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方面,政府早前宣布在雙溪加株設立本地首個工業生態園,包括占地25公頃的農業食品創新園,彙集原型樣品制造、進行研發及高科技農業活動,如室內耕作及水産養殖。
農業科技領域發展快速 受私人投資者關注
新加坡國立大學常務副校長(創新與企業)梅彥昌教授指出,糧食的未來局面將由創新主導,主要圍繞在研發新糧食品種和開創新來源。“例如,通過營造更好掌控的環境,幫助推動和加速農産品的生産過程,或是研發新的糧食生産方式,確保生産過程可持續和有能力應對氣候變化。”
他說:“糧食供應鏈效率低爲農業科技業者提供機遇,尤其是東南亞的供應鏈過于分化,利用大數據、人工智能和區塊鏈技術等新興科技有望解決問題。此外,隨著消費者、業者、金融機構和政府日益關注可持續發展的課題,這個領域需要應對氣候變化的解決方案,包括采納更好的水源和土壤管理,以及精准農業技術。”
上述提到的公司Adatos就是其中一個例子。2018年,SEEDS Capital在這家公司投資超過50萬美元,催化私人創業資本公司Wavemaker另外投入200萬美元。
新加坡食品局在2014年推出農業生産力基金,支持本地農場克服土地和資源局限。
負責人卓亞池受訪時說:“利用電腦系統把這些程序自動化,可節省人力,調動工作人員去收割蔬菜等比較耗人力的步驟。科技也有助于提高農産量,菜園每公頃一年的生産量從之前的130噸增加至250噸。”
另一家本地企業Adatos研發了精准農業軟件,通過先進的人工智能技術,以及光學與雷達衛星數據,來測量土壤的營養素、監督農産品受害蟲和疾病破壞的情況,以及預測農産量。這可避免過度施肥,有助于節省成本,也減少空氣汙染和排放溫室氣體。
德勤東南亞(Deloitte Southeast Asia)消費行業領導潘偉銘受訪時指出,從供應角度看,本區域農業主要由創收能力低的小型農夫組成,他們取得現代技術和信息以及融資的管道有限,影響了他們的整體生産力和農産量。另外,全球對糧食的需求增加對環境構成威脅,進而導致氣候變化,也讓農産量和供應受到沖擊。
這些起步公司包括了專研高科技耕作系統的供應商,以及爲糧食供應鏈制定軟件解決方案的企業。它們涵蓋不同層面,有水産養殖和農業,以及昆蟲、家畜和雞蛋農場等各種養殖場。
與此同時,消費者可以通過手機掃描印在標簽上的QR碼,了解有關産品來源地的資料,也可以提供反饋給供應商。
新加坡企業發展局接受《聯合早報》詢問時提供上述數據和信息。企發局農業科技署署長卓名宏指出,爲了應付本地乃至全球對糧食的增加需求,我國致力于尋找創新和可持續的解決方案,農業食品科技業的重要性日益提高。
以本地企業DiMuto爲例,這家企業利用區塊鏈、物聯網和人工智能技術來追蹤食品供應,進而提高供應鏈的透明度。它與來自美國、中國、澳大利亞和泰國等國家的包裝廠和制造商合作,利用QR碼作爲食品的“身份證”,從供應鏈上遊開始追蹤它們的去向。
成本漲人才缺市場小 本地業者挑戰大
我國只有不到1%的土地可用于生産糧食,農場因此必須充分利用現有的農業空間,以高效率的方式來生産。
此外,潘偉銘建議,本地業者可通過共享基礎設施,來取得經濟效益和降低營運成本。例如,可共享研發、廢物循環和廢水處理等設施,甚至物流管道,共同克服土地和資源有限的挑戰。另一方面,本區域在這個領域的資本籌集活動,主要集中在提供種子資金的階段,而且大多處于下遊供應鏈如分銷,較少是爲屬于上遊供應鏈的研發活動籌資。
他指出,我國土地匮乏和能源成本高給這個領域帶來局限。不過,新加坡可借鑒荷蘭的經驗,盡管在歐盟屬于小國,20%的國土是填海形成的,並且是人口密度最高的歐盟國家之一,但卻是全球第二大食品出口國,僅次于美國。
消費者可以通過手機掃描印在産品包裝上的QR碼,了解有關産品來源地的資料。(DiMuto提供)
在美國這類較成熟的市場,上遊供應鏈吸引的投資額較多,這個階段的風險較高,但具有帶來顛覆性改變的潛能。
本地農業科技領域的發展快速也受到私人投資者的關注。根據農業食品科技創投平台AgFunder發表的《2022年農業食品科技投資報告》,我國去年通過50多個項目在這個領域籌得10億美元(約14億美元),投資額在亞太區排名第四高,並且比2020年高出四倍。
去年4月,政府另外撥款6000萬元設立農業食品業轉型基金(Agri-Food Cluster Transformation Fund),協助業者采用科技提高生産能力,資源效率和應對氣候變化的韌性。
食品局在今年4月加強計劃,把資助範圍擴大至果實類蔬菜、菇類和蝦類等食品,同時把資助頂限從50%增至70%。
卓名宏說:“這個行業有所增長,爲本地企業和起步公司帶來經濟機遇。例如,本地農業科技起步公司是以全球市場爲目標,研發提高農産量、改善用水和電源效率,以及提早爲家畜檢測疾病等顛覆性解決方案。”
業者可共享基礎設施 克服資源有限挑戰
食品局受詢時指出,截至今年6月底,這項基金已爲13個項目提供380萬元的資金。
我國農業科技領域近期蓬勃發展,過去五年,加入這個行列的起步公司增加超過兩倍至約100家。
