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沈傑群 制圖:程璨
近年來,中國文化借助教育、文學、影視、網絡産品等多元形式,跨出國門,走向海外。中國故事、中國聲音和中國精神,在全球範圍內廣泛傳播,並得到高度認可。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要“推進國際傳播能力建設,講好中國故事,展現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中提出擴大優質文化産品供給,開拓海外文化市場,鼓勵優秀傳統文化産品和影視劇、遊戲等數字文化産品“走出去”等發展目標。
2021年5月3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加強我國國際傳播能力建設進行第三十次集體學習,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更好推動中國文化走出去,以文載道、以文傳聲、以文化人,向世界闡釋推介更多具有中國特色、體現中國精神、蘊藏中國智慧的優秀文化。
新時代,中華文化進一步“揚帆出海”,實現兼具廣度與深度的國際傳播。
《慶余年》英文版《Joy of Life》,海外發行涵蓋五大洲多個新媒體平台和電視台,創下高收視率的同時也斬獲千萬海外粉絲。 網站截圖
中華文化課程迎來外國學生
語言和教育,是中華文化“出海”、與海外交流溝通的橋梁。
日前,在教育部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教育部語言文字信息管理司司長田立新表示,截至2021年年底,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世界旅遊組織等10個聯合國下屬專門機構將中文作爲官方語言,180多個國家和地區開展中文教育,76個國家將中文納入國民教育體系,外國正在學習中文人數超2500萬,累計學習和使用中文人數近兩億。
2010年,聯合國新聞部宣布啓動“聯合國語文日”,將“聯合國中文日”定在中國農曆二十四節氣之“谷雨”,以紀念中華文字始祖倉颉造字的貢獻。因2010年“谷雨”日爲4月20日,此後的中文日都選擇在4月20日舉辦。
2022年4月20日是聯合國第13個中文日。中外語言交流合作中心以“中文:共築美好未來”爲主題,發起2022年“國際中文日”活動。通過線上國際中文教育成果展示、全球中文愛好者學習中國語言文化故事分享、中文課程等形式,展現中華文化親和力與吸引力。
2022年“國際中文日”,共計105國、453個機構,在全球各地舉辦豐富多彩的活動1160場,共吸引超過1.5億人次參與。
中外語言交流合作中心出品的“中外青年雲對話YouthLink”,正是基于該背景的一次嘗試。
“中外青年雲對話YouthLink”節目旨在從中外青年的國際視角出發,通過“訪談對話視頻+中文線上課程包”的形式,爲全球青年提供中國文化和中文教學資源。
承載著深厚曆史文化底蘊的非遺技藝課程,也開始迎來了外國學生。
上海工藝美術職業學院陶瓷設計與工藝專業負責人姚岚,近年來一直致力于將課程《陶瓷造型-手作陶藝》輸出至韓國的大學。
姚岚表示,陶瓷發展史是中華文明史的重要組成部分,體現了中華民族對美學和精湛技藝的不懈追求。從鈞、汝、官、哥、定五大窯盛産的精品,到“九秋風露越窯開,奪得千峰翠色來”這樣的詩意寫照,陶瓷技藝串聯起了中華民族的曆史和精神傳承。
“‘陶瓷造型-手作陶藝’是陶瓷制作工藝的一項重要組成部分,既繼承並運用了中國傳統陶瓷設計制作藝術,也構成了現當代陶藝創作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爲上海工藝美院陶瓷設計與工藝專業的必修課,同時輸出到了韓國傳統文化大學。”
“這門課程是國際上陶藝專業的通用課程之一。”姚岚說,這門課是站在國際化的角度去講陶藝造型,後面還會補充更多諸如青花瓷制作技藝這樣細分的中國傳統技藝相關課程,傳播中國優秀的傳統陶瓷文化。
將這門課“國際化”的過程中,姚岚和其他教師一起針對性增加了中國傳統曆史制作的部分,讓國外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中國傳統文化的底蘊。
全國政協常委、中國美術館館長吳爲山,一直致力于以雕塑藝術闡述中國傳統文化與世界文明對話的故事。今年全國兩會上,他曾建議,要充分調動世界各地華僑、愛國人士,國外漢學家,外國駐華機構,中國駐外機構、文化中心,各國學術機構、出版機構等,形成合力,探索在不同的話語平台和語境下有效的傳播方式,共同向國際社會展示一個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
