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物上鏈】的核心技術,區塊鏈技術體系,但是底層的技術只是基礎,是支撐【萬物上鏈】的工具與基石,核心技術固然重要但是要想真正的實現【萬物上鏈】從B端的視角來看還要更深入的與産業深度融合,用核心科技去賦能行業,創造出新的增長曲線帶動人才流動才能最終實現【萬物上鏈】。
區塊鏈賦能現實世界的定義:物理世界的實物數字化、智能化, 融合 AIoT 和區塊鏈技術解決,諸如設備身份僞造、數據篡改、隱私泄露等常見問題,增強産業協助和升級,做到“多方參與”的“可信價值流轉”。
下文以新能源行業來做具體解析。
一、行業發展現狀與區塊鏈賦能
1. 新能源
新能源定義:
我國政府定義清潔型新能源是由太陽能、 地球能和熱力結合産生的清潔可再生的能源形式,主要包括光能、風電、海洋能和核能以及通過利用可再生清潔能源技術進 一步優化發展而所生成的硫化氫、生物燃料所形成的各類能量。
國內産業發展狀況:
我國新能源産業發展狀況國家能源局公布的新能源産業統計數據顯示。
2020 年,我國新增風電裝機 7167 萬千瓦、太陽能發電 4820 萬千瓦,均位列全球第一。
2020 年在光伏制造領域,中國光伏硅料、硅片、電池和其他配套部件産能分別占到全球 80%,97%,77%,71%,形成了完全自主可控的産業鏈。
在硅料領域,我國是全球最大的硅料生産國,硅料産量連續 10 年排名世界第一;在光伏發電領域, 2020 年光電總産量124.6GW,連續14年排名世界第一。
在锂電應用領域,2020 年我國新能源汽車銷量總計達136.7 萬輛, 相比19 年同期增長 10.9%,位列全球第一。
以上數據顯示結果可以表明,現階段國內新能源産業共分爲三個方向:發電側,儲能輸電側,锂電池消耗需求側
圖片來源:區塊鏈新能源技術應用發展白皮書
産業分析:
發電成本下降,風電和光 伏發電競爭力增強,逐漸成爲新能源産業發展的主力。一級能源一級市場作爲能源産業鏈上遊,呈現出以太 陽能、風能、生物質能、地熱能、 氫能等可再生可持續的新能源。
(1)發電側—光電
2019 年我國光伏發電量 爲 1172.2 億千瓦時 ,2020 年增至 1380.6 億千瓦時,同比增長 8.1%。同下遊硅片、電池片等中間制造環節相比,硅料生産的技術壁壘高,擴産周期長,擴産速度與需求增速嚴重失衡,易造成供給短缺。
圖片來源:區塊鏈新能源技術應用發展白皮書
2019年全國規模以上電廠發電量71422.1億千瓦時。其中,水電 11534.4億千瓦時 ; 火 電51654.3億千瓦時 ; 風電3577.4 億千瓦時 ; 核電3483.5億千瓦時 ; 太陽能發電1172.2 億千瓦時。
以上數據看出光電産業發電效率嚴重短缺,PERC 的整體光電轉換效率逼近 24.5% 的效率極限,全新一代光伏電池研發迫在眉睫,因此 P 型轉 N 型電池被看作下一代光伏電池的革命性技術, 包括晶科、阿特斯、通威、隆基、晶澳等紛紛推出 N 型電池技術。以 HJT 電池及Topcon 電池爲代表,多家企業打破 PERC 電池無法達到的 25% 電池效率記錄。
(2)發電側—風電
我國風電累計裝機容量達到 2.81 億千瓦,年增幅達 34.6%。 其中,陸上風電累計裝機 2.71 億千瓦,海上風電累計裝機約 9 萬千瓦。
圖片來源:區塊鏈新能源技術應用發展白皮書
風電産業鏈主要包括上遊原料、中遊的零部件生産和整機組裝與下遊的風力發電運營商三部分。
國內的風電整機廠商主要有金風科技、明陽智能、運達 股份、東方電氣等。下周發電廠商先階段主要以國家電網爲主。其他廠商有龍源電力、華能集團、中廣核和三峽新能源等。
(3) 儲能輸電側—動力電池
動力锂電池是新能源汽車的核心組件。由下圖中統計數據可知,2016 年全球動力電池裝機量僅爲 43GW,2020 年增長 至 136GW,期間複合增速約 33%。
