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和平說,一些人做現場節目會害怕,但他從來沒有怕過。(檔案照)
出身新加坡的知名電視制作人蔡和平在香港堪稱“綜藝節目之父”,卻似乎從未在本地耕耘,他說:“我試過,但新加坡太注重學術資格!”
香港無線電視50周年慶,開台綜藝節目《歡樂今宵》深受懷念,72歲的節目功臣蔡和平趁勢推出回憶錄《開拓巨星舞台 蔡和平黃金50年》,紀念在香港發展的半世紀,內容豐富珍貴。他將配合新書于5月27日出席在首都劇院商場舉行的新加坡書展簽名會。
爲新書宣傳的蔡和平接受《聯合早報》專訪時,把自己的曆史細述一遍。他1963年從英華中學畢業後,便到澳大利亞阿得雷德一所學院攻讀電視行業課程,但只讀了一年就辍學,未得文憑,因爲當時當地有家電視台制作部要請員工,“我就從低做起,掃地、安裝攝影棚器材等,也當攝影師。”
不到兩年,他就到馬來西亞拍攝舞台演出,累積不少經驗。之後在新加坡獨立後的一年,他加入了國營的新加坡廣播電視台”(Radio and Television of Singapore)。
蔡和平說:“我記得那時只做了半年,雖然我只是個助理導播,但當了各大節目的導播,做過許多華語、馬來語和英語節目。後來政府要所有公務員參加考試,我不會回答關于政府政策的問題,公司竟然要減我5塊錢,我那時薪水才225元,還把我的職位降爲場務!我很失望,決定離開。”
代表作《歡樂今宵》
蔡和平勇闖香江,碰上1967年剛開台的無線電視。當時還沒有現場轉播的綜藝節目,蔡和平接到無線的任務——策劃及籌備《歡樂今宵》,內容包括歌唱、舞蹈、短劇、遊戲等。蔡和平用了五個月時間觀察香港人的文化和生活後制作《歡樂今宵》,結果大受歡迎。這個模式後來也被新加坡電視台參考。節目在全盛時期一周五晚現場直播,曆經37年,制作集數之多創下世界紀錄,成爲全世界最長壽的綜藝節目。
早期節目,藝人需要在現場播出的廣告時段作出産品銷售的廣告,因爲壓力大,被稱爲“木人巷”,但也因此培育出不少人才,從何守信、沈殿霞、汪明荃、鄭少秋、李香琴、譚炳文、盧海鵬、狄波拉、甘國亮、鄭裕玲、梁醒波、許冠文等香港首屈一指的資深藝人,都曾長期在節目中演出過。許冠文、何守信、鄭丹瑞後來能成爲香港重要的喜劇導演、電視主持,也都因爲蔡和平慧眼獨具,給予提拔。
70年代初,紅到國際的李小龍上節目接受許冠文訪問,並現場示範出拳、踢腿和單指掌上壓等絕技。蔡和平回憶說:“他很專業,我們是工作上的朋友。”許冠文則記得當年結婚時還很窮,公司送了他兩張飛新加坡的機票,蔡和平竟安排媽媽當免費司機,開車載一對新人到處看景點吃美食,讓許冠文感激至今。
開除影星張瑛
才21歲的蔡和平,面對當時一個個從電影跨到電視來的大明星,指揮若定,如初生之犢不畏虎。他甚至曾經因爲當年影星張瑛錄節目遲到,只因在片場打電話約人打麻將,而生氣地將他開除。他說:“在我眼中,藝人無論大小都是平等的,只不過在大庭廣衆前,我們要對較大牌的藝人給足他們應有的尊重。”可能也因此,他的人緣真不錯,本周末胡楓和羅蘭兩大資深演員都隨他來新站台呢!
蔡和平承認自己當年凶又嚴,脾氣很沖,口頭禅是“bloody hell!”。他感謝當時的上司信任他,讓他操藝人的生殺大權,但他不會不近人情,如果一些錯誤出自意外,他會原諒他們。當然,不守時是要挨罵的。和他合作過的藝人提起當年,還難忘因遲到被他罵,從此改掉惡習,也讓自己獲益。
從來沒怕過
蔡和平英校出身,原來他看不懂中文字。幸好他谙粵語,可以溝通,也有助理幫他解釋中文,對工作發展毫無妨礙。
作爲一名年輕有才又有權的制作人,記者好奇可有女星借故要親近他,以爭取機會上位,他回答:“我沒有注意那些,我很保守的,也很公正,如果有人故意要親近我,我可能更不會給她機會。”
蔡和平從無線電視、麗的電視、亞洲電視到他開設制作公司及投身華娛電視,他覺得娛樂制作最重要的是常識和創意。“我不覺得我很聰明,但我與生俱來就適合這份工作,我有激情,有自信,像一些人做現場節目會害怕,但我從來沒有怕過。”
他後來覺得自己應該開拓新領域,還沒找到工作就向無線辭職。近幾年,他進軍飲食業,把香港的米其林餐館引介到本地,做到風生水起。問他怎麽看美食和電視節目,他洋洋灑灑地打起比喻。
“電視和餐飲都是爲大衆服務的生意,都能給人帶來快樂。在電視界,我發現藝人;在餐飲界,我發現廚師。通過《歡樂今宵》,我讓大家看到李小龍的才華;搞餐飲,我讓添好運成爲最受大家熟悉的香港品牌。”他也指出,電視上的黃金時段,和餐館的黃金地點有異曲同工之妙。“電視頻道就像一家餐館,節目就像菜色,制作人就是廚師,節目模式如同食譜,表演才華恰似食物成分。”還有,電視滿足視覺和聽覺享受,美食則迎合嗅覺與味覺的需求,都和感官有關。
做電視需要激情
談到未來發展,蔡和平認爲電視沒落是大勢所趨,但跨平台是必然的方向,但人們最需要的仍是激情。他看著當年付出過心血的無線電視,批評說:“領導人不一定懂得電視,對這一行也不夠激情。”
蔡和平的才華給香港電視界那麽大的貢獻,但對于家鄉新加坡似乎少了一點。除了1966年那一段憤而離開的經曆,他原來曾在80年代回來過。“在一年的時間,我在新港之間往返,想說給新加坡電視台制作節目,但是很難,因爲當時的政府政策是看學曆,我感覺這裏不歡迎外人加入。”
頓了頓,他說:“香港人很尊重我的專業,我現在還在擔任香港電台等的顧問,但新加坡從來沒人找我當顧問。”
問他當年急于抓緊機會,沒有完成學院學業就進了電視界,會否有少了一張文憑的遺憾,他重申那句:“這一行不是法律和醫學,最重要的是常識和創意,還有激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