2019年,“一帶一路”上海非物質文化遺産精品展在土耳其伊斯坦布爾舉行。多項上海非遺技藝表演深受現場嘉賓和觀衆歡迎。 上海工藝美院供圖
讓全世界讀到中國故事、感知中國精神
版權輸出與文學“出海”,是對外講述中國故事的重要渠道,也是中國文化走出去的亮眼“名片”。
2021年12月,中國教育圖書進出口有限公司同全球最大幻想文學出版社、美國麥克米倫出版公司旗下的托爾圖書(TorBooks),完成了《三體》三部曲英文版版權的提前續約,續約金高達125萬美元,近800萬人民幣——這一數字,創造了中國文學作品海外版權輸出的新紀錄。
在2022年4月的英國倫敦書展上,中國出版以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參展,推動中國出版單位與海外同行的出版合作及版權輸出,講好中國故事,傳播中國聲音。約有60多家中國出版單位以“閱讀中國”爲主題選取書目,通過60平方米的中國出版聯合展台展出。
線下,《習近平談治國理政》《論堅持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等英文版主題圖書、《中國共産黨簡史》等建黨百年主題叢書在現場陳列;雲端,中國傳統文化相關書籍微紀錄片、劉慈欣爲《流浪地球》《鏡子》錄制的介紹以線上視頻的形式發布,爲國際同行及海外讀者打開一扇了解中國的窗口。
在我國駐英使館網站及倫敦書展官網的“閱讀中國”專頁上,海外書業人士爲部分主題圖書撰寫了更符合當地讀者需求的簡介,爲我國精品書籍打造圖書版權展示平台,推動中國好書走出國門,走進海外市場。
近年來,中國網絡文學行業發展從“內”與“外”兩個層面,都顯示出蓬勃發展的勢頭。根據《2020年度中國網絡文學發展報告》《中國網絡文學國際傳播發展報告》,截至2020年,我國網絡文學用戶規模超過4.6億,網絡文學創作者群體累計超2130萬人,大量95後、00後湧入;中國網絡文學共向海外傳播作品1萬余部,網站訂閱和閱讀App用戶達1億多。
文化自信是中國“網文出海”的根基。神話、傳奇、武俠文化,都是全球年輕人喜歡的中國文化元素,《慶余年》《全職高手》等一批優秀網文作品在日韓、東南亞以及歐美等地區廣受歡迎,作品中蘊含的古建築、節日、服飾、地域習俗等中華傳統文化與精神也通過這些作品傳遍世界各地。
今年全國兩會,全國政協委員、中國作協副主席閻晶明表示:“中國網絡文學越來越成爲向全世界傳遞中國文化的重要載體之一,其豐富的想象力、強烈的代入感、中華民族優良傳統價值觀的普適性,具有春風化雨式的優勢,使各國讀者都通過小說對中國人文精神和時代風貌産生興趣和了解。”
中國藝術研究院副研究員孫佳山認爲,一批又一批“出海”的中國數字文化産品,“走穩走好,不僅能獲得良好的經濟回報,也能更好地展現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將凝結著中國經驗的中國式生活方式及其背後的價值觀,潛移默化地傳播到世界各地”。
B站95後音樂UP主彭靜旋,身著美麗的漢服,在歐洲街頭用古筝彈奏中國樂曲,風靡全網。 受訪者供圖
傳統文化元素書寫世界篇章
當國風國潮席卷中國青年群體、激發每個人愈發強烈的創作靈感,中華傳統文化的影響力也沖向海外,掀起關注和追隨的潮流。
中國傳統文化元素,總是能令“金發碧眼”著迷。一個源自敦煌壁畫、名叫“天妤”的國風虛擬數字人,兼得傳統文化的美感與元宇宙的新潮感,吸粉無數,還一路火到了海外。“天妤”TikTok賬號粉絲也已突破10萬,海外總播放量突破100萬次。
國風美學是“吸睛神器”,而文化底蘊和藝術感染力則爲中華傳統文化的“出海”更添一分厚重和力度。
今年年初,中國國産遊戲《原神》更新推出遊戲角色“雲堇”以及相關系列內容,在海外引發“京劇熱”。
“雲堇”的形象參考了傳統戲曲裏的花木蘭、穆桂英、梁紅玉等角色的舞台裝扮,並從京劇裝扮靠旗衍生出“飛雲旗陣”的範圍技能。“曲高未必人不識,自有知音和清詞。”由上海京劇院演員楊揚演繹的遊戲《原神》戲曲唱段《神女劈觀》在網絡出圈。傳統戲曲與虛擬世界“跨界混搭”,讓觀衆大呼“驚豔”,僅在B站播放量已近2400萬,網友留言超10萬條。
而在YouTube上,《神女劈觀》播放量超過600萬。一名大學專業是西方歌劇的外國網友KathrynnDavis在評論區感慨,京劇藝術令自己大開眼界:“我希望我們能在音樂史上學到它,它在很多方面都與西方大不相同。在我看來,京劇要在其中投入更多的情感……演唱者在他們的聲音中就能擁有如此多的能量和情緒,甚至都不用聽伴奏。你所需要的就是那個聲音,太驚人了。”