卓名宏:農業科技業有所增長,爲本地企業和起步公司帶來經濟機遇。(企發局提供)
德勤東南亞消費行業領導潘偉銘認同本地農業科技公司必須探索更廣大的市場。他說:“新加坡必須建立一個讓業者把業務擴大至區域的商業模式,以打造可行並可持續發展的農業科技業。”
本地農産品業者近年抓緊機遇發展業務,農場數目從2019年的221家增至去年的260家。與前年相比,去年生産的食品總值上升13%,達1億8500萬元。
傳統農場轉型 以科技提高生産力
民以食爲天,糧食是人類生存不可或缺的必需品。全球人口快速增長,對糧食的需求越來越大。
科技起步公司往往面對較大的風險,但我國政府帶頭支持這些起步公司,可起到抛磚引玉的作用,提高私人投資者的信心。
潘偉銘:我國必須建立讓業者把業務擴大至區域的商業模式,以打造可行並可持續發展的農業科技業。(德勤提供)
Adatos公司專爲農業領域提供智能解決方案。公司首席科技總監佩雷斯(Drew Perez)說,本地農業嚴重缺少人才,很少本地人是傳承多代的農夫,本地高等學府的農業相關課程也不多。
他也留意到,城市農場的概念引起越來越大的興趣,這個新的耕種方式讓農場更貼近城市和民衆,並通過“及時管理”(just in time)的形式進行收割,提高糧食生産的效率。“糧食生産不再受到自然因素影響,城市農場也可收集數據,日後作爲研發用途。”
爲城市農場提供農業技術和設備的Arianetech公司創辦人翁順林也指出,高科技農場的營運成本高昂是這個領域面對的最大問題。此外,國人對本地農業産品的接受度有待改進,他們一般上對價格敏感,而且傾向買進口産品。
農業科技起步公司智豐生物科技創辦人湧傑(左)指營運成本高昂和專才短缺,是本地起步公司面對的主要挑戰,右爲一同創業的阮鄧光明。(檔案照片)
經商成本高昂、人才短缺和本地市場太小,是農業科技公司面對的主要挑戰。
農業科技起步公司智豐生物科技創辦人湧傑(左)指營運成本高昂和專才短缺,是本地起步公司面對的主要挑戰,右爲一同創業的阮鄧光明。(檔案照片)
這家農場最近申請農業生産力基金(Agriculture Productivity Fund),獲得政府津貼采納現代農業管理平台,通過物聯網(IoT)技術控制種植蔬菜的環境。例如,當系統預測快要下雨,或是陽光太強時,溫室的遮棚會自動蓋起來。溫室內也安裝感應器,如果溫度上升到某個點,風扇會自動開啓,直到降溫後就關掉。
這家公司專爲養蝦業者提供快速檢測儀器,幫助他們盡早發現蝦只染病。湧傑說:“本地的大型養蝦場不多,我們無法在這裏進行實地測試,必須到越南找當地夥伴。越南的養蝦場規模較大,測試的成本也更低。如果新加坡能夠提供更多資金援助和建造專用設施,可大大幫助農業科技企業進行産品開發。”
爲了提升我國的糧食自給能力,政府在2019年推出“30·30願景”,希望到了2030年,本地出産的農産品可以滿足國人30%的營養需求。
與此同時,我國有必要提升自産糧食的能力,減少對食品進口的依賴,降低供應鏈受阻斷的影響。
1996年設立的屹立蔬菜貿易是本地較大規模的蔬菜園,擁有占地6公頃的農地,種菜心花、小白菜、苋菜,以及蕹菜等,目前主要采用土耕,未來會使用水耕和室內耕作。
剛過去的周三,政府還宣布了在新加坡食品故事科研計劃(Singapore Food Story R&D Programme)下,再撥1億6500萬元,使到總額超過3億元,來推動食品科研工作,重點包括增加本地農場所能生産的食品種類。
基于本地市場不大,湧傑認爲企業必須往區域拓展業務,才能優化生産,降低營運成本。
翁順林認爲,必須開發降低生産成本的技術,並且增強國人對本地農産品的意識。規模較小的農業科技公司可考慮合並或彼此合作,提高生存的機會。
卓名宏指出,企發局旗下的投資公司SEEDS Capital積極進行聯合投資,尤其支持專研精深科技的起步公司,幫助它們把創新點子引入市場。
然而,地球資源有限,加上冠病疫情阻斷供應鏈,更是敲響一記警鍾,提醒大家不能把糧食保障視爲理所當然。
位于荷蘭南部的韋斯特蘭省(Westland)擁有非常先進的溫室技術,當地八成耕地是溫室種植區。
他指出,相較于北美、歐洲和東北亞,我國的農業科技領域仍處于早期階段,應積極引進海外業者,以及他們的科技、投資、人才和工作機遇,與本地業者相輔相成。
在糧食供應緊張的背景下,利用農業科技解決吃的問題顯得更加關鍵。這也給非傳統農業國的新加坡帶來機遇,從另一個角度爲農業貢獻。農業科技有何商機,本地企業如何分一杯羹?本期《悉看大勢》一一剖析。
本地傳統農場也積極轉型,通過高科技和先進養殖方式提高生産力,屹立蔬菜貿易正是其中一個擁護智能技術的蔬菜園。
農業科技起步公司智豐生物科技(Forte Biotech)創辦人湧傑受訪時指出,本地起步公司面對營運成本高昂和專才短缺的挑戰。此外,農業科技公司一般上須要在大型農場進行測試,但這方面的設施在新加坡相當缺乏。
受訪分析師和業界人士認爲,作爲亞細安的金融、商業和科技樞紐,新加坡可在全球農業科技領域扮演關鍵角色,推動這個領域在亞洲的發展。