議,然後你自己去消化,看適不適合自己。”
——越過人生的那座山丘——
人生的困境有時就像一座望不到頂的大山。但不管多艱險,越過之後,就是寬廣。正如《山丘》裏寫的,望著大河彎彎,終于敢放膽,嘻皮笑臉面對人生的難。現在的陳松伶,不再是那個待在家裏也要拉緊窗簾的明星。她可以隨意在北京街頭閑逛,聽的哥侃大山,幫婆婆拍抛紗巾的打卡照。陳松伶說,她以前在香港的生活狀態很憋屈,來北京之後反而活得更自在,她喜歡這裏的樸實。
-
生活,從憋屈到自在
——最愛坐出租車聽的哥侃大山
剛來北京時,陳松伶保持著晚上開窗睡覺的習慣。有天醒來一下床,發現腳底沙沙的,每走一步都有腳印。“原來是沙塵暴!我像個孤陋寡聞的人,不知道要關著窗戶睡覺。”陳松伶笑著回想。“它就像一位18歲的少女,每年都有不同的變化。”她用一種偏文藝的腔調形容這座城市,話語裏透著喜愛。
眼中所見常和心境有關。陳松伶以前在香港,沒有工作安排時很少出門,在家也整天拉緊窗簾,擔心狗仔隊用長鏡頭偷拍。“香港的藝人可能就會有這種壓抑感或者說恐懼感,加上人口多、密度高,沒什麽隱私。確實我可以用這兩個字來形容,憋屈。”到了北京,她覺得生活得很自在,隨便去哪兒都不用在乎別人的目光,也沒有太多的人認識她,可以大大方方逛地攤找大爺大媽聊天。
新京報記者 鄭新洽 攝
在北京,陳松伶喜歡和出租車司機聊天,也喜歡到菜市場買菜。“(坐出租車)我只要開一個頭,之後就是他們說了,我好像聽相聲一樣。經常會聊買房啊,或者經過的這個地方以前是什麽樣的呀,然後聊哪裏的菜好,他們會告訴我小關市場那邊好,三裏屯這邊的會比較貴……我能得到很多信息。”張铎經常問喜歡聽的哥侃大山的陳松伶:“今天又坐了幾趟出租車啊?聊得開心嗎?”
陳松伶平時保持規律的健身——做tabata(一種高強度間歇訓練),一周三到四次的快走。她聽過一句話,人老了腿很重要,所以在腿部鍛煉上下了苦功。“我現在做的很多事情都是爲了防老、爲了健康。我覺得如果不想看到以後自己變成什麽樣,就要從今天開始防止。”女藝人大多對年齡有些介懷,陳松伶倒看得開。“因爲真的沒得瞞,也不需要隱瞞,買機票肯定要看身份證的。生老病死是正常的現象,最主要的是能優雅健康地老去。”
-
感情,有“埋怨”但更多是共鳴
——紅燒魚做成魚湯,照樣還是好吃
陳松伶2006年和張铎因出演電視劇《血未冷》相識相戀。2011年結婚至今,他倆的相處慢慢透出了相濡以沫的味道。陳松伶的普通話難免帶點港腔,她曾在微博上發過一段音頻,把“染發劑”念成“研發機”,張铎字正腔圓地校正:“染發劑,劑,四聲。”陳松伶笑著解釋,隨時糾正她的發音是張铎“知錯能改”的開始。以前他聽懂了話意就不再糾正發音,直至陳松伶工作時面對普通話台詞才知道自己發音是錯的。“那時候我是有點埋怨的。他上戲畢業,本身還是老師,明知道我說的是錯的,也不糾正我,怎麽可以不教自己的身邊人?”從那以後,張铎就上心了,“染發劑”這樣的糾錯成了兩人趣味的日常。
新京報動新聞出品
在陳松伶眼中,張铎是比較“黏人”的另一半。“我喜歡一個人走來走去,但他喜歡兩個人共同行動。甚至他喜歡的運動,也一定拉我參加。”陳松伶指的是高爾夫球,但她每每拒絕張铎的邀請,“真的不喜歡,而且太曬了”。但這不影響張铎陪她一起健身,一起逛菜市場。陳松伶微博上常曬自己做的美食——香茅牛腱、泰式蝦餅、鮮蝦馬蹄馄饨、筍幹可樂雞翅。被問起張铎的廚藝,陳松伶忍不住樂了。兩人談戀愛時,張铎頗以廚藝爲傲,做過紅燒魚。“他一直打電話問媽媽怎麽做,放多少水。結果做出來的不是紅燒魚,是整鍋的魚湯。愛情的甜蜜讓我相信這個‘紅燒魚’很好吃。”
陳松伶與張铎父母也相處融洽,她覺得公婆是說東北話的開心活寶,尤其喜歡他們帶來的生活氣息:他們每天早上6點就起床出門買菜,用新鮮食材把冰箱塞得滿滿的。“他們還教我,買魚要注意,不要讓小販偷偷放很多水進去。買菜一定要上公平秤,我以前都不知道公平秤是個啥。”說起公婆,她語調裏不自覺帶了點東北味兒。每年安排一家人一起旅行,陳松伶會不嫌麻煩地幫婆婆收拾出一包的絲巾。“她到了一個地方覺得喜歡,就抽出一條絲巾來拍照。抛絲巾的動作是一樣的,但不同顔色的絲巾,情緒是不一樣的,特別有趣。”
-
工作,有受限也有願景
——“中年演員”被淘汰,不公平也不健康
如今,定居北京的陳松伶,感情生活美滿,工作也更從容。近幾年她接的工作不算多,更能夠專注地沉浸在音樂劇《媽媽咪呀》的巡演上。她特別享受舞台上的表演,喜歡這種能夠與觀衆直接交流的感覺。“演一部戲,要等上映或者播出後才能知道觀衆喜愛不喜愛,都猴年馬月了。舞台上表演,立馬就可以知道觀衆的反應,知道自己的表演有沒有問題,對自己的挑戰和衡量都是比較直觀的。如果說演唱會是歌手的終極目標,我覺得音樂劇就是演員加歌手的一個終極目標。”
每次參加音樂劇演出,陳松伶都會隨身帶著影迷的信。
很多內地女藝人都感慨過“中年危機”。她們一旦步入中年,就會面臨工作機會減少、合適的角色減少的境況。哪怕她們此時演技正在巅峰,閱曆也積累到適合塑造更豐富的人物,影視劇的投資方依然會找比不上她們的演技,但更有流量的年輕演員。陳松伶對此也頗有同感。“有流量、白瘦美和年輕感已經是一種趨勢了。這會讓實力很強的中年藝人,很少能演到適合她們的題材和角色。這有些不公平。而且這樣的淘汰,我覺得也不太健康。”
去年上映的電影《愛爾蘭人》讓她看到,影視科技的進步未來也許能化解演員們的“中年危機”。片中,70多歲的羅伯特·德尼羅和阿爾·帕西諾通過科技“返老還童”,表演自己20多歲時的狀態。“是演員本人真正去演的,而不是用CG或者Animation做出來的,所以靈魂就還在裏面。”但回歸到當下,陳松伶承認因爲年齡的緣故,自己在影視劇方面的發展會有點限制,未來希望在音樂劇方面有更多的作品。“我認識很多很棒的音樂人和音樂劇演員,會一起創作音樂劇,因爲真的是我喜歡的。”
新京報記者 楊蓮潔
攝影 鄭新洽
編輯 吳冬妮 校對 趙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