圖片來源:區塊鏈新能源技術應用發展白皮書
我國主要生産動力電池企業有甯德時代、比亞迪、億緯锂能、國軒高科、澳洋順昌、 欣旺達等。自 2017 年起,甯德時代的動力锂電池銷量始終排行全球第一。
新能源企業的發展定位具有智能化、數字化的特點,以區塊鏈爲底層技術的 企業組織和管理模式,能夠實現不同企業層級之間的資源共享、優勢互補,通過 數據互通和智能合約有提升合作效率。
(4)需求側—新能源汽車
新能源汽車,是指采用新型動力系統,完全或者主要依靠新型能源驅動的汽車,包括純電動汽車、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 增程式混合動力汽車和燃料電池汽車等。
能源廠商與動力電池供應商呈現出供不應求的現狀,這一點完美契合了動力锂電池的高度符合增速。
2. 區塊鏈賦能切入解決思路
(1)産業數據上節點,打通數據孤島實現可用不可見
由于我國新能源産業起步較晚、行業發展碎片化、缺乏可信協作機制導致産業鏈合作困難。新能源産業出現了包括中 小企業融資難、供應鏈合作效率低、終端能源交易機制不匹配、供應鏈數據溯源困難、可信監管缺失、風險管控不完善等一系列産業發展的阻礙。爲解決這一問題;
區塊鏈數據庫技術,將分布式數據存儲、P2P傳輸、共識機制和加密算法等新型計算機技術進行深度融合。破解能源業存在的問題和創新發展模式提供了新的機遇。區塊鏈技術的優勢在于自由開放、容錯性強、信息保密等,可快速安全地加入新節點或是在節點間進行信息傳遞,達到數據可用不可見。
(2)供應鏈提效
新能源産業鏈需要中上遊原料企業、中遊制造企業和下遊應用企業間相互配合。企業間交易效率較低,存在信息閉塞、信任缺失、違規手段較多等問題。因此,新能源産業對于全鏈路數字化監管,産業內多方協作,打通新能源産業與金融服務等都有很強的痛點與需求。
區塊鏈技術與物聯網設備相結合,可以完成從數據采集,到數據流轉,數據 使用的全鏈路信任問題。利用分布式數據共享打通供應鏈上的物流,商流和信息流流轉,與監管部 門共同監管交易價格、交易內容、采購等數據信息,可以降低供應商的庫存周轉時間,提升供應鏈運轉效率
(3)服務供應鏈金融賦能汽車保險
保險行業存在定價定責定損一系列難題,從傳統企財險到質量和功率保證保險,核保光伏質量數據缺乏,導致在風險評估,風險選擇,風險定價,理賠處理以及風險累計管理方面都面臨極大挑戰, 如何獲取可信的全面的風險評估數據,是保險公司制定保險方案並提供服務的前提。
在區塊鏈共識算法賦能趨勢下,保險行業可以與新能源行業建立對風險的共識,與行業參與方 / 第三方科技公司建立基于科技的行業標准,規範行業操作。
圖片來源:區塊鏈新能源技術應用發展白皮書
以上從以上區塊鏈賦能的新能源行業分析來看,的確目前區塊鏈的技術已經得到了很強的應用,也有了更多的玩法,但是就目前發展來看區塊鏈的更多應用還僅僅在TOB和金融領域,還沒有真正的走到千家萬戶,距離真正的【萬物上鏈】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
想要實現【萬物上鏈】的願景就要提高民生項目的使用率使區塊鏈技術滲透,下沉到千家萬戶,這樣整個行業才可以得到發展,技術和設施才能越來越完善。
3. 舉個例子
在美國布魯克林微電網(BMG)是全球第一個區塊鏈 + 新能源項目實例,由美國 LO3 能源公司、西門子數字電網及比 特幣公司 Consensus Systems 合作建立。
圖片來源:區塊鏈新能源技術應用發展白皮書
項目中的電能都在基于區塊鏈技術的電網物理設施中流轉,不再由傳統的供電公司全權負責電力調度和供應。用戶可在配套安裝的智能電表中浏覽購電開支和電能使用情況,如果用戶安裝了新能源發電裝置,也可將多余電能在系統中售賣給有需要的用戶。這一新能源 + 區塊鏈項目的優勢是讓用戶擁有了自主交易或是出售電能的權利,降低了電力交易成本。
