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想給大家講一個醫生的故事,她是很多中國醫務工作者的榜樣。
她就是“萬嬰之母”林巧稚,被稱爲中國的“南丁格爾”。
1901年,林巧稚出生于,廈門鼓浪嶼島上一個基督徒家庭。
她父親曾在新加坡讀大學,是一個受現代教育的歸僑。
在父親的耳濡目染下,小巧稚擁有一口流利的英語。
巧稚5歲時,母親因患子宮癌病故。
母親臨終前被病痛折磨的場景,讓她第一次深刻的了解到中國醫療技術的匮乏。
也是從這個時候起,她有了一個從醫的信念。
林巧稚從小就學習勤奮,成績突出。從廈門女子師範學院畢業後,因爲學業優異留校任教。
原本事業上一帆風順的林巧稚,在20歲那年爲了心中的醫生夢,辭去工作前往北京報考協和醫學院。
在廈門讀書的林巧稚(中間爲林巧稚)
考試時,正值酷暑,同伴余瓊英突然中暑暈倒在考場外。
林巧稚果斷將余瓊英擡到陰涼處,並施以救治。
也是因爲這個意外,林巧稚耽誤了時間,在考試進行一半時才進入考場。
只答了一半的林巧稚已對結果不報希望,但一個月後,她卻收到了錄取通知書。
原來,當天的監考老師們看到了這個臨危不亂又有著舍己精神的林巧稚,對她能有一顆醫者仁心的態度非常感動。
加上林巧稚流利的英語,對于當時外科研究很有幫助。並且林巧稚的各科總成績在考生中並不低。
因此決定錄取她入學。
林巧稚在協和念書(右一爲林巧稚)
在之後8年的醫學院生活中,林巧稚依舊保持著積極奮進的態度。
1929年畢業時,曾經一起入學的25名同學,只剩下了16個。
巧稚不僅成績位居榜首,並且成爲協和醫學院曆史上第一個獲得“文海”獎學金的女學生。
畢業後,林巧稚收到協和醫院畢業留院的聘書。
但同時另一個難題也擺在她的眼前。
協和的聘書中寫道:“茲聘請林巧稚女士,任協和醫院婦産科助理住院醫師……聘任期間凡因結婚、懷孕、生育者,作自動解除聘約論。”
當時協和的管理者認爲,作爲醫生,家庭和事業,無法兼顧。留在協和就要放棄自己的終身幸福。
在這樣的兩難境況下,年輕的林巧稚懷著對醫學事業的熱愛,毅然選擇了接受留下。
“結婚就要准備做母親,就要拿出時間照顧好孩子,爲了事業,我決定不結婚。”
林巧稚畢業照(右一爲林巧稚)
這一次的選擇,也開啓了她54年的從醫生涯。
在一個平安夜,時任助理醫生的林巧稚,迎來了醫生生涯第一次大手術。
當時,一個20歲的女子突然被送來急診。
根據家人的描述和初步的檢查,林巧稚判斷病人爲宮外孕,需要馬上手術,否則會有生命危險。
但當時,所有的醫生都已經下班去參加聚會。
無權處置這樣病人的她,一邊通知准備手術,一邊向主治醫生報告。
主治醫生回複:“外面風雪很大,趕過去要很長時間,病人等不了。請你全權負責吧,可以讓病人轉院。”
這麽大的風雪,病人還能去哪呢?
