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歲時,一場高燒永遠奪去了他的聽力,從此陷入一個無助的無聲世界;接觸陶藝成才後,他在簡易鐵皮屋裏忘我創作;得知他的艱難處境後,山東海瓷集團向他伸出援手,爲他提供安心創作的平台。趙立忠,一位自強不息的殘疾青年,用天分和努力描繪著自己的多彩人生。
1981年,趙立忠出生在德州市慶雲縣一個普通農民家庭,2歲時一場突發的高燒奪去了他的聽力,本該咿呀學語的他從此失去言語能力。爺爺奶奶惋惜地說:“這麽好個孩子,怎麽就廢了!”
8歲那年,父親把他送進了鄰近的濱州市無棣縣聾童學校,自此趙立忠像是一塊海綿被放進了知識的海洋。學習期間,趙立忠接觸到了陶藝,很快展示出了泥塑方面的天分。
2006年,趙立忠北上首都,接觸了油畫藝術。經曆兩年時間的認真研學後,身懷陶瓷、油畫兩門技藝的他,南下上海進入上海陶緣陶藝工作室擔任創作員,正式開啓了陶藝創作之旅,並擁有了自己的藝名——“無聲趙”。
2011年底,趙立忠受公司委派赴新加坡參加展銷會,其作品受到海外客商的一致稱贊,一位資深專家評論說:作品誇張、童稚、古樸、個性顯明、有才氣、有“海派風格”。在此次展銷會上,趙立忠的作品《凱旋》獲得了優秀獎,被當地雜志《洋溢華夏情》選登。就此,“無聲趙”在海外也有了不小的名氣。
正當所有人都以爲趙立忠會在上海繼續發展、大展拳腳的時候,他卻堅定地辭職了。他婉拒了公司的再三挽留,回鄉創業。因爲,在他的心中,酷愛著家鄉,酷愛著家鄉的人,家鄉是他藝術生涯的根,家鄉的人情風物是他藝術創作的源泉。
創業資金拮據的趙立忠,在父親的幫助下,找鄰居借了一處空院,自己動手,忙前忙後,建窯,拉陶土……2012年,隨著春風的來臨,趙立忠拆了一個空紙箱,在紙板上寫下了“悟音堂”三個大字,往門上一挂,簡易的陶藝工作室就算開業了。
三間瓦房的農家院,一間搭了創作台,一間存放未燒制的陶塑,一間是成品儲藏間。白天趙立忠騎上自行車,穿行在村街、田間、地頭采風,一有靈感,常常會徹夜不眠,飯顧不上吃,水顧不上喝,直到把作品做完,把靈感完美呈現出來……
沉浸在鄉土風情裏,專注在藝術天地裏,整整六年時間。趙立忠收獲了600余件滿意作品,也迎來了一系列的榮譽。憑借著自己的感悟,自己的風格,他相繼加入了上海民間藝術家協會,中國工藝美術學會,省工藝美術協會,省陶瓷協會,被評爲了濱州工藝美術大師、百千萬殘疾人就業創業扶貧工程自主創業標兵。
2015年,趙立忠攜作品赴天津拜見了國內著名泥塑大師于慶成,受到于大師的贊賞和充分肯定,並被于大師收爲徒弟。2016年7月在中國第六屆“大地獎”陶瓷藝術作品評選中,其作品《大將軍》榮獲金獎;2017年,作品《觀棋不語》在2017第九屆中國(山東)工藝美術博覽會上榮獲“神龍杯”山東省工藝美術設計創新獎金獎;2017年,作品《騎木馬》榮獲山東省第二屆殘疾人工藝美術評比大賽金獎;2018年1月,作品《觀棋不語》榮獲德州市第二屆長河文藝獎三等獎。
上學期間,學校組織學生去貝殼堤島遊覽,趙立忠站在一望無際的貝殼灘上,看到一個個貝殼小的像珍珠,大的如巴掌,如碗口,個個晶瑩剔透,光潔可愛,酷愛陶藝的他當時就想,如果能把這些貝殼燒制成陶瓷,一定很美。
2016年,趙立忠終于忍不住對貝瓷的好奇,放下手頭上的創作,騎車走進了無棣縣專門利用貝殼燒制各種細瓷的中國海瓷藝術公司。當看到潔白如雪的海瓷粉料,繁雜高超的制瓷工藝,一件件色如玉、薄如紙、聲如罄的海瓷産品時,他陶醉了。心想,如果能把海瓷和陶藝更好融彙在一起,必然是藝術上的一項創新。
幾天後,趙立忠把一件名爲《老字號》的作品帶到了海瓷公司,參加“中國海瓷藝術”承辦的第四十二屆山東陶瓷藝術展,一舉獲得了金獎。
本地出了一個金獎獲得者,這引起了海瓷藝術公司創始人郭春森的極大關注,非要見見這位金獎得主,並兩次驅車造訪。此時的趙立忠正跟隨于慶成大師遠赴銀川,兩人未得相見。郭春森看遍了趙立忠家保存的所有作品之後,更加得迫不急待,當即向趙立忠的父親表達了要聘請趙立忠進海瓷藝術公司的願望。
當趙立忠結束銀川的事務歸來,與郭春森一見面,志趣相投的兩人相見恨晚。郭春森對趙立忠的父親說,“立忠跟我走吧,至少我先給他解決生活上的問題,藝術的路,他自己走。”
2018年秋,趙立忠走進了中國海瓷藝術公司的大門,成爲了海瓷藝術創業團隊中的一員。從此,這位有才氣的年輕人不再爲生活發愁,可以專心安于藝術創作。
創作大樓位于無棣古城,北面隔道便是大覺寺古刹。盡管趙立忠聽不到晨鍾暮鼓、風鈴經聲,但進進出出的僧侶、如流如織的香客、莊嚴肅穆的佛像、巍峨聳立的寶塔,早已把他的心帶進了厚重的傳統文化之中。創作樓的南面,不遠處便是村舍農田,時常會有三五成群的農民在創作樓下歇息乘涼,或抽旱煙打瞌睡,或下土棋拉家常;有時甚至會有幾個農家娃溜進創作室,偷偷看趙立忠創作。那一個個樸實的身影,那一張張童稚的笑臉,恰恰正是趙立忠創作中所追求的藝術真谛……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陳文進 張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