4. 國內落地設想
(1)私有鏈+聯盟鏈+中繼鏈三鏈打通
上述例子在國內是完全可以借鑒過來的,雖然區塊鏈的種類不同在國內如果可以落地,可能需要兩套區塊鏈系統:中央電網使用的私有鏈;千家萬戶使用的聯盟鏈。
上一篇文章提到過可以趣鏈科技的鏈服務平台BitXHub主要的功能與應用場景和落地就是對不同的區塊鏈業務進行鏈接和打通,這樣一來就可以通過BitXHub的積木中繼鏈架構對電網的私有鏈+聯盟鏈的進行打通與融合,通過BitXHub的節點形成三鏈互聯互通。這樣電力的使用數據就可以有效實現快速的調用具有極強的隱私性和真實性。
(2)如何使用
大衆:
假設區塊鏈的基礎設計已經搭建完成,作爲大衆的受用者受用的層級自然是在聯盟鏈層級,大衆的權限都由中央電網配置完成,參與每個節點的權限都完全對等,各個節點在完全不信任的情況下進行數據交互和可信交換。
場景:全面數字化上鏈之後,只要節點夠多繳費時即可看見所有家用電器的用電情況以及費用且數據真實可信,通過智能合約的三個特性:
通過智能合約大衆用戶可以在合約上單獨配置繳費規則並隨時更改,假如在夏天就可以給空調單獨多繳,在冬天就可以給電暖多繳,這樣會大大降低用電成本,避免造成多余的浪費,同理幫助他人代繳電費數據也都是真實可見而且透明的全民通過科技節電的時代指日可待。
中央電網:
在整個流程架構的執行過程中,中央電網的角色是下發權力的機構,主要的工作可以分爲三大類;
①簽發信任證書信任鏈
數字證書是用來認證公鑰持有者身份合法性的電子文檔,以防止第三方冒充行爲。數字證書由 CA(Certifacate Authority) 負責簽發,關鍵內容包括頒發者、證書有效期、使用者組織、使用者公鑰等信息。
現實世界中,簽名是針對承諾的一種表現形式,手手段可以通過手寫簽字或蓋扣印章;而在數字世界中,簽名仍然是爲了表示承諾,只是手段變成了二進制。這一關鍵動作說明了大衆用戶所用的區塊鏈繳費技術體系是電網授權的。
②地區智能合約規則制定
智能合約的本質是數字協議,一旦達到預定的標准,它就會在區塊鏈上存儲和執行。一旦有了特定的輸入,它就會自動執行預先確定的特定輸出。可以根據全國各個地區的發電供應,産業上下遊關系,用電頻次與效率等來制定地區性的智能用電合約,進一步降低用電成本,避免電力資源浪費。
③社會價值與公益
結合區塊鏈技術在電力方面的運用,不僅可以大大降低電力的消耗成本也可以更加讓大衆用戶們看到自家的用電程度在側面也可以教導人們節約用電。在産業中也可以與光伏,風電,太陽能等廠商來合作探索新的增長曲線。
公益層面來看通過區塊鏈技術發起缺電山區獻電愛心公益活動,每家每戶獻出的電量上鏈可見,數據真實可信,國家通過供應商節點服務可以看見最終的值,可進一步調配資源。
二、人才儲備
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區塊鏈想要得到長遠的發展,人才培養是關鍵指標。
據IT桔子數據分析,2013年至2021年 中國區塊鏈業共發起868起投融資事件, 總計金額爲629.14億人民幣。
圖片來源:Linked&OKG研究院
1. 全球區塊鏈領域人才現狀
全球區塊鏈人才總量同比增76%,但中國人才增速較低,僅爲12%,美國區塊鏈領域人才數量位居全球第一,印度第二,中國第三,美國、中國、法國爲全球前三大區塊鏈人才需求國。
金融類人才占比最高,研發、信息技術等技術性人才需求強勁、缺口最大測試工程師崗位人才增速最高,達713%,人才任期短、流動率大,且以行業內部流動爲主。人才男女比例約爲8:2,碩士占比四成,人才學曆普遍較高。
2. 人才增速
從國別分布來看,美國、印度、中國爲全球前三大區塊鏈人才國。 前十大區塊鏈人才集聚國中,亞洲占據4席,歐洲3席。
從人才數量分析,位居第一的美國人才總數遠超印度、中國。