看著危在旦夕的病人,林巧稚沒有過多的考慮,決定親自操刀爲她進行手術。
手術成功後,她引起了更多人的注目。
工作中的林巧稚
不到半年的時間,她就從助理住院醫生被提到了總住院醫生。
別人五年才能走完的路,她用半年就走完了。
1939年,她遠赴美國芝加哥醫學院攻讀醫學研究生。
在導師的推薦下,本來已經確定留校的林巧稚還是踏上了回國的歸途。
學成歸國,爲中國婦産科奉獻一生本就是她從醫的初心。
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協和醫院被迫關閉。
林巧稚便在家中開設了婦産門診。
當時,醫療物資面臨著匮乏的困境,她便在草木灰鋪就的病床上堅持接診。
爲了給鄉下病患救治,林巧稚還經常騎著毛驢爲她們登門診治。
遇到窮苦病人,自己墊付醫藥費更是常事。
林巧稚說:“作爲一個醫生,既然病人把自己的健康希望給了你,你就要盡心盡力,負責到底。”
就這樣,在這三間平房裏,林巧稚堅持了六年。
六年間,前後總共接診了上萬人,留下了8887份病曆。
林巧稚手寫的病例, 字迹清楚工整。
解放前夕,北平城防總司令傅作義的夫人爲林巧稚送來機票,並承諾幫助她盡快出國。
對政治毫無興趣的林巧稚,婉言謝絕了這張珍貴的機票。
戰亂時節,爲了這些投奔她來的病人,她選擇留在北京小診所裏繼續行醫。
抗日戰爭勝利後,協和醫院恢複,林巧稚重回醫院任職。
1949年林巧稚收到了開國大典的邀請函,爲了手術中的病人她婉拒了邀請。
但在《打開協和窗戶看祖國》一文中,書寫下新中國成立時的喜悅心情:
“協和的窗戶打開了,豎起了五星紅旗……我們爲祖國偉大的進步感到光榮驕傲。”
領導人會見林巧稚
在日常的工作中,她時常資助生活困難的病人,每次出診總是在出診包裏裝著錢,便于隨時接濟有困難的病人。
爲了讓病人省錢,她常告訴患者,不要挂她的專家號,她說:“挂普通號也是我給你們看病”。
原協和醫院副院長黃人健回憶說,她曾看到林大夫掏出幾十塊錢,給一個流産的貧窮婦女,讓她買營養品。那時林大夫的工資是200塊,像這樣資助病人的情況在她身上太常見了。
林巧稚說:“生平最愛聽的聲音,就是嬰兒出生後的第一聲啼哭。”
爲了感謝林巧稚,許多産婦都給孩子起名“愛林”、“敬林”等。
林巧稚看望嬰兒
1962年,已經61歲的林巧稚收到了一名溶血症嬰兒母親的求助信。
爲了攻克當時國際上新生兒溶血症的難題,也爲了治愈萬千患有這種先天疾病的嬰兒,林巧稚又投入到醫學研究中。
在她不眠不休的努力下,終于制定出一套爲新生兒全身血液置換的醫學方案。
頂著巨大的壓力,林巧稚成功爲這個嬰兒進行了中國也是世界首例成功的新生兒溶血症手術。
這個給予著林巧稚心血努力的孩子也被父母取名爲了“協和”。
林巧稚與其他醫生開會探討治療方案
晚年的林巧稚被病痛纏身,但她沒有停止工作。
帶領著團隊,不顧條件艱苦遠赴偏遠地區,進行了全國大範圍子宮頸癌資料收集研究。
在這些珍貴的一手資料支持下,子宮頸癌的死亡率大大降低。
在患腦血栓後遺症困擾下,耗時4年編寫出50萬字的專著《婦科腫瘤》,爲中國婦産科研究留下寶貴資料。
1983年4月22日,73歲的林巧稚在協和醫院逝世。
在生命的最後一刻,她仍在昏迷中呓語:“産鉗,産鉗,快拿産鉗來……又是一個胖娃娃,一晚上接生三個,真好!”
她一生未婚,接生五萬多個嬰兒,卻沒有自己孩子。
但她是最富有的母親,千千萬萬嬰兒出生證上,寫著:“Lin Qiaozhi’s baby”(林巧稚的孩子)。
林巧稚和首都托兒所的孩子合影。
臨終前她留下遺囑:
將個人平生積蓄的三萬元捐獻給首都醫院幼兒園、遺體獻給醫院作醫學研究用,骨灰撒在故鄉鼓浪嶼周圍的大海中。
她在日記中寫道:“我是鼓浪嶼的女兒,我常常在夢中回到故鄉的海邊,那海面真遼闊,那海水真藍,真美……”
海的女兒在奉獻完自己的一生後,終于回到了故鄉。
而她留在墓志銘上的話也將繼續影響無數醫生。
“只要我一息尚存,我存在的場所便是病房,存在的價值就是醫治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