B站95後音樂UP主“碰碰彭碰彭”(本名彭靜旋),身著美麗的漢服,在歐洲街頭用古筝彈奏中國樂曲,風靡全網。國慶時,她與旅法二胡音樂家果敢在埃菲爾鐵塔下奏響《我和我的祖國》,爲祖國送上祝福。
彭靜旋說,最早是她在異國街頭看見了很多優秀藝術家的街頭表演,但一直沒有看到中國的樂器。“在留學期間非常想念陪了我多年的古筝,想讓它在自己身邊,同時也想把自己國家美好的東西分享給外國友人,讓他們感受中國音樂的魅力,所以就有了第一次的古筝表演”。
外國人覺得彭靜旋彈奏的古筝“很美很浪漫”,他們喜歡《賽馬》《青花瓷》《高山流水》等中國風濃郁的樂曲。“賽馬演奏時還會有小朋友‘聞筝起舞’,一起跳起來”。
彭靜旋坦言,這些年,她一直在努力進行“文化輸出”,無論是在街頭的演出,還是在劇院的演出或者是與外國音樂家各種各樣的合作,目的都是爲了讓外國人了解、認可、喜歡,甚至愛上中國文化。
“李小龍有一句人生格言‘bewatermyfriend’——如水一般,柔軟而又剛強,充滿變化,能適應萬物的形狀。我也希望自己能學習到這種精神,用年輕人的一股勁兒,把自己想做的事做到最好,把自己的專業技術不斷提高,將我們中國的傳統樂器、文化傳遞給更多的國際友人。”彭靜旋說。
鋪設渠道與路徑助力文化産品“出海”
電影、電視劇、動漫等文化産業,在“出海”方面成績喜人。
國産網劇越來越受到海外視頻平台的青睐。2017年,奈飛(Netflix)購入《白夜追凶》版權,在全球190多個國家和地區播放。2019年,《長安十二時辰》授權給美國Amazon、馬來西亞Astro、新加坡StarHub等多家視頻網站播出,還成爲首部在Viki、Amazon、YouTube等北美視頻網站上以付費方式觀看的中國網劇。
《慶余年》英文版《JoyofLife》,海外發行涵蓋五大洲多個新媒體平台和電視台,創下高收視率的同時也斬獲千萬海外粉絲。截至2021年6月海外及港澳台地區電視台輪播28次;海外發行運營獲評2021-2022年度國家文化出口重點項目。
2021年的國産劇“爆款”《山海情》登陸海外視聽平台後,也受到外國觀衆的歡迎。其在YouTube的播放總量超過4500萬次,首集播放量突破156萬次。目前,《山海情》已在全球50多個國家和地區播出,成爲海外觀衆了解中國社會的一個窗口。
近年來,優秀國産動畫“出海”的腳步加速,吸引國際的目光。《西遊記之大聖歸來》在美國、日本等超過60個國家上映,《大魚海棠》于2018年在全美公映。
2018年以來,國産動畫《伍六七》《新封神:哪吒重生》《羅小黑戰記》《白蛇:緣起》等先後入圍被譽爲“動畫奧斯卡”的法國安納西國際動畫電影節,中美合拍的《未來機器城》被提名動畫領域的最高榮譽之一安妮獎。
2019年,《沖破天際》獲得了第91屆奧斯卡最佳動畫短片提名,這個講述中國人航天夢的故事,成爲首部正式提名奧斯卡獎的中國動畫作品;2021年春節期間,上海美術電影制片廠的10部經典動畫影片在英國展映。
而在國産電影方面,《中國電影海外網絡傳播力報告(2018-2020)》顯示,2020年,中國電影在全球票房情況中表現突出,以《八佰》《我和我的家鄉》爲代表的2020年高票房中國電影受到更多海外媒體的關注。
根據《中國電影海外網絡傳播力報告(2018-2020)》,從海外網絡傳播力指數來看,以《紅海行動》《八佰》這兩部高成本、大場面爲代表的新主流電影在海外傳播情況較好。
在北京師範大學中國文化國際傳播研究院主辦的“路徑與方法:提升中華文化影響力”國際論壇上,中國電影評論學會會長、原中國電影家協會秘書長饒曙光談到,話語體系建設是提升國際傳播能力的最重要的基礎性工程,要立足于中國的文化傳統,面向世界、面向未來、面向現代化,打造富有包容性的共同體美學話語體系。
孫佳山指出,我國的各類駐外文化機構,要有意識地緊密配合,既展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相關元素,也推廣具有當代中國風物氣息、精神面貌的現代文化工業産品。“進而爲疏通、開拓以影視、網絡文藝爲代表的我國文化産業精品佳作的海外傳播、發行、銷售的路徑、渠道,做好整體性的長期布局。唯其如此,我們才能真正打造出更多貼近當下世界現實的新的中國文化符號”。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沈傑群 見習記者 余冰玥 來源:中國青年報
責任編輯:郭韶明,王國強,程璨
來源: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