從人才增速來看,前十大區塊鏈人才國中,印度、 加拿大增速較高,均超100%, 分別爲122%、106%, 新加坡緊隨其後爲92%, 中國人才增速相對較低, 僅爲12%,這證明了國內區塊鏈市場以及Web3.0的大幕剛剛拉開。
圖片來源:Linked&OKG研究院
3. 求職市場需求
從職位發布量來看,人才需求主要聚集在美國、中國、法國、印度、德國等地。值得注意的是前 十大區塊鏈人才國中,美國、中國、印度、英國、新加坡、加拿大等國家區塊鏈職位發布量在 2021年均呈倍數級增長。
圖片來源:Linked&OKG研究院
就中國市場而言,得益于中國倡導“要把區塊鏈作爲核心技術自主創新的重要突破口、加快推動 區塊鏈技術和産業創新發展”並落地一系列舉措,區塊鏈正式走入大衆視野,成爲資本、實體經 濟和社會輿論等的共同關注點,區塊鏈企業增多、區塊鏈領域投資加大,加速促進區塊鏈領域人 才需求。而人社部將區塊鏈作爲新職業發布,也進一步刺激了區塊鏈領域人才需求和缺口。
圖片來源:Linked&OKG研究院
4. 人才流動
人才任期短、流動率大,且以行業內部流動爲主。領英數據顯示全球區塊鏈人才的任職期平均是1.2年。區塊鏈前五大人才類型的平均任期各有不同,金融類人才平均任職1.3年,研發類人才平均任職1.1年,業務開發人才平均任職1.1年,銷售 類人才平均任職1.9年,位列全球區塊鏈領域人才需求前五的産品類人才、市場營銷人才平均任職均爲1.1年。以目前流動程度來看相當于現在的互聯網企業。
圖片來源:Linked&OKG研究院
5. 人才培養(海外)
全球區塊鏈領域人才學士群體最大,占比59%,但碩士占比達40%,整體學曆相 對較高。數據顯示,全球區塊鏈人才排名TOP10學校均爲世界知名院校。
圖片來源:Linked&OKG研究院
6. 人才培養(國內)
結合區塊鏈領域人才任期短、流動高的現狀,組織應緊跟時代步伐,中國高校把握行業和市場發展變化及趨勢,重新定義人才團隊、及時刷新人才標准,從硬性的學曆、技能標准,到軟性的品性、素質等,爲中國區塊鏈發展布局未來打好人才基礎,持續構築核心競爭力。
圖片來源:陀螺研究院
區塊鏈作爲Web3.0領域的底層基礎設施,發展尚處于早期階段, 未來發展的空間巨大。對Web3.0、有熱情,願意投身于長期建設的人相比區塊鏈的知識技能,是更爲稀缺的資源。
參考文獻:
【領英】2022全球區塊鏈領域人才報告:Web3.0方向
中國互聯網協會:區塊鏈新能源技術應用發展白皮書
艾瑞咨詢:2020年中國新能源汽車行業白皮書
[1] 劉安倉 , 林楚偉 , 江永 . 新形勢下的煤電企業轉型思路探索 [J]. 中國電力企業管理 ,2021(10):78-79.
[2] 《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 》, http://www.gov.cn/ xinwen/2021-03/13/content_5592681.htm
[3] 余木寶 . 美國新能源欲迎頭趕上 [J]. 中國石化 ,2021(05):70.
[5] 王士濤 . 基于逆跟蹤技術的太陽能跟蹤系統及應用研究 [D]. 哈爾濱工業大學 ,2016.
[6] 匡圖上青 , 祁宏 , 周盛文 , 段桂華 , 段紅松 . 基于區塊鏈的新能源充電樁共享管理方案 [J]. 信息技術與網絡安全 ,2021,40(03):60-66+71.
作者:于天航,微信公衆號:懂技術的産品汪
本文由 @小于愛學習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産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CC0協議。
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産品經理平台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